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陳根
伴隨著社會的消費升級與消費分級,以高利率、無擔保為主要特徵的消費金融產品受到了年輕一代的追捧。年輕人被社會認為是完美的消費者,他們會玩敢花,扛起了消費升級的市場,是擴大內需的主力。
然而,在資本逐利網際網路消費金融的同時,用金融手段誘導和催生消費也帶來了過度消費的擔憂。
正如茨威格在《斷頭王后》中所言,「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都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越來越多被困在消費貸的年輕人受到了關注,豆瓣上甚至產生了「負債者聯盟」這樣公開的群體。許多負債人相互建立微信群,裡面充滿了被利滾利捲入債務洪流的年輕人。
是什麼將年輕人困在債務洪流裡?或許,消費金融背後,也不僅僅是消費而已。
消費金融的初衷與背離
網際網路消費金融的誕生與火熱自有其客觀原因和市場需求。網際網路消費金融回應了市場經濟發展的有效需求不足,填補了消費意願和消費能力之間的鴻溝,進一步促進了消費金融的發展,擴大了消費需求。
有效需求不足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上世紀30年代的金融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嚴重的周期性世界經濟危機。期間,由於生產過剩,加上窮人喝不起牛奶,也支付不起他們的生活必需品。因此,就出現了不得不倒掉牛奶的極端情況。
消費信貸的就能解決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信貸商可以向即期支付能力欠缺、預期有償還能力和償還意願的消費者提供金融信貸服務,服務的範圍設定在滿足消費者的生活需要。可以說,消費信貸突破了消費者的預算約束線,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起到潤滑作用。
但事實上,在過去,並不是每個中國人都能從金融機構裡借到錢進一步消費。中國人最熟悉的用於消費的金融服務是信用卡,然而,信用卡的覆蓋人群卻很有限。這是因為,和銀行借錢需要嚴格的信用評估,穩定的收入是不可缺少的條件。哪怕是年輕人熱衷的信用卡,辦理也需要一定的經濟實力和良好的徵信情況。
巨大的市場空白給其他消費金融形態提供了機會。從2010年開始,中國銀監會陸續批覆建立消費金融公司。在這些公司裡,用戶不用抵押和擔保就能申請貸款,雖不能用來買房買車,但其他消費用途卻被大大提高。但消費金融最開始主要是線下經營,獲客成本高,發展緩慢。直到網際網路公司的加入,擴大了消費借貸的覆蓋面和發展速度。
當線上金融普及,小額借貸的大門向幾乎所有人敞開。小額信貸根據借款人的需求,運用大數據的優勢,能夠在幾小時甚至在幾分鐘內完成線上提款要求,充分體現了信貸業務融通和及時性特徵。
同時,小額信貸符合小額且分散的普惠金融特徵,服務的對象主要是社會低收入群體。顯然,這為購買意願旺盛卻收入不高的年輕人,開啟了金融服務的大門。可以,網際網路消費金融的誕生與火熱離不開現實的土壤。於是,隨著長尾人群的消費需求繼續擴大,網際網路消費金融的利好政策持續出臺。
在此背景下,借網際網路金融發展東風,以「京東白條」、「螞蟻花唄」為代表的網際網路消費金融迅速崛起。從服務效率及用戶體驗來看,網際網路消費金融的確是一種創新。然而,任何創新都自帶負面特性,且隨著時間推移,創新的負面性會越發凸顯。
當電商平臺如火如茶開展網際網路消費金融時,市面上也開始出現一大批分期平臺,這些分期平臺以驚人的速度實現了發展壯大。如此便利的工具滿足了年輕人消費的欲望,並且漸漸塑造了年輕人超前消費的消費習慣。
更為巧妙的是,由於借款期限較短,即使面對超高的年化利率,用戶也毫無察覺。雖然所有的網際網路平臺在放貸時,都會強調自己的低利息。但事實上,這不過是一場避重就輕的把戲。
所謂的「借1000,日利息5毛」、「日利率最低0.03%」,一旦換成年利率,就會得出一些驚人的數字。 螞蟻金服、京東、度小滿、微眾銀行這些網際網路巨頭的年利率都在18%-24%之間。要知道,我國幾個銀行的年利率都僅在8%左右。一旦超過24%,就是高利貸。
回溯那些被捲入網貸漩渦的年輕人,最初的源頭都是如此微小。可能只是一次打賞,一件衣服,一臺電腦,卻在開始借貸之後,面對像滾雪球般的債務,他們終於在這場沒有知覺的消費遊戲裡,掉進深淵。
消費陷阱裡的年輕人
儘管網際網路消費金融助長了年輕人消費欲望,漸漸塑造了年輕人的超前消費習慣,但在深陷債務和非理性消費的同時,從年輕人群體的角度,仍有更深層次的動因可以探究。
許多年輕人,走向債務陷阱往往與衝動消費有著密切聯繫。當然,「剁手」買東西的時候很快樂。這是因為消費能夠增加多巴胺的分泌,而多巴胺能讓人處於愉悅狀態。而不斷「剁手」的原因之一便是對於消費的「快樂」缺乏自控力,延遲滿足能力低下。
最新研究表明,那些受到更好教育且經濟更為富足的家庭的孩子,一般會更容易做到延遲滿足。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了消費現實:往往是那些家境普通的農村或小鎮青年更容易陷入負債困境。當他們初次步入城市生活時,很多人都沒能抵擋住光鮮亮麗的物質誘惑。
貧窮感對於衝動消費的影響也早已被研究者揭露。貧窮感是指個體對自身在物質經濟方面是否匱乏的主觀體驗,它會帶來金錢的稀缺感和相對剝奪感。於是,當個人金錢的稀缺感被啟動時,為了彌補在金錢方面的剝奪感,人們終於會做出了補償性的消費。
此外,許多年輕人在消費時的沒有節制也來源於「金錢概念」的缺失。金錢概念是個體認知結構中對於金錢的整體認識,金錢可以象徵著不同形式的資源,如安全、自信、自由、權力以及社會資源等。其中,「自足理論」被用來解釋一個人的金錢概念對個體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選擇產生的影響。
自足理論認為,啟動金錢概念的個體會更多地把錢作為一種有利的資源,讓人感到自信和自足。這種感覺讓個體的意志力更堅強,能夠抵禦住誘惑,同時會對社會或情境信息客觀分析,做出價值最大化的選擇。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在消費時更多地考慮金錢能夠帶來的未來利益,而不是即刻的滿足,他就能夠較好地控制自己的消費行為。
然而,與「80後」甚至「70後」比起來,「90後」甚至「00後」是在網際網路影響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網際網路上的信息不僅影響了年輕群體的消費觀念,同時也刺激了他們的消費需求。尤其在社交媒體的營銷下,品牌宣傳和消費主義變得無處不在。與此同時,根據德國漢諸威醫學院的團隊研究,網上購物由於超越了時空局限,並且更符合個性化需求,所以更易導致購物上癮。
另一方面,當前的經濟勞動形勢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過度消費問題。隨著 「996」工作方式的普及,過度勞動讓人們承受更大心理壓力。這會使人們在壓縮的休閒時間內,為了實現自我犒勞而進行非理性的爆發式消費、報復性消費,而這實際上是一種發洩行為,極易造成過度消費。
此外,近年來通貨膨脹率的不斷上漲讓人極易產生「貨幣幻覺」。對於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直接變化就是工資水平較年長一代有了較大增長,從而提高了消費水平。但是,他們卻忽視了在物價上漲的背景下,工資購買力實際有所下降。
這些紛繁複雜的因素共同催化了過度消費現象。更槽糕的是,經濟形勢的快速發展變化,也讓父母、學校無法及時提供應對各種新事物的經驗指導,尤其是金融教育的普遍缺失,讓年輕人更易掉入消費陷阱。
顯然,陷入消費貸的年輕群體的問題,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這既是跌落債務陷阱的個人問題,也關乎金融體系的安全、經濟和社會的穩定。
這反應了金融消費逐利下年輕人的債務風險,也反映了消費的喧囂浪潮掩蓋下年輕一代對生活意義的發問缺失。困住年輕人的是債務,又不僅僅是債務。這值得每個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