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徵兵力武器都佔優:1238年3月4日西蒂河戰役蒙古擊潰羅斯聯軍

2020-12-15 薩沙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薩沙歷史上的今天。

西徵兵力武器都佔優:1238年3月4日西蒂河戰役,拔都率蒙古帝國軍隊擊潰尤裡二世·弗謝沃洛多維奇率領的俄羅斯聯軍。

西蒂河戰役,是基輔羅斯抵抗蒙古人的最激烈的大戰!

早在成吉思汗時代的第一次西徵,蒙古人消滅了雄踞中東和中亞的花刺子模國,隨後又繼續殺入高加索地區後東返。

這是蒙古人第一次西徵。

1223年,蒙古軍隊一支部隊進行了一次小西徵。

在哲別的指揮下,2萬蒙古軍隊翻越高加索山脈。

蒙古人的兵力很少,一般認為他們是來試探北面敵人的虛實。

這支軍隊輕鬆消滅了今天地跨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南部、烏克蘭的庫曼汗國。

由此,基輔羅斯各國開始感到直接的威脅。

當時世界還沒有俄羅斯的概念,只有基輔羅斯。

基輔羅斯在10世紀時候建立,它是一系列部落的聯盟,並不是帝國。

隨著斯拉夫人逐步放棄遊牧開始農耕,基輔羅斯的部落定居下來,形成了一個個農業為生的公國。

在當時南歐人的眼中,基輔羅斯是一群同突厥部落差不多的野蠻人,非常落後沒開化。

唯一文明的地方,在於他們信仰基督教。

在哲別大軍殺過來的時候,基輔羅斯分為50多個公國。

公國的實力都不強,一些小公國只能拿出二三千人的軍隊,大的公國也不過出動一二萬軍隊。

由於對蒙古人的實力一無所知,4個強大的基輔羅斯公國,聯合了欽察人(突厥)很多部落,一共出動8萬大軍。

在迦勒迦河,他們同2萬蒙古騎兵決戰,試圖一舉將他們殲滅。

由於雙方兵力懸殊,基輔羅斯聯軍非常輕敵。

蒙古大軍故意示弱向後退卻,加利西亞-沃裡尼亞公國的軍隊為了搶功,丟棄戰友們先行渡河追擊。

在卡爾卡河平原,這股軍隊突然遭到蒙古騎兵的迎頭痛擊。

當時基輔羅斯人無論戰術還是武器,都沒有蒙古人先進。

蒙古人的勝利,根本沒有什麼稀奇。

很多人誤以為蒙古人的武器很落後,只是依靠殘忍和野蠻獲勝,這是很大的誤解。

確實,在蒙古草原上部落間互相廝殺時,蒙古人的裝備相對落後。

入侵金國以後,蒙古人得到了金國境內的富裕地盤和大量能工巧匠,裝備有著巨大的變化。

我們先來看看防禦。

蒙古人分為輕騎兵和重騎兵兩類,前者主要負責騎射、偵查、騷擾、襲擊,必要時候也可以用於對敵人主力的全面衝鋒;後者同歐洲後來的板甲騎兵一樣(比如英格蘭重騎兵),直接用於破陣的衝鋒,將敵人陣營衝垮、擊潰。

輕重騎兵的裝備有很大區別,我們分別來看。

對於蒙古輕騎兵來說,他們普遍穿著可以防箭的輕便皮甲,部分戰士也穿著鐵甲。

大家不要小瞧皮甲,它並不是皮包那種軟皮製成,而是非常堅硬的硬皮。

這種硬皮的強度是很高的,在稍遠距離就可以擋住敵人的弓箭。在近距離肉搏的時候,皮甲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對於破甲武器的防禦較差。皮甲的重量比鐵甲要輕得多,便於輕騎兵提高機動性。

對於輕騎兵來說,因為主要是使用騎射作戰,所以皮甲可以防箭就解決了百分之九十的問題。

蒙古的重騎兵,則穿有鐵甲。

蒙古人最初很少裝備鐵甲,主要是他們沒有掌握大量冶鍊金屬的技術。一些落後的蒙古部落在互相廝殺時,甚至還有骨制箭頭,而不是金屬箭頭。

但入侵金國以後,蒙古人的鎧甲有了本質的變化,鐵甲也是尋常物了。鐵甲雖然重量大,造價高,製作複雜,但有著皮甲無法企及的防禦能力。

常見的蒙古鐵甲主要是札甲和鎖子甲。

札甲就是我們常看到的一片片掛在身上,像麻將蓆那種鎧甲;鎖子甲就是將無數鐵環連在一起,製造的一種相對輕便的鎧甲。鎖子甲的防禦力比札甲要低,但重量要輕的多。

這些鐵甲都是非常強的。

以蒙古人裝備的金宋札甲為例,其中的一些雖重量高達40公斤,但對人體防護面積達95%。由1000多片硬制甲片製造的鎧甲,用40公斤的強弓在6米外用三稜箭頭直射,也無法射穿,可見防禦力之強。

相反,當時基輔羅斯還非常落後,衣甲都是每個公國手工製作,層次不齊。很多公國的士兵是臨時徵召的農民,壓根就沒有鎧甲。而即便是那個時代最強悍的歐洲騎兵,也沒有裝備板甲這種東西,最多只是札甲甚至鎖子甲。

厚重的歐洲板甲,是二百年後才誕生的。

就武器方面,蒙古人裝備了大量的複合弓,射程遠,威力大,在騎射方面有著壓倒性優勢。

這種雙曲複合弓有效射程,直射距離可以高達150米,曲射距離可高達300米,射程遠遠超過歐洲的弓箭。

代價是,雙曲複合弓的拉力非常驚人,有的強弓高達65公斤。

在很長一段時間,西方歷史學家認為蒙古人吹牛和誇大。今天正常來說,成年男性射箭運動的拉力,也不過是35公斤左右,幾乎差了一倍。

直到後來,考古中發現了一些複合弓的實物,發現確實可能達到這麼大的拉力。也就是說,蒙古人使用弓箭的拉力,是極為驚人的。沒有強健的體魄和常年的訓練,無論如何也不可能使用這種弓箭。

這種弓箭,在四五十米可以射穿任何歐洲重鎧。

而蒙古戰士幾乎人人都可以射箭,形成強大的騎射軍團。而弓箭手在歐洲屬於技術兵種,是國家戰略資源,人數不多。一個大國往往只能養數千弓箭手,因為他們從初期訓練到成為優秀的射手,往往需要5年以上的時間,都要靠國家出錢養著。

普通的歐洲農民不是牧民,他們不需要掌握弓箭。而弓箭這種東西,沒有一二年的訓練也不可能在實戰中射中敵人,不能速成。

所以,當時蒙古人的12萬大軍中,至少有七八萬是可以射箭的輕騎兵。

就這個數量已經可以橫掃歐洲,更別說還有強悍的弓箭優勢了。

在蒙古弓箭密集打擊下,任何一支軍隊支持不了多久就會崩潰。

至於近距離肉搏方面,蒙古人也是很強的。

他們的重騎兵也是使用長槍,近距離則有馬刀、斧頭、短棍(狼牙棍)甚至套索之類。

蒙古重騎兵有著良好的近距離格鬥技巧,也是世界最頂尖的。

而蒙古人最為強悍的是:機動性方面的驚人優勢。

可以說,蒙古人是那個時代機動性最強的騎兵團。

每個士兵至少有2到3匹馬,多則5到6匹。蒙古馬雖體型較小,但耐力強、適應環境能力強,是優秀的戰馬。

蒙古人行軍的時候,用多匹馬輪換騎行。作戰時候還有專門的馬匹,衝擊力比較強。

蒙古軍隊從長江北岸到伏爾加保加爾邊境,從鴨綠江西岸到伏爾加保加爾邊境都是在2到3個月內就完成了。部隊行軍速度為每天90-95千米。攻佔俄羅斯北部,蒙古人只用了2個月零5天,每天推進85-90公裡;攻佔俄羅斯南部只用了2個月零10天,每天推進55-60公裡。

就算在二戰時期的現代化騎兵師,也是難以達到這種速度。

由於機動性的優勢,蒙古騎兵可以掌握絕對的戰場主動權,可進可退,可攻可守,立於不敗之地。

更重要的是,蒙古騎兵身經百戰,精通各種騎兵戰術。

後來二戰德軍裝甲部隊使用的戰術:兩翼合圍、分割殲滅、誘敵深入後伏擊、長驅直入攻擊敵人指揮中心,都是蒙古人當年玩剩下的。

雙方正面對抗中,公國軍隊被蒙古弓箭大量殺傷。

在全線動搖的時候,公國軍隊又遭到騎兵的猛烈衝擊,迅速瓦解。

此戰,加利西亞-沃裡尼亞公國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

殘部不顧一切逃命,渡過卡爾卡河後,竟然一把火將渡船全部燒毀,防止被蒙古人追上。

而基輔羅斯大軍的主力都已經渡河,此舉等於切斷了友軍的退路。

蒙古人隨即調轉主力,在平原上猛攻其他公國軍隊。

這些軍隊雖兵力優勢,根本不是對手,傷亡慘重之下急忙向卡爾卡河退卻。

到了河邊卻發現渡船都被摧毀,逃不走,打不過,最終被蒙古人全部殺光。

8萬大軍,只有5000人逃過河倖存!

被俘的九位羅斯王公,都被蒙古人用車輪活活壓死。

不過,此次的蒙古人出動的兵力並不多,並沒有佔領這裡的野心。

在隨後薩馬拉河之戰中,見保加爾人兵力眾多,蒙古人就放棄決戰,向東返回。

通過這次和基輔羅斯的小西徵,蒙古人對敵人的實力和戰術已經非常了解。

1235年,蒙古人開始了正式的第二次西徵,指揮官朮赤次子拔都、窩闊臺長子貴由、拖雷長子蒙哥、察合臺長孫不裡等都是身經百戰的悍將。

此次蒙古人出兵,高達12萬。

而當時基輔羅斯最強的國家,一次只能拿出二三萬軍隊。

而就同等數量軍隊的戰鬥力來說,蒙古人又有一定的優勢。加上此次兵力眾多,蒙古人可以形成局部絕對壓倒性優勢。

可見,蒙古西徵大軍穩操勝券,志在必得。

他們首先擊敗了上次的敵人保加爾人,沒有費什麼力氣。

隨後,直到蒙古騎兵厲害的欽察人,大部分選擇投降,一部因抵抗被迅速消滅。

1237年12月,蒙古大軍終於殺入了俄羅斯中部,直接同基輔羅斯各國直接作戰。

基輔羅斯各國多選擇抵抗,卻又因內訌不能協同,被蒙古人各個擊破,打的落花流水。

連還是小城莫斯科,都被蒙古人一把火燒毀。

當時基輔羅斯各國中,弗拉基米爾大公是基輔羅斯各王公的領袖,實力也是最強。他的首府弗拉基米爾,也是基輔羅斯最大的城市,比基輔還大。

在蒙古大軍攻打該弗拉基米爾時,大公尤裡二世完全不是對手,率領主力倉皇向北逃亡。

弗拉基米爾被佔領以後,遭遇蒙古人的屠城和焚毀。

尤裡二世倒也不是懦夫,立即召集其他基輔羅斯公國,一同和蒙古人決戰。

可惜,當時公國大多被擊潰或者投降,能夠站出來的很少了。

在同公國其他主力回合以後,尤裡二世率領全部主力南下,試圖和蒙古人決一死戰。

只是,這是送死的戰役。

他的前鋒3000騎兵,在西蒂河被蒙古人團團包圍。

無奈之下,尤裡二世率領全部主力2萬多人,在1238年3月4日達到西蒂河,同蒙古人大戰。

結果是,尤裡二世的軍隊全部被蒙古人殲滅,尤裡二世自己也被打死。尤裡二世的死亡,意味著基輔羅斯實力最強的公國被消滅,殘部自然更不足為患。

1240年秋蒙古大軍攻陷基輔,消滅了8000守軍,進行了持續數日的屠殺,基輔只剩下2000居民。

由此,基輔羅斯滅亡。可以說,當時的基輔羅斯不足以同蒙古人對抗,滅亡也是必然。

隨後蒙古金帳汗國建立,統治了俄羅斯200多年。

聲明: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絡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相關焦點

  • 蒙古帝國西徵之旭烈兀西徵
    蒙古帝國西徵之旭烈兀西徵 李曉偉 孛兒只斤·旭烈兀(Hülegü Khan,1217年—1265年2月 公元1280年,伊兒汗國的阿八哈汗對敘利亞發動了新一輪進攻。1280年9月,蒙古軍隊佔領了敘利亞的巴格拉斯和達布薩克兩座城池。10月20日,蒙古軍隊攻陷了阿勒頗城。
  • 這場被稱為「蒙古西徵終點」戰役後,為何從此蒙古人不西徵了
    阿音扎魯特之戰也叫艾因·賈魯之戰,這場戰役是蒙古第三次西徵中的第一次重大失敗,也被稱為「蒙古西徵的終點」。蒙古人為什麼會戰敗?戰敗以後的蒙古人為什麼就停止了西徵的步伐?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場戰爭是埃及5萬馬穆魯克騎兵(也有一種說法是多達12萬,《多桑蒙古史》上又說是1.2萬人,一般認為大概3—5萬人),與2萬蒙古軍(包括亞美尼亞鐵騎和從徵的敘利亞軍隊)展開的大決戰。戰爭一開始,由馬穆魯克騎兵拜伯爾斯軍團1萬人到艾因·賈魯平原上誘敵。蒙古統帥怯的不花指揮蒙古軍迎戰,很快,拜伯爾斯軍團便假裝敗退,把蒙古軍引進一個山谷中。
  • 帝國之戰:蒙古帝國的第一次七年西徵之路
    十三世紀,崛起於蒙古高原的成吉思汗以武力實現了大漠南北蒙古各部的統一,在1206年建立起蒙古汗國。1219年到1225年,蒙古帝國開始第一次西徵,歷時五載,強烈震撼並擾動了整個亞歐大陸文明世界。到了1040年,塞爾柱人擊潰哥疾寧王朝主力,花剌子模落入塞爾柱帝國的管轄,開始了忽都不丁·摩訶末統治花剌子模時期。花剌子模王朝,在塞爾柱帝國內部崛起,也在反塞爾柱帝國和哈剌契丹王朝的鬥爭中壯大起來。1127到1128年,忽都不丁·摩訶末死,其子阿齊思即位,在西遼的幫助下,阿齊思宣布花剌子模獨立,舉起反叛業已衰敗的塞爾柱帝國旗幟。
  • 金帳汗國統治下崛起,於三次重要戰役後擺脫蒙古統治,初建俄羅斯
    以莫斯科公國為中心的俄羅斯統一國家的形成,與蒙古貴族的統治,有著密切的關係,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一、蒙古人徵服羅斯人,建立「金帳汗國」。十三世紀初,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政權。之後,他曾親自率大軍西徵。在流入亞速海的卡爾卡河畔,蒙古軍隊擊敗了羅斯王公的聯軍,殺死了全部羅斯士兵,並絞死了諸王公,只有加裡奇公逃過了劫難。卡爾卡河戰役,是蒙古人徵服羅斯的首次戰役。1235年,蒙古窩闊臺大汗派朮赤的次子拔都率大軍西徵。
  • 著名的塞育河之戰,蒙古鐵騎以7萬戰勝匈牙利40萬聯軍,是真的嗎?
    二、戰爭的起因和雙方戰略部署遠在1223年,蒙古軍者別、速不臺二將率軍打敗羅斯、欽察聯軍後,奉命班師東歸途中,速不臺曾提出有關位於烏拉爾山、裏海各附近地區黃種牧人之情報,並且建議成吉思汗徵討多瑙河,以解救與蒙古人同種之黃種人。這是成吉思汗以後蒙古一再西徵之原因。
  • 蒙古帝國橫空出世,13世紀大洗牌?2分鐘帶你了解蒙古擴張全過程
    1215年蒙軍攻陷大金中都。1218年哲別消滅西遼,「訛答剌事件」之後鐵木真大怒,1219年開始西徵花剌子模,兵分四路,攻打花剌子模,舊王摩訶末逃至裏海病死,新王扎蘭丁逃至德裡蘇丹。花剌子模滅亡。1221年,哲別,速不臺率3萬人馬繼續西徵。蒙軍進入亞塞拜然,洗劫了高加索地區。1223年哲別,速不臺攻打欽察,欽察請求俄羅斯援助。赤密斯過第聶伯河,打敗蒙古前鋒部隊。
  • 蒙古帝國三次西徵以後,為什麼再也無力掀起大規模戰爭?
    成吉思汗西徵、拔都西徵、旭烈兀西徵,都是在蒙古大汗統籌下進行,各大宗王按慣例都派出自家軍隊支持戰爭。從最終的結果來看,三大西徵進行順利,取得顯著成效。蒙古三大西徵之後,全蒙古性的徵服戰爭再也沒有發生過,但局部的徵服戰爭還在進行。其中規模較大,且為中國人熟悉的,就是忽必烈徵服南宋之戰。
  • 蒙古帝國三次西徵,最遠打到哪裡?
    在建立如此遼闊版圖的過程中,蒙古帝國的三次西徵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那麼這三次西徵的前因後果如何?最遠又分別打到哪裡呢?第一次蒙古西徵由成吉思汗親自主導,其實也是被動進行的。當時中國的北方尚存在金國和西夏兩個國家,按照鐵木真原本的打算,在消滅金和西夏之後再騰出手來向西用兵,然而花剌子模的無禮和傲慢提前招來了蒙古大軍的討伐。
  • 二戰1941年的菲律賓戰役日軍兩個師團擊潰美菲聯軍10萬人
    1941年12月7日隨著日軍偷襲美國珍珠港取得成功,太平洋戰爭和南亞地區的保衛戰正式全面爆發原因就是當時美軍菲律賓地區,確實有300架戰機駐紮,但實際能緊急起飛投入作戰的還不足200架,菲律賓和美軍組成防禦兵力在10萬人左右,但實際真正的美軍人數一個步兵師規模,剩餘的都是菲律賓本國士兵代替,其裝備情況嚴重不均衡,火炮數量不足,美軍士兵用的武器當然是比日軍要先進一些,但菲律賓軍隊用的武器可以說大多數都非常雜亂有一些還是一戰之前的土槍土炮,又是孤島孤軍背水一戰。
  • 蒙古第三次西徵,阿拉伯帝國慘遭摧毀,究竟誰拯救了伊斯蘭世界?
    從阿姆河兩岸到埃及盡頭的廣闊土地上,所有人都要遵循成吉思汗的法令,對於順從你命令的人,要賜予他們恩惠;對於頑抗的人,要讓他們遭受屈辱。」這是蒙哥汗對弟弟旭烈兀的囑咐,時間是「大蒙古國」第三次西徵前的1251年,後來的歷史表明,旭烈兀重點執行了蒙哥汗這句指示的後半部分。
  • 蒙古帝國3次西徵,把地球當跑馬場,20年奔跑了一個赤道
    除了中國的版圖外,蒙古帝國的其它版圖得益於他們的3次西徵,這3次西徵給蒙古帝國帶來了大量的土地和財富,卻也給當地人帶來了無盡的災難。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蒙古帝國的這3次西徵。 1、第一次西徵(1219—1224年) 蒙古為什麼要西徵呢?這是一個前提性的問題。
  • 亞歐大陸上的曇花一現——蒙古西徵與四大汗國
    結果蒙古鐵騎甫至花剌子模就開始內訌,成吉思汗讓哲別引軍赴阿姆河上遊,佯裝從南方切斷其後勤,等摩訶末上當,派主力追擊成吉思汗就粉餅思路大舉進攻,長子朮赤、次子察合臺、三子窩闊臺、四子託雷如狼入羊群一般長驅直入。1220年3月攻克花剌子模都城撒馬爾罕,摩訶末倉皇西逃並於年末病死途中,其子扎蘭丁收拾殘兵打算反擊,但終究敵不過蒙古大軍,一敗再敗逃入印度。
  • 為何率領蒙古西徵大軍一直打到多瑙河畔的拔都卻不受蒙古諸汗尊重
    在十二和十三世紀,整個世界範圍內最戲劇性的一幕就是蒙古人的強勢崛起,這個對亞歐大陸上各大文明中心的人們來說都很陌生的部族,突然從荒涼的蒙古高原上殺出,掀起了足以毀天滅地的風暴,暴烈的橫掃他們進軍路線上的一切文明古國。
  • 10萬歐洲軍隊在布達佩斯被6萬蒙古軍隊擊敗,損失了一半兵力
    ——塞萬提斯(西班牙)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608字,閱讀約4分鐘然而,儘管這場戰役後的蒙古軍隊以少數人為主,但10萬人的歐洲聯軍中既有標準的重裝甲騎士和輕騎兵,也有大量的步兵。在騎兵數量上,蒙古人佔優。
  • 亞美尼亞鐵騎小傳:4600年天下名騎,曾伴隨蒙古騎兵攻向非洲
    在1260年的艾因·賈魯戰役中,亞美尼亞重騎兵還曾經與蒙古騎兵並肩作戰,與馬穆魯克騎兵展開過一場血戰。 當塞琉古王國被羅馬人擊潰後,亞美尼亞趁機成立王國,並在地中海東岸強盛一時。但後來,亞美尼亞先後被羅馬和帕提亞徵服,輪流充當兩方的保護國。 在此期間,名聞天下的亞美尼亞騎兵也先後被幾大帝國徵用參加過不少戰爭。近幾十年來,亞美尼亞各地經常能出土這一時期的青銅馬具,充分反映了亞美尼亞人在騎馬作戰方面的悠久歷史。
  • 彪悍的蒙古人,蒙古第三次西徵:東方版「十字軍聖戰」
    前因蒙古的前兩次西徵,有些地區,如波斯西部,裏海南岸、兩河流域並未完全依附。蒙哥決定再次西徵,將其徹底徵服。1252年,蒙古大汗蒙哥派弟弟旭烈兀率軍徵服西亞至敘利亞地區各國,史稱蒙古第三次西徵。由於一路沿線都是蒙古的封地,主將旭烈兀大軍一路」走親訪友」,到達阿姆河時已是1256年1月。周邊臣屬於蒙古帝國的國王,甚至是剛剛提到的羅姆蘇丹國的君主都前來迎接。半年後,旭烈兀抵達此次西徵的第一站阿薩辛派的木剌夷國。
  • 蒙古帝國頭號猛將,徵服近半個世界,成吉思汗卻說:他只是我的狗
    摩訶末死後,速不臺和哲別又向西進攻欽察人,並在迦勒迦河之戰(1223年)擊潰欽察與斡羅思(即俄羅斯,當時分為數十個大小公國)的聯軍,殺死8萬敵軍,並處決基輔羅斯大公姆斯季斯拉夫·羅曼諾維奇等6位王公、70名貴族,一時震驚整個東歐。迦勒迦河之戰後,速不臺又率軍掃蕩南羅斯的廣大地區,進佔外高加索和克裡木半島,直到年底才奉命東返。
  • 清軍是因為武器裝備敗給八國聯軍的嗎
    1900年5月28日由英國、美國、法國、德國、俄國、日本、義大利、奧匈帝國八個帝國主義國家組成的侵略聯軍由天津租界向北京發起進攻。6月中旬聯軍攻克大沽炮臺,7月14日攻陷天津,8月14日攻陷北京。聯軍是在8月13日推進到北京城下的,結果第二天就攻陷了北京城,從5月28日開戰算起也只用了大約兩月半的時間。八國聯軍到底是由多少人組成的呢?怎麼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推進如此迅速呢?
  • 拔都西徵時,歐洲貴族曾向蒙古人發動十字軍東徵,最終結局如何?
    公元1241年的春天,成吉思汗之孫拔都率領的蒙古西徵軍已經徵服欽察草原和羅斯諸公國,但是此時的拔都並沒有停止西徵的意思,他命令蒙古軍兵分兩路,分別向匈牙利和波蘭進軍。而這兩支蒙古軍團 ,很快便在匈牙利和波蘭取得了勝利,宗王拜答兒率領的蒙古軍團在裡格尼茨戰役中擊敗了波蘭軍隊,而拔都和速不臺率領的蒙古軍團則在賽約河之戰中擊敗了匈牙利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