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溜達達看世界,不慌不忙走天涯。我是溜達君,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件經歷傳奇的稀世國寶,揚州為了珍藏它專門建了一座博物館。200多平方米的偌大展廳裡只擺了這一件器物竟如此奢侈!
瓶子用一個方形玻璃罩著,四周用護欄隔開,參觀者只能隔著很遠的距離欣賞它。保護措施非常嚴密。這件揚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叫元霽藍釉白龍紋梅瓶。名字很長但不難懂。元,即指元代,霽藍釉,是指這個瓶子的釉色。釉指覆蓋在陶瓷品表面一層玻璃質感的薄層。白龍紋是指瓶子上的紋飾是一隻白龍。梅瓶是漢族傳統瓷器的一種,指口小、脖子短、肩膀寬的瓶子。
這件國寶在民間保存約有600年歷史,竟然完好無損,可見其工藝之精湛,質地之上乘,這件元代梅瓶的命運也是非常傳奇,梅瓶曾經的主人是揚州輕工機械廠的退休工人朱立恆先生,梅瓶原本是他家祖傳的寶貝,此瓶傳到他已經是第六代了。
1945年,曾有人想用18石米向他母親收購梅瓶,18石米在當時已經是高價了,但是被他母親拒絕了。文革時為保護梅瓶不被砸壞,母親還用墨汁把瓶上的龍紋塗抹起來,用泥巴包住藏在床底下。1976年地震震情嚴峻朱立恆擔心梅瓶在地震中遭到破壞,於是瞞著媽媽和哥哥以18元的價格賣給了文物商店。當時文物商店對元代瓷器缺乏研究,梅瓶一直放在庫房裡無人問津。
後來南京博物館的一個專家偶然看到它,並鑑定出它是景德鎮生產的元代藍釉瓷器精品,是國寶級文物。之後幾經周轉這隻梅瓶最終被揚州博物館收藏。香港一位收藏家曾開價3.4億,巴黎一個收藏家甚至開出40億人民幣的天價,但是揚州博物館都沒有賣掉它。
這個梅瓶之所以價值連城,首先在於它的工藝價值,瓶身上白龍龍頭小、脖子細、而且有三隻爪子,這是元代文物的典型特色。梅瓶腹部刻劃出一條龍追趕一顆火焰寶珠,其紋飾為趕珠龍紋:白龍環繞瓶身一周,龍頭上仰,雙角後翹伸展,龍眼突起,炯炯有神。輔助紋是四朵火焰形雲,展現巨龍騰飛於藍天之中氣勢。
此瓶由五節坯胎粘接而成但在口徑和近底部的兩道接痕不易被發現,製作工藝精良,屬元藍釉瓷器中的上乘之作,反映了元代燒制陶瓷的高超水平。
元代的藍釉瓷器傳世十分稀少,目前全世界僅存有12件,這12件裡面,白龍紋飾的梅瓶只有3件。除了揚州博物館的這一件,另外兩件分別收藏在巴黎吉美博物館和北京頤和園。但另外兩件都有明顯的瑕疵,藏於巴黎的那一件,白龍頭部燒制的時候有黑點,不夠完美,北京的那一件,瓶身有一道明顯的裂痕。唯獨揚州博物館這件,比前兩件高出10釐米,是最大最完美的一件。
備註:圖片源自雅昌博客等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