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圖防疫——瘟疫下復興的日本民俗文化

2020-12-16 瀟湘晨報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人們只能居家,空閒時間多起來,往往就會胡思亂想。坊間流傳著各種各樣新冠的預防方法,其中甚至有用大蒜來增強免疫力以抵抗新冠病毒這樣的謬論在世界各國傳播。的確,如果不食用過量就無大礙。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期,可能連科學家都會失去理智。人們心神不寧,感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或許會想「不採取點什麼措施,真的沒關係嗎?」。這樣的現象,古今中外皆是如此。

那麼,要如何去消除人們這樣的不安,做到冷靜應對呢?

在新冠病毒肆虐日本時,有個神獸名氣大增。傳說這個叫「阿麻比耶」的神獸通體發光,日本弘化3年(公元1846年)出現在肥後國(今熊本縣)海上。據傳,它對官員說:「我是住在海裡的阿麻比耶,從今往後的6年將會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但6年後,將瘟疫橫行,所以請描繪我的畫像給世人看吧。」說完即離去。如今在京都大學的圖書館內仍保留有當年畫著阿麻比耶的報紙。

京都大學圖書館所藏畫有阿麻比耶的報紙(部分)

日本厚生勞動省宣傳圖片

今年3月,日本人就有關注這個可愛的畫像,年輕人紛紛畫出萌萌噠阿麻比耶,並發布在網上。許多人或許是出於自我慰藉,抑或是覺得有趣,即使明白這是一種迷信,仍然在網上轉發「阿麻比耶可以避免瘟疫」這樣的信息。現如今,它和熊本熊一樣,成了遍及日本的吉祥物。

甚至有的地區舉辦了阿麻比耶創作畫的展覽會。最後,日本厚生勞動省利用其特徵的趣味性,將阿麻比耶作為應對新冠病毒的一個方式,特別向年輕人推廣。

今年4月,日本橫濱車站展示了34張超大的阿麻比耶畫像。每件作品分別由不同的工作人員按自己心目中阿麻比耶的形象進行繪製,傳達了對人們安全的祝福,受到了乘客的一致好評。

有的西點店也在馬卡龍上描繪了阿麻比耶畫像,有的日式點心店把點心做成立體的阿麻比耶形狀,這樣的點心也備受顧客的喜愛。由日本著名插圖畫家描繪的阿麻比耶形象也被做成熱門的專刊雜誌。甚至網上還有人諷刺日本政府的佛系戰「疫」,指出日本平息疫情的最大貢獻者是阿麻比耶,因為日本人蟄居期間勤奮地畫了許多阿麻比耶像。

現代日本最受追捧的防疫神獸是阿麻比耶,而在江戶時代(17~20世紀)則是來自中國的「白澤」最為普遍。

據中國的古代文獻記載,白澤是住在中國東望山的神獸,可通人語,古時候黃帝巡視,行至東海時遇見了此神獸。白澤向黃帝傳授了預防世間11520種妖怪的方法。黃帝即命令隨從者,畫出這些妖怪的畫像,並且召告天下。

從敦煌出土的《白澤精怪圖》中,確有描畫了幾種妖怪。可見,白澤圖原本是描繪許多妖魔鬼怪的繪本。但是漸漸地隨著白澤傳說的流傳,白澤本身的畫像也出現了。

唐代起,將白澤的圖案繡制於禮服和旗幟上用以闢邪逐漸流行,而這種風俗也於江戶時期流傳到了日本,並得到普及。擁有白澤的畫像可避免一路上的災難和疾病,這使得白澤在江戶時代成了人們旅途中不可缺少的「護身符」。白澤的畫像在霍亂流行時期,也廣為流傳並被人們隨身攜帶。同樣,在端午節驅邪,把艾蒿和菖蒲掛在門前,這個風俗與同「白澤」一樣從中國流傳至日本並普及。

至今,日本仍然保留著許多白澤的畫像,在日本的部分地區,端午節時仍然有懸掛艾蒿和菖蒲,並且用浸泡艾蒿和菖蒲的水泡澡來驅邪的傳統。這次疫情的初期,日本各地寺院公開了《白澤圖》藏品,附近的人們紛紛前來觀賞,也有人將其畫像發布到網上。

此外,1819年在與熊本縣北面接壤,名為肥前國(佐賀縣、長崎縣)的海域,有一位名叫「神社姬」的龍宮使者出現,她告訴人們「接下來的7年雖然會持續豐收,但之後將瘟疫橫行,只要把我的身形畫下來展示給世人看就可以擺脫瘟疫。」如此,類似阿麻比耶的趣聞就被傳開了。神社姬是一個頭部為美麗女子,身體呈龍的形態,手持利劍的形象。而這個傳說也是預言數年持續豐收後,將有瘟疫肆虐。

另外,19世紀上半葉,還有一位名叫「件」的神獸出現,它長著人面牛身。傳說某人在山中遇到此神獸的時候,這個神獸預言道「今後數年內將會瘟疫橫行」,並且說道「看過我畫像的人將可避免災病」。

「件」這個名稱是由人與牛這兩個字合併而來的。與阿麻比耶和神社姬一樣,「件」的傳說也預言過豐收之後將有瘟疫。這也許是為了告誡人們,雖然社會越來越富裕,但是人們不可缺乏對災難的警惕心吧。

這樣的神獸引起了年輕人的關注,喜歡畫畫的人們繪製了很多插畫風的神獸發到網上,以打發閒暇時光。日本各地還掀起了神獸繪畫競賽。這次的疫情無意中使得傳統文化在日本再次復興。

日本北海道有個叫做阿伊努族的少數民族。這裡的文化非常具有特色,他們會在衣服上刺繡幾何圖形的傳統紋樣,衣服的袖子上採用的是驅邪圖案,以此避免瘟疫進入身體。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於5月7日戴著印有阿伊努族傳統紋樣的布口罩出席了記者會,引起廣大民眾的關注。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菅義偉說「聽說刺繡紋樣蘊含著不讓疾病侵入身體的願望,既是護身符,又有助於宣傳阿伊努文化,所以我戴著這枚刺繡口罩」。這種口罩不但在功能上可以抵禦病毒,更被賦予了祛除瘟疫的精神內涵。這種口罩是由北海道登別市的刺繡社團「登別阿士禮會」製作的,會員只有7人,一天只能製作大約20枚。儘管如此,想要購買口罩的人依然很多,訂購電話被來著日本全國各地的預訂擠爆,訂單甚至排到了幾個月後。

這樣的傳統文化當然帶有「迷信」的成分。但是在舊社會為了增加人們的防疫意識,這也許是非常有效的。

日本著名的物理學家兼作家寺田寅彥,於1923年9月對關東大地震進行了深度的研究,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留下了這樣一句名言「天災總是在人們淡忘它時降臨」。這句名言成了日本流傳最廣的口號,對提升日本人的防災意識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寺田寅彥說,人們將災害的記憶傳承下去,可以為下一次災害起到警醒作用。

基於這樣的思考,日本關東地區到現在仍然於每年的9月份在學校及機關單位舉行大規模的防災培訓。日本的商超會在每年的災難發生月還會設置特別的櫃檯,售賣受災地區的特產來支持當地經濟。讓顧客通過特產來感懷受災者的痛苦,並且通過消費來支援受災地,同時也告誡自己不要懈怠對災害的防備。

在日本,人們不僅僅是利用傳統文化,還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來撫慰受災者的創傷,同時也努力將災害的記憶持續傳遞給後世,以此警醒世人。(作者為浙江工商大學東方語言文化學院副教授久保輝幸。陳麗靜譯)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古代防疫 端午節綁五色線
    貳屠蘇酒可防瘟疫  過年喝屠蘇酒,也是為了避疫、防疫。蘇東坡有詩云:「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後飲屠蘇。」(《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講的就是舊時過年喝屠蘇酒的習俗。古時候,醫療條件不好,新年的許多習俗其實都與防疫和保健有關,如穿乾淨的新衣、除夕大掃除等。而在作家鄧拓看來,古人飲屠蘇酒,實際上是一場「群眾性的防疫運動」(見《燕山夜話》)。
  • 簡述《只狼》中的日本民俗文化—鬼佛背後的文化一統
    對於這一點,其實就我所了解到的資料來看鬼佛更將是宮崎整合了日本民俗文化所衍生出的一個代表項,也就是說,根據我現有的了解,在佛文化中,是沒有鬼佛的。而我所能看到的僅僅是一些小眾的言論,這種論點中認為佛即是鬼,鬼即是佛,兩者一體,並且還根據此闡述,人的相關行為在這種論點下的產生原因。但我並不能在一些文史材料、佛學經典中找到支撐它的論據,所以關於這個,大家了解就好,並不權威!
  • 【雜思錄】過節只剩「吃」文化,民俗節日「精神坐標」如何堅守?
    新華社發(金馬夢妮攝)   不識菖蒲只知粽  端午節是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節日,亦是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長壽的節日。然而延續至今,人們能夠想起的大概就只有吃粽子與賽龍舟,而城市裡的人,只剩下吃個粽子而已。  端午節成為「粽子節」,有專家認為,這反映出人們對傳統習俗的傳承不足。
  • 黃油怪談:《美少女萬華鏡5》中的日本民俗文化
    你,要死一遍嗎 許多人都知道《美少女萬華鏡》系列(以下《萬華鏡》)是 18X 的,不過到了《萬華鏡5》這代,除了上述「死一遍」這樣的陳年老梗之外,還多了不少的日本的民俗文化
  • 簡述《只狼》中的日本民俗文化—破戒僧傳說
    簡述《只狼》中的日本民俗文化—破戒僧傳說作者:落葉聽秋_七堇Hello,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為大家分享有關於只狼的背後故事以及包含的日本民俗文化。今天我們就如約來與大家分享關於在上一次文章中提及的破戒僧的故事。
  • 簡述《只狼》中的日本民俗文化—櫻龍篇
    我們今天要說的是關於遊戲在櫻龍身上所裝載的文化設定。首先我們先說說打櫻龍之前的白髮老翁吧。還記得我們在鬼佛篇裡有說過,遊戲本身有包含神道教、佛教、鬼信仰、蛇信仰等多種文化,而在這裡也是如此。此外神道教文化起源於琉球群島,該文化具有獨特的龍宮信仰,從這也能看出來其實櫻龍也是神道教文化的一種體現。但相比於民俗文化而言呢,櫻龍本身的設定更傾向於歷史的影響。關於這一點,我們首先要說,櫻龍應該不是來源於中國,應該是來源於百濟,至於為什麼,我們就要看櫻龍手中的那把刀了。櫻龍手中的刀名為七支刀,七支刀(既七星劍):又名六叉之劍,石上神宮的重寶。
  • 簡述《只狼》中的日本民俗文化—紙人漂流與三猿
    簡述《只狼》中的日本民俗文化—紙人漂流與三猿Hello,大家好,我們今天依舊是來和大家分享有關於《只狼》中包含的民俗文化,經過上一期文章的投票,我們選出了大家呼聲最高的紙人漂流和三猿。至於有粉絲說想看有關於片鐮刀的故事,我們日後會出相關的武器特輯。
  • 2020年5月19日起廣州白雲區民俗文化博物館恢復開放
    受疫情影響,自2020年1月24日起,白雲區民俗文化博物館、農民工博物館實行臨時性閉館,暫停各項活動,日前,白雲文博發布消息,即日起白雲區民俗文化博物館恢復開館!    根據《國家文物局關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有序推進文博單位恢復開放和復工的指導意見》及上級有關部門的要求,白雲區民俗文化博物館將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前提下,於5月19日起恢復開館。
  • 風格迥異的池州民俗文化
    風格迥異的池州民俗文化「五裡不同風,十裡不同俗」,獨特的地理位置、多元文化的交融匯聚,形成了池州風格迥異的民俗文化。東至花燈古老的漢族民俗文化活動東至花燈,其歷史可上溯到唐代後期,它由「六獸燈」、「磨盤燈」、「八仙過海燈」、「五猖太平燈」、「龍燈」、「獅子燈」、「蚌殼燈」等十餘種形式各異的花燈組成,主要燈種根植於本鄉本土,有的異地流入,表演形式各異,具有豐富的漢文化內涵。2008年,東至花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江南文化系列報導|「杭兒風」的源頭,原來就藏在江南民俗文化中
    江南傳統民俗文化也隨著朝代更迭慢慢沉澱,家住浙江的名家豐子愷也曾飽含深情地寫道:「我們是浙江石門灣人,住在上海也只管說石門灣的土白。吃石門灣式的菜,度石門灣似的生活!」 如今身處杭州,也還是能感受到鮮明的江南民俗文化的傳承。
  • 泰山民俗文化
    「泰山巖巖,魯邦所瞻」,「汶水滔滔,行人儷儷」,億萬年來泰山與汶水共同孕育獨具特色的泰山文化,澤被萬千聖賢先哲、高官巨賈與黎民百姓。泰安地處齊魯文化交接部,黃河運河匯瀾,九省御道穿城而過。先秦楚人北上,魏晉魯人南遷,明初晉人西來,南北東西文化在此多次碰撞、融合與更生,逐漸形成獨特而又豐富的泰山文化。
  • 中日端午民俗中的菖蒲文化-光明日報-光明網
    菖蒲與端午的結合在唐宋時期的民俗中固定成型,菖蒲常與艾草並提共用。唐時有五月五飲菖蒲酒、懸掛艾草的傳統。宋代市民生活和文化的極大豐富,不僅宮廷在端午這一日用彩色蒲線裝點節慶,民間還有在門前懸掛菖蒲艾草,並在上面系上糖果粽子的民俗。值得注意的是,菖蒲除了具有藥效和咒力,此時作為端午節裝飾還被賦予了審美功用。
  • 烏拉特民歌中的民俗文化探析
    這些民歌風格雖各不相同,它主要受近鄰鄂爾多斯民歌和地方文化多樣性的影響而唱腔有所不同,由此體現的民風民俗是怎樣的?下面我們進行深入的挖掘和剖析。  本人試圖通過挖掘和分析烏拉特民歌中的民俗文化,即物質民俗、精神民俗、社會生活民俗,提高民族文化認同感,豐富和發展民歌文化研究領域。
  • 文化動態|白銀區民俗文化博物館即將精彩亮相
    白銀區終於有自己的博物館啦位於白銀區全民健身廣場的白銀區民俗文化博物館正在緊張布展強灣蓮花山齊家文化和王峴灰土澇池半山馬廠文化遺址,展示著4500年前境內先民的生活情境。武川宋梁西秦度堅山城和古代烽燧,橫貫全境的絲綢古道,唐代形成的蘭(州)寧(夏)驛道咽喉要隘,以及明代白銀廠採礦遺址等,與綿延數十公裡的黃河一道,共同積澱形成了域內農耕文化、民俗文化、黃河文化、絲路文化等相互融合、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態。
  • 將瘟疫擋在京都之外——疫病與「神國」日本的對外認識
    捕風捉影的「蒙古襲來」竟然帶來了瘟疫?應永二十八年(1421),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的第二年,日本的首都京都爆發了大規模的瘟疫。居住在京都郊外伏見的貞成親王(1372—1456)在他的日記《看聞日記》當中記載了瘟疫之下的慘狀。當時是室町幕府四代將軍足利義持執政時期。
  • 在近百年來中國瘟疫史上,防疫是如何制度化和行政化的
    晚清:中國衛生制度現代化的前夜隨著西方列強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西方科學文化在中國的影響力變得越來越大。其中,西方的醫學在中國開始茁壯成長。醫院和診所變得越來越多,並在防疫和治療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西方的醫療教育也開始在中國得到傳播。
  • 回顧民俗文化月——大幕暫落,傳承不息
    民俗文化月 剛剛過去的六月 也是天下第一泉的民俗文化月 無論是線上或線下 景區都為大家準備了 豐富的民俗文化相關活動
  • 邯鄲首屆民俗文化水果年貨節
    >新年新面貌置辦年貨必不可少這是年終一場必須要有的儀式1月14—23日,邯鄲首屆民俗文化水果年貨節2020庚子年傳統新春佳節來臨之際,邯鄲市首屆民俗文化水果年貨節,即將在邯鄲市浴新大街與復興路交叉口西北角隆重舉辦!
  • 盤點日本那些奇葩的民俗文化!
    去日本旅遊的朋友,你一定會發現日本有很多令人感到奇奇怪怪習慣,這裡小編就來盤點,有哪些有趣的日本文化習俗?1.日本手機拍照功能都是有聲音的,即使開了靜音也沒用的,這也是日本人細膩所在,防止偷拍行為。2.在日本喝酒不要自己倒,自己倒酒並且獨自飲酒都是不禮貌的行為。3.日本吉野家的「吉」字,是上橫短,下橫長。4.在日本吃飯是不用給小費的。5.HELLO KITTY沒有側面,蠟筆小新沒有正面!
  • ...展示(三)】 濰坊市突出「六大特色」 推動法治文化與民俗文化...
    【「七五」普法成果展示(三)】 濰坊市突出「六大特色」 推動法治文化與民俗文化、鄉土文化融合發展 2020-12-16 13: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