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裡的貓喜歡上了看「動物世界」。尤其看到老虎的畫面,眼睛瞪得溜圓,尾巴盤成問號。我看它一副好奇的傻樣,跟它解釋說這是遠房親戚。
老虎跟貓的基因相似度高達95%。雖然體形差距大,但老祖宗是一樣的。
話說回來,為什麼在漫長的歲月裡,成就了老虎這樣的森林霸主,而貓的體型不但連續縮水,連叫聲也奶聲奶氣了?
我怕不是個好學生。以前生物老師總說到「物種的多樣性」這個概念,我絞盡腦汁才想起來。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那自然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物種了。
以前還沒有貓跟老虎的時候,它們的祖先還在5000萬年前尋找生存機會。那時候泰坦巨蟒能長到15米,貓祖先的祖先始貓跟現在家養的貓差不多大,屬於比較弱小的食肉動物。
2000萬年前,始貓消失在歷史舞臺,貓的祖先假貓上位。這傢伙是家貓跟大型貓科動物的共同祖先。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劍齒虎。差不多在這時候,大型貓科動物跟家貓開始分道揚鑣。
貓科劃分成豹亞科跟貓亞科。前者基本是大型貓科動物,後者是中型跟小型貓科動物。
在漫長的歲月裡,貓科開枝散葉,逐漸形成如今的樣子。小到1kg的鏽斑貓,大到380kg的西伯利亞虎,都是假貓的子孫。
家貓跟老虎之間的體型之所以差別這麼大,主要原因有兩個
1、先天基因
基因不同,個體的發展方向不同。假如有兩個頭髮是黑色的人生下了一個褐色頭髮的孩子,這樣合理嗎?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不是沒有可能。如果兩個人中,其中有一個或兩個人攜帶褐色有法的隱性基因,最終傳給後代時,褐色基因的隱形轉變為顯性,會生出褐色頭髮的孩子。
同理,如果兩隻假貓中,有一隻身上攜帶「巨人症」的隱性基因,出生的小假貓是有機率比父母大很多的。一旦這些有巨人症的小假貓活下來並繁育後代了,生下大體型假貓的概率豈不比前代更大了。
歷史就是大浪淘沙,只要有新特徵的物種適應了自然環境,就會一直鞏固並朝更適宜生活的基因靠攏。自然會形成不同體型的親戚
2、自然環境
既然假貓的體型並不大,而大型貓科動物又是人之外比較強力的獵食者,為什麼不是所有的假貓都進化成老虎或獅子呢?
環境很重要。假如有一片森林,森林裡住了一百頭野豬跟2頭老虎。除了自然死亡,野豬會時刻受到老虎的制約,總數不會暴增很多。
而老虎作為獵食者就沒有那麼多顧慮了。它們可以增長,但自己增長了數量,野豬就不夠吃了,那不得餓死很多老虎嘛。
有一些老虎不得不獵食更小的動物填飽肚子。老虎的食量多大啊,一頭小野豬能飽,不代表是一隻小兔子也會飽。想靠一隻兔子就吃飽,只能讓自己小一點,這樣胃口也變小,一隻兔子足夠吃飽。
而有些地方食物特別匱乏,不用說兔子了,有時候連著三五天都只能吃沙子。在這樣的環境下,體型大沒什麼用,營養也跟不上,不如體型小一點,所需的能量也少,更容易保命。
有一部分假貓沒有演化成老虎,而是變得更小,環境因素是其中重要主導。
有人會覺得大部分貓科動物都很大,即使有特殊原因,家貓跟老虎的體形也不至於差那麼大吧。
如果你知道印度南部有種叫鏽斑貓的小貓,身長35釐米,只有家貓的一半,體重更是家貓的十分之一,就不會覺得家貓很小了。
其實貓在貓科動物中勉強可以劃分到中等體型,比它小的貓科動物還有黑足貓、紋貓、兔猻、沙漠貓等。
天生萬物自然是各有其用,不能以體型論短長。家貓不大不小,養在家裡不嫌大,散在外面不嫌小,陪伴用再好不過,又何必捨本逐末,跟山野之間的猛獸做對比。
#貓#
貓不抓老鼠了,這些年家養的貓,都被寵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