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交誼深厚。杜詩中就有十多首詩詠李白,對李白的才能和生平給予高度評價。唐乾元元年(758),李白因永王璘案被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杜甫得知後,日夜惦念,積思成夢,遂作《夢李白二首》,以表達他對李白的同情、懷念,同時對李白的無辜受牽連發出無限的憤慨。
夢李白二首·其一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蒙。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
第一首詩記述初夢情態。「死別已吞聲」以下四句為第一層,寫夢前的思念。開篇直言生離死別,渲染悲傷氣氛。「江南瘴癘地」一句,足見詩人對被流放的老朋友的牽掛和擔憂。「瘴癘」,山林間易致人生病的溼熱之氣。
「故人入我夢」以下六句為第二層,寫夢中的情形。從「故人入我夢」到「魂返關塞蒙。」,詩人對夢境進行了細膩的刻畫和完整的描述。「恐非平生魂」寫出夢境中深深的憂慮和恐懼,表現了詩人對李白遭流放生死未卜的擔心。
「君今在羅網」以下六句為第三層,寫夢醒的思慮。李白夢魂歸去,詩人祈禱「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這一句所描摹的驚駭可怖的景象,正好象徵了李白的險惡處境,體現著詩人對老朋友命運的隱隱擔憂。
其二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告歸常侷促,苦道來不易。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孰雲網恢恢?將老身反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第二首詩綜述「頻夢」情形。「浮雲終日行」以下四句為第一層,也是夢前記述。「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和「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一樣,也是比興開篇。「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寫出兩位偉大詩人之間的友誼地久天長。
「告歸常侷促」以下六句為第二層,同樣為夢中情形的描述。杜甫當時飄零秦州(今甘肅天水),與流放夜郎的李白相距甚遠,所以來去匆匆,「苦道來不易」。「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呼應上篇「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採用白描手法,形象感人,既是寫老友李白,也是詩人自我寫照。
「冠蓋滿京華」以下六句為第三層,總述夢後感慨。「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形成強烈的對比,說明李白懷才不遇,平生落寞,鬱鬱寡歡不得志。飽含對時弊的指責,對老友的痛惜。「孰雲網恢恢?將老身反累。」誰能說天理公道無欺人,遲暮之年卻無辜受牽累。這強烈的質問更是包含了滿腔的怨恨。於是發出沉重的嗟嘆:「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縱使身後名垂萬古,人已寂寞無知,夫復何用!
在這裡,不難看出,詩人在為李白鳴不平的同時,其實也是對自己人生際遇的一種申訴。自己在「冠蓋滿京華」面前,又何嘗不是「斯人獨憔悴」呢?自己的「千秋萬歲名」,又何嘗不是「寂寞身後事」呢?
悲憤出詩人。命運捉弄了李白、杜甫,讓他們一生不得志,四處奔波。命運也成全了他們,讓他們成為兩位偉大的詩人。反過來想,如果唐朝有了李白、杜甫兩個達官貴人,中國文學史上豈不少了「詩仙」和「詩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