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貼作為我們民間一道出名的傳統小吃,它以它極具特色的外殼搭配不一樣的的口感,咬一口嘎嘣脆的獨特特性,再加上它的外皮在油的煎炸之下變得十分薄脆,輕輕地吃上一口,其中特製的汁水便流淌而出,充斥著你的味蕾,衝擊著你的感官,而且其對於餡料的要求不高,所以導致其製作過程中加入的餡料選擇豐富,只要你可以想到的東西都可以包進鍋貼裡面。
外皮酥脆帶著些許焦香、裡面的餡料則充滿汁水的鍋貼,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小吃,剛剛出鍋的鍋貼,慢慢的熱氣,一大口下去可能會被裡面的餡料汁燙到,所以只能先弄開一個口子,輕輕吸一口料汁,再慢慢吃下整個鍋貼才是最正宗的吃法。
聽傳言說鍋貼的來歷是以前宋太祖因皇太后喪事剛完,心情十分低落,不僅不受百官朝賀新春,而且茶不思飯不想的。當他午後獨自在院中散步,抒發自己心中的悲傷之情,忽然聞到了一陣食物的清香,突然就覺得自己放鬆了下來,便尋著香氣走到了御膳房,發現御廚正把之前沒煮完的剩餃子放在鐵鍋內煎著吃,御廚看到太祖進來嚇得沒敢說話,以為自己偷吃被發現了,這時太祖正好幾天都沒好好的吃過飯,此時被香味勾起了食慾,就讓御廚鏟幾個給他嘗嘗,這一嘗不要緊,太祖覺得它入口焦脆,一口咬下裡面又很嫩,很是好吃,一連吃了好幾個。於是問這叫什麼名字,御廚一時答不上來,太祖看了看用貼著鐵鍋煎的餃子就隨口說,那就叫鍋貼吧。
後來他宴請大臣時讓御廚做了這道鍋貼賞給大家享用,御廚們從口味到外形加以改進,大臣們吃完之後都對鍋貼倍加讚賞。太祖也想要將它傳承下去。但一百五十年後的靖康之變,北宋被金國滅亡。當朝皇帝、太上皇和嬪妃國戚甚至廚子宮女都被金人擄走。只有逃出來的皇九子衣冠南渡,在建康府(今南京)站穩了腳跟。一面召集兵馬勤王,一面靠著不清不楚的回憶,讓新任御廚做出了鍋貼。
雖然和以前的汴京版做法完全不一樣,但再次出現的鍋貼因為它獨特的口感還是流傳遍了整個都城。經過歲月的沉澱和洗禮後,演變成了如今的鍋貼。
鍋貼還常常被人們誤認為是煎餃,很多時候,對於大部分外行的食客來說,其實分不太清鍋貼和煎餃有什麼區別。但是只要吃多了,仔細琢磨一下就會發現,煎餃是把餃子先蒸熟了再下鍋煎一下,但鍋貼就省略了這一步,直接下鍋煎。
在烹飪的順序上,煎餃是先蒸熟之後再小煎一下就成功了。而鍋貼就要不斷地轉動鐵鍋,時不時還要揭開鍋蓋淋上清水,注意火候等會比較複雜些,這可是個技術活。在這樣的烹飪之下,鍋貼慢慢變得成熟。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鍋貼不像普通餃子一樣比較短小,而是比較細長。
口感外焦裡嫩,裡面的餡料十分飽滿,輕輕一口咬下,其中的餡料汁充斥在口腔中,口齒留香,讓你久久不能忘懷,而且吃鍋貼跟吃餃子也有異曲同工之處,吃的時候可以個人口味來進行加料,喜歡吃辣的可以加上辣椒醬,如果喜歡吃酸爽口味的也可以搭配上醋。
鍋貼的魅力就在於也許可能你並不想吃它,但是當你看到製作鍋貼的小吃攤時,聞到那獨特的香味,看到那誘人的色澤,也會忍不住買幾個來嘗嘗,滿足自己的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