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過去的光竹竿到現在的竹加工,安吉人把一根竹子「吃」得連渣都不剩。
推動竹產業轉型升級
安吉出臺「真金白銀」的扶持政策
一、對完成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創建,或建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的竹產業企業,一次性給予300萬元的獎勵。
二、對通過行政方式獲得國家馳名商標或品牌產品的竹產業企業,一次性給予100萬元獎勵。
三、對銷售收入超3億元、5億元、10億元的企業,分別按其當年實際入庫稅收中,縣財政所得比上年增長10%以上、5%以上、全部增長部分全額獎勵給企業。
安吉縣山川鄉毛竹現代科技園,約1.25萬畝的大竹海中,一幢依山而建的「小木屋」十分吸引眼球———
紅棕色的外牆、旋轉式樓梯、門框、窗臺、地板……無不透出優質木材的天然紋理,細膩、結實。
「如果你真以為這些都是木材做的,那就大錯特錯了。」山川鄉鄉長肖新方說,實際上,這是一幢「全竹別墅」,沒有用一塊磚、一根鋼材、一包水泥,所有建築材料都是由毛竹加工而成,甚至連室內擺設的小玩意兒也全是竹製的。
「整幢房子的建築面積大約是360平方米,建築造價70多萬元,一共用了3000支毛竹。」肖新方說,「全竹別墅」不僅結實、精緻、涼爽,還有防潮、防曬、防凍等功能。
最讓人驚嘆的是,一根毛竹的原始價值約為15元,但在這幢「全竹別墅」裡,每根毛竹的價值變成了200多元,增值約15倍。
好好的毛竹,一下就沒人要了
安吉人被逼尋找新出路
「守著竹山難變錢!」安吉縣40歲以上的農民大都記得,1987年砍伐毛竹的季節,全縣的公路兩旁都堆滿了毛竹。
因為賣不出去,竹農只能痛心地眼睜睜看著毛竹「躺」在路邊或山腳慢慢幹掉。
「當時大家都想不明白,好好的毛竹,為什麼一下子就沒人要了?!」遞鋪鎮橫山塢村竹農楊建清回憶說。
1983年,安吉開始實行山林承包責任制,擁有了經營權,祖祖輩輩「靠山吃山」的林農開始風風火火地搞起了竹林培育。
「那時毛竹砍下來,都是以原竹的方式銷往江浙一帶和上海市場,主要用來做建築工地用的腳手架,實際上並不值錢。」安吉縣竹產業協會會長胡正堅說,100公斤毛竹也就十幾元錢,幾乎與柴薪同價。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建築工地上用毛竹搭的腳手架越來越少,逐漸被鋼材替代。即便100公斤毛竹從十幾元錢降到了只有七八元錢,也賣不出去。
「毛竹沒銷路了?!」守著漫山遍野的毛竹,所有竹農都和楊建清一樣,那段日子苦惱得幾乎連飯都吃不下。
怎麼辦?縣領導也急了,迅速成立了一個專門小組,要求儘快拿出對策。
胡林福,當時專門小組的成員之一。「實地考察、研究討論、向領導匯報進展……那段時間光是開會都不下十回。」他回憶道,是繼續培育竹林,還是引導竹農轉育其它經濟作物?專門小組為此爭論了很長時間。
「要致富,還得從漫山遍野的竹子上找出路!」最終,安吉縣制定了總的發展思路———立足竹資源優勢發展大產業,提高毛竹的附加值,讓豐富的竹資源產生更多經濟效益。
引進臺資,搞竹製品加工
毛竹價格又開始飆升了
按照制定的發展思路,安吉人開始把目光從過去的「竹竿」轉移到「竹加工」上。
可具體怎麼搞?
胡林福在江西打聽到一個消息———一批臺灣客商正在大陸尋找適合投資的地方,投資項目就是在臺灣已經飽和的竹涼蓆製造業。
「我們有的是竹子,為什麼不讓他們到安吉來?」一回到安吉,胡林福就去給縣領導匯報了他的思路:引進臺資,辦一家竹產品開發公司。
在跑到省裡辦理了相關手續後,1991年,毛竹加工的機器聲在安吉頭一次「隆隆」響起。
隨後,大批臺商跟風湧入安吉,辦起竹涼蓆加工企業,其在竹產品加工方面的先進技術、設備、管理優勢迅速轉化為巨大的利潤空間。
「臺資企業賣的竹涼蓆大概100多元一床,當時毛竹價格為50公斤8元錢,以平均50公斤毛竹加工一床竹涼蓆來計算,每生產一床竹涼蓆的利潤率在80%以上。」有業內人士算了這樣一筆帳。
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安吉共有8家從事竹製品加工的臺資企業,年產值達5000萬元。在臺資企業的帶動下,毛竹的價格很快又回到每百公斤16元,甚至飆升至24元。
1992年,第一批安吉竹涼蓆開始出口賺外匯。到1997年,安吉全縣幾乎家家戶戶都幹起了毛竹粗加工。
自己的資源,憑啥讓別人賺大錢?
安吉人要從臺資手中搶利潤
毛竹價格回升了,但新的問題又來了。
有一天,一家本地毛竹原材料加工小企業的負責人一走進胡林福的辦公室,就開始和他「理論」起來。
「他抱怨說,明明是我們的資源,卻讓臺資企業撈走了絕大部分利潤,分給本地企業的那一小杯羹,連塞牙縫都不夠!」胡林福回憶道。
原來,臺資企業在當地培育了很多小企業,先由這些小企業進行毛竹原材料加工及半成品加工,然後自己再進行竹製品深加工。這樣,臺資企業就從中賺取了大量利潤,而本地企業的利潤相當有限。
「臺資企業給安吉的竹產業注入了活力,但如果我們只是為臺資企業做貼牌或半成品,本土的竹產業就不可能真正發展起來。因此,我們必須培育自己的『龍頭』。」深思熟慮之後,安吉人開始從臺資企業購買大量現代化竹加工機械設備,使全縣的竹加工快速進入機械化生產時代,生產力水平大大提升;一些有臺資企業工作經歷的安吉人,自立門戶辦起了企業;臺資企業形成的「大企業專心做品牌與開拓市場,中小企業為大企業做貼牌或半成品加工,基地和農戶專門為企業提供原材料」發展模式被安吉人很好地學習和繼承……
如今,安吉當地規模在億元以上的民營企業已發展到8家。他們已經代替了過去的臺資企業,在竹加工產業鏈中「掌舵」。
「過去,臺灣竹製品佔據了全國市場份額的80%,現在這一地位已被安吉取代!」安吉縣發展改革與經濟委員會負責人自豪地說。
從頭到尾,從外到裡
安吉人把一根竹子「吃得連渣都不剩」
利用竹竿做地板、窗簾、涼蓆;竹枝、竹梢做掃把;竹鞭、筍殼做根雕工藝品;竹筍做食品;竹屑、竹加工廢料做竹炭;利用以往廢棄的竹葉提取昂貴的生物製品「竹葉黃酮中間體」,做竹啤酒、竹飲料;將毛竹深加工變成竹纖維,做毛巾、衣被……從單純利用「竹竿」到100%「全竹利用」,一條完整的竹產業體系在安吉形成。
「很多人開玩笑說,安吉人把一根竹子從頭吃到尾,從外吃到裡,『吃得連渣都不剩』!」 安吉縣經貿委主任潘永鋒說。
這導致了一個奇蹟出現———
安吉的竹資源僅佔全國的1.8%,但卻創造了佔全國20%的竹業產值。
2009年,安吉的竹製品加工企業已有2362家,從業人員4.5萬人,竹加工業產值由1996年的7.1億元躍升至112億元。
從賣竹和筍,到賣風景和生態
一二三產業聯動助農民增收
如今,安吉的竹加工業每年消耗毛竹1.3億根,而當地毛竹自產量僅2800萬根。竹資源緊缺、不斷升值的結果,給農民帶來了巨大實惠。
「誰出的價高,我就賣給誰,現在毛竹成了『搶手貨』,才不愁賣呢!」馬家弄村竹農郭清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就開始種竹。「以前毛竹賣不起價,每年也不過三四千塊錢的收入,現在每年光是種毛竹賺的就四五萬!」談及自己承包的6.5畝林地,他笑得合不攏嘴。
山川鄉北弄村的竹農陳寶根,每年都要在自己的林地裡闢出一小塊「試驗田」,把從縣政府組織的科技培訓班上學來的新技術應用到「試驗田」的毛竹培育中。試驗成功了,他就在自己承包的竹林地裡全面推廣。
現在,陳寶根的竹林平均畝產值可以達到6500多元,依靠科技種竹育竹,全家人過上了寬裕的生活。
但安吉人的野心不限於此。「要使竹農長期持續增收,僅靠一產遠遠不夠,必須實現一、二、三產相互促進,共同拉動。」安吉縣委書記唐中祥說。
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陳寶根的兒子在竹林旁開辦了一個名為「竹海人家」的農家樂,藉助竹海的美景吸引遊客來度假,生意相當紅火。陳寶根算了一筆帳:「『賣風景』和竹筍土特產賺的錢,比我種竹還多!」
從賣竹、賣筍到「賣風景」、「賣生態」,這正是安吉推動一、二、三產業共同拉動農民增收的一個縮影。如今,安吉的「農家樂」已經達到1000多家,像陳寶根這樣從事旅遊及農家樂經營的農民超過了18000人。
2009年,安吉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346元,其中跟竹產業有關的就佔了6500元。
海外受青睞,國內遭「冷遇」
安吉要在國內為竹產品「正名」
去年,上海世博會上,安吉的毛竹賺足了眼球。
世博園內惟一以竹子為主要材料建設的印度國家館,其60噸竹材全部來自安吉;
在國際組織聯合館中,安吉以全球惟一竹業代表的身份,用一系列本地製造的竹藤產品,向世界展示消除貧困、發展經濟等經驗和理念……
然而,「牆內開花牆外香」,安吉的竹產品在海外備受青睞,在國內卻遭到「冷遇」。
2009年金融危機來襲,國際訂單減少,在70%的竹產品都用於出口的安吉,一些企業開始轉向研究國內市場,加大營銷力度。
「錢是投進去了,但讓人苦悶的是,國內的消費者就是不買帳。」浙江最大的竹地板出口企業———永裕竹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永興說。
到底怎麼回事?
原來,長期以來,國內的消費者對竹產品的認識十分有限,甚至還存在誤區。竹子曾長期停留在原竹利用和手工編織製作農具、家居用具等初級利用階段,不少人認為,和實木製品相比,竹材製品檔次低,擺不上檯面。
「國內國際市場『兩條腿』走路,在加大自主研發的同時,做好銷售渠道,創好品牌,這是竹製品企業的現實選擇。」安吉縣竹產業協會會長胡正堅說。
去年12月28日,安吉竹產業發展局正式成立,作為目前國內惟一由政府主管的全縣竹產業發展綜合部門,開始對全縣竹產業發展進行規劃、開發、利用和管理。
首要一步,就是為安吉的竹產品在國內「正名」。
今年3月22日,佔地360多平方米、全部由竹子做成的首個全竹家居體驗館在上海新國際博覽會中心開館。
館內,展示的產品涵蓋了竹質結構材、竹質裝飾材、竹日用品、竹纖維產品、竹質化學製品、竹工藝品、竹筍食品等七大系列,走一趟,體驗一回,就能形象地感受到生活中的一個個「竹細節」,體驗一種全新的低碳生活體驗。
安吉竹產業發展局有關負責人說,繼上海之後,安吉還將在深圳、廣州、杭州、北京等一線城市打造類似的全竹家居體驗館,打響安吉的「竹名片」,打開國內市場,提高內銷所佔比例,實現內外兼修,「兩條腿」走路。
記者 張亦築
來源: 華龍網-重慶日報
責任編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