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普桑,簡稱「普桑」,17世紀法國巴洛克時期的重要畫家,也是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畫派的奠基人。其作品大多取自神話、歷史和宗教題材,畫幅雖小,卻精雕細琢,講究完美的構圖和素描,畫作風格肅穆深沉,人物造型典雅莊嚴,代表作有《阿爾卡迪的牧人》、《摩西的發現》等。
《摩西的發現》
17世紀的繪畫一般都具有雕像般的沉靜感,這在尼古拉普桑的畫裡體現得尤為明顯。
普桑1594年生於諾曼第,大約於1612年去了巴黎,1624年來到了羅馬。在這裡,這個農民出身的青年完全被培育成為古典藝術法則的忠實桿衛者。1640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三召他回國為宮廷服務,他便把這偉大的古典法則原原本本地搬到了法國。在近代歷史上,巴黎成為世界藝術的中心,多半是因為拿破崙的遠徵。
但是在此之前,正是由於普桑的努力,正宗的古典藝術才在巴黎深深紮根。所以,法國近代繪畫的發端,一般都以普桑為第一人。不過,普桑為路易十三繪製的裝飾壁畫招致了原有宮廷畫師們的嫉恨,終於,他又回到羅馬,度過餘生。也許只有在那裡,靠近所有靈感的源泉,他的心才能真正平靜。
《死神在阿卡迪亞》
《死神在阿卡迪亞》(又名《阿卡迪亞的牧人》)便是在羅馬完成的。畫面以一塊石碑為中心,前景上有三個青年牧人(手中持有牧杖,衣飾十分簡單)與一名穿著藍色裙子的少女,遠望是一帶高山。
畫面左邊身著藍色長袍的牧人,單膝跪地,用手指著碑文,試著辨認著上面的文字,大體意思是:「牧人們,如你們一樣,我生長在阿卡迪亞,生長在這生活如是溫柔的鄉土!如你們一樣,我體驗過幸福,而如我一樣,你們將死亡。」
這段文字自有它的來歷。阿卡迪亞,古希臘伯羅奔尼撒平原中部的一個城邦,被認為是一處田園牧歌式的幸福樂園,一座具有高尚道德風範的烏託邦,就像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一樣。而「死神在阿卡迪亞」是一句詩,出自但丁所崇拜的詩人維吉爾,在17世紀被人們用來表達生命的無奈:即使在阿卡迪亞這樣的人間樂園,仍然無法逃避死亡的存在。
當時,這句話被刻在許多石碑,尤其是鄉間小路旁的墓碑上。最早表現這一題材的是一位羅馬畫家,他畫了兩個牧羊人偶然遇到一個骷髏頭骨,然後發現旁邊的草叢中倒著一塊石碑,上面就刻著這句話:「死神在阿卡迪亞」。
在普桑的筆下,同一主題的畫作也有兩個不斷修改的版本。前一個版本強調了牧人在看到石碑上刻的字後所表現出的驚訝,而後一個版本,也就是我們所欣賞的這幅,則去掉了一切故事性的敘述情節,使牧人們專注於這段話所帶來的沉思裡。
畫面上的這四個人是人世間有福之人,他們所擁有的是青春、健康、力量和美貌。他們所住的是一個為詩人們所頌讚的美妙的地方,在那裡,天空總是藍的,地上長著茂盛的青草,這是供給羊群的食糧。可是,即便如此,一切終將如同過眼雲煙,消失在另一個陰暗無常的世界。
畫面上的每個人物除了扮演他所擁有的角色外,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獨立的人像。比如前景中的女人是一個希臘式的美女像,她的直線與下垂衣褶的和諧使她具有女神般的莊嚴。
普桑處在巴洛克藝術風靡羅馬的時代,而他本人卻始終堅持著單純簡潔的趣味。他的創作方法嚴格遵循古典主義原則。正因為如此,普桑的作品表現出一種嚴肅的《死神在阿卡迪亞》局部美,由明顯、簡潔、單純、準確組成,這種美也可稱為古典的美,它使鑑賞者獲得智的滿足,同時獲得一種健全的快感。
這是他對古代藝術孜孜不倦的研究的結果,也是出於對人類理性的信任和讚頌。他的藝術不僅在義大利,在法國也倍受推崇。在他死後不久的1671年,巴黎皇家繪畫雕塑學院出現了被稱為「普桑主義」學派,而現代藝術的開創者塞尚也深受其理性精神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