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絕命鎮》在2017年顯得特別突出,因為2017年對於好萊塢來說是個電影小年,好電影很少,少到什麼程度?到了2017年下半年,我對本年度的電影已經徹底失望,我該去追劇去了 。
《逃出絕命鎮》我第一次看的時候覺得非常精彩,而我與身邊的朋友交流時,他們普遍認為這部電影不好看,我對電影的評價是出了名的寬容,所以朋友們認為我老毛病又犯了,把一部不太好看的電影認為很精彩。
到了2018年初,每年年初世界各大電影雜誌都會對上一年的電影做一個評點,評出去年的十佳電影。比較有名的雜誌包括美國的《帝國》、英國的《視與聽》以及法國的《電影手冊》,這三大電影期刊對全世界影迷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對去年電影的好與不好,藝術成就的高低的定論,基本上就看這三大期刊對上一年電影的評點,而這三大期刊對2017年電影的評點,《逃出絕命鎮》不但全部上榜,而且排名都在前三。
法國的《電影手冊》,是一本對電影非常挑剔的雜誌,此雜誌從不八卦明星,只對電影藝術本身感興趣,只評論電影藝術質量的高低,是一本略顯枯燥的純電影理論雜誌,也把《逃出絕命鎮》這部好萊塢出品的商業電影評為2017年十佳電影的第二名。
這部電影很奇怪,我身邊的很多喜歡電影的影迷朋友都認為這部電影就是一部一般的驚悚電影,普遍評價此片老套,沒有出彩之處,小兒科。我看過很多驚悚片和恐怖片,發現這部電影除了講述一個驚悚的故事以外,還有暗指了美國的種族歧視,尤其是美國南方各州白人對黑人的歧視與迫害,當然,這也是一個很老套的話題,之前我也分享過很多關於美國種族歧視的電影,也聊過種族歧視的問題。
在美國始終是一個社會問題,但是經過很多年以及很多人的努力,在美國基本上,最起碼從法律層面上已經實現了各個民族的平等,各種權利包括受教育的權利、找工作的權利,還有獲得各種社會福利的權利基本上通過法律得到了公平的對待。表面上看美國似乎已經比較完美地解決了種族問題,但實際上在美國社會,對黑人的歧視,或者說對非白人的歧視始終存在,而且根深蒂固,這才是美國的現狀。
法律是帶有強迫性質的,美國有規定公司僱員達到一定人數,對所僱用的非白人的人數是要達到一定比例的,低於這個比例會被罰很重的稅,所以有些公司不得不僱用一些黑人僱員,這就讓一些白人更憎恨黑人,或者少數族裔。因為平權法案,使得一些白人找工作時非常尷尬,由於這個問題的敏感性,很多電影不敢公開討論,尤其是不敢公開討論當代的美國社會對少數族裔的態度,歷史上的著名事件已經拍了非常多的電影,那些電影的觀點都非常明確,想要表達的意思也一清二楚,就是應該人人平等。
《逃出絕命鎮》用一種非常隱喻的方法,借用一個驚悚故事的外殼,告訴了全世界這樣一個事實:表明了種族問題在美國當代的現狀,少數族裔依然受到迫害,只不過手法更加隱秘,但是對少數族裔的傷害非常巨大,這也是這部電影的優秀之處。
我第一次觀看這個電影就明白了這個隱喻,也無法與其他朋友爭辯,有些朋友會認為我在過度解讀,《逃出絕命鎮》入選各大雜誌的榜單,當然我無法對各大雜誌的影評人對其列入榜單的評論一一了解,但從部分評論的中文譯文中我也看到了對種族歧視的隱喻的說法,這是對本片解讀的其中一項。
另外一項是媒體對人的操控。電影中那位老太太的催眠術,如此有效,這其實也是一種隱喻,當代美國媒體對美國人的心理暗示——催眠法。現代人獲取資訊都是要通過公共媒體,這些媒體出於對自身發展的需要,對出現的所有新聞事件都經過了加工,以達到適合受眾群體的口味。
有些新聞並不是那麼聳人聽聞,或者沒那麼多人關心的,為了引起轟動,所有媒體都會對其進行再加工,賦予其一層意義,這層意義都是本媒體分析了本媒體的受眾人群,比如受教育程度、對各種問題的關注度等等,把這些新聞事件賦予一種特別的意義,再傳播出去,讓儘可能多的人都來關注,使得人們對本媒體的關注度不斷上升,本媒體就會得到發展。
美國的公共媒體已經高度發達,對媒體受眾的分析也是相當的透徹,能夠用加工過的新聞事件來吸引人,這就是某種程度的洗腦,讓美國人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接受了這些媒體灌輸的這些新聞事件的所謂的意義,而對於其本身的內涵,媒體不會說得很清楚,受眾也無從了解,似乎也不再想了解其真正的內涵,只接受了媒體對新聞的種種猜測,對於這種操控,有些美國人覺醒了,認為現在的媒體對大眾的洗腦非常的惡劣,簡直就是操控了人的思想,美國人普遍擔心。
現在的美國媒體都是獨立的,政府不能干預他們發布的新聞和對新聞的解讀,假如有一天,政府能操控這些媒體中的一部分,那麼對美國來說,那將會是一個災難性的結果。新聞假如不再獨立的話,美國人就不光是受到催眠了,而是會受到摧殘,美國人兩百多年來,都選擇相信媒體,那是因為媒體是獨立的,假如媒體被政府操控,美國人就會逐漸被政府控制。
現在的一些媒體為了錢,職業操守被玷汙之後,再接受一些政府機構的資助,那麼媒體本身被政府控制將不是不可能發生。這是很多美國人都關心的話題,《逃出絕命鎮》對美國媒體對所有受眾的洗腦也做了一個隱喻。這種洗腦是一種很可怕的現象,由於人微言輕,對於大多數已經被催眠的受眾來說,他們是不會相信的,像這部電影所表達的一樣,他們沒辦法清醒地看待這件事情。
上述的兩個熱點同時在《逃出絕命鎮》裡出現,表現得很有章法,所以這部電影不光是一個很好看的驚悚故事,還是一部很優秀的電影。看電影有時候會很意外地碰上自己的心頭好,這種心頭好是怎麼感知的呢?首先就是加強自己基礎知識的積累,也是常識的積累,當你掌握的某些門類,或者說知識點,在某一個知識層面上剛好與某一部電影所要表達的思想高度契合時,就會獲得雙倍的快樂,這與平時的知識積累是分不開的,平時在網絡上百度到的知識是比較淺顯的。
最多也就是一個名詞解釋,甚至有時候連解釋都算不上,內涵以及應該有的外延都無法得知,知識的積累是要靠閱讀,最起碼是雜誌,書籍最好,書籍不像雜誌,有時候會受到篇幅或內容刪減的限制,所以相關的書籍是了解某些門類的知識最好的途徑,有了這些知識的積累,對事情的判斷就會有自己的標準,不會人云亦云,這是一個人生活自由、不受他人控制的一個很重要的指標。
自由生活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思想的自由,對事情有獨立的判斷,這個指標不太明顯,卻是最重要的一個指標,比物質上、時間上的自由要重要得多,美國人看重的就是這種自由,這才是自由的真正表現。系統的、紮實的基礎知識只能依靠閱讀,有了知識與自由的思想,才是自由。
電影的末尾倖存的是一位黑人,當警車到來時,導演把氣氛醞釀得十分緊張,這樣的一種氣氛,對西方或者美國比較了解的人,會對導演的意圖瞭然於胸:這個問題要想得到徹底的解決,道路依然遙遠。故事是結束了,懸念卻留下來了,到影片結束還用這樣的方式,讓所有觀眾提心弔膽地離開影院,這是相當高明的方法,觀眾在短時間內無法忘記這部影片,雖然電影已經結束,但是事情卻沒有得到完美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