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遊的民俗在我國由來已久,它是人們嚮往自然、寄情山水的一種方式。先秦時就已有之,唐宋元明時盛行,體育娛樂項目逐步增多,郊遊踏青、蕩舟觀景、鞦韆蹴鞠、飲酒賽詩,不亦樂乎。白居易曾在《春遊》詩中說:「逢春不遊樂,但恐是痴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就誕生於文人雅士相聚遊樂之中。畫家也把春遊作為繪畫題材,留下許多遊春畫作,最早也最具代表性的是隋朝畫家展子虔的《遊春圖》。李成仁先生收藏的「明四家」之一仇英《四老遊春圖》就是一幅遊春題材的繪畫佳作。
仇英(約1497-1552)字實父,號十洲,江蘇太倉人,後移居蘇州。其雖出身寒門,但天賦異稟,勤奮好學,成為中國美術史上少有的平民畫家,與滿腹經綸的沈周、儒家風範的文徵明、風流才子唐寅齊名,並稱畫史上"明四家"。仇英畫技多得臨摹宋人畫跡,幾乎可以亂真。山水畫師從周臣,而工整過之。人物畫尤善仕女,擅長界畫。有院派之畫技,亦有文人畫之靈氣。存世畫作有《漢宮春曉圖》、《桃源仙境圖》、《玉洞仙源圖》、《桃花源圖》、《蓮溪漁隱圖》、《劍閣圖》等。
從仇英這幅《四老遊春圖》的畫風和筆法以及量子年代檢測為1522年所作的鑑定結果看,是其早年的畫作。作品表現出了仇英博採眾家之長,師古不守舊,創新不越矩,既保持了工整精豔的古典傳統,又融入了文雅清新的趣味。整個畫面嫻靜而明快,青山綠水,花草樹木,都充滿了清明的勃勃朝氣和活力。景物安排的十分得體,青山雄偉壯麗,層次分明,春水逶迤恬靜,岸石小橋茅舍添趣。河邊楊柳枝條飄逸灑脫,盡顯出春風得意,漫山桃花豔麗嫵媚,渲染著盎然春意,清新的芳草染綠山野,散發出特有的清香和誘人的無限生機,誰人能不為這春光明媚、秀色可餐的奇景所動呢?即使是歸隱山居不常出門的悠閒老人們,也嚮往著「久去山澤遊,浪莽林野娛」的美好,相約結伴策杖遊春。畫中四位老翁鶴髮童顏,慈眉善目,仙風道骨,神採奕奕,興致勃勃地四面張望,欣賞著眼前醉人的美景。其中走在前面的老者身著暗紅色長袍,手中拐杖上繫著寶葫蘆,富態安詳;身穿淡藍色長袍的老者一手策杖,一手背後,顯得十分瀟灑,仿佛是在與另一雙手袖在背後的老者交談;中間位置的老翁動作有些誇張,傾身向河對岸凝望著,神情是那樣的專注,流露出深深的眷戀。四位老翁雖形態各異,又以品味春色而相合,人物造型準確,概括力強,稀疏的束髮,飄逸的衣紋,痴迷的神態,都在寥寥數筆流暢之中表現的淋漓盡致。好一幅山水花木呼應、人物形神兼備的《四老遊春圖》啊!自然的春色與人物的「春心」活靈活現地展現在人們面前,讓觀者真切地感受到了「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的美妙!
《四老遊春圖》構思巧妙,畫法蒼秀,筆墨俊雅,色彩清麗,得益於仇英文人畫所崇尚的意境和筆墨情趣。後人評價仇英為「追求藝術境界的仙人」,其畫作可謂繪事之絕境,藝林之勝事。畫面左上方題寫著宋代秦觀的詩:「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就意境而言,我以為還是與畫面有些差距。郴江曲折繞郴山卻又下瀟湘,多少帶有詞人自己心中的迷茫、哀怨意味。仇英出身卑微,文化修養不博,幾乎沒有留下書法、詩詞作品,在此也是用了宋代秦觀的詞了表意境。落款「仇英」二字下面有兩枚私印,加蓋於1522年(明嘉靖元年)。
李成仁先生說:「在『明四家』裡,仇英看似草根畫家,恰恰是平民出身的『異才』,好似偉岸的大樹深深地植根於沃土,汲取豐富營養而富於濃厚生活氣息和文人畫豪放風採的表達。用筆自然流暢,刻畫精細,形成了工而不板、研而不甜的藝術風格,成為了我國繪畫史上為數不多的平民畫家。鑑於此,我很喜歡仇英畫作」。
是啊!在漫長的中國繪畫史上,如同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樣,人們在傳承優秀傳統繪畫精神和技藝的同時,始終沒有停止思索創新發展的腳步。也正是在求索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才有今天中國繪畫藝術的絢麗多彩和碩果纍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