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臺灣旅行的決定,是和臺灣朋友peiyih坐在鼓山上喝著茉莉花茶聊天時做出的。那日微雨過後,陽光忽隱忽現,坐在山上看著風景,聽peiyih說起臺灣的那些美食,心生嚮往。那時的我剛辦完離婚手續一周時間,很想找個地方去走走,透透氣,就好像《託斯卡納豔陽下》,女人失婚總會想著出去旅行。
決定一個人走,不呼朋喚友,並不為了路上遇見什麼。而是因為我知道,也許今後不會再遇到一個陪我看風起雲落的人,千山萬水都需自己來走,所以不如趁著現在,開始學習一個人的快樂。幸福,終須自己能掌控才最踏實,別人給的,說收回,就收回了。
所幸,一路走來,遇到的皆是好人美景,雖然沒有邂逅浪漫,但遇到了不少美食,7天時間長了6斤,也算是滿載而歸。這次的旅行太多可寫,有些無從下筆的感覺。想了半響,還是按天來寫吧,七天寫完,最後會來一個總的攻略,把一些綜合的信息和去的店名地址都寫到攻略裡。現在,就讓我慢慢到來這七天的旅程。
第一天
上午10點多從福州長樂機場出發,坐的立榮航空的航班,機票是從攜程上買的。單程含稅1270元,後來得知從立榮航空網站買折扣更多。立榮航空的飛機餐很好, 果綠色餐具很漂亮。
下飛機後首先買悠遊卡和電話卡。悠遊卡是臺北的交通卡,坐捷運打8折,去711也可以買東西。手機卡則是臺灣大哥大的,600臺幣包一周的流量,還有通話分鐘數,機場就有大哥大的櫃檯,現場買現場設置很方便。但回福州後得知聯通有一個一卡雙號的功能,辦理完到臺灣就可以按臺灣當地的電話卡享受資費,根本不用換卡這麼麻煩。
機場出來,就開始美食之旅了。臺灣朋友接我們到了一家很地道的臺菜餐廳,胖子小吃。這家店的老闆是一個胖子,笑眯眯的,在這個店裡呆了三十年。雖然我們去時是下午三點,人還是不少,有一桌臺灣男人觥籌交錯喝的起勁。我們點了一些傳統臺菜,味道很好,價格也很便宜。
胖子小吃在忠孝東路的sogo對面的小弄子裡
老闆胖子,長了一張和氣生財的臉。
臺灣小店的價格,這裡都是臺幣,除以4.6就是人民幣的價格,價格跟國內餐廳差不多。
薑絲大腸,這是客家風味的,微酸口味很適口,大腸炒的很脆滑,十分好吃。
這是豆豉蚵,小個海蠣很新鮮。
炒臭豆腐,這是這裡的特色菜,油炸臭豆腐拿蔥和幹辣椒炒炒,還真是蠻好吃的。
三杯雞,沒拍好,但味道卻是非常正的三杯雞。
菜脯蛋,煎得綿軟厚實,臺灣人很愛吃甜辣醬呀。
麻油豬肝,我不是特別喜歡臺灣的麻油系列。
臺灣的生啤酒,保質期很短。
這個一定要試試,鳳梨苦瓜雞,真的非常好喝的湯,清甜鮮美。到臺灣的第一頓飯就讓人非常滿意。讓我怎能不對後來的旅行充滿期待。
從國軍英雄館出來,便來了微熱山丘。微熱山丘如今已是鳳梨酥名店,大陸自由行觀光客必到之處,但在三年前卻是新興品牌。那時候我曾在微博上發了環境圖讓人猜這是什麼地方,幾十條回復沒有一個人猜的出來。
進店馬上就有服務生迎來送上茶水和鳳梨酥一塊,並不在你耳邊宣傳,吃完買不買由你。過來試吃的,鮮有不買的,因為確實做得好吃。微熱山丘的鳳梨酥在臺灣算的是前三名了。我本想著回去前買,最後因行李超重只好作罷,留下了一個遺憾。
從微熱山丘出來,準備去佳德。路上遇到一個小咖啡館,peiyih介紹這家便是拍36個故事的朵兒咖啡館。我聽了興趣大起,遂停車進店。可惜店內不讓拍照,這是我在臺灣遇到的唯一一家不讓拍照的店。服務生的理由是怕涉及到店內客人的隱私,但你若拍自己或者桌上的東西,可以隨便。
從朵兒咖啡館出門,又拐到了佳德糕餅。佳德是臺灣最有名的鳳梨酥店,微熱是以土鳳梨酥聞名,佳德則是以多口味取勝,尤其是夾了蛋黃的鳳黃酥更是招牌。佳德的價格是32臺幣一塊,我買了幾種,味道都相當好。若到臺北買手信,微熱和佳德都是很不錯的選擇。但佳德不能刷卡,若去購買需要支付現金。
臺灣的夜市已成為一種文化,幾乎每個地方都有夜市,臺北甚至有十大夜市。夜市裡品種多,價格便宜,人流量大,銷量多但競爭也很激烈,所以許多商家為了出奇制勝苦心研發新品種,許多有名的小吃都是從夜市流行起來的。許多夜市都有其代表作,比如大腸包小腸是從臺中逢甲夜市出來的,青蛙下蛋是士林夜市的招牌,包心粉圓則是宜蘭羅東夜市的代表作。
臺北諸多夜市裡,士林夜市是最有名的,幾乎所有的旅行團和觀光客都要到士林夜市,但對於臺北市民來說,士林夜市是觀光客才會去的地方。我曾在微博裡討論過夜市,縱觀評論基本上寧夏夜市可算是臺北水平最高的夜市。寧夏夜市位於圓環區域,圓環的麻油雞、滷肉飯,蚵仔煎都是很有名的。在臺北的第一個晚上,我便懷著朝聖的心情掃了一遍圓環和寧夏夜市。
臺灣的每一個夜市都無比多人,臺灣同胞可是有多愛夜市。沒去過夜市,基本上不算來過臺灣。
大腸包小腸,這算是臺北夜市食品的代表作之一,幾乎每個夜市都能見到,連海峽對岸的福州臺灣夜市裡都能見到。饒河裡的大腸包小腸一份50臺幣,很大的糯米腸,很結實的肉腸,滿滿當當的都是肉,包起夾上醬料酸菜,咬一口還真是不錯。這個性價比可是比國內的臺灣夜市靠譜多了。
臺灣本土馬卡龍,看起來也很可愛,還很便宜。只是外皮沒有那麼酥脆。
麻油雞,臺灣朋友說圓環的這家麻油雞是臺北麻油雞前三名,用的是百年老鋪出產的好麻油,所以特別香。麻油雞是臺灣人的補品,男女老少都愛吃。據說立法院晚上開會遲了還派人過來打包了上百份回去當夜宵。可惜食物這種東西的地域性實在太強,就比如鹹豆花和甜豆花曾在網絡上就引起過口水戰,而有人在微博上說福州人西紅柿炒蛋放糖毀了他三觀惹得老福州跳出來罵,西紅柿炒蛋不放糖難道放屁?
臺灣的正宗麻油雞我就完全的接受無力,那個麻油酒味,喝一口就皺了眉頭。還有拌線面,我實在無法接受黏糊糊的拌線面。這已經完全不是好吃不好吃的問題,而是地域的口味性差異。
麻油雞還有做麻油腰子,麻油下水,份量十分充足,雖然吃不慣,看起來還是很爽的。我照片裡的麻油豬腰,是隔壁桌的,因為太誘人,我過去問能不能先別吃讓我先拍幾張。那一桌是幾個長得很橫的中年臺客,喝著啤酒吃著下水很有黑社會的摸樣,竟然笑眯眯的說,你拍你拍。
、
寧夏夜市裡的魷魚羹,外面一層是魷魚肉打的魚羹,裡面包了一塊魷魚,吃起來很脆也頗為鮮美。湯羹裡放了勾芡,比較濃稠,對於臺灣的魷魚羹和魚丸,我沒有很驚豔,因為福州才是魚丸之鄉啊!
臺南鱔魚意面,這道菜在焦桐的書裡讀到過,但他提到的多是臺南的店。鱔魚意面做得好,首先要有好鱔魚,其次火猛鍋快,有家店炒鱔魚的時間是固定在27秒,聽起來就很玄乎。
臺南人和福州人一樣,都好甜口味,所以鱔魚意面也是偏甜的口味,一些臺北人還吃不慣,但我卻是覺得很好吃的。大家想想爆炒雙脆底鋪了吸滿雙脆汁的麵條,該是如何過癮,這鱔魚意面就這感覺。而且意面是炸過的麵條,炸得當中空心了,特別吸汁水,所以炒完面裡吸滿鱔魚汁,十分美味。
不過這家鱔魚意面不是最有名的,鱔魚還是略有一些土腥味,雖然有些美中不足,但起碼讓我領略到鱔魚意面的風味。
圓環邊蚵仔煎,圓環一帶好幾家蚵仔煎,水準都差不多,都很多人排隊吃。臺灣的蚵仔煎裏海蠣量很足,加一顆雞蛋,買60臺幣,合人民幣13元,不算貴。
臺灣蚵仔煎用的地瓜粉,煎完後需軟滑Q算的好,這跟廈門蚵仔煎味道有點類似。我倒是愛莆田蚵仔煎的做法,煎得底部幹焦,十分香。軟軟的蚵仔煎,加上甜辣醬,並不是非常合我口味。這個結論我是後來吃了其他地方的有名蚵仔煎確認不是水準問題後的得出來的結論。這趟臺灣行也證明了一點,一方水養一方人,一塊地養一種胃。
寧夏夜市的豬血糕,也算是臺北比較正的一家豬血糕。我要的正常口味,辣醬、香菜、花生屑沾的滿滿,吃下去十分過癮。這比後來在逢甲吃到的跟果凍一樣的豬血糕比好多了。豬血糕就得紮實,糯米與豬血混合著沾滿花生屑才是好。現在臺灣也有一些商家做改良版的豬血糕,不是純糯米質地,吃起來更像果凍,臺灣朋友說那個都是添加劑,不能吃。
這是夜市裡的香酥芋丸,炸得酥燙的芋丸裡包了很大一個蛋黃,真是戳中我這鹹蛋黃控了。我覺得根本無需吃,只要看那跟疊羅漢一般的鹹蛋黃,我就已經十分陶醉了。
在劉芋仔旁邊有一家麻糬冰,麻糬跟福州的xi很像,就是更大顆更柔軟一些。在鍋裡煮的白白胖胖非常大顆,渾身柔軟的散發出誘惑。大部分人點了麻糬冰,我卻想要吃熱的,給了很充足的花生碎和黑芝麻,真是太實誠了。而且怕客人膩,還很貼心的配了熱茶。
剩下兩張是鹽水雞鋪的涼拌菜,筍非常好吃。還有寧夏夜市的豬血湯,這也是頗為有名氣的,豬血是夠嫩的,但湯頭味道略淡了一些,如果能再濃鬱一點就完美了。
獲取歷史信息:
回復「小龍蝦」查看福州小龍蝦點評
回復「咖啡館」查看福州最有範的咖啡館
回復「日本食遊1」或「日本食遊2」查看日本米其林美食遊記
回復「法國遊記」查看法國巴黎普羅旺斯尼斯遊記
回復「臺灣食遊」查看臺灣美食攻略和遊記
請長按二維碼關注公眾號「菊的思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