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下午,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範區內,習近平總書記憑欄遠眺。這裡,長勢喜人的玉米一望無邊、綠浪滾滾,十來架無人機進行著噴灑作業。
2020年7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吉林省考察。這是7月22日下午,在四平市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範區地塊,習近平走進玉米地,了解農業科技研發利用、黑土地保護情況。 視頻來源:央視影音
這是5年間習總書記第三次到吉林考察,第一站就走進了全國糧食生產五強縣之一、黑土地保護利用的試驗田——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
作為我國最為寶貴的耕地資源,黑土地可謂是「耕地裡的大熊貓」。然而,由於長期高強度開發利用、地下水超採嚴重等原因,導致黑土區耕地出現長期透支,肥沃的黑土變得越來越「瘦」、越來越「薄」、越來越「硬」。
農業大縣梨樹也面臨這個難題。如何在開發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依託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的技術支撐,「梨樹模式」呼之即出。
何為「梨樹模式」?副縣長閆鶴介紹,就是在玉米種植過程中秸稈全部還田並覆蓋在地表,將耕作次數減少到最少,田間生產環節全部實現機械化。包括收穫與秸稈覆蓋、土壤疏鬆、免耕播種與施肥、病蟲草害防治的全程機械化技術體系。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保國已在梨樹縣紮根科研10多年。7月22日下午,他向總書記詳細介紹了保護黑土的梨樹模式:「我們想了個辦法,把玉米秸稈還田,就像給黑土地蓋了一層被子,不僅可以防止風蝕水蝕,起到抗旱保墒作用,秸稈腐爛後還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土質鬆軟,玉米根系扎得更深了,還能抗倒伏。」
「這個模式總結推廣了嗎?」習近平總書記關切地問。
「梨樹縣已經推廣了200萬畝,全省推廣了1800萬畝,計劃推廣到4000萬畝。」李保國自豪地答道。
「這個工作很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定要採取有效措施,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留給子孫後代。梨樹模式值得總結和推廣。
據了解,按照地理位置和主要土壤類型,梨樹縣各地更是因地制宜,採取了不同的「梨樹模式」:東南部的半山區主推玉米秸稈覆蓋還田模式;中部的平原黑土區主推玉米秸稈覆蓋還田,並輔以玉米秸稈條帶旋耕還田模式;西北部的風沙鹽鹼土地主推以保水為目的秸稈覆蓋還田模式和條帶旋耕還田模式。
2007年梨樹縣在高加村的一塊試驗田上開始了一系列探索。在這塊試驗田裡,科研人員圍繞玉米秸稈全覆蓋,逐步探索建立起較為成熟的耕作技術體系,即「梨樹模式」,圖為試驗田中長勢喜人的玉米。(中共四平市委宣傳部供圖)
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要讓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近年來,圍繞著保護性耕作,梨樹縣進行了一系列強化農業技術的探索:建設中國農業大學吉林梨樹試驗站、建設全國首家黑土地保護與利用院士工作站、創建科技小院、建立現代農業綜合示範區,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農業機械化。
成立於2011年的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現擁有大型農機具54臺套,是一家集農業社會化服務、規模經營和新技術推廣應用於一體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圖為盧偉合作社的農機倉庫。(中共四平市委宣傳部供圖)
此次吉林考察,習近平總書記還來到位於梨樹縣康平街道八裡廟村的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院內,一排現代化的農機具吸引了總書記的目光。
「這是玉米聯合收割機,能一次性完成玉米摘穗、剝皮、收集裝車;這是植保機,是用來除草、田間防蟲的;這臺是打包機,最大優點是可以一次性撿拾秸稈……」合作社理事長盧偉逐一介紹,如數家珍。
盧偉合作社現有成員176戶,輻射帶動600戶,經營面積達到690公頃。2016年,合作社被評為國家級農民示範社,圖為盧偉合作社內部陳設。(中共四平市委宣傳部供圖)
據悉,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11年11月,是一家集農業社會化服務、規模經營和新技術推廣應用於一體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面積達到690公頃,佔全村耕地面積的86%。「合作社成立後,通過土地流轉,實現了規模化、機械化經營,農業生產效率大幅提高,農民收益大幅增加,勞動強度卻大幅降低。」盧偉告訴記者。
今年59歲的村民劉淑梅是該合作社的一員,她告訴記者,幾年前她帶地入社,實現了一舉多得:家裡的地不用伺候了,9畝地再加分紅就年賺1萬塊;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後,家裡蓋了兩棟大棚加一棟暖窖,每到收成時,訂單收入就有6萬塊;此外,她還能利用空餘時間去合作社或鎮上打打小時工,一年下來可以多賺個三五千塊錢。
事實上,劉淑梅的故事和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只是縮影。自1999年,梨樹縣農民專業合作社就孕育而生了。截止目前,全縣在工商部門登記註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3418個,家庭農場938個。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這些人,在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的同時,也在走向小康生活的路上大踏步前進著。
採寫:楊紹華 求是雜誌社記者;鄂璠 小康雜誌社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