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爸小啟:
李白是唐朝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才華橫溢,又狂放不羈,寫下了許多光照千古的詩歌名篇,贏得世人好評如潮,韓愈、杜甫等紛紛交口讚譽,湧現大批卓越詩篇。
采石磯,原名牛渚磯,在安徽省馬鞍山市長江東岸,為牛渚山北部突出江中而成,江面較狹,形勢險要,自古為大江南北重要津渡,也是江防重鎮。相傳采石磯為李白醉酒捉月溺亡之處,今有太白樓、捉月亭等古蹟。
李白死後,初葬龍山,元和十二年(817年)正月遷葬青山,今安徽馬鞍山南採石山下採石鎮,猶存詩仙墓址。古往今來,過往詩人到此多有吟詠,魚目混珠,泥沙俱下,當然也不乏膾炙人口的佳作。
今天,就請大家隨果爸一起,雲遊李白墓,重溫歷代文人墨客們對一代詩仙的評價。
杜甫: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飲中八仙歌》(唐)杜甫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飲中八仙歌》,是杜甫描寫當時活躍在唐朝文學藝術界的八位「酒仙」的詩歌,其中有「四明狂客」賀知章、草書達人張旭,當然詩仙李白不可或缺。
李白和杜甫合稱「李杜」,是中國詩壇泰山北鬥級別的雙子星座,他倆一共有過3三次相會。
在744年的時候,杜甫和李白第一次相遇,那時杜甫32歲,李白43歲,兩人相差11歲。
當時的李白已經名揚天下,而杜甫在詩壇還只是嶄露頭角。在杜甫與李白相遇之前,杜甫不僅早就聽聞過李白大名,而且熟讀過李白很多的詩句。杜甫第一次見李白,大有如今粉絲見青春偶像的激動。
杜甫保存至今的詩歌作品中,跟李白有關的,共15首,其中多數作品充滿了對李白其人的真摯思念和對李白詩歌藝術的熱烈讚美。
比如杜甫《寄李太白二十韻》:「」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又比如杜甫《春日憶李白》:「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何時一尊酒,重與細論文。」
還比如《不見》 :「不見李生久, 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殺, 吾意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 飄零酒一杯。 匡山讀書處, 頭白好歸來。」
不過,李白保存至今的詩歌作品中,跟杜甫有關的,不過區區四首,思念與讚美的沒有杜甫對李白那麼多,讚美之詞更是付諸闕如。
李白之所以沒有和杜甫「禮尚往來」,並不是李白與杜甫「文人相輕」,應該是他的詩歌大量散失的緣故。
白居易 :可憐荒壟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李白墓》(唐)白居易採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雲。可憐荒壟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
這首七言詩《李白墓》約作於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年),白居易28歲,在宣州(今安徽宣城)。白居易所見,當是範傳正未遷葬時的舊墓。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這首詩作於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八月至元和十四年(819年)三月,時值白居易左遷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時期。
就任江州司馬期間,白居易創作了千古流芳的《琵琶行》。也是在此期間,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觀察使範傳正,根據李白的遺願把李白墓從龍山遷至青山。
這首詩的大意是:採石江邊有一座埋著大詩人李白的墳墓,圍繞墳地的野草向著天邊肆意蔓延。可嘆默默靜置於這荒蕪高墳深穴中的枯骨,曾經留有驚天動地的詩文。但凡是詩人,大多命運多舛,然而其中失意落魄的,沒有一個超過李白。
此詩採用七律變體形式,六句包孕豐富,感慨深沉,言有盡而意無窮。
韓愈: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調張籍》(唐)韓愈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對李白和杜甫的才華推崇備至。
李白和杜甫的詩歌成就,在韓愈生活時期,盛行王維、孟浩然和元稹、白居易詩風的中唐時期,往往不被重視,甚至還受到一些人的貶損。
韓愈在這首詩中,熱情地讚美李白和杜甫的詩文,表現出高度傾慕之情。在對李、杜詩歌的評價問題上,韓愈要比同時的人高明許多。
《調張籍》,意為調侃、戲謔張籍之意。張籍雖然遠不及韓愈名聲大震,但他和韓愈是志同道合的生死之交。
張籍(768--830),字文昌,貞元十四年(798)進士,歷官太常寺太祝、水部員外郎、終國子司業。
張籍最有名的詩是《秋思》:「」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調張籍》全詩較長,可分為三段。前六句為第一段。韓愈對李、杜詩篇作出了極高的評價,並譏斥「群兒」抵毀前輩是多麼無知可笑。
韓愈基於詩人的惺惺相惜和提倡「古文運動」宣揚自己文學主張的需要,所以會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梅之煥: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題李太白墓》(明)梅之煥採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梅之煥(1575年—1641年)黃州府麻城人,字彬父,號長公、信天居士,梅國禎侄。
梅之煥有文才,能騎射,萬曆三十二年進士。。明朝崇禎初,官至右僉都御史巡撫甘肅,有靖邊功。
清兵入關,梅之煥奉詔入衛。至京後期,溫體仁以舊怨令落職候勘。後得復官,但終不召。
梅之煥與唐朝邊塞詩人王之渙「齊名」,王之渙僅存詩5首,卻在群星璀璨的唐朝詩壇佔據一席之地。
梅之煥生活的年代雖然近了很多,但即使在寂寞的明朝詩壇也幾乎沒有什麼名氣,《題李太白墓》是他唯一存世之作,卻寫得別開生面,對那些自不量力又沽名釣譽的人予以無情嘲諷。
這首詩的大意是:長江邊上的采石磯有一代詩仙李白的墳墓,因為李白的名氣大而使人人都知道。可是經過李白墓的人,都喜歡附庸風雅、故意賣弄,在詩仙的墳頭刻自己寫的詩,簡直就是在班門弄斧。
趙翼: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詩論》(清)趙翼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趙翼是清朝著名詩評家,《詩論》是其著名的作品。他這樣說是因為清代很多人作詩只是一味模仿古人,沒有新意,所以提倡創新。
李杜詩篇固然很好,不過太多模仿,當然就不新鮮了,這並不是貶低李白杜甫。趙翼只是拿過來做例子,批評當時模仿成癮的詩風罷了。
果爸思詩: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詩聖杜甫的《夢李白》,幾乎是一語成戕。
不管李白生前是如何才高八鬥,也不管李白的詩作是如何驚天地泣鬼神,曲終人散、人走茶涼,是不可避免的人生結局。
一代詩仙,斯人已逝,其卓越詩篇,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