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書記蔡秋榮:紮根安溪幹實事 貧困山村煥新顏

2020-12-22 閩南網

  閩南網11月13日訊(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 吳圳烽 通訊員 索丹 文/圖/視頻)從IT行業轉型成為駐村第一書記,今年33歲的蔡秋榮還是習慣穿著格子衫、背著電腦四處走。駐村近三年,這名「新手」書記不斷成長,在泉州市安溪縣藍田鄉烏殊村組織帶領實施了22個扶貧項目,累計投入資金1480萬元。如今,這座四面環山的小村莊脫掉了「舊衣」,正逐漸煥發新顏

  這些令人驚喜的變化,烏殊村的村民都看在眼裡。在村裡生活了72年的老村醫王四海,一路見證了家鄉的變化。「因為蔡書記來了,村裡的路好走了,水流更清澈了,他引進的蜜薯產業實實在在地幫助我們增加收入。」王四海如是說。

  日前,閩南網記者走進烏殊這個小山村,在仔細了解駐村書記工作的同時,也領略了一番山村巨變。

蔡秋榮

對農村有感情 技術骨幹來駐村

  蔡秋榮是85後,2011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加入福建煉油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福建煉化公司」),從事網絡管理、系統運維等技術工作,是公司的骨幹力量。2017年,福建煉化公司正在選派安溪駐村幹部,蔡秋榮第一時間報了名。他說,自己是從莆田農村走出來的大學生,在城市生活久了,很懷念農村的生活,想到農村鍛鍊。

  也是這一年,蔡秋榮第一次知道,安溪還有個偏遠的地方叫烏殊村。這個位於藍田鄉西北部的山村,與長卿鎮玉湖村接壤,是省級建檔立卡貧困村,全村共有187戶1011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0戶33人。該村有耕地面積267畝,山地面積2000畝,平均海拔650米。由於地處偏僻山區,交通不便,村集體經濟比較薄弱,各項事業發展緩慢。

  同年12月13日,他告別老婆和不到一周歲的女兒,開始了長達三年的駐村生活。冬天的村莊顯得有點蕭條,蔡秋榮對自己未來的工作感到茫然。為了儘快融入當地的工作,他一有空就走家串戶,看到村民的家裡開著門就「自來熟」走進去聊天。收入來源、身體情況、子女教育等問題,都是他關注的重點。

  說起全村187戶的基本情況,蔡秋榮瞭若指掌:村裡有10多戶從事建築行業,有110戶做團餐,還有一些靠種植和養殖雞鴨生活……這名駐村書記的工作內容很「廣」,大至村裡招商引資的項目,小到個別村民的雞鴨餵養問題,他把這些事一一放在心裡,努力想辦法為大家解決。

河道整治後(右)比整治前(左)「顏值」提高了不少

路通了水美了 村容村貌大變樣

  秋收時節的烏殊村,竹籬笆圍起來的田地黃黃綠綠,滿是豐收的斑斕。潺潺的溪流繞村而過,這裡是藍田水庫上遊三溪交匯的地方。依山傍水的村莊,溪水清澈,兩岸還修建了石頭護欄,種上了山櫻花、茶花和格桑花。這番如詩如畫、世外桃源般的景象,引得成群白鷺翩躚而至。

  早幾年,這條溪流曾是水患「推手」,每每遇到強降雨,水位上升很快,漫出來的水常常淹沒兩邊農田。特別是2016年,颱風「莫蘭蒂」帶來的短時強降雨讓溪水暴漲,衝毀了50畝農田,連同附近的農房也遭了殃。2018年,蔡秋榮開始在烏殊村實施河流整治項目,在長達2.5公裡的河道上清淤築堤,擴寬了河道,並在沿岸鋪上了水泥路、增設了護欄。隨著整治工程的推進,這裡成為了村民們日常休閒娛樂的場所。為加強汙水整治,烏殊村在下遊水美宮建了一座汙水處理站,統一收集村莊的生活汙水,持續改善河道和主幹道周邊的環境。

  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這也是很多烏殊村村民的心願。剛來駐村的第二天,蔡秋榮已經謀劃著要啟動道路工程。經過近三年的努力,他們把水泥路接到了每戶村民的家門口,安裝照明路燈,還打通了前往其他村落、鄉鎮的公路,村民走動、出行都更加方便了。

  村書記助理王欽良說,三年來,福建煉化公司在烏殊村投入大量精力,在扶貧資金、物資捐贈、產業幫扶、基礎設施提升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支持工作。記者看到,為感謝福建煉化公司對河道整治的幫助,烏殊村在村部旁的水渠邊立了一塊碑,取名為「福煉渠」。

烏殊村全景

心繫貧困戶 因人因戶施策

  10月27日,記者入村採訪。在烏殊村83號,村民王明發的院子裡正曬著柿餅。

  「最近情況怎麼樣?」走進王明發家中,蔡秋榮熟稔地跟他打招呼。多年前,王明發的老婆做了腦部手術,至今仍幹不了重活,每月還要支付1000多元藥錢。王明發的身體也不好,平時主要靠打打零工、養雞鴨、種茶葉來貼補家用。得知情況後,蔡秋榮幫他申請了產業發展幫扶資金、醫療保險、殘疾補助、低保保障和發展養殖業補貼等等,幫他們一家度過難關。

  三年來,福建煉化公司每年給烏殊村捐贈扶貧專項資金40萬元。除此之外,蔡秋榮還積極對接省、市、縣、鄉政府及有關職能部門,爭取各方支持、各類政策和資源,多渠道籌集相關幫扶資金,並結合貧困戶的實際情況因人因戶施策。

  國定貧困戶王財火因妻離子亡而精神失常,獨居偏僻一屋,屋裡沒水沒電、沒門沒窗。他的屋子臨近池塘,以養雞鴨為生,平時與它們同住,在戶外燒柴做飯,時常出現斷糧的情況。蔡秋榮先幫王財火申請危房修繕,讓他住進了通水通電的房子,生活有了保障。

  王振揚的妻子李菊芳身患乳腺癌,高昂的醫療費用讓一家人不堪重負。為鼓勵其勇敢應對困難,蔡秋榮帶領村幹部對接縣扶貧辦、縣扶貧協會、縣婦聯等部門,申報婦聯專項幫扶資金。2018年,福建煉化公司總經理辦公室黨支部還與王振揚之女王秋燕結對助學,承擔其上學所有費用。同年中考,王秋燕以藍田鄉第二名的成績考上安溪銘選中學。李菊芳說,福建煉化公司的領導跟他們就像「親戚」,多次到家裡來看望他們,不僅在物質上給予幫助和支持,也在精神上給予他們很多鼓勵。

  低保戶王勞動因殘疾與年邁老母親同住破舊的老屋,蔡秋榮幫忙申請危房修繕項目;困難群眾王明月一家三口身患重病,獨子和妻子都有精神問題,蔡秋榮為他家申請低保政策,還聘請王明月為村莊保潔員,增收家庭收入……

村裡新建的汙水處理站和公廁

因地制宜 發展特色產業

  發展產業,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保障。蔡秋榮剛來駐村時,烏殊村的村財收入不到萬元。他積極盤活村莊資源、資產和資金,探索「黨支部+人才+合作社」、「小城投+合作社」等模式,使得村財收入突破了20萬元。

  今年上半年,村裡成立了水美宮農業綜合開發合作社。蔡秋榮和村幹部們一起把荒地流轉起來供合作社使用,幾個村民合夥在池塘裡養起了泥鰍和金絲魚。

  「根據實際情況,我們投入20萬元對荒草地和低產茶園進行綜合改造,帶領村民種植四季檸檬和茂谷柑,其中四季檸檬種了約40畝。」蔡秋榮說,去年在省農科院的指導下,他們帶領村民種植高山蜜薯,今年免費發放了8萬株瓜苗,這些蜜薯的畝產可達5500斤,每畝收益約1.3萬元。外表鮮紅、果肉軟糯香甜的蜜薯深受市場歡迎,極大提升了村民的種植積極性。

  同時,他積極牽線搭橋,通過福建煉化公司的企業資源優勢,向單位工會推介蜜薯、筍乾、淮山等產品,累計幫助銷售農特產品115萬元。

  跟蔡秋榮搭檔工作的王欽良稱讚說,這位85後的駐村書記像一張「名片」,給烏殊村帶來了資源和項目,改變了這座村莊。

  近年來,烏殊村獲批省級「美麗鄉村」和省級「綠盈鄉村」,榮獲縣級「文明村」稱號。2019年,烏殊村的「支部共建、結對助學」主題黨日活動也獲評為縣級「十佳主題黨日」,蔡秋榮先後獲得「安溪縣2019年優秀共產黨員」「安溪縣藍田鄉2019年優秀共產黨員」「安溪縣藍田鄉農業農村先進個人」和「安溪縣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蔡秋榮說,他希望把檸檬和蜜薯兩個產業做大,依託美麗鄉村,以「特色餐飲+民宿體驗」為突破口,推動烏殊村鄉村振興發展。

責任編輯:凌芹莉

相關焦點

  • 真心託起貧困山村的未來——記南河店鎮柏林庵村原第一書記賀勇
    鳳凰周刊訊(記者沈俊偉 通訊員石為璧)在河南省南召縣南河店鎮柏林庵村,有這樣一位駐村第一書記,他紮根山村,用真心幫扶鄉下「窮親戚」,使原來貧窮的山村改變了模樣:修路、建橋、鋪設水渠管道,建壩、改造電網、幫助發展致富產業……為柏林庵村引入資金460多萬元,用真心託起了貧困山村的未來。
  • 赫章縣坪子村第一書記梁勝:駐村4年寫下百萬字民情日記
    他就是2020年被中共貴州省委授予「全省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的畢節市人社局派駐赫章縣雙坪鄉坪子村第一書記梁勝。駐村四年多來,梁勝走訪群眾萬餘人次,幫助群眾辦理大小實事、好事千餘件次,寫下100多萬字的民情日記和工作記錄。
  • 駐村扶貧紀實:村容村貌大變樣 人居環境換新顏
    自2019年4月,中國電信濰坊分公司包村幫扶工作隊入駐以後,該村藉助扶貧行動和建設美麗鄉村的東風,村容村貌發生了巨變,村民的幸福感不斷提升,昔日的貧困山村正演繹著美麗蝶變……讓群眾告別行路難,打破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為貧困山村脫貧致富插上騰飛的翅膀,是濰坊電信包村幫扶工作隊和村幹部黨員們的共識。「通過入戶走訪,我們了解到,村民最大的心願就是能有一條寬闊的大路通到家門口」,濰坊電信駐大關村第一書記王新強告訴記者,「從2019年8月到12月,我們儘早完成了2萬多平方米的道路硬化,實現了『戶戶通』,幫助村民告別了行路難。」
  • ...駐臺前縣後李樓村第一書記姜平軍:誓教灘區換新顏 不破貧困終不還
    如今,帶著黨的重託,父輩的叮嚀,他毅然決然來到這片紅色沃土,投入這場不見硝煙的決戰貧困新戰役。他就是濮陽市文廣旅體局駐臺前縣馬樓鎮後李樓村第一書記姜平軍。□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宋明增通訊員王為峰/文圖○駐村第一課2017年6月,按照組織的安排,姜平軍到後李樓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 被貪婪吞噬 駐村變「蛀」村
    2013年11月,他因工作出色被派往德清縣下渚湖街道寶塔山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帶領寶塔山村發展經濟。7年後,他因犯受賄罪、貪汙罪、職務侵佔罪,成為了一名「蛀」村書記。庭審現場他叫王建青,是德清縣下渚湖街道辦事處原副主任、寶塔山村原黨支部書記。從駐村帶領村民謀發展的第一書記到「蛀村」侵佔村集體資金、貪汙受賄而鋃鐺入獄的階下囚,短短7年間,到底是什麼吞噬了他?
  • 鹿邑縣人防辦張益偉榮獲全縣「優秀駐村第一書記」稱號
    映象網訊(記者 申學南 實習生 凌輝 通訊員 董緒武 馮淑娟)近日,中共鹿邑縣委、縣政府辦公室聯合發文,表彰了2019年全縣脫貧攻堅「整改提升百日會戰」工作中,積極投身扶貧一線,為打好脫貧攻堅戰做出積極貢獻的先進典型,縣人防辦張益偉同志獲得「優秀駐村第一書記
  • 安溪:靠自己骨頭長肉 撬開貧困絆腳石
    「這幾年,我們舉全縣之力,發揚『靠自己骨頭長肉』的精神,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推動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用『四個根本性轉變、一個創新性提升』書寫了脫貧攻堅的安溪答卷。」安溪縣委書記高向榮、縣長吳毓舟說,至去年年底,安溪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村已全部脫貧退出,茶鄉經驗做法得到國務院扶貧辦肯定,小康路上的「安溪樣板」在全國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線。
  • 【扶貧先鋒】駐村扶貧辦實事 帶領群眾邁小康!記良塘鎮王瓜村委駐...
    來賓市興賓區良塘鎮王瓜村委的駐村工作組長黃海琳駐村以來心無旁騖履職責,身體力行辦實事,帶領貧困戶邁向小康。2018年6月,黃海琳由來賓市實驗小學派駐良塘鎮王瓜村委任駐村工作組組長。剛上任她就一門心思撲在解決群眾困難,發展村集體經濟和推動美麗鄉村建設上。「這裡村集體經濟比較薄弱,下來以後就跟村民委班子一起討論發展什麼項目比較好。」
  • ...農村為鄉親辦實事——記集寧區白海子鎮小東號村駐村第一書記高志
    幾年來,小東號行政村不僅發生了很大變化,駐村第一書記高志也經歷了一場「變形記」:多年前走出農村,如今帶著扶貧責任回到農村,用心用情努力為村民辦實事,成為了村民脫貧致富的引路人、貼心人。  記者見到高志時,他正靠在牆根與村民們嘮家常。
  • 「群眾話民生」溫泉後山:雲端山村煥新顏
    我叫張定黑,今年45歲,家住嶽西縣溫泉鎮後山村蛇形組。我們這裡山高嶺大,海拔在1000至1200米間,被稱為雲端上的山村。村裡住著十幾戶人家,由於地處高山,交通閉塞,這裡大多數人家都是貧困戶。近幾年,黨和政府實施民生工程的春風吹來萬象新。通過實施民生工程,後山村舊貌煥新顏。
  • 許昌市建安區駐村第一書記王高雷:用真心真情做扶貧
    映象網訊(記者 康世保 通訊員 朱凌磊 武書鋒)王高雷是許昌市建安區區委組織部派駐小召鄉河沿張村第一書記,2020年3月12日駐村以來,他團結村兩委幹部,帶領駐村工作員隊,堅持白天走訪入戶傾聽群眾心聲,晚上思考總結謀劃脫貧致富良策,努力做到「用真心扶貧,用真情扶貧
  • 平輿縣萬冢鎮踏實工作得民心 貧困戶為駐村第一書記送錦旗
    映象網訊(記者 王東紅 通訊員 王昆明 劉祥)12月17日,平輿縣萬冢鎮萬寨村委白莊貧困戶湯雪勤、萬小寶把寫著「駐村幫扶辦實事、情系群眾暖民心」「情系百姓辦實事、扶貧助困顯真情」兩面錦旗送到縣人民法院派駐萬寨村第一書記張明亮手上,感謝駐村工作隊和駐村第一書記踏實認真
  • ...付出都是值得的丨七星關區長春堡鎮松營、合樁村駐村第一書記羅勝
    我叫羅勝,2018年1月,我受貴州畢節七星關區區委統戰部安排先後到七星關區長春堡鎮松營、合樁村駐村,並擔任第一書記。近三年來,與村支兩委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為全村人口全部脫貧貢獻自己的力量。我自己做夢都沒想到,我一點心都沒有操,就住上這麼好的房子,每月又能領到800多元特困補助,真的很感謝羅書記的幫助。」夏大虎是合樁村開塔組的一位農戶,五十多歲了,又有二級殘疾,居住在破舊的石房子裡,家中一無所有。我們了解情況後,與村委商量,幫助他進行危房改造,並向民政反映,幫助他申請特困金,解決夏大虎的後顧之憂。
  • 三兄弟駐村扶貧記
    央廣網南陽12月21日消息(記者 汪寧 通訊員 程傳運)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河南省唐河縣趙氏三兄弟先後主動申請駐村任第一書記,三兄弟在工作中比擔當、比幹勁、比成效,交流心得、方法,一時在廣大幹群中傳為美談。
  • 駐村第一書記的「公車」
    新華社鄭州12月9日電題:駐村第一書記的「公車」新華社記者韓朝陽、馬驍駐村第一書記張書濤開進村的老福特是自家的私車,卻也成了曾莊村鄉親們的「公車」。周日,張書濤離家上山駐村,城裡的子女請他為山上的父母帶衣服。他的老福特成了連接山村與城區的媒介。張書濤是濟源示範區黨工委宣傳部派駐曾莊村的第二任駐村第一書記,2018年6月,他被選派駐村時,第一任駐村書記成富營就對他說,私車就是村裡的公車,捎人帶物是常事。張書濤倒不怕捎人帶物,他擔心的是通往曾莊村的山路不好走。
  • 大高坪苗族鄉黃柏村:山村煥新顏
    2014年來,在黨的扶貧政策扶持下,黃柏村幹群同心攻脫貧,這個昔日貧窮的山村已經煥發新生。通道大高坪苗族鄉黃柏村山高谷深、條件艱苦,距離縣城50多公裡,唯一與外界聯繫的通村公路直到2016年才硬化貫通。全村共轄7個村民小組,主要包含2個團寨,全村總面積557.73公頃,其中耕地面積428畝、林地面積7938畝。全村於2019年整村脫貧出列。
  • 河南籍導演8個多月走訪230多位駐村第一書記 用一部電影銘記脫貧路...
    從2012年底至2019年底,我國貧困人口減少至55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貧困縣從832個減少到52個。貧困地區迎來新生活,貧困群眾有了新盼頭。在打贏脫貧攻堅這場戰役中,無數人為此付出努力,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連續多年紮根農村,一批接著一批幹,在政策指引下,讓曾經的貧困有了村翻天覆地的變化,讓貧困群眾邁上致富路,重燃對生活的信心。
  • 袁莊鄉袁莊村第一書記錢靖元的駐村故事向您解釋
    ,擔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由此,「第一書記」們朝氣蓬勃的身影成為村裡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他們馬不停蹄,加強村裡黨建工作,為村裡制定長遠經濟發展規劃,幫助貧困戶制定產業發展規劃……「第一書記」從舒適的辦公室來到廣闊的農村,從茫然無措到與農民打成一片,他們的青春在基層錘鍊中得到升華,他們的人生在扶貧攻堅戰中得到歷練。為此,我們特將駐紮袁莊鄉的16個行政村的「第一書記」,來聽他們講述駐村故事。
  • 新安縣寺坡山村:古風盎然 重煥新顏
    然而寺坡山村美麗的背後卻是村民難以戰勝的貧困現狀,全村5個村民組,93戶,289口人,曾經為深度貧困村,可就在2019年,寺坡山村實現整村脫貧,並且還成了當地旅遊的新生力量。這一切,還要從2014年說起……石井鎮寺坡山村村委主任馬紅北說:「2014年我當選村委會主任以後,俺們村開始申報國家級傳統古村落,2015年申報成功,2016年省裡第二批古村落俺們也順利通過,對以後的發展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 貧困小山村變身脫貧奔小康「樣板村」
    中新網太原7月29日電 題:貧困小山村變身脫貧奔小康「樣板村」  作者 楊傑英 郭學紅  盛夏時節,走進山西沁縣漳源鎮北安家嶺村,看到錯落有致的農家院落被濃鬱的綠色包圍。  以前的北安家嶺村不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