說起《棋魂》,相信許多80、90後都不會覺得陌生。
這部以圍棋為主線,堀田由美原作、小畑健作畫的日本知名漫畫曾一度風靡日本本土。
在動畫版被搬上銀幕後,更是漂洋過海成為了許多國人的童年經典。
對於絕大多數看過《棋魂》的小夥伴來說,這部動畫不僅僅是他們的圍棋啟蒙,也是他們夢想的起點。
不少人因為它愛上圍棋,乃至走上了職業棋手的道路。
動畫裡小光、小亮、佐為等人對圍棋的執著和熱愛更是激勵了一大波年輕人在學生時代立下理想並為了奮鬥。
從某種意義上說,《棋魂》已經超越了一部動漫的範疇,成為了一種傳播積極的正能量、能夠煥發人們鬥志、鼓勵大家追逐信仰的作品。
2004年1月3日,《棋魂》動漫放出了最後一集劇場版特別篇,自此不再更新,成了無數觀眾心中的一大遺憾。
而十六年後,由我們國家翻拍的《棋魂》真人版電視劇終於在一眾期待的目光下正式上線。
激動得老裕我直想大喊一聲「爺青回」。
這部國產真人劇版《棋魂》由胡先煦、張超、郝富申等人主演,主要講述了主人公時光意外在爺爺的閣樓裡發現了一個古老的棋盤。
由此結識了因為對圍棋執念太深而寄生於棋盤的靈魂——千年前的南梁圍棋第一人褚嬴。
在褚嬴的幫助和感染下,時光對圍棋萌生了濃厚的興趣,並立誓要成為一名職業圍棋手的故事。
極大程度保留了原汁原味
作為一部由動漫改編的電視劇,自然免不了要被觀眾拿來和原作比較。
更何況《棋魂》原來是一部日本土生土長的作品,被我們國家買了版權後也曾有很多原作粉擔心會不會出現水土不服、甚至是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情況。
然而事實證明,這一切的擔憂都是多餘的。
首先劇版《棋魂》無論是在主角名、人物服裝、情節發展上都很大程度地尊重了原作。
原作中兩大主角一個叫「進藤光」,一個叫「塔矢亮」。
在動畫中常常以「小光」和「小亮」的稱呼出現。
國產劇版很巧妙地保留了兩位主角「小光」與「小亮」的小名,將主角名一個改為「時光」,另一個改為「俞亮」。
唯一的女主「藤崎明」也改為了「江雪明」,同樣保留了「小明」的叫法。
這一點讓眾多原著粉感到非常親切。
其次,原作中作為「棋魂」的藤原佐為頭戴高帽、一身雪白素衣的衣著裝扮,也在新版「棋魂」褚嬴身上幾乎一比一的還原。
雖然褚嬴略顯誇張的眼影妝容初看這下有些不習慣,但幾集過後居然意外看出一絲雅士風範。
這番頂著觀眾可能會因為服裝不夠寫實而指指點點的壓力致敬原著的決定值得點讚。
此外在劇情方面,這部劇的還原度同樣很高。
雖然我本人看原作已經要追溯到初中時候了,但大體故事框架和主要人物的經歷我是記憶猶新。
在看這部劇版《棋魂》的時候,幾乎每一秒都讓我覺得夢回學生時代。
本土化改編出色
在日漫原作中,藤原佐為曾是日本平安時代天皇的圍棋導師,下棋時遭奸人所害,喊冤投水自盡。
因遺恨極深,藤原佐為靈魂無法升天化為棋魂依附於棋盤之上。
在選中主角進藤光之前,佐為曾在江戶時代降臨於日本圍棋名士本因坊秀策身上,並幫助他成為了當世棋聖。
類似的日本背景自然不能照搬到我們國家。
在國產劇版中,「棋魂」被改編為了南梁棋聖褚嬴,同樣被害含冤而死。
褚嬴而後附身的是清朝一位名叫白子虯、綽號「小白龍」的棋手。
這個白子虯的原型很有可能是史料有記載的清朝三大棋聖之一的黃龍士,本名黃虯。
這樣一來,國內觀眾在觀劇時的代入感就會更強,不至於因為故事背景過於架空離譜而出戲。
另外還有一點值得一提,劇版《棋魂》把故事發生的時代2000年前後。
因此劇中有諸如四驅車、翻蓋手機、貝克漢姆海報、電視劇還珠格格以及顯像管電視這些現在已經相當少見的舊物。
這無疑也讓諸多從小也在那樣的環境中長大的觀眾找回了童年記憶。
劇組的這個做法顯然也是為了在環境和人物方面與原版日本風滿滿的氛圍做了個割離,更有本土氣息。
除了在儘可能保留原汁原味的基礎上做了很出色的改編外,這部真人劇中無論是童星演員還是成人演員都表現出色。
長大了的胡先煦演技增進不少,曾扮演過鎧甲勇士「雪獒俠」的張超飾演的褚嬴也相當討喜。
總的來說,作為一部原著的忠實粉絲而言,雖然這部《棋魂》未必能達到小畑健的高度,但本土化改編能做到目前這種程度已經相當不容易了。
那些上來就仗著自己「看過」原著而對這部國產劇吹毛求疵、指手畫腳的,我只想對他們說兩個字——何必。
何必非要罵上一句「改編不如原作」才痛快。
不油膩不矯飾,熱血的內核也依舊不減,哪怕過去十多年,我卻依舊從劇中看到了那個曾經嚮往過圍棋的自己。
甭管別人喜不喜歡,反正這麼良心的改編劇我是追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