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漣營」
關注我們
漣營
為了更美好的生活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請」設為星標「哦
點擊漣營 右上角菜單欄 ┈ 設為星標★
寫在前面
於漪老師是一位聞名已久的大教育家。
記得我在讀中學的時候,就經常看到媒體刊登於漪老師語文教學方法的文章。於漪老師是中國」潛心教改「的一面旗幟,去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時,又被授予」人民教育家「的國家最高榮譽。
最近一次與於漪老師」親密接觸「是在我的一位朋友父親寫的書中。書中透露,於漪老師的孫女上小學的時候,於老師和家人態度很堅決,不給孩子報課外培訓班,相信老師能夠教育好孩子,孩子也有學習和掌握知識的能力。
結果於漪老師的孫女學習很好,身心健康發展。我的這位朋友受於漪老師影響,在女兒成長的過程中也沒有為孩子擇校,沒有給孩子報校外輔導班。
今天這篇文章主要內容是於漪老師談美育。最近一段時間, 美育納入中考引發關注,於漪老師的語文教學一大特點是「以情動人」,重視在語文學習中培養孩子的情感和美感。
我們一起看看於漪老師如何談美育。
受「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影響,筆者在去年國慶70周年新中國首次授予這一榮譽稱號時,想到了基礎教育領域唯一獲此殊榮的「人民教育家」於漪。
不過,她教的是語文,會與美育有關聯嗎?
一查,她教學一大特色,正是「非常自覺地追求審美境界」。
今年5月,筆者試著撥通電話,自報家門,問候健康,說明來意。她聽完在電話裡就聊了起來。
她非常認真。
拿出兩張《解放日報》後,她又拿出6本書刊給筆者,十多枚書籤從頁縫探出頭來。精心準備的這些材料,在她隨後講述中,或為背景,或為案例,在筆者眼前次第展開,導入適時精準,講來行雲流水。
她多次說過的追求是:一堂課講下來,就是一篇師生共同寫就的優美散文。
筆者準備的29個問題,全在自然而然中,已被涵蓋回答了。(下文為於漪老師第一人稱敘述)
我為什麼對美育「非常自覺」
你打電話給我,我為什麼馬上就很高興地接納呢,因為一直在思考這個。我三十幾歲被關注,報導確實很多,一般都聚焦在學科、班主任。
近一二十年,我德育做得很多。人缺德就完了,針對「育分不育人,求學不讀書」,我提出「立民族精神之根,樹愛國主義之魂」。我們培養的不是機器,教育是育人,分不代表人。不管什麼考卷,考不出人的綜合素質。人最後在社會發揮多大作用,歸根到底跟綜合素質非常有關。
我早年被關注,就因為總覺得教育不是無情物,一定對孩子要滿腔熱情滿腔愛,所以上課一大特點就是充滿激情。
基礎教育階段,孩子變化很大,我一直認為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基礎打得寬一點,以後可樣樣發展。我搞教育,不一樣,但探索教育的美、追求教育的美,是我整個教學裡頭非常自覺的一個思路。
為什麼「非常自覺」?我學教育,受蔡元培先生影響。當時中國沒自己固定的宗教,他以美育代宗教。人沒信仰不行,一定要追求一樣東西。他認為,美育的目的是陶冶活潑敏銳的性靈,養成高尚純潔的人格。我讀後就覺得非常重要,美育是和智育、德育結合在一起,培養美好情操、健康人格的。
我就想到王國維。他最早從西方引進美育,認為美育是培養「完整的人」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他說智力的理想是真,意志的理想是善,情操的理想是美,把教育和真善美聯繫起來。
教育的事業是理想的事業,沒有理想不要談教育,我們從事的就是真善美。科學求真,離開了真,就虛假,虛假就醜惡。東施效顰不美,因為假,美一定是真的。
還有善,我們中國講「上善若水」,善是情操裡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人性裡頭最最好的因子。善一定跟美聯繫在一起。東方文化思想如此,西方最早提出美學的學者,也說從自然的人到理想的人,橋梁就是美育。歌德、託爾斯泰都對美有很多論述,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贊可夫也都講美育重要,說「最好的學習方法是喚起學生對美的追求,尤其是心靈深處」。
美本身就是生活。我們中國講大千世界,大美無言,美是無處不在的。大自然美,社會上許多高尚的人、高尚的思想,樸素的、很深厚的人際關係,英雄的家國情結,也都是美。每位孩子、成人,都擁有豐富的美,也追求生活的美好。愛美是人的天性,追求美好是人們共同的目的。所以在教育中,美非常重要。
我追求的還一定是腳踏實地。多元文化,知識爆炸,人們自然而然地焦慮,家長焦慮、學生焦慮、老師焦慮、校長焦慮。教育本來是追求真善美的事情,社會要發展,一定要靠教育培養人。教育把人的個體發展跟人類整體命運結合起來,個體發展好了,國家、民族的整體命運才能長足進步。如果教育整天處在焦慮中,那怎麼行。
我們現在有種精神層面的常態:教育就是吃苦,就是痛苦,死命地掙扎。你現在要吃苦啊,才能創造美好生活。這實際是種誤解。教育並不是現在吃苦,而是現在就要追求美好,讓孩子精神放鬆,而不芒刺在背。教育當然要學習知識,記憶、理解,有一定練習,但苦中是有樂的。
教育生活本身,就是一個追求美好的過程。這裡頭,就一定要滲透美育。娃娃接受教育,不該「人生識字憂患始」,一定樂是陪伴的,引導他追求美好,否則丟了「完整的人」。
情操陶冶非常重要,不能全在功利上。世上從來有有用之用,有無用之用,求知大量是前者。但有用之用離開了孩子的愉悅,離開了美的薰陶,真的是痛苦不堪的。一定要讓孩子有愉悅感,覺得哎呀我今天怎麼會懂了這個,這就好了呀,他就不以為苦了呀。
講我教學藝術的很多,但為什麼我會這樣,就因為有這麼一個思想。
怎樣用好「世上最美的語言」
具體怎麼做?帶領孩子從美好的事物當中尋找美,來愉悅身心。
美好的事物是客觀存在的,但大美無言。蘭亭在那個地方很美,但沒有王羲之去,就沒有人的感受、人的認知。柳宗元講過,「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我的學生都知道,我教他們,一定會引羅丹一句話:「對於人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大自然的美無處不在,我們學科裡頭也一樣,多少年來認識的積累、思想的結晶,美不勝收。帶孩子去發現這些,不斷滿足他們的好奇感。
學數理化是很累的。馬克思講過,一般的抽象符號,背後是大量具象的東西在支持。但孩子、小娃娃,具象的東西較少。我就有個想法,其實是幼稚啊,當時30多歲,就想前一堂是數理化,邏輯思維,非常緊張,下一堂我上語文就多用具象給腦子換頻道,實際就是以美來支撐。
教語文,文字本身就美。教《最後一課》,我說過,我們中華民族的語言真正是世上最美的語言,情感、精神、語言之豐富,文化內涵之燦爛,情意表達之細緻、細微、細膩,令人叫絕。
小學一年級課本打開來,簡直好像走到畫廊裡頭,看到的是一幅幅畫。山啊水啊,笑,兩道眉毛揚起來,哭,兩個大眼睛。鳥鳴叫,哎喲一個嘴巴張大口。漢字,雙腦文字,獨具美感。它的內在結構和體態,有的非常飄逸,有的矗立不動。要把這種美的感覺教進去。
漢字是歷史的眼睛,我教語文,教的是歷史風雲、世態人情。通過會說話的漢字,你就給它以美感。哪怕小孩子寫錯字,也不要什麼給我抄十遍,這個最蹩腳了,老師怎麼可以這個樣子。
孩子「染」字總寫錯,加一點,九變成藥丸的丸。我說哎呀真是奇怪了,染坊不染顏色啦?生產藥丸啦?為什麼是九,各種各樣顏色呀,多啊。他馬上就記得。其實是激發了一種美感。
我們教各式各樣的文章,尤其是文學作品,是一種人性的展示,人生軌跡的一種表露。這裡頭一定充滿了真善美,鄙薄假惡醜,所以一定要用美育的眼光來講。
我上課常用戲劇、美術等藝術手法解讀文本,使文中精神凸顯出來。我頂高興的,就是孩子覺得兩節課一下就過去了,興致很濃。我們就是要教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要教我們的革命文化,你用美育的角度切進去,孩子覺得是種享受。
對德育的支撐,對情操的陶冶,比單純知識更有意義。為什麼錢學森要學音樂?以色列學者研究,一個人的成功20%是智商,40%是情商,40%是靈商。靈商是什麼?直覺,創造,想像的海闊天空。這是什麼,美育呀。
教《核舟記》,我首先去城隍廟買棗核。學生沒見過,啊,那麼小!一人發一張圖畫紙,文中寫幾個窗幾個人,全畫出來。是在讀書吧?當然是在讀書。學習有各種方法,我激發他的興趣,激發好奇心,興趣、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師。畫完我們就講了,織錦成文,刻工是天下一絕,寫出來也了不起。這樣一比照,要說明的問題全出來了,學生就有體會了。
教學力戒「失魂落魄」「魂不附體」
我說的教課「三動」,就教師來講,應有才、思、情、趣。缺才就平庸,挖不到文章最深的地方。缺思就膚淺,把自然的人培養為理性的人,當然要思考。所有的思,情是根,缺情就苗葉枯槁,講課沒血肉。
最後是趣,哪怕十七八歲的高中生,也還是孩子,教學缺了趣就笨拙、乾巴,就不行。四者是綜合體,課堂是多功能的,不只是傳授知識。教師的教跟電腦的教,絕對不一樣。情孕其中,可以創造愉悅氣氛。
同時,要和學生平等相對,夥伴式學習,相信他、悅納他、兼容他。每位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完整體。你以為他幼稚,在那個年齡階段他就是成熟的、完整的。人總有優點和不足,教育就是把孩子看不見的潛力開發出來,而美育,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切入口。因為它愉目悅耳,孩子聽得進啊,小孩子最討厭說教。
培養孩子讀書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情動」的過程,「情動而辭發」。教師不僅要調動學生的智力,而且要調動他的感情,潤色他的情操。我們講的情感、情操、情愫,絕對不只是情緒。
教育的魅力,就是在追求真善美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開始懂得道理,體驗到,分辨出。蘇霍姆林斯基講:為什麼要重視美育?就是要讓孩子一直和美好的東西打交道,這樣他看到醜惡的東西就不能容忍了,所以我們的教育規律之一,就是用美好的東西把邪惡、醜惡的東西擠跑。
我覺得他講得非常生動。我教《雨中登泰山》,我哪裡是教課啊,我是跟學生一起在課堂教學中去登。我們中國的景點一定有文化的鋪墊,960萬平方公裡土地有講不完的文化的故事,有各種各樣的美。教師要有點情趣,比如學點藝術。你自己看一幅山水畫看進去了,就很開心,上課上進去,大家忘我,就不苦了。
如果什麼愛好都沒有,怎樣營造溫暖寬鬆的環境呢?教師要海納百川。比如一名平常一聲不吭的男學生,喜歡集郵,對色彩的敏感令人驚異,這種潛能真的好得不得了。
美育不僅是課內,要全面關心。學生這些愛好,我都非常支持,有好郵票送給他。人會移情的。開發學生大腦的潛能是最高目標,促成學生自我開發、自信,及時呵護激勵引導。一位孩子有美的愛好,他不容易壞的。美是純潔心靈。
真的不能太功利了,孩子沒有生活。過去我每周六下午,一定帶學生們出去,公園、燈會、虹口公園菊花展,回來以後孩子的感受就很豐富。中秋節月亮晚會,全是同學自己搞,搶著出節目,初中孩子可以寫出上萬字劇本。他就追求美啊,你說多好啊!
教育和生活本身是緊密聯繫的。如果局限在學校裡頭的文化學習、學科學習,那就太窄了!教育有廣闊天地,無處不教育。生活就那麼豐滿啊,美無處不在,每個人都擁有非常豐富的美的資源,也嚮往美。我們的教育和生活一定要探索美好,讓美育純淨心靈,陶冶性情,使人格逐步完善健康,這是我們教育的責任。
什麼叫教育?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始終讓他有一種溫暖的感覺,就不芒刺在背。不要焦慮,現在就在美好,就在求知。缺掉了美育,是精神的殘缺,不可能個性獲得全面發展。
請想想哪些現象其實是缺乏美育
應該讓孩子,包括家長,一定不能功利。我非常反對一切都講實用,沒有終極價值。在西方,尼採講上帝死了,沒有終極價值,以什麼來代替呢,有的以功利來代替。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以尋求它最大效益化為基礎。這個是很糟糕的,終極目標沒有了。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情操、有文化的綜合素質良好的人。
沒有美育,因此高鐵上要霸座啊。高鐵那麼先進,霸座卻那麼落後,沒有美啊,他不知道什麼叫美、什麼叫醜,美跟醜都不分的。高鐵那麼先進,霸座就那麼難解決。為什麼?人的素質,美醜不分。我們就要用美好的東西,把醜惡的、邪惡的東西擠走。
素質教育不是光講講,而是一點一點地春風化雨,不那麼簡單的。學拉小提琴,卻已經忘掉了去拉的快樂,這怎麼行。藝術本是陶冶人生非常非常重要的方面,不能只是賺錢的手段,作為工具,變成工具理性。賺錢是正當的,但藝術本身的價值不是錢。本身的價值,是那樣一種呵護人心的、潤澤人心的東西。人心的培養,離開了美育,就很難有德育進去。
本文原載於《解放日報》08首席專版 原標題《於漪:美是不功利——美育訪談錄(三)》
作者:郭泉真
特別關注
為了更美好的生活
讓孩子通過營地教育,成為有幸福能力的人。
漣營教育,傳播新教育理念,與孩子一起創造美好生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