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

2020-12-14 廣東省國學會

從詩壇的地位來看,王勃位居四傑之首,在詩文的造詣上則更勝駱賓王一籌。人們所廣為傳頌的佳作為其一文一詩。文即《滕王閣序》,而詩則為詩人流落長安時期所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大抵話別知己,都好吟詠抒發離別之愁緒。但王勃的這首送別詩,雖有惜別之意,卻意境廣闊,氣勢豪邁,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來表達朋友分別雖然天各一方,但不必悲傷的樂觀精神。

王勃的祖父王通乃隋朝末年大儒,據說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在入相前都曾師從於他;叔祖王績也是聞名遐邇的山水詩人。少年王勃似乎更顯天資聰穎,6歲善文辭,9歲讀顏師古注《漢書》,作《漢書指瑕》。

9歲的孩子,不僅能讀古書,且能寫得《漢書指瑕》這樣的文章,直指當年碩儒顏師古關於註解中的錯謬之處,這在當時,不啻石破天驚之舉,被視為「神童」。

王勃17歲時被授為朝散郎。沛王李賢聽說王勃奇才,幾次派人邀約,將他招入到府中,聘為修撰,專門負責編書草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初仕於長安時的作品,格調高昂,情感濃烈,充滿著青春勃發的活力。「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更是世代相傳的歷史佳句。

首聯「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點出送別地點長安,友人赴任地方西川。從繁華的京都向西南方遠望,只看煙塵霧靄迷漫,引人遐想。在「風煙」後「五津」前置一「望」字,字裡行間使句勢流走得氣韻流長。

頷聯「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描寫了摯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詩人向朋友傾訴說:「我心中的苦澀和你一樣。可我們都是漂泊在外求功名的人,豈能不四處遊走呢!」

頸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氣勢宏放,讚頌了人間堅不可摧的友誼。知音者心相通,千山萬水難阻攔。這極富哲理的深情詩句,閃爍著永不磨滅的光輝,使詩人與摯友間的感情得到升華,引起世人的共鳴。這首詩既化用曹植《贈白馬王彪》詩「丈夫志四海,萬裡猶比鄰」而出,但更流暢更大氣。

尾聯「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是說詩人在臨別之際,豈應帶有兒女私情,哭啼不止,非男子漢大丈夫所為。「共沾巾」三字則深刻表示出雙方感情的深厚,難以割捨。

這首五言律詩,平仄協調,對仗工穩。頷聯採用流水寬對,更顯自然灑脫。全篇句句敘事,而又句句帶情。詩人以樸實、精練的語言,表達出真實、自然、親切、豪爽的感情。

除了歌頌功業抱負之作外,詩人另一首離別之作也頗具特色。如:

《別薛華》

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

悲涼千裡道,悽斷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

唐乾封元年(666年),王勃17歲,進入沛王府任修撰,奉命撰寫《平臺秘略》。寫完後沛王十分賞識,賞帛50匹。

據《舊唐書·王勃傳》載,總章二年(669年),「諸王鬥雞,互有勝負,勃戲為檄英王雞文。高宗覽之,怒曰:『據此,是交構之漸。』即日斥勃,不令入府。」

此時王勃年僅20歲。其心情在《夏日諸公見尋訪詩序》中流露:「天地不仁,造化無力,授僕以幽憂孤憤之性,稟僕以耿介不平之氣。頓忘山嶽,坎坷於唐堯之朝,傲想煙霞,憔悴於聖明之代。」

被逐出王府後他一腔悲憤,同年五月便離長安南下入蜀,客居劍南兩年多。他遍遊漢、劍、綿、益、彭、梓等地。《別薛華》即是根據此次遊歷見聞所寫。

這首送別詩的色彩、風格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大相逕庭,原因在於生活環境的變化。有人說《王子安集》中有一篇《秋夜於綿州群官席別薛升華序》,有可能是這首《別薛華》詩的序。

從詩中可推斷出,詩人與薛華在綿州相逢,很快又分手,於是在一個清秋夜晚為送別薛華作下這首痛徹肺腑的作品。

首聯「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是以事寫情,又以情生景。兩句詩描繪出人生悽惶失意的場面。「窮路」借阮籍和李固的典故,有「守死善道者,滯涸窮路」的意思。

阮籍當年所以窮途而哭,是想躲避迫害,時常獨自駕車而行,走到絕路方痛哭而返。李固之所以「滯涸窮路」,正因為他「守死善道」,屢次上疏直陳外戚、宦官擅權的害處,後來被梁驥誣告,招殺身之禍。

詩人以阮、李自比,含蓄地表明:正直耿介之士,往往很難被當權者所容。「遑遑」也不只在形容悽慘面貌,兼取宋玉《九辯》中「眾鳥皆有所登棲兮,鳳獨遑遑而無所集」的含義,藉以寓意自己像鳳凰一樣清高,而不願像凡鳥一樣隨處棲息。

頷聯「悲涼千裡道,悽斷百年身」分別承接首聯中「窮路」「問津」,進一步具體描寫道路的險與遠,設想未來,抒發情懷。手法虛實相生,語義雙關。

詩人既為朋友顛沛流離於千裡道上而感傷,又自傷其遠在千裡之外的異鄉。眼前道路崎嶇漫長,展望未來滿目悲涼,前程暗淡。這是詩人入仕三年來,對社會現實的真切感受,從心底發出的深沉慨嘆,說明了年輕的詩人雖然沮喪但沒有絕望。

詩的頸聯寫道:「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意思是他們心中所期望的事業、建立功勳的志向與抱負,只能與船隻一同前進,隨風浪漂泊不定。

王勃《春思賦序》中寫道:「鹹亨二年,餘春秋二十有二,旅居巴蜀,浮遊歲序,殷憂明時,坎土稟聖代。此僕所以撫窮賤而惜光陰,懷功名而悲歲月也。」

可見他的「悲」是因為「懷功名」仕途正滿風帆全速前進之際遭到貶棄而難以實現,理想與現實矛盾,希望、失望交織在一起。

尾聯「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上句承詩題中的「別」字,下句直抒惜別之情。從字面看,詩可以理解為王勃對朋友的安慰,表示無論走到天涯海角都會永遠相憶。另外,「俱是夢中人」包含有命運難測之意,彼此都由不得自己,意味深長

相關焦點

  • 王勃《別薛華》:今日一別,各自珍重!
    後兩句出自《別薛華》,寫此詩時作者已經歷宦海沉浮,心境自然受到影響,恰逢摯友離開,於是詩人有感而發,做了這首詩,其悽愴悲苦的心情讓人唏噓。無論去與往,俱是夢中人。據說薛華與王勃感情深厚非一般人可比,他們既是同鄉,又是好友,還是通家(即世交)。這樣的關係,卻不得不面對一次又一次的離別,尤其是王勃年少得志於官場後,又很快因《檄英王雞文》得罪唐高宗而不被重用,仕途坎坷身世飄零之人,情感似乎特別敏感脆弱,於是離別勢必引發更多的感慨。
  • 王勃:閣中少年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在送別最好的朋友薛華時,王勃抑鬱之中慷慨激昂: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悲涼千裡道,悽斷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別薛華》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這讓人想起後來白居易被貶江州,與好友元稹天各一方。他寫下了一首《夢元九》:晨起臨風一惆悵,通川湓水斷相聞。不知憶我因何事,昨夜三更夢見君。
  • 「初唐四傑之首」王勃詩詞10首,一首一個千古名句
    王勃,唐代詩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世稱「初唐四傑」,其中王勃是「初唐四傑」之首。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堪稱一時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
  • 王勃一字千金——空|漢字故事
    原來,他有兄弟六人,他和大哥、二哥都有過人的天賦,因此被譽為「王門三珠樹」,而他的才氣又是這三人中最高的,因此無論是「四文杰」還是「三珠樹」,他都排在首位。有一年重陽節,洪州都督閻伯嶼在新落成的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當時才十四歲,恰好路過,便應邀參加了這個盛會。按當時的風俗,人們要為滕王閣寫一篇文章表示慶祝,這往往也是青年才子一舉成名的好機會。
  • 六歲賦詩,妙筆生花,十四歲應舉及第,初唐四傑之一:王勃
    大家好,我是青墨,今天講講少年天才王勃。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冰王合成「初唐四傑」,但他卻是他們四個中年齡最小,、成就最高的人。他6歲就能把詩詞歌賦作的行雲流水,妙筆生花。然後卻還遠遠沒有達到他的人生巔峰……高宗上元二年,王勃出發去探父。這一次迎來了他的人生巔峰。宴會之上,酒過三巡。閻都督號召大家為此處重陽賽詩大會作序。在此次大會上,王勃寫下了 「千古第一駢文——《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每一句都是精妙之句。
  • 山中王勃拼音版 山中王勃原文帶拼音
    從古至今,無論人們走到哪裡,都會懷念自己的家鄉,特別是看見別人團圓的時候,思鄉之情更是濃烈。古時候的人們會因為種種原因離開家鄉,想念家鄉的時候便會作詩一首,表達自己的相思之情。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詩也是關於鄉愁的,讓我們一起來賞析一下吧。
  • 一天一首古詩詞:《羈春》王勃
    羈春 【唐】王勃 【注釋】 羈:系住,留下。 倦:厭煩,疲倦 春事:春天的景物 落花:落花的寓意很多,凋謝的花朵,人衰老飄零。
  • 初唐詩壇天空中最耀眼的星星,王勃
    期間,一個好友要去四川上任,送別時,王勃寫下了這首大名鼎鼎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 王勃:如果不寫詩,世間將多一位神醫
    十三歲時,他跟隨父親去了洛陽。東都洛陽的繁華,一點兒不輸長安。每天,他都要到街上亂逛,看到什麼新鮮事物,便跟人打聽,非要弄個明白。這一天,他在西街口看到一群人正圍著一位白髮老者。年輕好奇的王勃立刻撥開人群走了進去,這才發現,原來這位老者在街心支了個虎撐,正在給把脈。老者在給人看病的時候,閉著眼睛,並沒有去看病人的神色,卻將病情病症說得很準。難道真的是傳說中的老神仙?
  • 一介書生的王勃,怎麼突然會因殺人入獄,是陷害還是……
    小王同學興致不高的回到長安,裴行儉、李敬玄同典選事,聞王勃文名,又數次召用,但王勃恥以文才受召,作文述志,結果觸怒了裴行儉,被斥為「才名有之,爵祿蓋寡」。第二年,王勃聽友人陸季友說虢州多藥草,最後了個虢州參軍,專門去虢州找草藥,研究醫學。至於為什麼找藥草,小王同學自從跟隨曹神醫研究長生之後,覺得有一定的道理。所以開始煉些丹藥。丹藥有沒有煉成,這個無從可考。
  • 古詩賞析第十三首: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詩中代指友人要去的地方。8、風煙望五津:「風煙」作狀語,是說在風煙迷茫之中,遙望蜀州。9、宦遊:出外做官。10、海內:四海之內,即全國。11、比鄰:近鄰。12、無為:無須、不必。
  • 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天才」中的佼佼者
    這個二十多歲的晚輩就是王勃。「少年負壯氣,奮烈自有時」相比於這次的風頭,早在王勃6歲時就能夠自己創作詩文。而且詩文結構、布局,以及所蘊含的思想都遠超常人。連經常去他家的父親好友杜易簡都直呼這是「王氏三株樹」,稱讚他傑出的才華。9歲的時候,看到顏師古注釋的《漢書》多有紕漏,於是專門寫了一部《指瑕》來找錯誤。
  • 圓德院:故人新客俱被那「幽深」遮去
    圓德院:故人新客俱被那「幽深」遮去 2020-09-16 11: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王勃比較冷門的一首詩,儘管並不是很出名,但讀後美得令人窒息!
    之所以這樣不僅僅是因為小編比較喜歡王勃,而且是因為王勃作為初唐時期的天才詩人,他在短短的27年內留下了太多的經典之作,覺得可稱得上是一顆耀眼的明星,那篇令人驚豔的千古美文《滕王閣序》,是否還能夠背出些許經典之句;那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是否仍然能夠讓你體會到王勃的一片豪邁之心。
  • 王勃比較冷門的一首五言絕句,只有短短的20個字,卻是寫得很深情
    雖然王勃的一生只活了短短的二十七歲,但是他的才華卻是令人驚豔,絕對是天才型的詩人,一位二十七歲的青年,如果放到現在的話,可能還不太懂事,可是王勃卻是在初唐詩壇大放異彩,寫下了諸多流芳百世的千古名篇。唐詩裡面這一類的作品有很多,大部分都是寫得很傷感,而王勃這首詩同樣有著淡淡的憂傷,作為那個時代的才子,王勃在這首詩中以一種極為細膩的筆觸營造出了一種獨特的意境,使得此詩處處充滿了詩意,同時也體現出了詩人獨特的才情,還有對於朋友的懷念,畢竟一個人獨自漂泊異鄉,那自然是會想到遠方的親人和朋友,為此王勃寫得很是感人。
  • 王勃《滕王閣詩》|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滕王閣詩王勃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作者】王勃(650—676 ),字子安,初唐詩人。絳州龍門(今山西稷山、河津一帶)人。祖父王通是著名學者。少時聰慧過人,六歲就會作文章,有「神童」之譽;十四歲時應舉及第,授朝散郎,沛王召署府修撰 。當時諸王中鬥雞之風盛行 ,王勃戲作《檄周王雞》一文加以嘲諷。周王就是唐高宗的兒子、後來的中宗李顯 。唐高宗李治惱恨王勃「大不敬」,將他逐出王府;王勃因此得以漫遊蜀中,曾一度任虢州參軍;後來又因為受牽連犯了死罪,遇大赦免死革職。
  • 少年成才,堪稱神童的王勃,未及弱冠便做官,他的詩如何?
    這就要從王勃的經歷說起了,王勃自小聰慧好學,六歲時便能作詩, 而且他寫的詩構思巧妙,獨具一格,堪稱「神童」。16歲時,通過李常伯上書一篇《宸遊東嶽頌》,緊接著應幽素科試及第,授朝散郎,成為當時朝堂之上最年輕的朝廷官員,隨後撰《乾元殿頌》,文章綺麗,以至於驚動皇帝,宋高宗看過他的文章後也是稱讚不絕,慨嘆「奇才也」 ,而王勃在「初唐四傑」中也被推舉到了第一位。
  • 王勃《滕王閣序》很牛,為何做初唐四傑之首楊炯不服?性格惹的禍
    在很多人眼裡,《滕王閣序》就是千年文壇中排在首位的駢文,它牛的地方至少有三:首先,這首詩共用了40多個成語和十幾個典故,而且很多成語都是王勃首創的,這是其它詩文做不到的;其次,這首詩是即興所作,當年王勃是路過滕王閣見有一群才子在寫詩,便臨時加入的,這種即興詩最見真水平;再次,這首詩的影響力是很大的,一首詩讓一座樓紅了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