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在漢中即位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右將軍,加上此前封賜的翊軍將軍趙雲,陳壽著《三國志》時將五人合為一傳,從而有後來演義所說的「五虎上將」。
但封賜命令送到荊州,關羽卻對這樣的安排很不服氣。他當著使者費詩的面憤怒地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受命。後來在費詩引經據典、曉以大義後,關羽才接受了詔令。
關羽所說的「老兵」,指的就是黃忠。黃忠在劉備平定荊南四郡時才歸附,後隨劉備入蜀作戰,雖然作戰英勇,但沒有特別出眾的戰績。如此出身平平,且年事已高的武將,卻一躍而上與關羽、張飛、馬超共同躋身為「四方將軍」,關羽自然心裡不平衡。遠在荊州的關羽對剛結束的漢中之戰顯然缺乏了解,更沒有領會到劉備的良苦用心。如果他親歷了黃忠刀劈夏侯淵的現場,懂得這一戰對於漢中戰事全局的意義,他便不會說出這樣傲慢無禮的話。
定軍山下,黃忠一戰成名。
漢中地區形勢圖
定軍山位於今陝西省漢中市勉縣城南約五公裡處,位於漢水之南,呈東西走向,它是漢中盆地西南緣、米倉山北麓的一系列丘陵中的一座,海拔833米,在群山連綿的秦巴山區只能算是一個小矮子。隨著曹操與劉備漢中之戰的打響,定軍山的軍事價值開始變得重要了起來。
漢中是一塊夾在秦嶺與大巴山之間的盆地,因其地形相對封閉,在亂世之時天然地成為割據者的樂土。漢末,五鬥米教首領張魯曾割據漢中二十餘年,後來曹操收降張魯,將勢力範圍推進至益州北部,直接威脅著在巴蜀立足未穩的劉備。正如蜀郡從事楊洪所言:「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建安二十三年,劉備率軍北上,與曹操爭奪漢中。但剛開始的戰事並不順利,張飛、馬超攻取下辨失利,還折了吳蘭、雷同二將。劉備親自攻打陽平關,又遭到夏侯淵、張郃的據守,遲遲不能攻克。
陽平關遺址
陽平關,在今勉縣城西武侯鎮蓮水村,是漢中的西大門。從漢末三國的歷次戰事來看,陽平關的得失幾乎就等於漢中的得失。最早在陽平關築城的是張魯之弟張衛,「(張魯)弟衛橫山筑陽平城以拒,王師不得進。」此時的陽平關位於今勉縣以西的走馬嶺上,居高臨下。「地險守易,雖有精兵虎將,勢不能施。」曹操攻城受挫,甚至已經做出了撤兵的命令,但就在這時,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數千隻野生麋鹿橫衝直闖,撞壞了張衛的大營,曹軍撤兵的一支部隊又在夜色中迷路誤入張衛大營。張衛以為防線已被突破,只好投降。曹操攻破陽平關,不久漢中全境也歸降了。
曹操會師後,留徵西將軍夏侯淵守漢中。夏侯淵是「譙沛武人」中最受曹操器重的將領,自陳留起兵便跟隨曹操南徵北戰,幾乎參與過曹操指揮的所有大型會戰,尤其是一舉平定割據涼州三十餘年的宋建,降服諸羌,被曹操贊為「虎步關右,所向無前」。夏侯淵將陽平關遷移到了走馬嶺下、濜水(今鹹河)入漢水河口以東,使得陽平關兩面臨水,一面靠山,完全阻擋住劉備進入漢中盆地的要道。
勉縣周邊形勢圖
強攻陽平關受挫,劉備派大將黃忠分兵從漢水南岸東行,來到定軍山,依山據險布設營寨。定軍山與陽平關隔漢水而望,曹軍虛實盡收眼底。夏侯淵只得出關應戰,令張郃護東圍,自己率輕兵護南圍,互成掎角之勢,這就一步步走入了蜀軍的陷阱之中。
銅扎馬釘,勉縣溫泉鎮出土,漢中市博物館藏
時間已經到了建安二十四年的正月,曹劉兩軍都沒有心思過年,因為經過一年多的膠著,戰況已經進入白熱化。劉備開始派兵猛攻張郃的東圍,張郃向夏侯淵求救,夏侯淵分兵一半前往營救。這時候夏侯淵做出了一個最錯誤的決定,他親自率領四百餘人出營,修補之前被劉備軍燒毀的鹿角,鞏固防禦。但恰在此時,黃忠帶領一彪軍隊從定軍山衝殺而來,夏侯淵避閃不及,當場被斬殺,淵軍大潰,益州刺史趙顒及夏侯淵年僅十三歲的幼子夏侯榮也戰死軍中。
上海人美連環畫《定軍山》
夏侯淵之死為漢中戰局帶來大逆轉,原本對夏侯淵極盡讚美的曹操也憤然改口稱:「淵本非能用兵也,軍中呼為『白地將軍』,為督帥尚不當親戰,況補鹿角乎。」因為夏侯淵的敗亡,漢中人心浮動,曹操不得不親臨陽平關與劉備對決。到了這一年五月,曹軍士氣低落,糧草不濟,曹操不得不拔漢中之民往關中,撤兵北還。至此,劉備得到了心儀已久的漢中。漢中是漢高祖劉邦定鼎關中、兼收天下的起點,也是大漢朝的命名之源。對於始終扛著興復漢室旗號的劉備來說,漢中不僅具備軍事價值,還擁有非凡的政治意義。
如今的漢中依然是川陝兩省之間的必經之地,尤其是西成高鐵修通之後,從漢中前往西安、成都兩座城市的時間大為縮短,蜀道之難、秦嶺之險都不復存在。從漢中市區驅車四十多公裡至勉縣,這裡仍遺存豐富的三國遺蹟。武侯鎮有武侯祠、馬超墓,舊州村有劉備稱漢中王設壇處,走馬嶺上有張魯城遺址,觀子山上有據傳張魯之女張琪瑛之墓。
劉備稱漢中王設壇處
陽平關遺址尚存,位於勉縣城西6公裡108國道旁的蓮水村,舊址周長5公裡,歷經歲月滄縣,現古城存長300餘米。2001年,勉縣出資對陽平關城牆進行修復,用青磚將牆體包裹,並恢復了城門一座,遊人可以登城而上。同時,在西北端露出了一段夯土構造的牆基,供人訪古尋蹤。陽平關遺址現為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陽平關城頭
陽平關北側夯土牆遺存
關城北側三岔路口處,立有一尊馬超縱馬挺槍的塑像。
需要註明的是,在勉縣西南七十公裡的寧強縣境內,有陽平關鎮,此地因寶成鐵路在此通過,設「陽平關站」而聞名。實際上,此地是古陽安關所在,南宋時改為陽平關,與三國時期的陽平關並不是一回事。
陽平關可以登城而上,向南側望去,一片連綿起伏的群山,即是大名鼎鼎的定軍山。
陽平關上眺望定軍山
定軍山下走馬谷,是忠武侯諸葛亮遺命託身之地。從武侯墓東側岔路向南約兩公裡,即來到定軍山古戰場的遺址大門。定軍山山體並不高峻,較為平緩。據說,當地時常發現扎馬釘、箭鏃等戰爭遺痕。山頂原立有「古定軍山」石碑一座,「文革」中被毀,今已復立。山上現有「神兵天降」雕塑、諸葛井、飲馬池等景點。
定軍山正門
定軍山「神兵天降」雕塑
定軍山步道
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的定軍山之戰為眾多藝術形式提供了故事素材,其中尤以京劇《定軍山》最為膾炙人口。1905年,京劇名伶譚鑫培在北京豐泰照相館將京劇《定軍山》的片段拍成電影,被視為中國電影的誕生。2015年,中國電影基金會授予勉縣「中國電影之鄉」的稱號,在定軍山古戰場的大門前塑立了一座電影膠片雕塑。一座三國古戰場,就這樣與我們的時代奇妙地勾連了起來。
文中照片均為作者拍攝
成長
作家、編劇、書評人。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現為北京作家協會會員、北京影視藝術學會會員、稲誠及所城市書店合伙人。
出版作品《列族的紛爭:三國豪門世家的政治博弈》《群雄逐鹿:彩繪三國演義》,製作音頻課程《少年中國史》。
即將出版《亂世來鴻:書信裡的三國往事》《少年三國史》《重返三國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