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派先驅者、法國繪畫之父尼古拉普桑——《死神在阿卡迪亞》

2020-12-06 吸管聊名畫

尼古拉·普桑,簡稱「普桑」,17世紀法國巴洛克時期的重要畫家,也是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畫派的奠基人。其作品大多取自神話、歷史和宗教題材,畫幅雖小,卻精雕細琢,講究完美的構圖和素描,畫作風格肅穆深沉,人物造型典雅莊嚴,代表作有《阿爾卡迪的牧人》、《摩西的發現》等。

《摩西的發現》

17世紀的繪畫一般都具有雕像般的沉靜感,這在尼古拉普桑的畫裡體現得尤為明顯。

普桑1594年生於諾曼第,大約於1612年去了巴黎,1624年來到了羅馬。在這裡,這個農民出身的青年完全被培育成為古典藝術法則的忠實桿衛者。1640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三召他回國為宮廷服務,他便把這偉大的古典法則原原本本地搬到了法國。在近代歷史上,巴黎成為世界藝術的中心,多半是因為拿破崙的遠徵。

但是在此之前,正是由於普桑的努力,正宗的古典藝術才在巴黎深深紮根。所以,法國近代繪畫的發端,一般都以普桑為第一人。不過,普桑為路易十三繪製的裝飾壁畫招致了原有宮廷畫師們的嫉恨,終於,他又回到羅馬,度過餘生。也許只有在那裡,靠近所有靈感的源泉,他的心才能真正平靜。

《死神在阿卡迪亞》

《死神在阿卡迪亞》(又名《阿卡迪亞的牧人》)便是在羅馬完成的。畫面以一塊石碑為中心,前景上有三個青年牧人(手中持有牧杖,衣飾十分簡單)與一名穿著藍色裙子的少女,遠望是一帶高山。

畫面左邊身著藍色長袍的牧人,單膝跪地,用手指著碑文,試著辨認著上面的文字,大體意思是:「牧人們,如你們一樣,我生長在阿卡迪亞,生長在這生活如是溫柔的鄉土!如你們一樣,我體驗過幸福,而如我一樣,你們將死亡。」

這段文字自有它的來歷。阿卡迪亞,古希臘伯羅奔尼撒平原中部的一個城邦,被認為是一處田園牧歌式的幸福樂園,一座具有高尚道德風範的烏託邦,就像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一樣。而「死神在阿卡迪亞」是一句詩,出自但丁所崇拜的詩人維吉爾,在17世紀被人們用來表達生命的無奈:即使在阿卡迪亞這樣的人間樂園,仍然無法逃避死亡的存在。

當時,這句話被刻在許多石碑,尤其是鄉間小路旁的墓碑上。最早表現這一題材的是一位羅馬畫家,他畫了兩個牧羊人偶然遇到一個骷髏頭骨,然後發現旁邊的草叢中倒著一塊石碑,上面就刻著這句話:「死神在阿卡迪亞」。

在普桑的筆下,同一主題的畫作也有兩個不斷修改的版本。前一個版本強調了牧人在看到石碑上刻的字後所表現出的驚訝,而後一個版本,也就是我們所欣賞的這幅,則去掉了一切故事性的敘述情節,使牧人們專注於這段話所帶來的沉思裡。

畫面上的這四個人是人世間有福之人,他們所擁有的是青春、健康、力量和美貌。他們所住的是一個為詩人們所頌讚的美妙的地方,在那裡,天空總是藍的,地上長著茂盛的青草,這是供給羊群的食糧。可是,即便如此,一切終將如同過眼雲煙,消失在另一個陰暗無常的世界。

畫面上的每個人物除了扮演他所擁有的角色外,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獨立的人像。比如前景中的女人是一個希臘式的美女像,她的直線與下垂衣褶的和諧使她具有女神般的莊嚴。

普桑處在巴洛克藝術風靡羅馬的時代,而他本人卻始終堅持著單純簡潔的趣味。他的創作方法嚴格遵循古典主義原則。正因為如此,普桑的作品表現出一種嚴肅的《死神在阿卡迪亞》局部美,由明顯、簡潔、單純、準確組成,這種美也可稱為古典的美,它使鑑賞者獲得智的滿足,同時獲得一種健全的快感。

這是他對古代藝術孜孜不倦的研究的結果,也是出於對人類理性的信任和讚頌。他的藝術不僅在義大利,在法國也倍受推崇。在他死後不久的1671年,巴黎皇家繪畫雕塑學院出現了被稱為「普桑主義」學派,而現代藝術的開創者塞尚也深受其理性精神的影響。

相關焦點

  • 藝術薰陶:他被稱為法國版拉斐爾,畫中的哲學你能否參悟?
    藝術史家貝斯爾·泰勒(Basil Taylor)在《法國繪畫》(French Painting)中如此寫道。簡單來說,「普桑的藝術是……詩和理性、感性和智慧的結晶,一種性格中兩個面向間的平衡」,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歐洲繪畫部門的瑪麗·斯普林森·德·尤蘇(Mary Sprinson de Jesús)在該博物館網站上表示道。
  • 巴洛克美術——法國
    薇工縱號光國繪畫課堂 尼古拉斯·普桑(1594年-1665年) 早期的明證是十七世紀法國大畫家尼古拉斯 30歲以後的普桑藝術活動主要在羅馬。 1624年春天,畫家先到威尼斯,爾後來到羅馬,他悉心研究古羅馬藝術和拉斐爾的作品,波倫亞學院派的藝術也給了他很大的啟發。這個時期的創作,既有巴洛克的傾向,又具有提香的色彩,還帶有學院派影子。
  • 「淺談」古典主義繪畫崇尚美與理想的自然相結合
    古典主義17—19世紀流行於歐洲各國的一種文化思潮,發端於17世紀的法國,在君主專制王權之上的法國資產階級還未成為獨立的政治力量,教會也受制於王權,所以象徵王朝偉大和永恆的古典主義藝術就受到宮廷統治階級的歡迎。
  • 世界級繪畫大師們的自畫像作品選集
    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善於運用色彩的畫家,野獸派的代表人物。 米羅(J·Miro 1893-1983)二十世紀繪畫大師,超現實主義繪畫的偉大天才之一。
  • 巴洛克繪畫藝術的締造者——卡拉齊三兄弟和世界第一所美術學院
    「巴洛克」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早已被世人所熟稔,但是巴洛克繪畫藝術是怎樣的一個起源卻很少有人知曉。我們今天就來聊聊巴洛克繪畫藝術的締造者,以及他們如何創建世界第一所美術學院的歷史橋段。安尼巴萊作品《厄米尼婭和牧羊人避難》二、時代的傳奇——卡拉齊家族三兄弟的偉大功績巴洛克時代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拉起這個時代帷幕的先驅者當中,最為重要就是卡拉齊兄弟。
  • 風格獨特的繪畫,藝術家尼古拉·菲欽的油畫作品賞析
    以後也曾在布魯克林博物館的「俄羅斯油畫與雕塑展」和芝加哥藝術學院的菲欽個人展覽中展出,受到各界人士的讚賞 據可靠資料記載,這幅作品曾在1935年由匈牙利布拉格斯拉夫研究院舉辦的一個「俄羅斯繪畫展」中展出,後來又在法國巴黎「LUCIEN LEFEBVRE·FOINET」展出。不久被美國新墨西哥州的Santa Fe「FENN」畫廊收藏並展出多年。一個不願透露姓名的俄羅斯藏家又從美國買回。幾經輾轉,現由全山石藝術中心所收藏,在「美國西雅圖弗萊美術館典藏菲欽作品展」中一起亮相。
  • 法國文學與繪畫藝術:對話與融合
    畫家常取材於文學的世界,而作家也因繪畫而擁有別樣的審美意蘊和創作激情。從中世紀到今天,法國文學與繪畫藝術的發展進程交匯融通,在歷史上通常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並在相同的資源裡尋求著類似的答案,呈現出相近的特點和理念。  中世紀時期,法國文學與造型藝術汲取著同樣的宗教靈感。
  • 民國時期女畫家,有留學日本也有留學法國的,但他們殊途同歸
    她們一部分人選擇去日本留學,一部分選擇去歐洲留學(主要是法國),還有個別畫家先後去了這兩國留學。有人認同:「近代日本不僅是孕育中國近代民生革命領袖的搖籃,而且是中國近代新型的知識分子窺望和學習西方現代文化的驛站,留學法國的女畫家大多都選擇正統的西畫,尋求的是藝術上真正的解放而不是如何才能獲得解放」。
  • 法國野獸派領袖安德烈·德蘭AndréDerain作品集
    安德烈·德蘭(André Derain,1880-1954),法國畫家、雕塑家。是野獸主義最重要的實踐者之一,是20世紀初期革新性繪畫的先驅和現代藝術運動最傑出的人物之一。他和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莫利斯·德·弗拉芒克(Maurice de Vlaminck)是野獸派繪畫最重要的領袖和締造者。他還是出色的舞臺美術家和服裝設計師。1898年,德蘭放棄了他的工程學研究,開始繪畫。他在羅浮宮畫素描時開始進入卡早埃學院學畫。他最初深受保羅·塞尚的影響,後來被梵谷在加萊麗·伯恩海姆-傑恩展覽上的作品迷住了。
  • 19世紀法國畫家讓-萊昂·傑羅姆,把學院派繪畫藝術推向了頂峰
    #油畫藝術推介#法國畫家讓-萊昂·傑羅姆(Jean-Leon Gerome,1824 - 1904),是19世紀最有影響的古典主義學院派畫家和雕塑家,他與威廉·阿道夫·布格羅(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 1825-1905)是同時代的法國學院派翹楚。
  • 唯美主義女性人體油畫背後的悲情人生——法國學院派大師威廉 布格羅
    在這裡,小威廉有幸遇到了為他開啟藝術之門的啟蒙老師路易·薩奇(Louis s age),這位美術老師是法國著名新古典主義畫家安格爾(1780-1867年)的學生,所以小威廉繪畫教育的起步階段已然比常人高出許多,加之他自身的勤奮、對繪畫的極大興趣,在校三年,經過名師的培育、專業的訓練,小威廉打下了堅實的繪畫造型基礎,有著很明顯的安格爾繪畫的影子,這在他以後的繪畫作品中可窺一斑。
  • 油畫的色彩與光線,野獸派馬蒂斯如何對蘇格蘭繪畫藝術的影響
    佩普瑞,油畫《樹》二十世紀蘇格蘭繪畫的一個持久特徵是對色彩的痴迷。它的來源由來已久,1905年野獸派在巴黎展覽,法國先鋒藝術家馬蒂斯的作品對資深色彩畫家的藝術產生了立竿見影的影響,後來被一批年輕的藝術家追隨。
  • 帕斯卡·達仰·布弗萊,是19世紀末法國學院派最著名的繪畫大師之一
    Orphelia 1900年布弗萊於1869年前往巴黎,進入巴黎高等美術學院求學。先是在學院派畫家亞歷山大·卡巴內爾(Alexandre Cabanel,1823-1889)的工作室學習,後來又師從學院派畫家讓·萊昂·傑羅姆(Jean-Léon Gérme,1824-1904)。經過這些求學,布弗萊的學院派繪畫技法紮實而嚴謹,也奠定了他以後的藝術風格。
  • 法國畫家泰奧多爾·席裡柯,一位最愛畫馬的浪漫主義畫派先驅者
    這句話在法國著名畫家泰奧多爾·席裡柯的身上應驗了。1824年,年僅33歲的席裡柯在聲名鼎盛,畫技爐火純青的時候,不幸墜馬而亡。他的一生雖然短暫,卻給人類留下了豐厚的藝術遺產:191幅油畫、180餘幅素描、100餘幅石版畫和6件雕塑。
  • 19世紀法國學院派藝術大師保羅·德拉羅什,以歷史題材繪畫而聞名
    #畫家#法國學院派畫家保羅·德拉羅什(Paul Delaroche,1797 - 1856),生於法國巴黎的一個富裕的商人家庭,這樣他在很小的時候就有條件跟著啟蒙老師學習繪畫。可謂是名師出高徒吧,1822年,德拉羅什的第一幅個人的作品在法國展出,受到了當時著名畫家傑裡科的關注。兩人因畫結緣,成為了好朋友。德拉羅什後來結婚了,他的嶽父是當時法國的羅馬學院的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