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蔣介石這一輩子一碰到強大的對手,都在渴望西方國家的援助,不是說得到援助不對,而是過分依賴外國,甚至不惜喪權辱國,抗日時得到大量美援,正面戰場卻打得一塌糊塗,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才敢對日宣戰,後又割出蒙古換取蘇聯出兵。解放戰爭後期又把希望寄託美英兩國,直至抗美援朝依舊本性難移,又渴望美國能幫忙打翻身仗。借勢並無不對,但蔣介石往往只求別人出大力,而自己不盡力。這點北伐之時便初見端倪,儘量避免自己嫡系部隊打硬仗,甚至不惜坑其他派系部隊。用《人間正道是滄桑》中董建昌的話說蔣介石從不打吃虧的仗。
大家可以去看看蔣逃到灣灣後寫的失敗反省,通篇怨天怪地、到處甩鍋,怪蘇聯沒把東北全交給他,怪美國武器禁運影響了他,怪手下將領全是廢物飯桶不聽他的話。他認為自己一直都是英明的,為何會失敗呢?因為周圍全是豬隊友。
蔣希望軍官們能夠不要太死板,靈活作戰,不要命令來了才動,沒命令就不動,但是一旦因為誰擅自做主行動,不論打了敗仗還是勝戰,蔣又往往會追究他的責任把鍋全部甩他身上,長此以往,大部分人都出工不出力,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蔣介石意圖出兵朝鮮,美國政府:萬萬不可!
韓戰爆發時,蔣介石認為,這是打翻身仗的最佳時機,企圖派國軍參戰,然而美國不讓他如願,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也有一層意思是警告蔣不要輕舉妄動。
美國不讓蔣參戰,並不是不需要,而是知道他想幹啥,怕不受控制,擴大戰爭。還有就是國軍戰鬥力太差了。美國讓蔣介石在進攻東南沿海結果碰得頭破血流。丟光浙江沿海的島嶼。1953年胡鏈帥領2萬國民黨軍進攻東山島。守軍是遊梅耀的公安80團1000多人戰鬥力在解放軍三流而已。最後國民黨軍一敗塗地戰死被俘就超過三千多人。要是去朝鮮面對一流精銳的志願軍結果可想而知。美軍可不想讓他們再當一次運輸隊。
根本原因還是美國也有進一步控制寶島的意思,拋出寶島地位未定論,第一個反對的就是蔣,讓參戰等於確認蔣的合法性,美國花錢,請懷著鬼胎的蔣參戰,而且沒有戰鬥力,並對島失去最佳戰略選項,太不划算。不過蔣也知道美國根本不待見他,他只是將美國一軍。
事實上,國軍雖然沒派作戰部隊去,但是情報人員去了萬把人到朝鮮的,協助美軍監聽通訊,分析情報,戰場喊話,戰俘審訊和關押。
而且這時期老將掌控的軍事力量在東海南海和西南內陸地區特別活躍,東山島之戰就是這時候打的。而西南地區繳費者三年殲滅近百萬人。還有,國軍真把自己當棵蔥了。如果國軍參戰就能讓美蘇加大砝碼,是美國人不知道國軍多爛,還是蘇聯人不知道國軍多無能?另外,蘇聯從大連旅順撤兵,是因為看到了解放軍強大的戰鬥力。是解放軍在朝鮮頑強的戰鬥力讓蘇聯人有所忌憚。不撤兵,蘇聯人損失更大。
韓戰,美軍及蔣,才真正地見識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實力!此時蔣介石的心情應該坦然多了,因為美國總是罵老蔣笨蛋、無能,支援這麼多的好武器竟然戰敗在解放軍手裡,現在輪到美軍直接和解放軍交手,卻落了個和老蔣一樣的敗局,所以讓蔣介石欣慰的是自己戰敗在解放軍手裡不但不丟人似乎還有幾分驕傲!
韓戰後,60、70年代朝鮮能夠戰後重建並且發展比南韓好全靠中國和蘇聯盡國際主義義務,60年代中國工業產值下降三分之一還答應給朝鮮多供煤8萬噸。國內只能削減企業用煤。當時下的命令是一噸都不能少。中國對朝鮮的援助持續到80年代。而且城市化程度高就能說明不靠外部力量建設?朝鮮地勢東高西低,西部是大量的衝積平原,土地肥沃適合耕作所以城市化程度高。蘇聯解體後,朝鮮經濟肉眼可見的衰落。一個被戰爭打爛的地怎麼靠自己建設起來?而且發展的人均電量是同時期中國五倍,用愛發電?
高度自律的蔣介石
其實看歷史及人物,最容易走向「非黑即白」,包括我本人也是這樣,這種思維模式根深於人的生活、學習、工作中,會制約一個人的發展,我們都知道片面地看待問題是不正確的,但往往我們會明知故犯。你看身邊的「成功人士」,他們當中基本很少會有這種非黑即白的思維邏輯,這是「成熟」的一種表現形式,有些人一把年紀了,考慮問題像個小孩子一樣。當然,這是需要長期訓練的,絕非一蹴而就的事。
而制約我們產生「非黑即白」的根源是信息的不完善,你接觸到的信息是使你產生了立場,所以你看待這個問題就會有偏向,但這個問題是幾乎沒辦法可以完美解決的,因為信息來源本來有限,有些無關緊要的事情沒必要花時間去多方面收集信息整理資料。
所以要解決這個問題,有兩個渠道可以借鑑一下:1、在了解事物的全貌之前,儘量少下結論,或者要下結論儘量用「中性」一點的詞;2、多給事情背後的邏輯做假設和提問題,比如A告訴你B壞極了,但B這個人是否真的壞極了還是一般壞還是根本就不壞,這個結論要在自己心中打個問號,因為「B壞極了」是經過A的心理處理的。
所以很多人對蔣介石的高度自律持否定態度,其實是在說「蔣太壞了,不配用自律這個詞」,這就見仁見智吧,至於他自律不自律,對這個問題很糾結非要爭個明白的朋友們,可以多去看看一些資料,比如蔣的全傳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