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起,寶山區友誼路街道開始為堅守在防疫一線的社區工作人員統一配送盒飯。20多天來,僅在友誼路街道,每天為一線社區工作者、集中隔離點配送的盒飯接近千份。
在社區「逆行者」們背後,日復一日做著配送工作的,是一家普通的民營企業。
今天,讓我們聽聽,口述「一線盒飯」背後的故事。
口述人:
王焱 上海香都餐飲 、上海五分之一餐飲品牌創始人
春節過後,正是疫情最兇猛的時候,我接到友誼路街道的電話,居委會工作人員的每日用餐問題需要解決。
接到這個電話時我正在海南,本來餐廳已經休業,員工也放假在家,很多人留在農村老家出不來。我自己就算立刻趕回上海也需要隔離一段時間,一時還能召集多少未離開上海的人來完成這項工作?況且疫情當前,特別是採購、配送等一系列程序,對員工來說都是冒著極大的接觸風險。
在這個關鍵時刻,很多餐飲企業確實都已經關門歇業,而五分之一之前就是為政府機構和單位食堂配送餐食,各項體系都比較完善。我想,作為整個防疫鏈條上的一份子,這個時候我們責無旁貸。
放下電話,我當即就跟企業的幾位合伙人商量了一下。好在我們在餐飲的基礎上本來就經營農產品食材銷售,糧油乾貨有不少儲備,大家統計了一下能夠上崗的在滬人員,都說可以做。人總要吃飯,何況這個時候可以說是國難,一線工作人員從春節就沒有休息,我們餐飲保障同樣不能退縮。
圖說:員工組裝盒飯。友誼路街道供圖(下同)
後來在線上召集員工的時候,我確實是這樣和大家說的,國家有難,企業有難,靠的是每個人的抱團和付出。能看得出來大家雖有擔心,但還是很有熱情。我們重新制定了整個工作流程的消毒及防護規定,可以說細緻到每一步,並且有專人負責監督巡查。吃的東西既要保證新鮮、口味,又要殺菌消毒,任務很特殊。
任務接下來了,但是真的比我想像得要困難。我雖然在家自行隔離,一整天都是在各種電話裡過來的,餐飲工作之外的事項特別多。口罩、消毒液、一次性餐具的儲備,還有如何更好地保溫之類,溝通了很多渠道。第一天採購人員去採購食材才發現物價一下子漲了很多,特別是蔬菜漲幅很大,採購人員一下子為難了,說菜配下來會不會虧本,不停地打電話來徵詢,又希望找到更多渠道。困難時期沒辦法,我說這個時候不能計較這些了,必須得在原來的供應價格上保質保量。對於我們來說更重要的是完成保障任務。
圖說:把做好的盒飯裝箱到車裡。
那幾天我不能出來,看不到大夥的工作情況,只能在電話裡不停地囑咐,每一個細節,每天想到了什麼,不停地叮囑,生怕哪個環節出了問題。等到結束隔離可以出來工作,第一天看到每個人都戴著口罩幹那麼多活,說實話當時心裡也很不是滋味。那天我親自跟夥伴一起去送了一次餐。疫情爆發後,切身感覺到大家都比較恐慌,在任何場合都不自覺地保持距離,還好各個場合的防護工作都比較到位,出門的人也少。我們按照約定把成箱的飯菜運送到街道,進出要測體溫,本來為了減少接觸,都是儘量不說話,只是沒想到從保安到遇到的人,見過我們送餐的人都會遠遠地微笑向我們示意打招呼,還是感覺特別溫暖和感動。而且在這種時候,街道每天都這麼多人到崗工作,確實很讓人感佩。
就這樣,很快吳淞街道、張廟街道了解到我們在服務友誼街道後,也打電話來要訂餐。
圖說:將盒飯送到街道。
同時解決三個街道居委會工作人員的吃飯問題,我們用好幾口大鍋同時操作,每天一道道菜地炒出來,一盒盒打包,再成箱地裝好保溫,成車地運送出去。十多位夥伴從早到晚工作十五個小時以上,各個環節都很少休息的時間。以前五分之一七立方餐廳開的時候,全天接待用餐一千多人次,都不像現在這麼緊張。餐廳每天都需要消毒,採購、送餐回來更要集中消毒,對員工除了每天發放口罩,上下班之前測體溫外,午餐還有泡騰片、酸奶和水果提供,希望能提高大夥的免疫力。其實特別感謝我們團隊的人。當大家在討論如何復工的時候,正是我們企業之前的鋪墊,和大家現在的付出,讓我們在疫情來的時候還能夠生存,還能去做點事情。而且經過這些天,感覺到大家都更有凝聚力了,相互之間都是真心地關心彼此,這些可能只有一起經歷困難、一起經歷苦難才會有這樣的感受。
前幾天我們給吳淞街道、友誼路街道和張廟街道居委會捐贈了100箱84消毒液,並且向上海第三人民福利院的工作人員捐贈了350盒泡騰片。我們還能採購到就已經感覺到很慶幸,很想讓急需的人都用到,這是很自然的。疫情之前,五分之一還經營著街道的慈善超市,並且餐廳是慰老服務用餐點,推出過不少慰老服務,很多社區老人都對我們餐廳特別有感情。這兩天我也在考慮疫情期間,社區的老人們不知道怎麼樣了,他們不像年輕人會點外賣,又是免疫力低的群體,出來很不方便,接下來也想通過社區看看能為他們做點什麼,這個時候大家都是抱團共度難關。
疫情對各個行業的衝擊毫無疑問都特別大,對餐飲行業也是。之前我一直在苦惱接下來餐廳該怎麼開,怎麼繼續,現在這個問題反而簡單了,就是考慮別人需要什麼,發揮自己的專長能為別人做什麼。「民以食為天」,餐飲企業就是服務周邊老百姓,不能光是在太平盛世時豐富百姓的生活,在困難的時候更需要站出來,為身邊人做點力所能及的事。
新民晚報記者 郭劍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