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爾赫斯說過:我認為讀一本書的體會不亞於旅行或者墜入情網。
人們常會說一個人讀書讀多了,就會變成書呆子。這個「呆」字除了是對這個人只會讀書,不會在生活中左右逢源的批判,也強調了讀書讀的多人會變得不正常,變得怪異。其實一個人讀書讀得多了,便發現了這個世界的真相,開始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
之後,這個人開始對於身邊許多傻樂傻活不明世界真相還不去求索的人,變得嗤之以鼻,整個過程則是其言行怪異的演繹,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讀書讓人變得「清高」。
有一本書曾經被《巴黎人報》評論:「全民公認,原創、幽默生動、令人愛不釋手的一本小說。」
《刺蝟的優雅》是法國知名暢銷作家兼哲學教授妙莉葉·芭貝裡的小說,她的第一部小說 《終極美味》一經問世就獲得了不少文學大獎,而第二部《刺蝟的優雅》出版後反響更盛。小說以巴黎高檔住宅區的一棟公寓為背景,以兩位年齡、社會迥異的女性為角度,以刺蝟、金魚、貓等動物為隱喻手法,表現出作者對人類社會現實的思考,對生命意義真諦的追尋。
2009年,導演莫娜·阿恰謝將小說改編為電影,同樣好評如潮。
相同的靈魂相遇,造就活著最好的狀態
影片的開場便是一個女孩的獨白:「我的人生巔峰就是要拍電影,讓人們看到生命的荒誕不經。其他人的生命,我的生命,儘管生命毫無意義可至少有精神上的獨立。」
這是女孩帕洛瑪的獨白,相信很多人一開始就被這個11歲小姑娘的想法驚到了,帕洛瑪有著一頭美麗的金色捲髮,居住在巴黎的高檔公寓,出身於國會議員之家,優渥的生活環境足以讓她一生衣食無憂,可是她竟然覺得生活沒有意思,感到生命的荒誕,於是決定,結束這一切,結束自己的生命。
能讓十幾歲的孩子陷入自己成長的迷霧中,這和她家庭有著很大的關係。
在家人和鄰居的眼中,11歲的少女帕洛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怪物,她身上的所有特質,都不符合上層社會的優雅人士對孩子的定義。在庸碌的成年人眼中,一個11歲的孩子,應該是天真活潑的,喜歡糖果和連衣裙,有著小女孩一般的禮貌和溫柔,在大人說話的時候應該時刻保持沉默。
而帕洛瑪卻十分不同,她喜歡在自己家中躲躲藏藏,手裡總是拿著一臺攝像機,像個旁觀者一樣冷靜地記錄自己生活中發生的一切,因為對現有生活感到絕望,她每周都會從媽媽的藥盒裡偷拿出抗抑鬱的藥物,決定積攢起來到下一個生日的時候自殺用。
她自殺的念頭源於對生活的敏感,小小年紀就洞察了人生的秘密,她看出社會上的秩序讓人們變成一條條金魚,看起來是在水裡自由自在的生活,實則終其一生被看不見的玻璃束縛著。(帕洛瑪曾在日記裡提到,金魚的一生即是「在金魚缸中度過一生,最後終結於屍袋之中」)所以她對著攝影機反問:「那我呢?我的命運寫在腦門上了嗎?」,這個孩子說出的話和做出的事情總能讓人意想不到,她還說過:「圍棋就像人生一樣,重要的是布局,我們既要自己活到最後,也要讓對手活到最後。」
這個天才女孩身上有太多與年齡不相符的特質,使她更傾向於將自己隱藏在攝像機之後。
在帕洛瑪的家中,父母冷漠虛偽、姐姐囂張跋扈、鄰居扮豬吃老虎,就算是錦衣玉食讓她物質上得到了滿足,但是她也不快樂,直到遇見荷妮還有小津先生。
儘管三個人的年齡和生活甚至是國籍都天差地別,但是相處下來處處可見心靈上的共鳴,所以帕洛瑪也漸漸發現這個世界上並不缺少讀懂自己靈魂的人,她對未來的悲觀態度也在悄悄改變。
文藝的門房,古靈精怪的蘿莉和日本大叔
荷妮:門房荷妮是大樓裡最不起眼的存在,54歲的年紀還是獨自一人,沒有丈夫和子女,終日裡和一隻貓咪為伴,荷妮身材臃腫和自己養的貓一樣,其貌不揚頭髮也很少打理,成天穿著黑色的衣服,就像是一隻刺蝟,獨來獨往。
在外人看來,她衰老醜陋、脾氣暴躁,但實際上,荷妮的博學已經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像,博學多識的荷妮,在日常交流中總是不經意的說出幾句深刻的哲理,卻無人願意與她探討,她只能將自己偽裝成秩序安排下的樣子,在無人之境享受孤獨的優雅。
小津:來自東方的日本人,他的出現構架起荷妮、帕洛瑪與外界的橋梁。讓兩個痛苦的靈魂從此不再孤獨,小津先生出身銀行世家,出場時總是衣著考究,風度翩翩,一頭銀髮梳理得一絲不亂,儘管他的生活中也充斥著上流社會的虛偽與傲慢,但他能夠做到獨善其身,用純淨的靈魂去感知,而不是用眼睛去打量他人。
電影中每一個人物都性格迥異,身份地位都各不相同。
但也正是這也不同的人物,塑造了法國的現實生活,看門人、日本人、少女,除此之外還有流浪漢等普通角色,各種人物交織在一起,為觀眾構建了一個法國小世界的縮影。
在影片的最後,面對荷妮的死亡,帕洛瑪徹底明白了生與死的意義,死亡遠比她想像的真實可怖,心臟停止跳動,一切歸於平靜,與所愛的人永遠離別,這一切強烈地觸動了她的心,讓她懂得了珍視生命的意義。
她懂得:「在偌大的世界中,我們會因為這份珍貴的懂得而不再孤獨」
刺蝟是一種生存狀態:美麗的、高傲的、優雅的
人生來就是孤獨的,有人深切感受,有人若無其事,有人不知所措,有人難以釋懷。
孤獨,不是身邊沒有人,而是沒有人能真正與自己對話,沒有人能理解能到達自己內心深處那片汪洋,於是,只好把自己偽裝成難以親近的刺蝟。
在這個世界中,每十個人中有一人患有嚴重的社交恐懼症,像刺蝟一般用刺築起自己的城堡,外表全身都是刺、防守嚴密,內在卻讓刺蝟一樣細膩,喜歡偽裝成懶散的模樣,愛好是孤獨,而且非常非常高雅。就如電影中的荷妮一樣,自卑,膽怯,怕與人交談,但卻用讀書過著屬於自己的優雅生活,任何人都可以優雅,只是有些人太刻意,有些人很自然。
人之所以感到孤獨,是因為不被理解。但是解鈴還須繫鈴人,解藥還在於自己。
看門人荷妮對自己的定義是:「矮小、醜陋,完全符合一個看門的角色。」
自卑與掙扎交織,儘管人們很難突破自己的缺點和束縛,但自卑確實不應該出現,愈自卑愈憤怒,這就是她身上的刺,直到遇到靈魂伴侶小津,她才開始勇敢迎接幸福,小津會關心她,鼓勵她走出自己的堡壘,但影片最後她還是被車撞到在地,再也沒有站起來。
無論是愛情,還是友情,「刺蝟們」都需要遇見彼此,唯有如此,這個世界才能變得常規。
每個人註定會用不同的方式結束這一生,不一定要永遠生活在魚缸中,影片中帕洛瑪將金魚倒進下水道,打破命格的桎梏,這樣做的結局或許是粉身碎骨,又或許是進入未知的海洋,其實我們都知道走出去,外面的世界別有洞天。
或者,你也可以選擇不做金魚,成為一隻內心優雅的刺蝟,總有一些事情和人,能讓刺蝟收起尖銳的刺,展現出靈魂深處的寶藏和光芒,相信和期盼世界上一定有一個能夠感受到自己的人,也許那人不是戀人,就像電影中荷妮和帕洛瑪一樣的忘年之交,在偌大的世界中,我們會因為這份期盼而不再孤獨。
文原創,圖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