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平壩青莊壩區:現代農業有奔頭

2020-12-14 澎湃新聞

【公益廣告】

三伏天氣,驟雨過後,平壩青莊壩區蔬菜基地越發蔥綠,「山藥種植區」、「毛豆種植區」、「香蔥種植區」、「冬瓜種植區」等白底紅字大標牌更加醒目。

年近七旬的薛國忠又來到他的山藥地牽藤掐尖、剷除雜草,忙個不停。「『山藥種植區』牌子就立在我的地邊,不加強管理種出個樣子來,對不住這塊牌子。」

去年,薛國忠山藥收穫20萬斤,利潤達到20萬餘元。「我種的是糯山藥,不愁銷路,去年在地裡的發價一斤2塊5到3塊錢,有賺頭!」

老勞模不停新探索

白髮蒼蒼,精神汪汪。臉呈古銅色,有些褪色的對襟上衣敞開著,雙手厚實粗糙。一見薛國忠,頓生敬意。

「他呀,是我們村出了名的土專家,也是村裡的種植大戶,今年69歲了,前幾天還剛領回區裡的『勞動模範』獎牌。」談起薛國忠,平壩區樂平鎮大屯村村支書朱勤政不停讚許。

薛國忠檢查山藥生長情況

土生土長的薛國忠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油房、辦石廠,當年就是響噹噹的「萬元戶」,後來種過板慄、生薑,辦過養豬場,近些年又種植蔬菜。

種「菜」種出「財」,薛老有辦法。「種菜有學問,每年農技推廣中心的專家都會下鄉指導,他們說我就認真聽。光聽不練是假把式,每次學了新的種植技術,我就在地裡試著幹,時間久了我就有經驗,種出好菜就能賣出好價錢。」

三年前薛國忠便種有二三十畝山藥,今年依託青莊壩區的發展,承租60畝土地種山藥。沿著寬闊的機耕道,薛國忠帶著我們來到山藥地,他邊管護邊介紹:「搞農業懶不得,尤其是種蔬菜,除好草、看好苗、施好肥才能有好收成。」

山藥基地

每到施肥的時候,薛國忠和老伴倆人用三輪車拖複合肥到地裡,一包肥100斤,一天之內兩老能施完2000斤,讓村裡的年輕人都自嘆不如。

」這麼大年紀了為什麼還要埋頭苦幹?「

「我是農民,搞農業是老本行,現在腿腳靈便還閒不下來。今年這60畝山藥,畝產能達到6000斤,利潤預計有30萬元。」

走進薛國忠家,院子圍牆下種有幾株魔芋,沒想到小小的院子也成了他的試驗田。

薛國忠比較,魔芋產量高,收購價在每斤3塊左右,不比山藥價格低,相對投入勞力還少。但是魔芋容易發生病蟲害,大面積種植前一定要有技術把握才行。薛國忠通過幾年琢磨,在魔芋不同生長階段使用不同農藥,已大致了解清楚。他告訴我們,明年準備改種魔芋,也願把技術分享給村民。讓村民都能種出高質量的農產品。

薛國忠這些年獲得的榮譽

薛老不愧「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平壩區縣鄉基礎人才」、區「勞動模範」等稱號,年近古稀,在平壩「十裡五萬畝」蔬菜園區仍活躍著他忙碌的身影。

脫貧戶的「口氣大」

「大家搬菌棒要小心啊!」

大大棚內正在指導工人上菌棒的人名叫朱德武,他在幾年前卻沒有想到自己種蘑菇、自己敢種蘑菇。

在朱德武的香菇大棚內,工人正在搬運菌棒

「我和朱波合夥,今年租鎮平臺公司的11個大棚,貨款30萬,等到採摘結束,隨行就市,估計也能掙上30萬。」

「高投入高產出,你這不就是對半找?」

「是的!我們還想把鎮平臺公司的171個大棚全部租下來。」

口氣真不小!

誰又能想到,說這話的朱德武幾年前還是大屯村的貧困戶。

兩個孩子讀書時,朱德武掙錢沒找到好路子,只靠家中幾畝地維持生計,生活開銷大,日子過得緊巴巴。

「後來跟著村裡人種蔬菜,家庭才慢慢有了起色。現在兩個娃娃都讀書畢業了,一個教書,一個修車,我跟老伴就在家種蔬菜,日子好起來了,2015年就摘掉脫困帽。」朱德武說話總是笑嘻嘻。

近些年穩步發展,收入逐年增加,朱德武發展信心足。

平壩近年建設「十裡五萬畝」蔬菜園區,樂平鎮的青莊、大屯、塘約三個村相連處地勢平坦、土地肥沃,集中連片7000餘畝土地打造青莊壩區高標準蔬菜基地,配套建設機耕道、高位水池、育苗大棚,鼓勵種植大戶反租倒包。

良好的發展環境激發了朱德武雄心壯志,和合伙人準備甩開膀子大幹一場。

曾經的貧困戶到今天的種植大戶,朱德武乘著產業發展的東風,日子過越來越紅火。

現代農業有奔頭

驟雨過後天氣涼爽,青莊壩區觀景臺下,不遠處的幾位婦女唱著小曲,有說有笑的在地裡栽蔥苗。

「今天早上剛發了一車香蔥到修文市場,馬上要補種。」朱才貴與張友勇開車來到觀景臺,觀景臺旁就有他們340畝承租地,地裡種有毛豆、香蔥。

村民在基地栽種蔥苗

「夏季香蔥很好賣! 人們愛吃涼拌菜,香蔥必不可少用量大,所以我們的蔥賣得特別好,這幾天每天都有一兩車的香蔥發往花溪、修文,或者發往六盤水等地的農貿市場,不愁銷路。」

「帶泥的香蔥每斤賣一塊五,清洗過的賣兩塊。一年種三茬,一茬畝產5000斤,一畝年產15000斤,正常價格在2塊,毛收入3萬塊,扣除四成的成本,一畝能純找近2萬元。」兩人對香蔥行情和盤託出毫不保留。

趙才貴、張發勇兩人是青莊壩區鄰近的鳳凰村人。趙才貴一直在做基建工程,張發勇做木材生意,各另一合伙人一道看著這兩年青莊壩區幹得如火如荼,他們想到搭乘現代農業這班「致富車」。

「賣菜是交錢給貨,風險比做工程小多了。」種菜收入能有多高?趙才貴、張發勇又給我們算起一筆帳,「拿蓮花白來說,我們種了200畝的蓮花白,畝產預計是1萬斤,現在蓮花白市場價格普遍在每斤1塊,光是種蓮花白都能帶來一筆可觀的收入,現代農業有奔頭!」

(來源:掌上安順)

主 辦:平壩區融媒體中心

監 制:鄒美倫

審 核:王明領

本期製作:餘 蘭

原標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平壩青莊壩區:現代農業有奔頭》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平壩青莊壩區: 番茄大豐收 農戶笑開顏
    平壩青莊壩區: 番茄大豐收 農戶笑開顏 2020-08-21 11:08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平壩青莊壩區:基建種植同步推進 加快推動產業扶貧
    青莊壩區作為平壩區樂平鎮今年著重打造的省級樣板壩區,同步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和壩區產業規劃,通過帶動務工和返包倒租的方式,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據了解,樂平鎮青莊壩區依託平臺公司統一流轉土地,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方式,聚焦省級樣板壩區創建指標,打造青莊壩區高標準高質量的樣板田、科技田、效益田。
  • 平壩區樂平鎮青莊壩區:打破界限 從單家獨戶邁向產業規模化
    迎著春天的陽光,走進安順市平壩區樂平鎮青莊壩區,寬闊平坦的大壩春耕鏖戰正酣,挖掘機、拖拉機轟鳴聲不絕於耳,挖溝、修路、耕地、鋪地膜、種香蔥火熱進行。   青莊壩區的發展,源於平壩區高標準蔬菜示範建設的戰略布局。
  • 蘆忠於到樂平鎮調研青莊壩區建設項目工作
    3月30日下午,區委書記蘆忠於到樂平鎮調研青莊壩區建設項目工作。區委副書記王思霖,區委辦、樂平鎮主要負責同志參加調研。據了解,青莊壩區作為樂平鎮今年著重打造的省級樣板壩區,總面積約7000畝,涉及7個村,21個自然村寨,產業帶動農戶5247戶,農村人口20403人增收,其中貧困戶586戶,貧困人口1995人。壩區將按照500畝以上壩區發展規劃和產業發展「八要素」要求,發展青莊壩區小蔥面積800畝,山藥面積1000畝,冬瓜面積1200畝,畝產值將從去年9000元提升至12000元。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王海青:田野上的追夢人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王海青:田野上的追夢人 2020-12-03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感受小康進程「中國風」
    「小康」以及「大同」,是先輩們憧憬的社會理想,是典型的中國表達。筆者近日跟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採訪團一路走來,途經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穿林海,過草原,進農村,真切感受到農業在強起來,農民在富起來,農村在美起來,感受到奔小康進程中的「中國風」「中國範」。  小康實踐更注重鄉情。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王愛建:「玩轉」農業機械 走上致富之路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王愛建:「玩轉」農業機械 走上致富之路 2020-08-13 20: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走向幸福生活
    我們在房間裡見到了大學畢業正在複習考研的高俊祥,他說:「2005年,我們家和其他村民從臨夏州東鄉縣偏遠山區整體搬遷到這裡,如今已整整15年了。如果沒有移民搬遷,我們不可能過上今天的幸福生活。」&nbsp&nbsp&nbsp&nbsp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玉門市先後接收安置「兩西」和疏勒河移民7933戶、近3.6萬人,移民人口佔到全市農業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七)
    科技「轉」出新模式,現代農業挺腰板。如何保護「耕地中的大熊貓」?劉淑梅告訴記者:「不用鏟,不用鏜,省錢省力還保墒。」自打當地興起保護性耕作,就有了這句順口溜。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梨樹縣秸稈還田下的保護性耕作,背後是科技助農的「大邏輯」。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廣西河池東蘭縣巴疇鄉納浪村:生態養魚有奔頭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廣西河池東蘭縣巴疇鄉納浪村:生態養魚有奔頭2020-08-04 10:55:00  「今年3月初我們投放了15萬尾魚苗到河裡,還有半個多月第一批2萬尾魚苗就可以出售了。」韋聯國一邊查看魚兒的生長情況,一邊掩飾不住臉上的喜悅。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建設高標準農田 破解「靠天吃飯」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高標準農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農電配套、土壤肥沃、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高產穩產,劃定為永久基本農田的耕地。紮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對發展現代農業、確保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黃牛哞哞叫,農民奔小康
    很快就有頭腦靈活的村民找王俊和耿大軍聊「牛經」!現在,王俊家養了36頭牛,是全屯子養牛最多的人家!新添了榨草機、粉料機,家裡有房有車,日子過得更有奔頭了!王俊的「養牛故事」還有額外的「彩蛋」,66歲的老父親王德生也跟著養了6頭牛,一年收入數萬元。村裡熟悉的老發小們常說:「走,去王德生家,蹭空調,看液晶大電視去!」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美麗宜居新南京 讓全面小康有顏值有品質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聚焦南京,看看這裡如何以繡花功夫雕琢城市、用綠色堅守呵護城市,夯實生態宜居之本,築牢幸福生活之基,把一個囊括「自然山水韻、古都文化魂、國際現代貌」的美麗古都留給未來。    為進一步做優宜居生活環境,南京用好城市管理「繡花針」,健全長效常態機制,設立3011名河長湖長,利用「南京河長」手機APP,實時跟蹤各級河長的巡河報告、巡河問題處置等情況,讓150條城市黑臭水體再現「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美景。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九十六)古浪縣西靖鎮:溫室種蘑菇 多措促...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九十六)古浪縣西靖鎮:溫室種蘑菇 多措促發展 2020-11-17 18: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梨樹縣:黑土地上綠色路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保國已在梨樹縣紮根科研10多年。7月22日下午,他向總書記詳細介紹了保護黑土的梨樹模式:「我們想了個辦法,把玉米秸稈還田,就像給黑土地蓋了一層被子,不僅可以防止風蝕水蝕,起到抗旱保墒作用,秸稈腐爛後還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土質鬆軟,玉米根系扎得更深了,還能抗倒伏。」  「這個模式總結推廣了嗎?」習近平總書記關切地問。
  • 京九隴海之上觸摸潁東時代脈動 「走向我們的的小康生活」潁東行
    根據統一安排,7月16日,來自省駐阜和阜陽市直多家新聞單位15名記者走進潁東,圍繞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這一主題 ,開展了集中採訪活動 。記者通過走訪發現,在走向小康生活的路上,潁東各地正在因地制宜謀發展,讓百姓生活越來越有奔頭。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山海有盟,魯渝攜手奔小康
    前兩年,海拔400米的李高村充分發揮地理位置優勢,大力發展太空蓮農業特色產業,可銷售一直不理想。「去外省參展,別人的蓮子能賣到43元一斤,我們最貴的蓮子也只能賣到39元一斤。」裡仁鎮副鎮長楊光華回憶說。打不開銷路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少產品標準認證。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糧食種植大戶的美好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從電焊修理到行特色農業種植,霍州市辛置鎮南下莊村種糧大戶楊德珠依託國家政策支持,大力發展優質小麥、玉米種植,通過雙手在廣袤的土地上,不但成功實現了轉型發展,也帶動周邊村民脫貧致富。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光伏板下螃蟹爬 「漁光曲」裡唱豐收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光伏板下螃蟹爬 「漁光曲」裡唱豐收 2020-11-06 17: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102)讚一個!聖女果種植「錢」景好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102)讚一個!說起在家門口就有活幹,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炸開了鍋。「我們家在在五號點,現在冬天外面的工程停掉了,我也沒有事做,這裡種的這麼多日光溫室大棚,我們就來這兒打工,一天也能掙八九十塊錢。」西靖鎮陽光新村村民王宗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