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杜甫贈與李白的詩句,又何嘗不是自贈?

2020-12-05 心地花開

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交誼深厚。杜詩中就有十多首詩詠李白,對李白的才能和生平給予高度評價。唐乾元元年(758),李白因永王璘案被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杜甫得知後,日夜惦念,積思成夢,遂作《夢李白二首》,以表達他對李白的同情、懷念,同時對李白的無辜受牽連發出無限的憤慨。

夢李白二首·其一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蒙。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

第一首詩記述初夢情態。「死別已吞聲」以下四句為第一層,寫夢前的思念。開篇直言生離死別,渲染悲傷氣氛。「江南瘴癘地」一句,足見詩人對被流放的老朋友的牽掛和擔憂。「瘴癘」,山林間易致人生病的溼熱之氣。

「故人入我夢」以下六句為第二層,寫夢中的情形。從「故人入我夢」到「魂返關塞蒙。」,詩人對夢境進行了細膩的刻畫和完整的描述。「恐非平生魂」寫出夢境中深深的憂慮和恐懼,表現了詩人對李白遭流放生死未卜的擔心。

「君今在羅網」以下六句為第三層,寫夢醒的思慮。李白夢魂歸去,詩人祈禱「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這一句所描摹的驚駭可怖的景象,正好象徵了李白的險惡處境,體現著詩人對老朋友命運的隱隱擔憂。

其二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告歸常侷促,苦道來不易。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孰雲網恢恢?將老身反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第二首詩綜述「頻夢」情形。「浮雲終日行」以下四句為第一層,也是夢前記述。「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和「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一樣,也是比興開篇。「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寫出兩位偉大詩人之間的友誼地久天長。

「告歸常侷促」以下六句為第二層,同樣為夢中情形的描述。杜甫當時飄零秦州(今甘肅天水),與流放夜郎的李白相距甚遠,所以來去匆匆,「苦道來不易」。「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呼應上篇「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採用白描手法,形象感人,既是寫老友李白,也是詩人自我寫照。

「冠蓋滿京華」以下六句為第三層,總述夢後感慨。「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形成強烈的對比,說明李白懷才不遇,平生落寞,鬱鬱寡歡不得志。飽含對時弊的指責,對老友的痛惜。「孰雲網恢恢?將老身反累。」誰能說天理公道無欺人,遲暮之年卻無辜受牽累。這強烈的質問更是包含了滿腔的怨恨。於是發出沉重的嗟嘆:「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縱使身後名垂萬古,人已寂寞無知,夫復何用!

在這裡,不難看出,詩人在為李白鳴不平的同時,其實也是對自己人生際遇的一種申訴。自己在「冠蓋滿京華」面前,又何嘗不是「斯人獨憔悴」呢?自己的「千秋萬歲名」,又何嘗不是「寂寞身後事」呢?

悲憤出詩人。命運捉弄了李白、杜甫,讓他們一生不得志,四處奔波。命運也成全了他們,讓他們成為兩位偉大的詩人。反過來想,如果唐朝有了李白、杜甫兩個達官貴人,中國文學史上豈不少了「詩仙」和「詩聖」?

相關焦點

  • 古詩詞裡的李白,縱有千秋萬歲名,畢竟寂寞身後事
    在744年的時候,杜甫和李白第一次相遇,那時杜甫32歲,李白43歲,兩人相差11歲。當時的李白已經名揚天下,而杜甫在詩壇還只是嶄露頭角。在杜甫與李白相遇之前,杜甫不僅早就聽聞過李白大名,而且熟讀過李白很多的詩句。杜甫第一次見李白,大有如今粉絲見青春偶像的激動。
  • 李白與杜甫超乎常人的深厚友誼,我猜你不知道
    很多人熟知李白的《贈汪倫》,還有李白與汪倫的深厚友誼,但卻鮮有人知李白思念杜甫的詩《沙丘城下寄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李白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此時他們相距千裡,杜甫的深深思念化作詩句,寫了這首詩寄託對友人的擔憂,同時也是為李白祈福。杜甫寫這首詩時是759年,由於古代消息閉塞,杜甫並不知道李白遇到天子大赦天下,李白因此也獲得赦免,李白這時候高興地寫了一首《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 2020年新年獻詞:千秋萬歲名 寂寞身後事
    語言也是這樣,比如手機是手機,那麼手機這個詞指代手機在漢語使用者之中就達成了協議,這兩個字符就協議指代手機這種物體而不是別的什麼,如果一個顛倒的社會就馬桶這種物體用手機來指代達成了共識,那麼也能成立。說完了,中國古代的讀書人講究三不朽,其中立言算一種。
  • 杜甫到底有多喜歡李白?看看他們在一起的日子
    -《贈李白》這說明杜甫是個明白人呀!之後他們就來到了山東,當時的李白在山東有家,他去山東看望自己的孩子。杜甫是因為老爹在山東兗州當官。所以,他們又結伴而來了。就是在山東,他們兩個度過了一段忘我的美好時光,才有了杜甫寫下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的千古名句。當然了在這期間李白也有送詩給杜甫《戲贈杜甫》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
  • 唐代詩人「三角戀」,杜甫欣賞李白,李白衷心孟浩然,孟浩然?
    首先最為人們熟知的就是李白,李白天性瀟灑,最為不羈,流傳下來許多古詩,像是「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多麼的豪情大氣,也讓我們大家所喜愛。我們讀過許多古詩以及一些故事都知道,對於「詩聖」杜甫來說,李白正是他的偶像,他深深地喜愛著李白,一生為李白作詩有十首之多,有《冬日有懷李白》、還有《春日憶李白》、《夢李白二首》等等。
  • 詩聖給詩仙的詩:杜甫深愛著李白,就像月亮仰慕太陽
    年歲小的杜甫對李白無限景仰,視李白為偶像,在他的一生中寫了很多詩獻給李白,比如:《飲中八仙歌》、《贈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韻》、《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問隱居》、《春日憶李白》、《冬日有懷李白》、《夢李白》、《天末懷李白》等等。李白也很珍惜這個後起之秀,引為知己。
  • 李白杜甫寫下相似詩句,高下難分,聽了康震講解,才知道沒可比性
    沒有李白和杜甫的大唐,註定是殘缺的,我們都知道李白和杜甫在中國詩壇上頗負盛名,他們雖相差十一歲,卻仍是很要好的朋友,一個「詩仙」,一個「詩聖」,他們令詩壇為之一震。最有意思的是,他們竟連詩都能寫得相似,想必很多朋友都已經猜到了,沒錯,就是「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這兩聯。
  • 你和李白一起看過廬山瀑布?縱觀李白一生大唐盛世的詩仙有多浪漫
    近日,廬山瀑布的壯觀景象上了熱搜,大家卻都想起了李白寫給廬山的那首詩: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網友紛紛感嘆李白的寫詩能力,稱這根本就不是誇張手法,這就是寫實手法,原來我們誤會他了,李白根本就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不是浪漫主義詩人。
  • 李白和杜甫的詩詞水平到底誰更勝一籌
    說起唐詩,我們不得不說起李白,也不得不說起杜甫,一人稱詩仙,一人謂詩聖,有人問誰的詩歌水平更勝一籌呢?眾所周知,李白和杜甫屬於同一時代的詩人,李白年長杜甫11歲,兩人有深交,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 一生也都活了五、六十年的光景。
  • 李白為什麼是詩仙,杜甫為什麼是詩聖?誰名氣更大?
    這從來不是官方拍板的事,也還要歷經時間的檢驗。直至約定俗成。詩仙、詩聖也不是說比誰名氣大什麼的,而是個人氣質、藝術風格和與社會價值的綜合評定。個人氣質,李白從出生到死亡都是撲朔迷離的,給人一種仙的神秘。
  • 杜甫愛李白,李白愛孟浩然,三人共愛的是洞庭湖水
    杜甫夢李白贈李白憶李白懷李白,李白卻說「吾愛孟夫子」。而三個大詩人有一個共愛,那就是嶽陽樓。同樣是寫波瀾浩瀚的洞庭湖水,那誰的胸襟境界更高呢?1、《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 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唐朝詩人的名和字有何來歷與含義?
    誠然,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王朝,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鼎盛時期,誕生了無數影響深遠的偉大詩人:比如李白、杜甫、李商隱、王維、白居易等。那麼,這些最有文化的文化人,他們的名字又分別有何來歷和含義呢?以下,筆者將一一為大家揭曉。首先簡單介紹一下古人名、字、號的區別。
  • 李白寫了首「譏諷」杜甫的搞笑詩,初讀令人捧腹,再讀讓人落淚!
    李白寫了一首滑稽的詩《嘲諷》杜甫。第一次閱讀讓人發笑,第二次閱讀讓人哭泣。在唐代詩壇,有兩座巍峨的山峰,即被稱為「詩仙」的李白和被稱為「詩聖」的杜甫。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杜甫是現實主義詩人。在杜麗的第三次會議上,李白寫了一首名為《戲贈杜甫》的合唱:山頂上是杜甫,山頂上是戴笠的生日。對不起,別太瘦了。我總是對寫詩感到痛苦。
  • 李白與杜甫的友情,也許你不懂!走進詩聖杜甫
    公元744年,32歲的杜甫和43歲的李白第一次相識。此時的李白,在朝廷上做了不到兩年的御用文人,感覺自己的才能沒有機會發揮,又受到各種勢力的排擠,不堪忍受,選擇辭官回家。杜甫對李白大名早有耳聞,兩個大才子一見如故,於是相約一起去遊梁宋。
  • 「斯人獨憔悴」:慕然回首,「小迷弟」杜甫才是最懂李白的人
    很久之前網上有一個段子,說是杜甫一生給李白寫了很多詩,李白給杜甫沒寫多少,反倒是《贈汪倫》流傳千古了。這當然是笑談,李白和杜甫是兩種不同的人,李白是鯤鵬,就算是寫那些俗套的應制詩,也會捻著自己的鬍子,帶著幾分不羈的說出「雲想衣裳花想容」。這樣的人,一直在路上,交遊的多,懷念的少。
  • 飛花令,含有人生的詩句,你知道多少?
    那麼,含有人生的詩句,你知道多少呢?,水長東——五代·李煜《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唐·杜甫《贈衛八處士》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宋·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無根蒂豈得長為群——唐·李白《擬古十二首》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魏晉·阮籍《詠懷八十二首·其三十二》人生貴是男,丈夫重天機——唐·杜甫《詠懷二首》人生非日月,光輝豈常在
  • 李白很經典的一首詩,躺在沙丘城想念杜甫,最後10字成千古名句
    然而歷史上還就是有這種人,他們還認認真真的去做考證,從歷史中發現一些李杜不和的蛛絲馬跡,然後費盡心思的炒作,希望大家接受自己的觀點,以至於在後世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不是有很多人都認為李白看不上杜甫嗎,杜甫給李白寫了14首,李白卻僅僅給杜甫寫了3首詩。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李白如果看不上杜甫,當初就根本不會與杜甫見面。
  • 李白有多狂?杜甫在這首詩中寫絕了,還讓一個成語火了千年
    李白在當時就是全民偶像,唐玄宗親自宣召他入京,賀知章稱他為「謫仙人」,汪倫對他敬仰萬分,從皇帝到平民,各個階層都膜拜他的身影,傳頌著他的作品。杜甫則不同,他的詩歌流傳並不廣泛,也不是眾星捧月的偶像,他沒有「鬥酒詩百篇」的天賦,只能以勤能補拙,終成大器。杜甫的地位,那還是在他去世幾十年後,被元稹、白居易不斷推崇之下才樹立起來的。
  • 杜甫說「李白鬥酒」,李白說「美酒鬥十千」,李白喝酒要花多少錢
    李白出生在經濟繁榮的唐朝時期,五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讀書識字,是一個極其聰敏的孩子,到了十五歲,李白已經自己有了了很多詩作,並且接受儒家思想的薰陶,養成了李白狂傲不羈的性格,十八歲的李白遠離家鄉和朋友,開始了浪跡天涯、無拘無束的生活,同時也在路上結識了很多朋友,在一起飲酒作詩。
  • 一身傲骨的李白,用最肉麻的詩句吹捧楊貴妃,卻成就千古名句
    李白,人稱"詩仙"。我們從小就背誦李白的詩句,他是中國無人不知的著名詩人。教科書中李白的詩篇也是非常多,由此可見李白在文學上的造詣頗高,即使是一千多年過去了,李白的詩句仍然受到大家的熱愛。李白在古代其實就受到了各位著名詩人稱讚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