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5 09: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苦不苦,想想閩北砍毛竹;累不累,想想創業老前輩;難不難,想想遷場那一年……」五角場監獄民警韓磊開場就很高亢,這句話背後,是60年前,上海監獄工作的初創者們「為了上海遠赴閩北」的一段歷史。
7月1日下午,上海市司法局結合「四史」學習教育,開了堂專題黨課,全市司法行政系統黨員幹部近3000人上了這堂黨課。韓磊等幾位黨員為大家講述了上海司法行政工作發展的一系列故事。
(閩北農場舊址)
作為域外農場型監獄,軍天湖監獄的創始和發展有著特殊的時代印記。1958年3月,上海市委作出「去福建省境內建立勞動教養農場,發展原料基地,為上海市工業服務」的決定,在毛澤東的關心下,與福建協作商談後確定在福建北部籌建農場。
1958年6月18日,先遣工作組50名民警從上海北站出發,前往閩北勘察資源和選定場址。80餘裡崎嶇山路他們走了一天一夜,夜宿三角棚,暗點小油燈,餓了啃乾糧、渴了喝溪水;衣服溼透了,擰乾再穿上;腳板起泡了,挑破繼續走。
首批民警到閩的第三天,就帶領改造對象開荒種田、植樹造屋,還上山砍毛竹,三天砍下了2萬餘根;之後的四年裡,他們開發耕地就1.8萬餘畝,累計砍毛竹166萬餘根,其中有107萬根運往了上海,支援了上海的城市建設。
(軍天湖農場幹部墾荒)
後因戰備需要,閩北農場需要在短時間內遷至安徽省宣城縣境內,400餘名民警押送近7000名改造對象,攜帶檔案、物資,水路、公路、鐵路幾經輾轉,經由多省全部安全抵達安徽南部的新場址。因為組織工作嚴密有序,以至於福建人驚嘆地說:「一天之間,上海人突然都不見了」。
講到負責人魏林生同志就靠一把油紙傘、一根拐杖、一雙解放鞋,穿山越嶺到各個分場部門走訪調研,遷場搬家時只顧著農場,甚至忘記帶走自己的女兒,後來積勞成疾倒在工作崗位上時,韓磊有些動容。
作為警三代,他的外祖父也曾親歷閩北農場這段歷史,韓磊的爺爺和爸爸都是軍天湖監獄的老民警,他自己從小是在軍天湖長大的,在這裡工作過五年,所以對這裡有天然的親切感。監獄民警的工作很辛苦,父母不太希望他「承父業」,可他還是做了這個選擇,因為「家裡都是監獄系統的,從小我也很喜歡,把一個壞人教育改造好了,意義很大,所以一直堅持了下來。」
據悉,除了這堂黨課,整個7月,上海市司法局還將舉行「學四史、守初心」知識競答、精品黨課評選等多種學習活動,著力提升「四史」學習教育的質量和效果。
(軍天湖農場舊址)
來源: 上觀新聞
作者: 劉雪妍
歷史圖片來源:上海市監獄管理局檔案資料
為您推薦(點擊閱讀)
1、 鐵流
2、
3、
申語軒
長
按
關
注
原標題:《鉤沉:60年前,上海監獄工作者把107萬根毛竹運往上海……》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