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要想獲得持久生命力,最大的挑戰是如何應對不斷出現的新事物,創造新詞。今天談談新詞來源之「外來詞」。
每種語言使用的環境不同,面對的世界和文化不同,必然會有一些本文明所獨有的「東西」,在兩個「文明」相遇後,語言交流最大的障礙就是對方「獨有」本方沒有的「東西」,對於這類「東西」大多數語言採用的是直接引用其「發音」創造新詞,這就是「外來詞」。
一種語言先進與否,最重要的標準是:能否能完美兼容外來詞,即在發音、詞義上是否和本文明語言搭調。
一、英語與外來詞
外來詞是英語造詞的重要來源,每年都有大量外來詞彙被收錄進牛津大詞典,僅中式英語就已經在英語中形成不小的氣候。比如從中文中引入了「Kung fu功夫」、「tu hao土豪」、「feng shui風水」、ma jiang麻將「、「kan bai乾杯」、「ba gua八卦」、「yin and yang陰陽」等,這些詞彙我們讀起來行雲流水,但老外讀起來就磕磕絆絆,發音怪異,顯示出英語對中文的不兼容性。
即使是面對法語,英語在發音上也不兼容,比如「Jewellery珠寶」、「beau情郎」、「bouquet花束」,這三個法語詞,用英語去拼讀就會不符合英文發音習慣,讀起來很拗口,而且記憶困難。
再看英語與印度語的兼容性。「Pyjamas睡衣褲」、「shampoo洗髮水」、「yoga瑜伽」,這些來自印度的英語詞彙發音也非常怪異,與印度發音區別較大,而且拼讀習慣與英語不同,學習比較困難。
可見英語並不能很好的兼容外來詞。這些外來詞彙破壞了英語原本的發音規則、拼寫習慣,拗口、怪異,讓英語的學習變得困難。可以預見,未來的英語將是一個大雜燴,包含無數游離在英語規則之外的外來詞,這會降低英語的通用性!
二、中文與外來詞
中國從數千年前就與外部世界接觸,見識可遠比幾百年前才形成的英語廣博的多。中文應對新事物可以說從容不迫、遊刃有餘,而且充滿了智慧。
1、中國化外來事物
面對中土所沒有的新事物,中國人非常聰明,不會全部接受其發音,而是用中國的習慣給其命名,比如番茄(外國的茄子)、胡蘿蔔(胡人的蘿蔔)、西瓜(西方來的瓜)、胡椒(胡人的花椒)、胡瓜(胡人的瓜)、洋火(洋人的火)、洋車(洋人的車)、洋槍(洋人的槍)等,用中國相似的事物,在前面加上番、胡、西、洋,就完美地給外來物品命名了,而且這些詞彙在使用中還會繼續中國化,比如「洋車」變成了「自行車」、「胡瓜」變成了「黃瓜」、「洋火」變成了「火柴」。這體現出了中文卓越的進化特性!
2、中文裡的外來詞
當然中國也有「外來詞」,而且還不少,但你不一定知道它是外來詞。比如「咖啡Coffee」、「巧克力Chocolates」、「瑜伽」、「阿司匹林aspirin」、「坦克tank」、「芭蕾ballet」、「基因gene」、「克隆clone」、「白蘭地brandy」、「伏特加Volga」、「三明治sandwich」、「hysteria歇斯底裡」等。這些詞彙都是純正的外來詞,但我們日常使用中,卻並沒有發現任何不便,發音、意思都不需要大腦進行翻譯,這與我們學習英語需要在大腦裡先把英語翻譯成中文不一樣,這說明什麼?說明中文高度接納了這些外來詞彙,高度兼容了這些詞彙!這就是中文強大的地方,它似乎能引入任何語言,而不會破壞漢語語境!坦克你用得順手不?咖啡順嘴不?邏輯你理解不?其實「邏輯」也是外來詞「logic」。中文兼容性之強,堪稱完美,這是其它任何表音語言做不到的!
其實在近代以前,漢語就已經有了很多外來詞,當然古代能從文明角度影響中國的也就天竺和波斯了!
印度(在古代印度是地域概念,文明概念,而非國家概念)是古代唯一能系統性影響中國的文明,中文裡來自印度的外來詞最多。「剎那」、「羅漢」、「衣缽」、「懺悔」、「阿彌陀佛」、「偈語」、「袈裟」、「劫」、「魔」、「佛」、「僧」、「菩薩」、「如來」、「舍利」、「頭陀」、「夜叉」等都來自印度文明。你是不以為這些詞本來就是漢字?本來就是中國的?這些外來詞彙,經過時間錘鍊,早已經與中文融為一體。
中文裡也有從波斯來的「外來詞」,比如獅子、菠菜、珊瑚、古麗、孜然、嗩吶、巴扎等。波斯文化在中國西域留下了很深的印記,但對中原的影響力比較小。
3、純外語詞彙
自從中文引入拉丁字母創造漢語拼音後,拉丁字母就成為中文的一部分,並實現了完美兼容,因此我們也會在日常行文中使用一些純拉丁字母詞彙。比如DNA、FBI、WTO、NBA、CPU、IA、IP、IQ、3D、IT、MP3,這些純英語詞彙,不僅沒破壞中文的行文,反而讓中文更簡潔。如果在英文裡放進幾個漢字,英文還能讀嗎?
三、中文造詞但不造字,英語造詞又造字
中文造新詞最偉大的地方在於「造詞但不造字」!我們有多久沒創造全新的漢字了?上一次大規模造字還是武則天吧!
近代以來,面對知識大爆炸,中文沒造一個漢字,卻把所有新事務所需之詞彙全創造出來了,而且沒用到一個生僻字,全是5000常用漢字!中文在現代社會的從容性、穩定性、智能性令英語無地自容!
而英語呢?雖然英語最小的單位是「詞彙」,但面對外來詞,英語還是不得不造「字」,因為中文有字。你既然音譯了,你就得接受中文的漢字。比如「kung fu」、「tu hao」、「yin and yang」、「ba gua」,你說這是不是「字」?
面對新事物,英語單詞就是單詞,它不是「字」,無法像漢字那樣通過排列組合隨意創造新詞,所以英語詞彙數量的膨脹速度驚人,以每年1萬個的速度瘋狂生長。
有人說英語也有組合詞,但與漢字的組合相比它叫組合嗎?配嗎?「天,今天,天天,星期天,天空,老天,坐井觀天,回天無力……」,漢字是三維組合,萬向組合,隨意擺放,英語行嗎?
對中文研究越深,我就越感覺中文的博大精深,太智慧、太智能、太穩定、太超前,有時候我都懷疑這會是人類能創造出來的文字嗎?這不會是神創造的吧?
城市、經濟、科技、地理、人文,歡迎關注猴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