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倫敦東區一所小學的校長頒布一條新校規,孩子們不準用手去觸碰剛落下的雪,因為摸到雪,就可能團雪球。只需要一個學生,一次莽撞,一塊雪球裡的石子,一次不小心造成眼睛受傷……所有的孩子都被剝奪了玩「略帶風險的遊戲」的機會。從學前班開始,孩子們的每一天都要受到父母更嚴格的安排和設計。放學後不再能自由玩耍,而是要參加各種補習班以及其他有人組織並監管的活動,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超過其他每個人。
生於網際網路時代,大學生卻慣於在社交媒體構築的虛擬世界裡尋找意見的共鳴,面對不同的觀點和立場,他們往往用舉報的方式來消除自己的不安全感。
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後,美國青少年患抑鬱和焦慮症的比例出現了大幅激增,自殺率呈現出急劇上升的趨勢。心理焦慮,已經成為大學生尋求心理治療的首要問題。
與其為孩子鋪好路,不如讓孩子學會如何走好路。有些善意的保護可能會適得其反,過度保護和過度教育,有時反而會讓我們的孩子成為「脆弱的一代」。這不能簡單歸咎於父母和教育管理者,更不能歸咎於「嬌慣」的孩子。這是全社會應該共同反思和努力做出改變的問題。
然而,當我們看到,在過去的幾年裡,大學校園出現的一些問題。如,焦慮、抑鬱和自殺的比率正在上升;大學越來越行政化、公司化;學生和教授們都說他們如履薄冰,不敢講真話,不敢發表不同見解,安全主義盛行,政治立場兩極分化,揭發、抗議文化興起,凡此種種,我們不禁要問,原因何在?
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就像一個焦慮鑄就的保護罩。我們付出了全部心血,卻換來脆弱的的心靈,迷茫的巨嬰、沒有煉成的鋼鐵……如果這樣,我們是否還要過度保護、過度教育我們的孩子?
嬌慣的心靈
——「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
巨嬰的人格,沒有煉成的「鋼鐵」
——一場事與願違的教育危機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中科院、哈佛大學、加州大學、羅徹斯特大學……最近,眾多高等教育機構的一線學者教授都在關注和推薦一本教育心理學著作——《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
這本書關注當代社會進程中的一場教育危機——巨嬰的人格,沒有煉成的「鋼鐵」,過度的保護導致一代人的衰弱,在三大扭曲的認知指導下,我們為孩子所做的一切可能都與美好的願景背道而馳——現在開始正視這一切,還來得及。
在書中作者展示了近年來我們在教育中的三大人生謬論:
1. 脆弱人設: 凡是傷害,只會讓你更脆弱。
2. 情感推理: 永遠相信你的感覺。
3. 我們 vs 他們: 生活是好人和惡人之間的戰鬥。
你可以隨處發現這三種觀念,在大學校園裡,在高中,在許多家庭。此類謬誤很少是直接言傳的;準確地說,它們是通過身教,通過施加於年輕人身上的種種規則、慣習和規範而形成的。雖則用心良苦,但錯誤的觀念卻傳遞給了他們。
雖然很多命題都經不起推敲,但要被歸類為重大謬誤,一種觀念必須符合如下三個標準:
1. 它違背了古人智慧( 那些在許多文化的智慧經典裡可以被普遍發現的觀念)。
2. 它違背了現代心理學關於幸福的研究。
3. 它傷害了那些相信它的個人和社群。
這三大謊言既不符合基本的心理學原理,也不符合許多文化中的古老智慧。但它們卻實實在在地在美國的一些大學和家長中貫徹落實,這三個虛假的認知以及由此產生的安全主義文化會干擾年輕人的社交、情感和智力發展,使得他們更難成為能夠駕馭生活崎嶇道路的、自主的成年人。
以上三種謬誤已經在許多大學校園內開花結果,但追根溯源,它們起始於更早的中小學教育,甚至兒童期的成長經驗:安全主義的盛行、「直升機父母」的過度保護、無監督玩耍的減少導致了心理問題的爆發式增長、自殺率的增加、思想極端、成熟期推後、抗壓性減弱、難適應社會等等。在美國,它們也已經從校園蔓延至公司世界和公共領域內。它們還從美國大學向外擴展,在整個英語世界的大學裡抬頭。
美國大學生被過度保護和寵溺的問題,已經引起美國學者的重視。一些著作開始探討脫離社會的「精緻的綿羊」型名校學生,有的注意到「直升機父母」過於無微不至的關懷,《嬌慣的心靈》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本書由兩位作者合著,喬納森•海特是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格雷格•盧金諾夫曾是一位專攻憲法第一修正案的律師,在2001年擔任美國個人教育權利基金會(FIRE)主席後致力於學術自由於大學校園言論自由的研究與社會活動。兩位作者長期關注美國高等教育及相關領域問題,是這方面的權威專家。
在這本書所描述的一代美國青年失敗的的成長故事的背景中,有一小部分是美國特有的,但更多的是無分西東的普遍。假如我們用書中的美國故事來反觀我們自己,我們會發現書中的批判與近年來國內對某些「巨嬰」「腦殘」「精緻利己主義」以及各種各樣「焦慮」話語的批評有諸多相似之處。而書中所涉話題,像揭發、告密文化、心理脆弱、青少年自殺率攀升問題等等在中國也在出現。中美之間國情不同,但也有很多具體的相似:父母的焦慮,學校辦學的市場化,所謂素質教育理念的盛行,社交媒體對青少年生活的全面侵佔,包括不平等在擴大以及社會生活陷入某種階層隔離……
教育問題在當下中國所承載的重負,不僅消耗著中產家庭的經濟資源,也隨時聚集起整個社會的注意力。而本書兩位作者從社會科技進步的大背景來論述這些問題,並基於認知行為心理學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因此,圖書剛一出版,就引發了諸多國內從事高等教育的有識之士關注與討論。
更快樂,更健康, 更堅強
——從現在開始做正確的事
本書所討論的話題以大學生群體為切入點,在討論揭發文化、抗議文化、心理焦慮、認知扭曲、政見分化、社交媒體出現等種種社會問題時,並不囿於這個群體,而是將其放到了社會的大背景下,從父母的教養方式、學校的培養方式、社會的發展趨勢、科技的革命,甚至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整個成長期來進行田野調查,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使得本書極具現實意義,發人深省與共鳴。誠如本書作者所說:「我們接下來要講的故事,並不簡單。故事裡雖然有一些英雄,但卻沒有蓋棺論定的惡人。準確地說,我們的故事是一部社會科學的偵探小說,許多社會力量和歷史進程的合流,製造了這次『犯罪』。」
在分析批判的同時,作者們一再強調:「我們並非認為,大學生以及社會上的年輕人所面對的問題是微不足道的,或者『都是腦子出了問題』……我們所說的是,人們在頭腦中決定要怎麼做,將決定這些真實的問題最終如何影響他們。」他們並沒有揮舞道德或理論正確的大棒空發議論,書中的論述是實用導向的,不是道德主義的。作者並沒有將這些問題簡單化,而是追根溯源,著眼於多種彼此間相互作用的趨勢:社會極化的加劇;青少年抑鬱和焦慮的蔓延;中產階級及以上家庭在育兒問題上愈發焦慮,把孩子保護起來,採用精心栽培型的教育方式;網際網路世代的孩子們普遍被剝奪了自由玩耍的機會,也因此無法獲得童年冒險的經驗;大學的官僚機構不斷膨脹,同時以不斷升格的保護態度來介入學生事務;追求正義的熱情持續高漲,再加上在所有領域內爭取「結果平等」的聲音日益強大……
他們結合研究給出了詳實的建議——如何才能培養出更聰明、更強壯並且反脆弱的孩子,這樣的孩子會茁壯成長,在大學及之後的人生道路上也能變得更獨立:
此外,作者還就如何限制並優化孩子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怎樣助力學校,對抗謬誤等各個方面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辦法。
總而言之,無論你的身份、背景、政治意識形態,你都會過得更快樂,更健康,更堅強,也更有可能成功追求自己的目標———如果你按照那三大謬論反著做:
1.時刻應對挑戰(而不是消滅或迴避任何「感覺不安全」 的人和事),
2.將自己從認知扭曲中解放出來(而不是總相信最初的感受);
3.更善意地理解他人,發現現實生活的複雜(而不是基於簡單的「我們vs 他們」 的道德圖譜,以最壞的惡意揣測他人)。
事實上,本書討論的是教育和人生智慧,基於上述這三條心理學原則給出建議,對育兒、基礎教育和大學都有很大的幫助和啟發。如果我們能慎思明辨,更好地教育下一代,那麼他們將變得更加堅強、更為富有、更有德性,也包括———活得更安全。
不過,假如你足夠睿智,或許只需要閱讀本書開篇所引用的三句格言就夠了:
與其為孩子鋪好路,不如讓孩子學會如何走好路。
——民間諺語
最大的敵人莫過於你自己的想法,一不留神, 它就會對你形成暴擊。然而, 一旦掌控自己的思想, 那它就能成為你最大的助力, 即便你的父母也不可比。
——佛陀, 《法句經》
善與惡的分界線,存於每個人的心間。
亞歷山大·索忍尼辛,《古拉格群島》
▼
原標題:《三聯書情 | 「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