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電影式遊戲和遊戲式電影

2020-12-18 空鏡solo

如果遊戲式電影是用來指代如《黑鏡:潘達斯奈基》等同類作品,電影式遊戲是用來指代頑皮狗或 Telltale Games 所製作的遊戲或同類作品,那麼我認為這兩個概念本質上是指代同一種東西,只不過是其中玩家操作部分佔比程度不同才會被錯認成兩個概念,因此在本文中為了方便我們將他們統稱為電影式遊戲

電影式遊戲與電影的區別顯而易見,電影不具有交互性。然而電影式遊戲與遊戲的區別卻難以被察覺。究其根本,是敘事方式的差異。

在電子遊戲中,由於存在直接與玩家建立聯繫的客體即玩家扮演的角色(或者抽象的存在例如城市本身,人類團體或是神),因此玩家對於遊戲中帶來不真實感的因素尤為敏感。

換句話說,玩家認為遊戲是對於「世界」的模擬,並且玩家需要相信這個「世界」,否則就難以從遊戲的內容中獲得情緒波動。

概括一下就是一個這兩年特別流行的詞叫:

沉浸式體驗。

這個概念或許來自2000左右的一系列沉浸模擬式遊戲(Immersive Simulation),或許來自與其他行業,已經難以考證了。

那麼遊戲該如何小心維護脆弱的沉浸感呢?

1. 玩家可以利用規則制定策略;

2. 遊戲規則中不存在自我矛盾;

3. 遊戲不會無視玩家的意願或選擇。

稍作總結一下,遊戲的本體是規則,而玩家對於規則的不信任才是失去沉浸感的成因所在。即便是上萬個建模,每個建模有上萬的面組成的遊戲世界也會因為玩家無法拿起桌面上的電話而使得遊戲製作團隊的一切努力土崩瓦解。更不要提,在看到敵人把從不知道哪裡掏出的石頭向玩家扔去時,玩家卻不能撿起面前的電話狠狠地向敵人扔去。

對於電子遊戲來說,越是追求對於真實的還原就越是容易陷入玩家對遊戲的信任危機。

一些抽象遊戲卻更容易給予玩家真實感,即便圍棋的玩家不會把每一個棋子看成一個小小的士兵,但這依然不影響他們被遊戲中的各種情況牽動心弦。其根本原因在於遊戲獨特的敘事方式,這個我們稍後再聊。先來聊聊那個臭名昭著的安全平臺吧。

以古墓麗影為首的一批遊戲中存在著這樣一種平臺,他們是百分百安全可靠的,即便看上去再怎麼險峻,他們也會耐心等待玩家離開後再坍塌。這或許會騙過一些新手,但對於老手這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了。

記得我說過規則會被玩家利用嗎?我就喜歡在這些平臺上活動一下手指,欣賞一下風景,感受一下內心的平靜。事實是無論畫面是怎樣的,規則才是在玩家的決策中佔主導的那個。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終於有機會來解開遊戲界最大的難題了——

CG敘事到底好不好?

我承認,這個問題在過去的20年裡呈現一邊倒的趨勢。但諸如沉浸模擬式遊戲或是美式RPG的復興還是為天平的另一邊注入了力量。

前面我論證了玩家是依據規則而不是畫面來做判斷的。而CG問題就是一個用來使用這個理論的完美時刻。

CG的規則是什麼?玩家失去操作能力,玩家絕對安全。這意味著,CG可能很擅長表達玩家無力改變的現實或是激烈冒險後的片刻安心。但表現某些其他情景時卻可能會產生令人捧腹的結果。

想像一下吧,熒幕裡拋頭顱灑熱血同敵人殊死戰鬥的主角和癱軟在沙發上一邊舒展肌肉一邊吃冰棍的你。

講到這裡我們好像已經與原本的話題偏離太遠了。但為了徹底理解電影式遊戲,細數它的罪行,我們還要走得再遠一點。

現在是時候講講到底什麼是遊戲的敘事方式了。

所謂敘事無非是為了傳遞情感。對於電影來說,這可能是導演藉助畫面的內容布局顏色以有意義的順序依次展示給觀眾來達到敘事的目的。

而對於電子遊戲,運用的卻是規則的變化。規則內允許的隨機,規則與玩家的互動這些因素同時作用下讓玩家體會特定的情感來達到敘事的目的(我真希望它們都能有自己的專屬名詞)。

遊戲設計師用間接的方式即規則來引導玩家獲得特定體驗,之所以這樣拐彎抹角是怕玩家覺得自己只不過是遊戲設計師手上的提線木偶,從而失去沉浸感。

到這裡我們終於獲得了戰勝電影式遊戲的武器,現在我們只要直視它的雙眼,念出它的名字!

電影式遊戲看似是一個可以抵消遊戲表現力不足以及為電影帶來互動性的完美解決方案。可事實上,這樣的「聯姻」卻稱不上珠聯璧合。

過度使用CG會反而破壞遊戲的沉浸感。就比如,在遊戲地圖中閒逛時突然看到一個未知的敵人肯定比慢悠悠的來一段敵人入場的CG同時玩家也稍作放鬆抓一把薯片放在嘴裡更加能夠使玩家感到驚嚇。遊戲中玩家體會的壓力遠比看CG時要大得多。

而另一方面,從電影的角度去說,允許玩家在遊戲中肆意妄為或是在選擇時彈出惱人的對話或決策選項就已經極大程度上破壞了沉浸感。首當其衝的就是,玩家會認為在眾多選項的組合中有一個最優解,認為只要找到最優解所有困難都可以解決。無論劇情裡主角被陷入怎樣的困境之中,玩家仍然會因為知曉自己的選擇是最優解而感到自豪。

綜上所述,電影式遊戲的最大缺陷在於同時破壞了遊戲和電影的固有敘事方式。

或許有一天人們會找到這種載體的敘事方式,並且以此創作出無數優秀作品。但是在那之前,電影式遊戲還尚不能稱之為一個合格的載體。

文章作者:老瞎眼不是約翰高爾特

目前就讀於 謝爾丹 學習遊戲設計專業。業餘桌遊設計師。

(文章由空鏡solo原創首發,抄襲必究)

相關焦點

  • 《黑相集:棉蘭號》steam預售,電影式的恐怖解密遊戲
    前不久,《直到黎明》開發商Supermassive Games官方宣布,旗下全新恐怖驚悚系列遊戲《黑相集》首款作品《黑相集:棉蘭號》將於8月30日在steam發售。《黑相集:棉蘭號》與《直到黎明》的遊戲玩法上是非常相似的,都屬於電影式的恐怖解密類遊戲。
  • 《惡靈附身》最新細節:電影式寬屏畫面 創新的陷阱
    《惡靈附身》最新細節:電影式寬屏畫面 創新的陷阱 時間:2013-05-02 21:16:21 來源:blueseman
  • 從《隱形守護者》淺談互動式遊戲
    《隱形守護者》互動式遊戲分類:文字式交互、圖片式+文字交互、電影式交互文字式交互遊戲(又稱交互小說遊戲或文字冒險遊戲)為什麼會稱之為交互小說呢,純文字式的交互遊戲需要比較強大的寫作功底,需要僅僅通過文字就引導人們進入到你的世界中
  • 遊戲人物誌:小島秀夫和他的「電影化」遊戲
    在父親的影響下,他愛上了電影,中學時代還和朋友一起製作過8mm膠片電影。可惜的是,因為家庭經濟問題,他不得不放棄憧憬著的影像科學專業轉投經濟學。無法真正成為電影導演一直都是小島秀夫極大的遺憾,好在他一直從未放棄,在多年以後的另一個領域重拾夢想,創造出堪比電影場景的畫面與劇情。
  • 熱播的《1917》,是電影向遊戲沉浸式體驗的嘗試,未來電影的方向
    沉浸式電影場景沉浸式體驗就是:提供參與者完全沉浸的體驗,近幾年迅速被各領域應用,特別是在遊戲和數字、展示領域。根據電影的內容、場景設計,拍攝手法、視覺藝術呈現,觀影時總有一種正在玩遊戲的感覺,不知道影迷們有沒有這種沉浸其中的感覺。我認為《1917》是向遊戲沉浸式體驗的嘗試,也是電影未來的發展方向。
  • 攝影師錄製電影式《蜘蛛俠:邁爾斯》 自由穿梭樓宇間
    《漫威蜘蛛俠》新作《蜘蛛俠:邁爾斯莫拉萊斯(Marvels Spider Man: Miles Morales)》在今天隨著索尼次世代主機PS5一起發售,今天國外攝影大神「SunhiLegend」分享一段他錄製的遊戲視頻,他使用類似電影式的手法為玩家們展現了一段十分流暢過癮的「蜘蛛俠式趕路
  • 真人互動電影遊戲《深海:即刻抉擇》上架 Steam,有 25 個結局
    IT之家3月5日消息 真人互動電影式遊戲《深海:即刻抉擇》將於3月6日在Steam開售,遊戲有著一明一暗2條主線,近15條故事分支線,高達50多個交互點以及25個不同的結局。遊戲截圖:
  • 七部精彩的交互式電影遊戲
    今天為遊戲熱愛者們,以及影視熱愛者們,推薦幾款交互式電影遊戲,整個遊戲都是在CG電影中操作,而且遊戲中的角色都 是一些有些知名度的演員來出演,這樣的遊戲,完全是由玩家們來決定過程和結局,玩家只需要在角色的對話中選擇即可,而且每次選擇都會影響以後的結局。
  • 遊戲論·歷史的維度|日本遊戲批評小史:「厲害」的遊戲文化
    對中澤新一的觀點也存在一些批判的聲音 ,他的這種論述方式本身並不是日本的批評獨創,在歐美的遊戲論中也有類似的觀點。遊戲作家的遊戲批評1、兼備遊戲作家獨有的趣味性和狂熱性的「糞作(クソゲー)」批評如上所述,以現代思想為背景的論者對遊戲的批評,一直以來都將遊戲作為一種為了與現代社會以及資本主義相對峙的新消費和新媒介的象徵。
  • 這是真人版彈丸論破?小高和剛又來發刀片了!
    「超高校級的太空人小高和剛,這次請你務必上天。」  如果要問我最喜歡的推理遊戲製作人,《逆轉裁判》系列的巧舟,《極限脫出》系列的打越鋼太郎,《彈丸論破》系列的小高和剛,這三人在我心裡佔據的地位應該是同樣高的。
  • 10月首批國產遊戲版號:67款均為手遊,多家上市公司遊戲在列
    近日,國家新聞出版署公布了10月第一批國產遊戲版號。 本次名單中,過審的遊戲共67款,均為移動端遊戲,其中包含33款休閒益智類遊戲。
  • Steam今年最恐怖遊戲!每款高能,沉浸式的恐怖體驗你敢嗎?
    值得一提的是,該遊戲不僅延續了《直到黎明》的「蝴蝶效應」式劇情推進,更是支持最多五名玩家聯機遊玩。這對於互動電影式遊戲而言,可謂是開創性的舉動,希望《黑相集:棉蘭號》可以帶給玩家們更多的驚喜吧! 該遊戲將於8月30日發售,目前已可在Steam上進行預購,售價為118元。
  • 遊戲論·書評|和電子遊戲一起攻克德勒茲
    簡單來說,遊戲不是單方面的,它既包括開發者,也包括玩家。遊戲只有在玩家的遊玩過程中才能完成自身,玩家不是在和遊戲互動,而是解放了遊戲的內在性平面。因此,玩家「玩遊戲」的行為不是像「看電影」一樣完全被拍攝好的電影組織平面所規定的,而是一種更具創造性的、釋放遊戲潛存的行動。
  • Steam平臺冬季特惠 Quantic Dream旗下多款遊戲打折
    本次特惠期間,Quantic Dream工作室旗下的多款遊戲參與促銷,給出史低折扣。  Quantic Dream工作室參與本次冬季特賣的遊戲和具體折扣為:1、《底特律:化身為人》7折;2、《暴雨》和《超凡雙生》5折;3、三款遊戲合輯額外享受8折優惠。
  • 《彈丸論破》監督成立「超狂遊戲」 公布4款新作
    在2018年9月11日晚的直播中,「超狂遊戲」正式公布了公司的性質以及主要成員,與此同時還有多款新作公布。「超狂遊戲」是以《彈丸論破》系列的監督/劇本作家小高和剛、《極限脫出》系列監督為首的多位遊戲人共同創立的公司,主要從事遊戲和動畫製作。
  • 一款島國出品的真人互動電影遊戲
    世上的遊戲千千萬,有許多好玩的遊戲由於缺乏宣傳,所以不被廣大玩家所熟知。在這裡小白每天會為大家推薦一款評價很高但是不太出名的遊戲~《死亡成真 Death Come True》是由《彈丸論破》製作人小高和剛所製作的一款真人互動電影遊戲。在遊戲過程中,玩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選擇,而每一個選擇又會對劇情有不同的影響,你所做的選擇會讓故事的結局變成什麼樣子呢?
  • 《彈丸論破》監督小高和剛推薦PS4遊戲:P5和尼爾榜上有名
    小高和剛是推理AVG遊戲《彈丸論破》系列的創造者,擔任《彈丸論破》、《超級彈丸論破2》、《新彈丸論破V3》、《彈丸論破外傳:絕對絕望少女》遊戲的編劇,並以總監督的名義參與了《彈丸論破3》TV動畫的製作。他在博客文章中提到,自己每日就是從遊戲開始,以遊戲結束。那麼作為知名遊戲監督與腳本家,他最喜歡的PS4遊戲都有哪些呢?
  • 《怪物獵人》遊戲改編電影要上映了,盤點哪些遊戲改編的電影
    這是一部由遊戲改編的電影,已經出了任務照看見這40米的大砍刀了麼?與遊戲裡面的有一拼呀遊戲改編成電影的不在少數,如我們大家都熟悉的《生化危機》系列《生化危機》不僅僅遊戲成功,而且電影也獲得成功,豆瓣總體評分7.0-8.1之間,世界票房也大獲全勝。
  • 和遊戲明年同期問世!《彈丸論破3》最終章動畫確認
    《彈丸論破》(又名彈丸輪舞、槍彈辯駁)在此前公開遊戲第三作的情報後,今日在彈丸論破發布會活動中又爆出另一消息:TV動畫版的《彈丸論破3》也將在2016年播出。 不過雖然都以「3」為名,但官方已經確認這次的動畫和遊戲並非同一內容。遊戲版的《新·彈丸論破V3:大家互相殘殺的新學期》將採用新的世界觀,前兩作的角色和劇情將不再沿用,不過熟悉的黑白熊角色和論破系統仍然會保留,目前情報來看很有可能是類似風格下的新系列,將會在2016年登陸PS4和PSV。
  • 遊戲史上的今天:異色文字解謎遊戲《彈丸論破》
    舉報 獵奇的畫風和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