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梨樹縣:黑土地上綠色路

2020-12-07 求是網

  7月22日下午,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範區內,習近平總書記憑欄遠眺。這裡,長勢喜人的玉米一望無邊、綠浪滾滾,十來架無人機進行著噴灑作業。

  2020年7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吉林省考察。這是7月22日下午,在四平市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範區地塊,習近平走進玉米地,了解農業科技研發利用、黑土地保護情況。 視頻來源:央視影音

  這是5年間習總書記第三次到吉林考察,第一站就走進了全國糧食生產五強縣之一、黑土地保護利用的試驗田——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

  作為我國最為寶貴的耕地資源,黑土地可謂是「耕地裡的大熊貓」。然而,由於長期高強度開發利用、地下水超採嚴重等原因,導致黑土區耕地出現長期透支,肥沃的黑土變得越來越「瘦」、越來越「薄」、越來越「硬」。

  農業大縣梨樹也面臨這個難題。如何在開發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依託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的技術支撐,「梨樹模式」呼之即出。

  何為「梨樹模式」?副縣長閆鶴介紹,就是在玉米種植過程中秸稈全部還田並覆蓋在地表,將耕作次數減少到最少,田間生產環節全部實現機械化。包括收穫與秸稈覆蓋、土壤疏鬆、免耕播種與施肥、病蟲草害防治的全程機械化技術體系。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保國已在梨樹縣紮根科研10多年。7月22日下午,他向總書記詳細介紹了保護黑土的梨樹模式:「我們想了個辦法,把玉米秸稈還田,就像給黑土地蓋了一層被子,不僅可以防止風蝕水蝕,起到抗旱保墒作用,秸稈腐爛後還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土質鬆軟,玉米根系扎得更深了,還能抗倒伏。」

  「這個模式總結推廣了嗎?」習近平總書記關切地問。

  「梨樹縣已經推廣了200萬畝,全省推廣了1800萬畝,計劃推廣到4000萬畝。」李保國自豪地答道。

  「這個工作很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定要採取有效措施,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留給子孫後代。梨樹模式值得總結和推廣。

  據了解,按照地理位置和主要土壤類型,梨樹縣各地更是因地制宜,採取了不同的「梨樹模式」:東南部的半山區主推玉米秸稈覆蓋還田模式;中部的平原黑土區主推玉米秸稈覆蓋還田,並輔以玉米秸稈條帶旋耕還田模式;西北部的風沙鹽鹼土地主推以保水為目的秸稈覆蓋還田模式和條帶旋耕還田模式。

  2007年梨樹縣在高加村的一塊試驗田上開始了一系列探索。在這塊試驗田裡,科研人員圍繞玉米秸稈全覆蓋,逐步探索建立起較為成熟的耕作技術體系,即「梨樹模式」,圖為試驗田中長勢喜人的玉米。(中共四平市委宣傳部供圖)

  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要讓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近年來,圍繞著保護性耕作,梨樹縣進行了一系列強化農業技術的探索:建設中國農業大學吉林梨樹試驗站、建設全國首家黑土地保護與利用院士工作站、創建科技小院、建立現代農業綜合示範區,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農業機械化。

  成立於2011年的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現擁有大型農機具54臺套,是一家集農業社會化服務、規模經營和新技術推廣應用於一體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圖為盧偉合作社的農機倉庫。(中共四平市委宣傳部供圖)

  此次吉林考察,習近平總書記還來到位於梨樹縣康平街道八裡廟村的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院內,一排現代化的農機具吸引了總書記的目光。

  「這是玉米聯合收割機,能一次性完成玉米摘穗、剝皮、收集裝車;這是植保機,是用來除草、田間防蟲的;這臺是打包機,最大優點是可以一次性撿拾秸稈……」合作社理事長盧偉逐一介紹,如數家珍。

  盧偉合作社現有成員176戶,輻射帶動600戶,經營面積達到690公頃。2016年,合作社被評為國家級農民示範社,圖為盧偉合作社內部陳設。(中共四平市委宣傳部供圖)

  據悉,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11年11月,是一家集農業社會化服務、規模經營和新技術推廣應用於一體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面積達到690公頃,佔全村耕地面積的86%。「合作社成立後,通過土地流轉,實現了規模化、機械化經營,農業生產效率大幅提高,農民收益大幅增加,勞動強度卻大幅降低。」盧偉告訴記者。

  今年59歲的村民劉淑梅是該合作社的一員,她告訴記者,幾年前她帶地入社,實現了一舉多得:家裡的地不用伺候了,9畝地再加分紅就年賺1萬塊;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後,家裡蓋了兩棟大棚加一棟暖窖,每到收成時,訂單收入就有6萬塊;此外,她還能利用空餘時間去合作社或鎮上打打小時工,一年下來可以多賺個三五千塊錢。

  事實上,劉淑梅的故事和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只是縮影。自1999年,梨樹縣農民專業合作社就孕育而生了。截止目前,全縣在工商部門登記註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3418個,家庭農場938個。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這些人,在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的同時,也在走向小康生活的路上大踏步前進著。

  採寫:楊紹華 求是雜誌社記者;鄂璠 小康雜誌社記者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七)
    黑土地上的好日子本刊記者 楊紹華 鄂 璠58歲的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村民劉淑梅笑得陽光燦爛,看一看她現在的舒心日子,嘮一嘮她家的日常開支,一切就瞭然了。梨樹縣是全國糧食生產五強縣之一,也是黑土地保護利用的試驗田。今年7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吉林考察的第一站是地處松遼平原腹地的梨樹縣,走進玉米地,察看黑土層土質培養和玉米長勢。他強調,要認真總結和推廣梨樹模式,採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使之永遠造福人民。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王海青:田野上的追夢人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王海青:田野上的追夢人 2020-12-03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豫鎮:在瓜果飄香的土地上成就「甜蜜的...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豫鎮:在瓜果飄香的土地上成就「甜蜜的事業」 2020-09-14 16: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吉林省梨樹縣著力打造綠色稻米現代化產業園
    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地處東北松遼平原腹地,素有「東北糧倉」和「松遼明珠」的美稱,下轄孤家子鎮、沈洋鎮等21個鄉鎮,是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水稻)標準生產基地。為打造大型綠色生態稻田休閒觀光旅遊核心示範區,建成高起點、高標準的農業現代化建設先行區,該縣建立了梨樹縣綠色稻米現代化產業園,打造「醉美稻田畫、魅力產業園」休閒度假美景勝地。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美麗宜居新南京 讓全面小康有顏值有品質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聚焦南京,看看這裡如何以繡花功夫雕琢城市、用綠色堅守呵護城市,夯實生態宜居之本,築牢幸福生活之基,把一個囊括「自然山水韻、古都文化魂、國際現代貌」的美麗古都留給未來。    2016年,月牙湖作為南京市首批黑臭水體展開持續整治。按照「拆、截、清、修、引、測、管、景」8字法指導,整治排汙口,實施雨汙分流改造,消除內源汙染。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海水稻」支書陳偉臣,讓村民端上脫貧致富...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海水稻」支書陳偉臣,讓村民端上脫貧致富「金飯碗」 2020-10-15 21:31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做好山水大文章 走穩生態小康路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做好山水大文章 走穩生態小康路金羊網  作者:趙映光、王漫琪、張送稔  2020-07-23 揭西縣是如何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帶領全縣人民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行穩致遠的呢?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十四)黑松驛鎮:萬壽菊盛放迎豐收 村民...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十四)黑松驛鎮:萬壽菊盛放迎豐收 村民喜摘「致富花」 2020-10-07 18: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桃園採摘,荷塘觀賞,美在小康路
    近年來,烏魯木齊將鄉村振興戰略與旅遊興疆戰略結合,以農促旅,以旅興農,幫助村民走出了一條農旅結合的小康路。  瞄準「綠色」,生態採摘人氣旺  盛夏時節,瓜果飄香。位於長山子鎮上梁頭村的小林桃園生態採摘基地,成熟的桃子吸引了不少遊客。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建設高標準農田 破解「靠天吃飯」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同時,通過水利工程措施、農業措施和科技措施的綜合運用,對「田、土、水、路、林、電」實施綜合整治和開發。 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我區按照「小並大、短並長、陡變平、彎變直和互聯互通」的要求,對項目區實施條田整治、坡改梯整治等措施,建起田間道路,促進項目區土地的規模化經營和機械化耕作;經過對土地平整方式進行適宜性分析後,通過翻耕、種植綠肥等措施,改善土壤肥力,提升項目區地力水平;通過實施水源工程、輸水工程、排水工程和渠系建築物4項內容,完善灌溉與排水的配套設施,增強了項目區抵禦自然災害能力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菜籃子」裡的小康夢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今天來看「菜籃子」裡的小康夢。地鐵一號線站外,就是原來的紅橋區佳園裡社區商業街。上世紀80年代末,由於周邊佳園北裡、佳園東裡等5個小區,有近3萬名居民要買菜,這裡逐漸形成了佔路市場。許愛順,1994年從山東德州來到天津做小本生意,賣雜糧、賣蔬菜。雖然天天起早貪黑、吃苦受累,但跟在老家打工相比,能賺到的錢多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深山有果初長「橙」 「橘」心照亮小康路...
    村裡引進蜂蜜臍橙種植後,併到基地務工,每天能有100塊左右進帳,再加上每年4000多塊錢土地流轉費,收入翻了好幾番,於去年順利脫了貧,生活越過越好。劉朝芬在陽光下舉起一個金黃金黃的蜂蜜臍橙,高興地說:「這蜂蜜臍橙真的是個好果子,給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日子!」距田壩組不遠的新街組一帶,莽莽峰叢間,陣陣清風裡,鋪展著另一個千畝大壩。
  • 多姿多彩新業態 黑土地上新曙光
    「東極第一村」開辦新民宿赫哲族走向小康生活「烏蘇里江來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開千張網,船兒滿江魚滿艙……」這首膾炙人口的《烏蘇里船歌》,歌唱的就是生活在三江平原上的赫哲族群眾。習近平總書記曾深情寄語赫哲族人民:「在發展道路上要發揮好制度優勢,人數較少民族也都要奔小康,一個也不能少。」過去,漁獵是赫哲族人民生活的主要來源,如今,逐漸豐富起來的特色產業讓赫哲族人民走向了小康。撫遠市烏蘇鎮抓吉赫哲族村是赫哲族聚居地,東臨烏蘇里江,南接三江自然保護區,是我國陸地最東端的行政村,每天都迎來共和國的第一縷陽光。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感受小康進程「中國風」
    「小康」以及「大同」,是先輩們憧憬的社會理想,是典型的中國表達。筆者近日跟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採訪團一路走來,途經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穿林海,過草原,進農村,真切感受到農業在強起來,農民在富起來,農村在美起來,感受到奔小康進程中的「中國風」「中國範」。  小康實踐更注重鄉情。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王愛建:「玩轉」農業機械 走上致富之路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王愛建:「玩轉」農業機械 走上致富之路 2020-08-13 20: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萬畝山荒地變身「聚寶盆」
    新華網南京7月16日電(沙芳如 於華傑)山路崎嶇、交通閉塞、土地貧瘠,曾是黑林最真實的寫照。黑林鎮地處蘇魯兩省交界,位於連雲港市市轄區內贛榆區的西北部。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黑林鎮陷入經濟發展的困局之中。而如今,走進黑林鎮,滿眼綠色撲面而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一口深井拓寬脫貧致富路
    □本報記者 魏永平  進入12月,太行山上的風變得寒冷。在山西省昔陽縣三都鄉西峪村,一場熱鬧的晚會正在老年活動中心上演。村民們敲鑼打鼓,帶來秧歌、快板、流行歌曲改編等節目,表達著「過去吃水貴如油,現在深井水長流」的激動和喜悅,抒發著「飲水思源頌黨恩,豪情滿懷奔小康」的幸福和感恩。  「村裡打的深井出水了,村民們高興,辦場晚會慶祝一下!」剛表演完節目的村民王貴明開心地說。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盧龍劉家營鄉:調整產業結構 助力農民增收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盧龍劉家營鄉:調整產業結構 助力農民增收 2020-08-10 17: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走向幸福生活
    我們在房間裡見到了大學畢業正在複習考研的高俊祥,他說:「2005年,我們家和其他村民從臨夏州東鄉縣偏遠山區整體搬遷到這裡,如今已整整15年了。如果沒有移民搬遷,我們不可能過上今天的幸福生活。」&nbsp&nbsp&nbsp&nbsp伴著「決戰決勝全面小康」的嘹亮號角,全市各級各部門始終把全面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和增加貧困群眾收入作為重中之重,營造出齊抓共管、條塊聯動、合力攻堅的良好工作局面,譜寫出一幅氣壯山河的宏偉篇章。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董啟友:鵬裡村的「金牌調解」
    按理說,已過古稀之年的老董應該在家遛鳥下棋、喝茶聽戲、含飴弄孫,享受晚年生活了。但是,老董卻退而不休做起了村裡的志願者。「閒不住啊!」老董笑著說,「雖然退下來了,還是感覺一身的勁沒處使。就尋思著為村民們再做點貢獻,發揮點餘熱。」 剛開始,老董只是在村裡幫忙,做些為文化活動室看門的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