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邊緣》中載:「人以群分,自古而然。即使是家族這種理論上以血緣關係為紐帶構成的人群單元,也與現代生物學意義上的親緣結構絕不相等。從生物學意義上來說,任何一個個體的父母、父母的父母、父母的父母的父母……」
中華歷史悠久,皆是「炎黃後裔」
眾所周知,很多國家的人民對於血統有很大的迷信,認為皇室或是貴族血統是值得讓人的驕傲的。
所謂高貴的血統,便是因為在這個國家曾經留下過不可磨滅的痕跡,或是貴族,或曾經是這個國家的擔當,曾為國家的建立流血、拼命過的。
在他們看來,血統是證明自己祖先是有資格以主人自居的。所以很多外國人對於自己的姓氏都很重視,引以為豪。
相比之下,中國人對於所謂的血統就沒有那麼重視了。
事實上,在中國這樣一個有些悠久歷史的國家,炫耀祖宗可以說是件沒完沒了的事情。
有人曾說:誰家往上數三代都是農民,但要再往上數,還真是什麼厲害人物都有。
確實,在中國曆朝歷代皇帝之中,可有不少的姓氏。此外,達官顯赫和大家名人就更多了,因此若是要論誰的血統高貴,說起來都是相差不大的。
更何況非要比祖宗,追溯上千年,最終也都是一個祖宗了。
《左傳》中有「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一語,華即是夏,因此 「中華」又稱「中夏」,孔子也視「夏」與「華」為同義詞。
因為「華」字在甲骨文中的地位非常崇高。從以從春秋時代起,我國古籍上便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中華民族為「華夏族」。而在漢人看來,自己都是炎黃後裔。
而這也正說明了中國以來南北融合的潮流。
此時的炎帝在南方。黃帝在北方,因黃帝率領部落南下與駐守南方的土著祝融交戰,後來祝融敗亡,黃帝便率領部落繼續南下,不想卻遭遇到了南方炎帝部落的阻擊。
在雙方進行了數百次的較量之後,最終握手言和。從此以後,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南北交融和血液大碰撞便開始了。
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子民融合在了一起,便形成了新的人種---炎黃後裔。
自古南北是一家
而此古代中國,獨特的宗法制度也使得血統一直延續,從而讓華夏族從一個家族發展壯大而成了一個民族。
後來的漢族便有了共同的祖先。在歷史上的華夏族,在經過很多次的繁衍和交融之後,因為各種戰亂時期,尤其比較動蕩的時期,大批的北方漢族為了躲避戰亂便舉家遷移到長江流域。
即便在當時,南方一直被認為是蠻夷之地,但北方人為了能夠獲得安寧的生活,還是遷徙到了南方。
而無論是漢朝還是唐朝,或乃至清朝統一之後,天下人口的分布其實是非常密集的,漢族的分布更是有疏有密。
當朝代的更迭所帶來的戰亂或者饑荒等事件,各地的百姓為了能夠生存,便會遷移到其他地方。因此有很多族群一直都在遷移,最終便造成了民族的融合。
所以也有人認為:自古南北一家親,蒙古滿清亦是華夏民族的一份子。
除此之外,中國人與外國人對血統的差異還與跟姓氏有關。
姓氏文化起源晚,封建朝代的特點所趨
我國早在先秦時期便已經普及了姓氏,隨著時代的發展,有名有姓的人家便越多了。秦朝末年時,基本上農民都有自己的姓氏。
時至今日,若是好幾代都沒出過厲害人物的姓氏,也早就被時代所淘汰了。所以說如今能夠留下的都是有本事的家族,這幾百姓氏中都是差不多的,只是輝煌的年代不同而已。
相比之下,在國人在這方面就遜色很多了。諸如我們的鄰國——日本。
在日本之前的歷史中,只有日本的貴族才能夠配有姓氏,低老百姓,則是在明治維新時才擁有這項權利的。
事實上,在兩千年後的今天,漢族10億人口之所以只有幾百個姓氏。便是因為在少年之中,數以千、萬計的姓氏已經消失了,所以連隻言片語的記載都沒留下。
再者,中國從漢朝的陳勝吳廣起義開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觀念就開始得到了普遍傳播。
若是風水輪流轉的改朝換代時,「前朝貴胄」便是等同於「前朝餘孽」,可是要被清算的。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朝代更替的規律——每當有新勢力誕生之後,此前的貴族就都會被清算,尤以皇室為先。
若不是當朝厲害的人,誰又會大肆宣揚自己身上存在皇家血統呢?而到了現如今,我們的國家已經是人民當家作主了,就更加不會有什麼血統之分了。
對滿族人的關注也是因為出自對清朝的好奇心罷了,如今的滿族人也是十分低調的。
小結
血統的融合正是民族融合、團結和進步的必然。也正因如此,中華民族才能夠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才創造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文明。這是引人矚目的,也是我們每個中國人引以為豪的,又有何必要拘泥於所謂的血統之說呢。
參考資料:《華夏邊緣》、《左傳》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