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中國臺灣電視金鐘獎如期舉行,與之同一天揭曉結果的,還有內地的電影百花獎,同樣是分量不輕的獎項,但……大家懂得,金鐘獎的關注度要遠遠低於百花獎。
曾幾何時,臺灣電視劇在內地也是部部頂流的水平,現在去採訪一下80後,他們當年追星的對象,絕大部分都是港臺藝人。
別的不說,就拿《流星花園》舉例,贊它一句「偶像劇鼻祖」,怕是沒有人有異議,貧窮少女和N個花美男之間的故事,現在仍然在各大影視劇中上演,但這個先河,國內恐怕還是臺灣開的先例。
不追溯影視劇的起源和漫長的歷史,從人民生活水平好轉,家家都有彩電、能觀看到各種影視劇開始算,其實也就是九十年代開始的事情。
從2000年風靡內地到沒落,其實臺灣影視劇真正紅火的歲月,不超過15年,這十幾年中,臺灣影視劇到底是如何把自己「整沒」的呢?
要知道臺灣影視劇怎麼沒的,我們首先得知道它怎麼來的。
翻開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劇目,內地總體偏向於拍攝名著、歷史等題材比較嚴肅的電視劇,比如《秦始皇》、《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烏龍山剿匪記》,而這個時候的臺灣影視劇,正處於言情劇的籠罩下。
瓊瑤阿姨提供了非常多的言情新思路,《煙雨濛濛》、《庭院深深》、《昨夜星辰》等,所以其實從八十年代起,臺灣就已經具備適合偶像劇生長的土壤了。
首先,臺灣是一個小島,面積不大,拍不了祖國內地這種氣勢恢宏的史詩劇;其次,言情劇泛濫其實是市場做出的選擇,當時臺灣和香港、日本之間的影視相互學習、改編的情況非常多,武俠和言情兩大市場,臺灣都有抓住。
其實,電視劇的火爆,首先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觀眾家裡至少要有電視機」,這也就是為什麼內地的影視行業從八九十年代才開始逐步騰飛,因為大家手裡有錢了,買得起電視機了,有電視機,有媒介,才能看電視劇吧……
而反觀當時的內地,由於經濟水平問題、技術問題和市場選擇,我們還沒有那麼多的影視劇題材可供選擇,即便是在電影市場,如今的大導演們首選依然是五六十年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整體還是比較嚴肅。
因此,當港臺歌曲、電視劇湧入內地時,觀眾震驚了:電視劇還能這麼演?
正如第一次聽鄧麗君開口唱歌一樣,這股港颱風將內地觀眾的心吹化了,多彩而曲折的劇情,一張張姣好年輕的面龐,屏幕上纏綿悱惻的愛情歌頌,徹底俘獲了他們。
臺灣影視劇,火了!
一、輝煌期
當時紅起來的臺灣演員們,即便放在如今,也是響噹噹的老戲骨,比如劉雪華、張晨光、劉德凱、金士傑等等,哪怕是退居二線不再活躍的鄭家榆、陳德容,觀眾們回想起她們的作品,依舊能想起她們的面容。
對於資本來說,哪裡有潛在發展力,哪裡就會成為下一個市場,對於上世紀末的影視行業來說,內地就是一塊潛力非常大的、還沒被開發的市場。
而這裡,即將引起一場港臺熱。
上世紀末,臺灣本土的影視行業競爭已近白熱化,瓊瑤的作品已翻拍得差不多,逐步式微,這時候的臺灣影視劇急需找到新的出口帶動自身發展,於是,他們將目光瞄準了內地。
1998年,《還珠格格》重磅來襲。
其實很難去界定《還珠格格》到底是臺灣影視劇還是內地影視劇,因為從它的劇本、編劇和導演來看,都出自臺灣,連四位主演中,也有兩位(林心如、蘇有朋)來自臺灣,但取景拍攝都是在內地完成,這是一部臺灣與內地合作的片子,在這個時期,我們就姑且將其看做是臺灣影視劇吧。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趙薇會有這麼高的國民度,其實非常好理解:在那個時間點,在那個時期的市場上,內地從來沒有一部電視劇,是這麼拍的,從來沒有一個女主角,是這麼塑造的,從來沒有一部劇的臺詞,是這樣說的。
簡單來說,就是天時地利人和,如果晚五年,《還珠格格》就不會有這麼大的反響。
內地觀眾的熱情帶動了臺灣影視劇引入,2001年,《流星花園》播出。
還記得小時候,周圍很多大人叫它「流氓電視劇」,這就很能反映出我們當時的影視劇狀況:單一、嚴肅,沒人談戀愛。
更別提,這些影視劇中那些俊男美女,是多麼的吸引人的眼球。
其實這些造型在20年後的如今看來,多少有點非主流,但在當年,妥妥的就是潮流。
你說內地影視劇沒有學嗎?其實也有,但我們當時真的是停留在「學」這一步,就拿《還珠格格》來說吧,它火了之後,2001年,我們內地拍了一部叫《皇宮寶貝》的影視劇,李小冉主演,從女主人設到劇情發展,其實都參考了《還珠》,但就是反響一般,珠玉在前,對比著實強烈。
何況,臺灣影視劇當年幾乎是部部都能拿出新東西,觀眾們的思維幾乎是被電視劇帶著走,沒別的,滿心就是「電視劇還能這麼拍?」
拿偶像劇舉例,《王子變青蛙》開啟了霸道總裁時代,哪怕到了今天,明道穿著黑風衣摘下墨鏡那一幕,依舊是觀眾心目中霸道總裁的TOP,更別提當年的觀眾了。
此後,臺灣偶像劇開啟了刷屏模式。
《愛情魔發師》
《惡作劇之吻》
《命中注定我愛你》
《放羊的星星》
簡直是隨手拿出一部,就能讓觀眾為之瘋魔的情形,當時的湖南衛視黃金檔,幾乎都是臺灣精品影視劇。
二、逐步式微
其實要問90後的童年回憶是什麼,大部分說出來的影視劇,都是臺灣或者香港TVB影視劇,當時真可謂是百花齊放,市場上什麼資源都有,好劇爛劇難分伯仲。
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大抵就是形容內地影視劇和港臺影視劇的,市場的天平不會永遠向某一方傾斜,機會是留給懂得發展的人的。
說這麼多,其實就是想說,內地大量引入、接收港臺影視劇的同時,也在努力吸收和轉化她們的力量。
內地最初沒有劇本?好,學會了臺灣影視劇為什麼會火後,我們自己寫。內地沒有班底?經濟騰飛之後沒有不可能,我們自己組班底。內地沒有影視劇市場?開玩笑,網際網路經濟一發展,內地到處都是市場。
就拿曾經的古偶精品生產廠「唐人影視」來說吧,港臺藝人火,它就請港臺藝人來演戲,《天地傳說美人魚》、《仙劍奇俠傳》、《天外飛仙》、《仙劍奇俠傳3》這些90後耳熟能詳的影視劇,哪一部沒有臺灣藝人參與?
一個地區的影視劇想要輸出到另一個市場,靠的是什麼?第一是資金,第二是人才,第三是創意,第四是市場。
非常可惜,臺灣作為中國的一部分,它到底是太小了點,在祖國母親經濟騰飛之後,以它的市場體量,是真的很難與龐大的內地市場相比,於是,當內地的影視團隊迅速崛起後,曾經作為輸出者的臺灣影視行業,反而處於了被動境地。
1.首先是演員的外流從剛才唐人影視請演員就能看出,當時一大批藝人湧入到內地發展,在這裡有更多的粉絲,有更高的片酬,有風景更美的取景地,最重要的是,內地的廣闊允許各種題材的影視劇在這裡產生,很多藝人在臺灣不火,乾脆就跑到內地來發展了。
比如蘇有朋,在《還珠格格》爆火之後,接連拍了《無敵縣令》、《楊門虎將》、《倚天屠龍記》等經典作品,算是在內地觀眾心中佔據了比較大的分量。
再比如林志穎,《絕代雙驕》、《天地傳說之寶蓮燈》、《天龍八部》、《聊齋志異》都是其代表作。
其餘的諸如明道、陳喬恩、王大陸、林心如、安以軒等等,幾乎你能叫得上名的年輕演員,很少有沒在內地發展過的。
人才流失的直接後果就是,臺灣本地出品的影視劇競爭力削弱。
2.創新能力難提高這屆金鐘獎來的演員,大部分觀眾不熟悉,除了近年來憑藉《想見你》爆紅的許光漢。提名的作品,大部分觀眾也並不熟悉,這說明什麼?
說明臺灣本地區的影視劇近年來幾乎沒有外流過,沒有輸出何談了解?
它在自我的圈子裡自嗨,不了解外面的影視劇天翻地覆到了什麼程度,也不了解自己的影視劇有多麼的……難看,自己很難進步。
近年來,臺灣還保持出圈並紅的藝人,一個是周杰倫,一個是林志玲……
其實從《康熙來了》停播、蔡康永加入內地綜藝《奇葩說》等等,都能看得出來,臺灣近些年在文化創新方面,走得那叫一個虐。
3.經濟發展至於資金嘛,這個其實不用多談,即便是2019年火出圈的《想見你》,裡面除了劇情外,人物服裝和街道布景還有他們的生活方式,都還停留在內地五年前甚至八年前的水平,我們從2010年後,偶像劇中的服化道就一部比一部更高端,甚至一度高端到讓網友忍不住吐槽。
與我們現在的影視劇相比,臺灣影視劇顯得……土。
綜上所述,這幾個原因相互疊加,很難不導致它的影視劇沒落甚至是消失。恢復它昔日的榮光呢?我想,這個問題,大概臺灣的媒體人,也在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