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是一句中國的諺語,但用來形容,世界現代軍事史上極富爭議的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也是相當的貼切。這位麥克阿瑟有著相當厚重的軍事資歷,他曾參加過一戰和二戰,後來還在韓戰中擔任美軍遠東軍司令,指揮和協調聯合國軍兵進朝鮮。他更是美國著名西點軍校最年輕的校長,在美國他有著無上的功勳,在美國人民的心中,對他的支持率一度比起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還要高。
美國國會為表彰其功績,還破例特別為他鑄制一枚金質勳章,當中鐫刻著「日本徵服者」、「朝鮮捍衛者」「菲律賓解放者」「澳大利亞保衛者」這些美國的榮譽稱號。
但是這些頂在他頭上無比耀眼的光環,同時也讓他越發地更狂妄,更囂張,更虛榮,這便滋養出麥克阿瑟驕傲和自負的軍事素養。驕兵必敗,正正就是這些驕傲和目空一切斷送了他本該繼續「輝煌」的軍事生涯。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韓戰便是麥克阿瑟軍事生涯的終點。
韓戰在爆發後,氣勢如虹的朝鮮人民軍一路高歌猛進,眼見勝利在望之際。由美軍主導的聯合國軍,實施了麥克阿瑟的仁川登陸作戰方案,一舉將戰爭局勢完全扭轉。然而正在洋洋得意的麥克阿瑟以為成竹在胸,卻萬萬沒有想到之後竟會遇上,難纏萬分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在與中國人民志願軍數度較量後,聯合國軍不斷呈現出敗勢。
最後麥克阿瑟在朝鮮戰場差強人意的戰果,令到美國的軍政當局大為不滿。最後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以「未能全力支持美國和聯合國的政策」為說辭解職麥克阿瑟。從此麥克阿瑟只能回到家鄉當起一位在美國的「無冕將軍」。
韓戰不但是美國的失敗更是麥克阿瑟的失敗
麥克阿瑟對於韓戰的失敗,一直都是耿耿於懷,甚至到了垂暮之年的他仍然堅信當年若然沒有被杜魯門解職,繼續按照他設定好的三大基本作戰方略執行到底,那麼美國將會是韓戰中偉大的勝利者。
然而麥克阿瑟一直堅信能贏得戰爭勝利的這三個作戰方略,為何沒能實施?實施了就真能如他所願嗎?
戰略一、在韓戰爆發初期,美國本土應向朝鮮地區直接增派5個以上的陸軍師及數個裝甲加強營。
麥克阿瑟主要是考慮到,當時南北朝雙方軍隊在兵器、兵力及軍事素養上差距較大,美軍必須對韓軍給予強而有力的支援,才能更有效對抗朝鮮人民軍。但當時的美國為防止蘇聯對歐洲的西進,一直將軍事重心放在歐洲,本土軍隊又進行了幾次的裁軍,不適宜一次性從本土調派大量兵力到朝鮮戰場,所以時任總統杜魯門認為,麥克阿瑟請兵本土的理由不充分,斷然拒絕了這一要求。不得已之下,麥克阿瑟只能多次少量地,從日本美軍基地調派部隊增兵朝鮮戰場。所以麥克阿瑟認為杜魯門這舉措是在延誤戰機,若然不是自己策劃了仁川登陸,恐怕早就讓在朝的美國陸軍變成「海軍」了。
戰略二、摧毀能從鴨綠江通往朝鮮的所有橋梁
當麥克阿瑟指揮著聯合國軍,一直北上越過38線之際,出於對遇上中國軍隊的擔憂,請示美國當局,同意直接摧毀鴨綠江上所有能通往朝鮮的橋梁,防止中國軍人入朝作戰。然而時任美國國防部長的馬歇爾擔心事態會失控,所以否決了麥克阿瑟的這項請示。麥克阿瑟始終認為,若然當時摧毀全部橋梁,中國在之後是不可能有大量軍人在短時間內赴朝作戰的,朝鮮戰場的戰敗,華盛頓當局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戰略三、將戰爭進一步擴大至中國境內,必要時使用核武器
中國人民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在38線膠著時,一度佔據有利形勢,甚至還一度向南挺進了上百公裡,惱羞成怒的麥克阿瑟在無計可施之下,請示美國當局希望能將戰事擴大至中國境內,打擊中國東北的軍事目標,封鎖中國沿海,必要時在中國使用核武器。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則認為麥克阿瑟的計劃是瘋狂的,而且稍有不慎便會引發起第三次世界大戰,這與美國的根本利益不相符,所以再次否決了麥克阿瑟的這項計劃,並認為再讓麥克阿瑟胡攪下去,後果將不堪設想,很快便對麥克阿瑟進行了解職,這一解職同時也是宣告麥克阿瑟的軍事生涯正式終結。麥克阿瑟則認為打擊中國是為了儘快結束戰爭,而華盛頓則以此將戰敗的責任歸咎於自己,轉移因朝鮮戰敗,美國社會向政府施加的壓力。
其實回過頭來看,或許麥克阿瑟的戰事方略並沒有錯,但杜魯門的擔憂也很合理,美軍真正繞不開的難題是遇上中國人民志願軍,因為站在正義一方的中國軍民是無法被戰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