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薩沙歷史上的今天。
西徵兵力武器都佔優:1238年3月4日西蒂河戰役,拔都率蒙古帝國軍隊擊潰尤裡二世·弗謝沃洛多維奇率領的俄羅斯聯軍。
西蒂河戰役,是基輔羅斯抵抗蒙古人的最激烈的大戰!
早在成吉思汗時代的第一次西徵,蒙古人消滅了雄踞中東和中亞的花刺子模國,隨後又繼續殺入高加索地區後東返。
這是蒙古人第一次西徵。
1223年,蒙古軍隊一支部隊進行了一次小西徵。
在哲別的指揮下,2萬蒙古軍隊翻越高加索山脈。
蒙古人的兵力很少,一般認為他們是來試探北面敵人的虛實。
這支軍隊輕鬆消滅了今天地跨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南部、烏克蘭的庫曼汗國。
由此,基輔羅斯各國開始感到直接的威脅。
當時世界還沒有俄羅斯的概念,只有基輔羅斯。
基輔羅斯在10世紀時候建立,它是一系列部落的聯盟,並不是帝國。
隨著斯拉夫人逐步放棄遊牧開始農耕,基輔羅斯的部落定居下來,形成了一個個農業為生的公國。
在當時南歐人的眼中,基輔羅斯是一群同突厥部落差不多的野蠻人,非常落後沒開化。
唯一文明的地方,在於他們信仰基督教。
在哲別大軍殺過來的時候,基輔羅斯分為50多個公國。
公國的實力都不強,一些小公國只能拿出二三千人的軍隊,大的公國也不過出動一二萬軍隊。
由於對蒙古人的實力一無所知,4個強大的基輔羅斯公國,聯合了欽察人(突厥)很多部落,一共出動8萬大軍。
在迦勒迦河,他們同2萬蒙古騎兵決戰,試圖一舉將他們殲滅。
由於雙方兵力懸殊,基輔羅斯聯軍非常輕敵。
蒙古大軍故意示弱向後退卻,加利西亞-沃裡尼亞公國的軍隊為了搶功,丟棄戰友們先行渡河追擊。
在卡爾卡河平原,這股軍隊突然遭到蒙古騎兵的迎頭痛擊。
當時基輔羅斯人無論戰術還是武器,都沒有蒙古人先進。
蒙古人的勝利,根本沒有什麼稀奇。
很多人誤以為蒙古人的武器很落後,只是依靠殘忍和野蠻獲勝,這是很大的誤解。
確實,在蒙古草原上部落間互相廝殺時,蒙古人的裝備相對落後。
入侵金國以後,蒙古人得到了金國境內的富裕地盤和大量能工巧匠,裝備有著巨大的變化。
我們先來看看防禦。
蒙古人分為輕騎兵和重騎兵兩類,前者主要負責騎射、偵查、騷擾、襲擊,必要時候也可以用於對敵人主力的全面衝鋒;後者同歐洲後來的板甲騎兵一樣(比如英格蘭重騎兵),直接用於破陣的衝鋒,將敵人陣營衝垮、擊潰。
輕重騎兵的裝備有很大區別,我們分別來看。
對於蒙古輕騎兵來說,他們普遍穿著可以防箭的輕便皮甲,部分戰士也穿著鐵甲。
大家不要小瞧皮甲,它並不是皮包那種軟皮製成,而是非常堅硬的硬皮。
這種硬皮的強度是很高的,在稍遠距離就可以擋住敵人的弓箭。在近距離肉搏的時候,皮甲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對於破甲武器的防禦較差。皮甲的重量比鐵甲要輕得多,便於輕騎兵提高機動性。
對於輕騎兵來說,因為主要是使用騎射作戰,所以皮甲可以防箭就解決了百分之九十的問題。
蒙古的重騎兵,則穿有鐵甲。
蒙古人最初很少裝備鐵甲,主要是他們沒有掌握大量冶鍊金屬的技術。一些落後的蒙古部落在互相廝殺時,甚至還有骨制箭頭,而不是金屬箭頭。
但入侵金國以後,蒙古人的鎧甲有了本質的變化,鐵甲也是尋常物了。鐵甲雖然重量大,造價高,製作複雜,但有著皮甲無法企及的防禦能力。
常見的蒙古鐵甲主要是札甲和鎖子甲。
札甲就是我們常看到的一片片掛在身上,像麻將蓆那種鎧甲;鎖子甲就是將無數鐵環連在一起,製造的一種相對輕便的鎧甲。鎖子甲的防禦力比札甲要低,但重量要輕的多。
這些鐵甲都是非常強的。
以蒙古人裝備的金宋札甲為例,其中的一些雖重量高達40公斤,但對人體防護面積達95%。由1000多片硬制甲片製造的鎧甲,用40公斤的強弓在6米外用三稜箭頭直射,也無法射穿,可見防禦力之強。
相反,當時基輔羅斯還非常落後,衣甲都是每個公國手工製作,層次不齊。很多公國的士兵是臨時徵召的農民,壓根就沒有鎧甲。而即便是那個時代最強悍的歐洲騎兵,也沒有裝備板甲這種東西,最多只是札甲甚至鎖子甲。
厚重的歐洲板甲,是二百年後才誕生的。
就武器方面,蒙古人裝備了大量的複合弓,射程遠,威力大,在騎射方面有著壓倒性優勢。
這種雙曲複合弓有效射程,直射距離可以高達150米,曲射距離可高達300米,射程遠遠超過歐洲的弓箭。
代價是,雙曲複合弓的拉力非常驚人,有的強弓高達65公斤。
在很長一段時間,西方歷史學家認為蒙古人吹牛和誇大。今天正常來說,成年男性射箭運動的拉力,也不過是35公斤左右,幾乎差了一倍。
直到後來,考古中發現了一些複合弓的實物,發現確實可能達到這麼大的拉力。也就是說,蒙古人使用弓箭的拉力,是極為驚人的。沒有強健的體魄和常年的訓練,無論如何也不可能使用這種弓箭。
這種弓箭,在四五十米可以射穿任何歐洲重鎧。
而蒙古戰士幾乎人人都可以射箭,形成強大的騎射軍團。而弓箭手在歐洲屬於技術兵種,是國家戰略資源,人數不多。一個大國往往只能養數千弓箭手,因為他們從初期訓練到成為優秀的射手,往往需要5年以上的時間,都要靠國家出錢養著。
普通的歐洲農民不是牧民,他們不需要掌握弓箭。而弓箭這種東西,沒有一二年的訓練也不可能在實戰中射中敵人,不能速成。
所以,當時蒙古人的12萬大軍中,至少有七八萬是可以射箭的輕騎兵。
就這個數量已經可以橫掃歐洲,更別說還有強悍的弓箭優勢了。
在蒙古弓箭密集打擊下,任何一支軍隊支持不了多久就會崩潰。
至於近距離肉搏方面,蒙古人也是很強的。
他們的重騎兵也是使用長槍,近距離則有馬刀、斧頭、短棍(狼牙棍)甚至套索之類。
蒙古重騎兵有著良好的近距離格鬥技巧,也是世界最頂尖的。
而蒙古人最為強悍的是:機動性方面的驚人優勢。
可以說,蒙古人是那個時代機動性最強的騎兵團。
每個士兵至少有2到3匹馬,多則5到6匹。蒙古馬雖體型較小,但耐力強、適應環境能力強,是優秀的戰馬。
蒙古人行軍的時候,用多匹馬輪換騎行。作戰時候還有專門的馬匹,衝擊力比較強。
蒙古軍隊從長江北岸到伏爾加保加爾邊境,從鴨綠江西岸到伏爾加保加爾邊境都是在2到3個月內就完成了。部隊行軍速度為每天90-95千米。攻佔俄羅斯北部,蒙古人只用了2個月零5天,每天推進85-90公裡;攻佔俄羅斯南部只用了2個月零10天,每天推進55-60公裡。
就算在二戰時期的現代化騎兵師,也是難以達到這種速度。
由於機動性的優勢,蒙古騎兵可以掌握絕對的戰場主動權,可進可退,可攻可守,立於不敗之地。
更重要的是,蒙古騎兵身經百戰,精通各種騎兵戰術。
後來二戰德軍裝甲部隊使用的戰術:兩翼合圍、分割殲滅、誘敵深入後伏擊、長驅直入攻擊敵人指揮中心,都是蒙古人當年玩剩下的。
雙方正面對抗中,公國軍隊被蒙古弓箭大量殺傷。
在全線動搖的時候,公國軍隊又遭到騎兵的猛烈衝擊,迅速瓦解。
此戰,加利西亞-沃裡尼亞公國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
殘部不顧一切逃命,渡過卡爾卡河後,竟然一把火將渡船全部燒毀,防止被蒙古人追上。
而基輔羅斯大軍的主力都已經渡河,此舉等於切斷了友軍的退路。
蒙古人隨即調轉主力,在平原上猛攻其他公國軍隊。
這些軍隊雖兵力優勢,根本不是對手,傷亡慘重之下急忙向卡爾卡河退卻。
到了河邊卻發現渡船都被摧毀,逃不走,打不過,最終被蒙古人全部殺光。
8萬大軍,只有5000人逃過河倖存!
被俘的九位羅斯王公,都被蒙古人用車輪活活壓死。
不過,此次的蒙古人出動的兵力並不多,並沒有佔領這裡的野心。
在隨後薩馬拉河之戰中,見保加爾人兵力眾多,蒙古人就放棄決戰,向東返回。
通過這次和基輔羅斯的小西徵,蒙古人對敵人的實力和戰術已經非常了解。
1235年,蒙古人開始了正式的第二次西徵,指揮官朮赤次子拔都、窩闊臺長子貴由、拖雷長子蒙哥、察合臺長孫不裡等都是身經百戰的悍將。
此次蒙古人出兵,高達12萬。
而當時基輔羅斯最強的國家,一次只能拿出二三萬軍隊。
而就同等數量軍隊的戰鬥力來說,蒙古人又有一定的優勢。加上此次兵力眾多,蒙古人可以形成局部絕對壓倒性優勢。
可見,蒙古西徵大軍穩操勝券,志在必得。
他們首先擊敗了上次的敵人保加爾人,沒有費什麼力氣。
隨後,直到蒙古騎兵厲害的欽察人,大部分選擇投降,一部因抵抗被迅速消滅。
1237年12月,蒙古大軍終於殺入了俄羅斯中部,直接同基輔羅斯各國直接作戰。
基輔羅斯各國多選擇抵抗,卻又因內訌不能協同,被蒙古人各個擊破,打的落花流水。
連還是小城莫斯科,都被蒙古人一把火燒毀。
當時基輔羅斯各國中,弗拉基米爾大公是基輔羅斯各王公的領袖,實力也是最強。他的首府弗拉基米爾,也是基輔羅斯最大的城市,比基輔還大。
在蒙古大軍攻打該弗拉基米爾時,大公尤裡二世完全不是對手,率領主力倉皇向北逃亡。
弗拉基米爾被佔領以後,遭遇蒙古人的屠城和焚毀。
尤裡二世倒也不是懦夫,立即召集其他基輔羅斯公國,一同和蒙古人決戰。
可惜,當時公國大多被擊潰或者投降,能夠站出來的很少了。
在同公國其他主力回合以後,尤裡二世率領全部主力南下,試圖和蒙古人決一死戰。
只是,這是送死的戰役。
他的前鋒3000騎兵,在西蒂河被蒙古人團團包圍。
無奈之下,尤裡二世率領全部主力2萬多人,在1238年3月4日達到西蒂河,同蒙古人大戰。
結果是,尤裡二世的軍隊全部被蒙古人殲滅,尤裡二世自己也被打死。尤裡二世的死亡,意味著基輔羅斯實力最強的公國被消滅,殘部自然更不足為患。
1240年秋蒙古大軍攻陷基輔,消滅了8000守軍,進行了持續數日的屠殺,基輔只剩下2000居民。
由此,基輔羅斯滅亡。可以說,當時的基輔羅斯不足以同蒙古人對抗,滅亡也是必然。
隨後蒙古金帳汗國建立,統治了俄羅斯200多年。
聲明: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絡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