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家於漪談美育:美育的目的是陶冶活潑敏銳的性靈

2021-01-13 騰訊網

點擊「漣營」

關注我們

漣營

為了更美好的生活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請」設為星標「哦

點擊漣營 右上角菜單欄 ┈ 設為星標★

寫在前面

於漪老師是一位聞名已久的大教育家。

記得我在讀中學的時候,就經常看到媒體刊登於漪老師語文教學方法的文章。於漪老師是中國」潛心教改「的一面旗幟,去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時,又被授予」人民教育家「的國家最高榮譽。

最近一次與於漪老師」親密接觸「是在我的一位朋友父親寫的書中。書中透露,於漪老師的孫女上小學的時候,於老師和家人態度很堅決,不給孩子報課外培訓班,相信老師能夠教育好孩子,孩子也有學習和掌握知識的能力。

結果於漪老師的孫女學習很好,身心健康發展。我的這位朋友受於漪老師影響,在女兒成長的過程中也沒有為孩子擇校,沒有給孩子報校外輔導班。

今天這篇文章主要內容是於漪老師談美育。最近一段時間, 美育納入中考引發關注,於漪老師的語文教學一大特點是「以情動人」,重視在語文學習中培養孩子的情感和美感。

我們一起看看於漪老師如何談美育。

受「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影響,筆者在去年國慶70周年新中國首次授予這一榮譽稱號時,想到了基礎教育領域唯一獲此殊榮的「人民教育家」於漪。

不過,她教的是語文,會與美育有關聯嗎?

一查,她教學一大特色,正是「非常自覺地追求審美境界」。

今年5月,筆者試著撥通電話,自報家門,問候健康,說明來意。她聽完在電話裡就聊了起來。

她非常認真。

拿出兩張《解放日報》後,她又拿出6本書刊給筆者,十多枚書籤從頁縫探出頭來。精心準備的這些材料,在她隨後講述中,或為背景,或為案例,在筆者眼前次第展開,導入適時精準,講來行雲流水。

她多次說過的追求是:一堂課講下來,就是一篇師生共同寫就的優美散文。

筆者準備的29個問題,全在自然而然中,已被涵蓋回答了。(下文為於漪老師第一人稱敘述)

我為什麼對美育「非常自覺」

你打電話給我,我為什麼馬上就很高興地接納呢,因為一直在思考這個。我三十幾歲被關注,報導確實很多,一般都聚焦在學科、班主任。

近一二十年,我德育做得很多。人缺德就完了,針對「育分不育人,求學不讀書」,我提出「立民族精神之根,樹愛國主義之魂」。我們培養的不是機器,教育是育人,分不代表人。不管什麼考卷,考不出人的綜合素質。人最後在社會發揮多大作用,歸根到底跟綜合素質非常有關。

我早年被關注,就因為總覺得教育不是無情物,一定對孩子要滿腔熱情滿腔愛,所以上課一大特點就是充滿激情。

基礎教育階段,孩子變化很大,我一直認為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基礎打得寬一點,以後可樣樣發展。我搞教育,不一樣,但探索教育的美、追求教育的美,是我整個教學裡頭非常自覺的一個思路。

為什麼「非常自覺」?我學教育,受蔡元培先生影響。當時中國沒自己固定的宗教,他以美育代宗教。人沒信仰不行,一定要追求一樣東西。他認為,美育的目的是陶冶活潑敏銳的性靈,養成高尚純潔的人格。我讀後就覺得非常重要,美育是和智育、德育結合在一起,培養美好情操、健康人格的。

我就想到王國維。他最早從西方引進美育,認為美育是培養「完整的人」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他說智力的理想是真,意志的理想是善,情操的理想是美,把教育和真善美聯繫起來。

教育的事業是理想的事業,沒有理想不要談教育,我們從事的就是真善美。科學求真,離開了真,就虛假,虛假就醜惡。東施效顰不美,因為假,美一定是真的。

還有善,我們中國講「上善若水」,善是情操裡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人性裡頭最最好的因子。善一定跟美聯繫在一起。東方文化思想如此,西方最早提出美學的學者,也說從自然的人到理想的人,橋梁就是美育。歌德、託爾斯泰都對美有很多論述,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贊可夫也都講美育重要,說「最好的學習方法是喚起學生對美的追求,尤其是心靈深處」。

美本身就是生活。我們中國講大千世界,大美無言,美是無處不在的。大自然美,社會上許多高尚的人、高尚的思想,樸素的、很深厚的人際關係,英雄的家國情結,也都是美。每位孩子、成人,都擁有豐富的美,也追求生活的美好。愛美是人的天性,追求美好是人們共同的目的。所以在教育中,美非常重要。

我追求的還一定是腳踏實地。多元文化,知識爆炸,人們自然而然地焦慮,家長焦慮、學生焦慮、老師焦慮、校長焦慮。教育本來是追求真善美的事情,社會要發展,一定要靠教育培養人。教育把人的個體發展跟人類整體命運結合起來,個體發展好了,國家、民族的整體命運才能長足進步。如果教育整天處在焦慮中,那怎麼行。

我們現在有種精神層面的常態:教育就是吃苦,就是痛苦,死命地掙扎。你現在要吃苦啊,才能創造美好生活。這實際是種誤解。教育並不是現在吃苦,而是現在就要追求美好,讓孩子精神放鬆,而不芒刺在背。教育當然要學習知識,記憶、理解,有一定練習,但苦中是有樂的。

教育生活本身,就是一個追求美好的過程。這裡頭,就一定要滲透美育。娃娃接受教育,不該「人生識字憂患始」,一定樂是陪伴的,引導他追求美好,否則丟了「完整的人」。

情操陶冶非常重要,不能全在功利上。世上從來有有用之用,有無用之用,求知大量是前者。但有用之用離開了孩子的愉悅,離開了美的薰陶,真的是痛苦不堪的。一定要讓孩子有愉悅感,覺得哎呀我今天怎麼會懂了這個,這就好了呀,他就不以為苦了呀。

講我教學藝術的很多,但為什麼我會這樣,就因為有這麼一個思想。

怎樣用好「世上最美的語言」

具體怎麼做?帶領孩子從美好的事物當中尋找美,來愉悅身心。

美好的事物是客觀存在的,但大美無言。蘭亭在那個地方很美,但沒有王羲之去,就沒有人的感受、人的認知。柳宗元講過,「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我的學生都知道,我教他們,一定會引羅丹一句話:「對於人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大自然的美無處不在,我們學科裡頭也一樣,多少年來認識的積累、思想的結晶,美不勝收。帶孩子去發現這些,不斷滿足他們的好奇感。

學數理化是很累的。馬克思講過,一般的抽象符號,背後是大量具象的東西在支持。但孩子、小娃娃,具象的東西較少。我就有個想法,其實是幼稚啊,當時30多歲,就想前一堂是數理化,邏輯思維,非常緊張,下一堂我上語文就多用具象給腦子換頻道,實際就是以美來支撐。

教語文,文字本身就美。教《最後一課》,我說過,我們中華民族的語言真正是世上最美的語言,情感、精神、語言之豐富,文化內涵之燦爛,情意表達之細緻、細微、細膩,令人叫絕。

小學一年級課本打開來,簡直好像走到畫廊裡頭,看到的是一幅幅畫。山啊水啊,笑,兩道眉毛揚起來,哭,兩個大眼睛。鳥鳴叫,哎喲一個嘴巴張大口。漢字,雙腦文字,獨具美感。它的內在結構和體態,有的非常飄逸,有的矗立不動。要把這種美的感覺教進去。

漢字是歷史的眼睛,我教語文,教的是歷史風雲、世態人情。通過會說話的漢字,你就給它以美感。哪怕小孩子寫錯字,也不要什麼給我抄十遍,這個最蹩腳了,老師怎麼可以這個樣子。

孩子「染」字總寫錯,加一點,九變成藥丸的丸。我說哎呀真是奇怪了,染坊不染顏色啦?生產藥丸啦?為什麼是九,各種各樣顏色呀,多啊。他馬上就記得。其實是激發了一種美感。

我們教各式各樣的文章,尤其是文學作品,是一種人性的展示,人生軌跡的一種表露。這裡頭一定充滿了真善美,鄙薄假惡醜,所以一定要用美育的眼光來講。

我上課常用戲劇、美術等藝術手法解讀文本,使文中精神凸顯出來。我頂高興的,就是孩子覺得兩節課一下就過去了,興致很濃。我們就是要教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要教我們的革命文化,你用美育的角度切進去,孩子覺得是種享受。

對德育的支撐,對情操的陶冶,比單純知識更有意義。為什麼錢學森要學音樂?以色列學者研究,一個人的成功20%是智商,40%是情商,40%是靈商。靈商是什麼?直覺,創造,想像的海闊天空。這是什麼,美育呀。

教《核舟記》,我首先去城隍廟買棗核。學生沒見過,啊,那麼小!一人發一張圖畫紙,文中寫幾個窗幾個人,全畫出來。是在讀書吧?當然是在讀書。學習有各種方法,我激發他的興趣,激發好奇心,興趣、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師。畫完我們就講了,織錦成文,刻工是天下一絕,寫出來也了不起。這樣一比照,要說明的問題全出來了,學生就有體會了。

教學力戒「失魂落魄」「魂不附體」

我說的教課「三動」,就教師來講,應有才、思、情、趣。缺才就平庸,挖不到文章最深的地方。缺思就膚淺,把自然的人培養為理性的人,當然要思考。所有的思,情是根,缺情就苗葉枯槁,講課沒血肉。

最後是趣,哪怕十七八歲的高中生,也還是孩子,教學缺了趣就笨拙、乾巴,就不行。四者是綜合體,課堂是多功能的,不只是傳授知識。教師的教跟電腦的教,絕對不一樣。情孕其中,可以創造愉悅氣氛。

同時,要和學生平等相對,夥伴式學習,相信他、悅納他、兼容他。每位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完整體。你以為他幼稚,在那個年齡階段他就是成熟的、完整的。人總有優點和不足,教育就是把孩子看不見的潛力開發出來,而美育,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切入口。因為它愉目悅耳,孩子聽得進啊,小孩子最討厭說教。

培養孩子讀書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情動」的過程,「情動而辭發」。教師不僅要調動學生的智力,而且要調動他的感情,潤色他的情操。我們講的情感、情操、情愫,絕對不只是情緒。

教育的魅力,就是在追求真善美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開始懂得道理,體驗到,分辨出。蘇霍姆林斯基講:為什麼要重視美育?就是要讓孩子一直和美好的東西打交道,這樣他看到醜惡的東西就不能容忍了,所以我們的教育規律之一,就是用美好的東西把邪惡、醜惡的東西擠跑。

我覺得他講得非常生動。我教《雨中登泰山》,我哪裡是教課啊,我是跟學生一起在課堂教學中去登。我們中國的景點一定有文化的鋪墊,960萬平方公裡土地有講不完的文化的故事,有各種各樣的美。教師要有點情趣,比如學點藝術。你自己看一幅山水畫看進去了,就很開心,上課上進去,大家忘我,就不苦了。

如果什麼愛好都沒有,怎樣營造溫暖寬鬆的環境呢?教師要海納百川。比如一名平常一聲不吭的男學生,喜歡集郵,對色彩的敏感令人驚異,這種潛能真的好得不得了。

美育不僅是課內,要全面關心。學生這些愛好,我都非常支持,有好郵票送給他。人會移情的。開發學生大腦的潛能是最高目標,促成學生自我開發、自信,及時呵護激勵引導。一位孩子有美的愛好,他不容易壞的。美是純潔心靈。

真的不能太功利了,孩子沒有生活。過去我每周六下午,一定帶學生們出去,公園、燈會、虹口公園菊花展,回來以後孩子的感受就很豐富。中秋節月亮晚會,全是同學自己搞,搶著出節目,初中孩子可以寫出上萬字劇本。他就追求美啊,你說多好啊!

教育和生活本身是緊密聯繫的。如果局限在學校裡頭的文化學習、學科學習,那就太窄了!教育有廣闊天地,無處不教育。生活就那麼豐滿啊,美無處不在,每個人都擁有非常豐富的美的資源,也嚮往美。我們的教育和生活一定要探索美好,讓美育純淨心靈,陶冶性情,使人格逐步完善健康,這是我們教育的責任。

什麼叫教育?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始終讓他有一種溫暖的感覺,就不芒刺在背。不要焦慮,現在就在美好,就在求知。缺掉了美育,是精神的殘缺,不可能個性獲得全面發展。

請想想哪些現象其實是缺乏美育

應該讓孩子,包括家長,一定不能功利。我非常反對一切都講實用,沒有終極價值。在西方,尼採講上帝死了,沒有終極價值,以什麼來代替呢,有的以功利來代替。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以尋求它最大效益化為基礎。這個是很糟糕的,終極目標沒有了。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情操、有文化的綜合素質良好的人。

沒有美育,因此高鐵上要霸座啊。高鐵那麼先進,霸座卻那麼落後,沒有美啊,他不知道什麼叫美、什麼叫醜,美跟醜都不分的。高鐵那麼先進,霸座就那麼難解決。為什麼?人的素質,美醜不分。我們就要用美好的東西,把醜惡的、邪惡的東西擠走。

素質教育不是光講講,而是一點一點地春風化雨,不那麼簡單的。學拉小提琴,卻已經忘掉了去拉的快樂,這怎麼行。藝術本是陶冶人生非常非常重要的方面,不能只是賺錢的手段,作為工具,變成工具理性。賺錢是正當的,但藝術本身的價值不是錢。本身的價值,是那樣一種呵護人心的、潤澤人心的東西。人心的培養,離開了美育,就很難有德育進去。

本文原載於《解放日報》08首席專版 原標題《於漪:美是不功利——美育訪談錄(三)》

作者:郭泉真

特別關注

為了更美好的生活

讓孩子通過營地教育,成為有幸福能力的人。

漣營教育,傳播新教育理念,與孩子一起創造美好生活體驗。

相關焦點

  • 91歲於漪談美育:教育整天處在焦慮中,那怎麼行
    今年5月,91歲的於漪老師在《解放日報》的採訪中指出:「我們培養的不是機器,教育是育人,分不代表人。不管什麼考卷,考不出人的綜合素質。」針對美育的角度,於漪老師同樣以她多年的語文教學經驗從對美育的定義,到學生如何運用「美」,再到教師如何幫助學生理解「美」進行了深度的貫徹。
  • 國家政策利好美育!小天鵝胡雪:美育,更能體現教育的真善美
    今年10月,《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又一次將美育提升到了國家高度,並將納入中考範圍。2、美育是塑造人的靈魂的教育,唯有通過把智育與美育結合起來,我們才能培養出創造未來的人才。更重要一方面,是如何使我們的孩子回歸靈性,重拾「高靈」,而美育正是達此目的的最好渠道之一。
  •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2020年博鰲國際教育創新論壇在渝舉辦
    、4場美育經驗分享、2場美育專家報告、2節課例展示、美育活動展示等等,既有高層專家專題演講,也有學術熱點互動研討,還有美育課程展示精彩展示,大家雲集,內容豐富。現場,與會專家、領導、同行們共同聚焦中國美育傳統文化與「一帶一路」友好國家的文化互鑑,開啟了一場美學知識的饕餮盛宴。專家學者「論美育」開幕式由重慶市江北區教育黨工委書記、教委主任馬培高主持。馬主任談到,崇尚美是人類最偉大的文明成果,蔡元培先生曾說:美育之目的在於陶冶活潑敏銳之性靈,養成高尚純潔之人格。
  • 美育如何考?過程性評價更重要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美育進中考,如何考備受關注。據悉,目前湖南、江蘇等4個省已經全面啟動美育中考,將美育科目作為正式考核內容加入中考範圍;同時還有四川、山東等5省12市已經開始中考美育的計分,分值在10分至40分之間。
  • 調查顯示:研究生成了高校美育「被遺忘的角落」
    近日,全國兩會上關於「美育」的提案引發了高校「美育何為」與「如何美育」的思考。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文件把推動美育變成高校教書育人「硬指標」,但在各高校落實「硬指標」過程中,研究生這一群體仍然是「被遺忘的角落」。
  • 美育改革大潮下,家長最關心什麼
    推進學校美育工作,62.2%的受訪家長最關心怎樣安排課程設置,67.9%的受訪家長建議探索符合不同年齡層的美育方式。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美育要根據學生的興趣、課程標準來開展,同時改革評價體系,讓評價更為多元。 67.9%受訪家長認為要探索符合不同年齡層的美育方式 北京90後崔蘭(化名),有個4歲大的孩子。她覺得美育首先應該讓孩子熱愛美,認同美的價值。
  • 當青少年編程遇到審美考驗:KOOV讓美育教育「潤物細無聲」
    2020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教育部就此召開新聞發布會,提出在2022年將美育納入中考範圍的規劃。在2020年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針對德智體美勞的「五育」,教育部部長也提到:新的一年要對準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發力,推動教體相融合,劃出美育硬槓槓,構建勞動教育責任鏈條。何謂「美育」?審美教育、美感教育,簡稱「美育」,是指通過對美的形象的觀察,培養對美的情感,升華精神境界,達到人的全面自由、和諧發展的目標的教育。
  • 2020年藝術學科喜提「上位」,美育將從「軟任務」變為「硬指標」!
    2020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針對德智體美勞的「五育」,教育部部長提出,新的一年要對準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發力推動教體相融合、劃出美育硬槓槓構建勞動教育責任鏈條。
  • 對美育的最新認識和剛性要求
    春秋時期孔子提倡的詩教、樂教即是美育,他主張通過「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步驟塑造一個人的人格。正式的美育思想是18世紀德國哲學家席勒提出的。受席勒美育思想的影響,中國近代一些思想家,如王國維、蔡元培、魯迅等認識到美育的重要性,極力倡導美育。
  • 美育雲端課堂時間主題網上直播入口
    美育雲端課堂時間:5月23日至5月28日(點擊查看活動時間表)  美育雲端課堂主題:本次藝術節以傳承延安精神為主題,以提高全國青少年美育教育為宗旨,採用全媒體傳播的方式,通過網上演唱演出、名家講堂、音樂黨課等系列藝術形式,面向全國中小學生開展別開生面的思想道德教育,用紅色文化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用藝術精品陶冶情操、促進成長,不斷滿足廣大青少年的精神文化需求
  • 美育,不應是單純的專業訓練
    當前,圍繞美育政策和理論層面的探討很熱烈,而同時,也需直面美育發展的現實問題——美育實踐如何開展、美育師資從何而來。這兩者應是美育落在實處的關鍵所系。 美育的關鍵還是「怎麼做」 我們必須重視美育的三對關係——美育理想與美育現實、美育理論與美育實踐、藝術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
  • 當前美育和藝術教育關係的若干認識問題
    這種教學是必要的,但不是目的,因為,普通藝術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專業藝術人才,而是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因此,美育教學中的藝術知識和技能教學要導向幫助學生培養藝術興趣、提高審美能力、具備初步藝術創作能力這些目標,而不是單純的知識和技能學習。  我們強調了普通藝術教育的美育性質,是否意味著把普通藝術教育等同於德育了呢?
  • 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叮噹:曲藝與美育如何結合
    為創新實施「圓夢工程」文藝培訓志願服務行動計劃,用美育助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長、「圓夢」精彩人生,近日,由中央文明辦三局、中國文聯文藝志願服務中心主辦,文聯下屬13個協會承辦,人民網文娛部協辦的「圓夢工程——名師名家話美育」網絡公共課正式上線。
  • 【小康人物】楊培明:探索「大美育」
    攝影/繭子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說:「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要想評論一個學校,先要評論他的校長。」南菁高級中學位於美麗的長江之濱,是江蘇省首批重點中學、首批四星級高中、國家示範性高中、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是清華、北大等國內外一流大學的優質生源基地。同時,它也是一所擁有138年歷史的百年名校。
  • 推進學校美育 超六成受訪家長最關心課程設置
    67.9%受訪家長期待探索符合不同年齡層的美育方式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孫 山12月14日,教育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期間加強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工作的成就。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介紹,全國已有9個省份開始試點美育中考。
  • 知名藝術家走進幼兒園共同研究開發美育課程
    知名藝術家走進幼兒園共同研究開發美育課程 2020-12-19 14:43:54   今後,他們將與幼兒園方面共同研究開發美育課程,定期開展「藝術大咖進課堂」活動,還將為一線老師開設藝術專題講座,指導他們更好地開展美術教育,提升藝術修養。蔣鐵驪表示,在美育過程中,應給孩子足夠的營養,讓孩子參與、體驗、互動、探討、合作,將對美的感受以藝術作品的形式呈現。
  • 蔣蘭圃的美育實踐
    1919年,蔡元培在《新青年》上先後發表《以美育代宗教說》和《文化運動不要忘了美育》,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和「科學、美術同為新教育之要綱」的口號,強調美術教育應當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發現藝術人才也成了他這段時期非常重要的美育嘗試。在擔任湖北師範學校圖畫科目考試閱卷官時,他發現了繪畫成績出色的唐義精、徐子珩,於是親自到唐、徐二人家中走訪,與他們共商辦學之事。
  • 2021「時代美育」海上美術作品展徵稿通知
    前言美育一直伴隨著社會思想的啟蒙和國家現代化的進程,從20世紀初教育家蔡元培提出「美育代宗教」主張,旨在重塑信仰改造國民,到2020年《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的出臺,從宏觀政策上強調了美育對於提高個人審美與人文素養具有重要作用
  • 以美學原理和常識「啟蒙」書法美育
    書法美育的普及已然成為十分迫切的課題,如何認識書法之美,當下書法教育有哪些突出問題,書法美育的普及有哪些可行路徑……美術文化周刊就相關話題採訪了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長兼秘書長陳振濂,並約稿青年書法評論家朱中原圍繞相關話題展開分析,以期引起更廣泛、深入的探討。」
  • 一堂震撼的美育課 高雅民樂伴著初雪飄入這所學校
    校長許小平表示,本次藝術節開幕式邀請了湖南省歌舞劇院民樂團來校展演,這既是應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精神,落實高雅藝術進課堂的要求,也是學校美育課程的具體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