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2日世界著名經濟學家奧利弗·威廉姆森逝世,享年87歲。威廉姆森教授是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他所創建的交易費用理論(TCE)是新制度經濟學重要分支。威廉姆森教授將經濟中的「交易」作為最基本分析單元,採用契約論的視角,藉助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引入了不完全契約中的策略行為問題;把獨自地和協調地採取適應性措施作為市場和科層制兩類經濟組織共有的核心問題;提出了資產專用性概念,並吸收民法學家麥克內爾的契約分類方法,構建了一個較為完整的交易費用理論的分析框架。
交易費用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審視組織邊界、治理形式的重要視角和思維,儘管提出了幾十年時間,對網際網路時代仍具有較強的指導和借鑑意義。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及其相關聯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量子計算等新技術的出現,對產業、企業組織的交易費用、交易效率產生極大的影響。據方竹蘭等學者(2016)關於網際網路產業發展對交易費用的影響研究表明,從2004年到2012年,網際網路產業發展對各行業交易效率提升整體達29%以上,對於租房、租車、餐飲等行業影響更是巨大。由此所帶來交易費用對產業組織形態、企業管理業態的改變是值得我們思考。
一、交易費用變化對企業邊界的改變
交易費用理論源於經濟學家科斯的《企業的性質》,興於威廉姆森教授。交易費用理論認為,企業的存在就是對市場配置資源的替代。由於市場交易存在機會主義行為、不確定性、小數目條件、專用性資產等現象,會相互影響並大幅提升市場的交易費用,因此通過企業內部控制協調的方式能夠有效降低市場的交易費用。與此同時,隨著企業自身規模的擴大,企業內部的組織協調成本會快速上升,當通過市場交易配置資源的交易費用等於企業內部控制協調成本之時,就是企業存在的邊界之所在。
而網際網路技術及相關產業的出現對使得企業進行市場交易的交易費用越來越低於組織內部的協調成本。企業更傾向於憑藉自身核心技術或設計能力, 通過契約、參股或平臺加盟等形式,利用高技術信息手段整合優勢資源,形成產供銷整體協作網絡。這表明企業組織的內部邊界(管理邊界)在持續縮小,而外部邊界(控制、影響邊界)在不斷擴大,突破傳統企業成長的極限。因為傳統企業隨著自身規模不斷擴大,自身內部管理協調成本也持續上升,當等於外部市場交易成本之時,企業的增長規模達到極限。而通過核心技術、資源所控制的協作網絡,不受內部管理、協調成本制約,其增長速度及規模遠遠超過傳統企業。像傳統工業時代巨頭通用電氣、福特汽車等企業,自身擁有著幾十萬員工,自身內部固定資產額達到數千億乃至萬億元(內部邊界巨大)。而網際網路時代商業巨頭,阿里、騰訊、滴滴、美團等企業,自身所擁有員工數也就數千至數萬人,自身內部固定資產額也就幾十億、幾百億元(內部邊界小),但其所控制、所影響、所加盟的員工可能達數百萬、數千萬人,相關影響資產可能達數十萬億,遠遠超過傳統工業時代企業的邊界。
交易費用對企業邊界的改變帶來的不僅僅是規模的變化,更重要是經營模式的變化。這些由企業與企業所形成協作網絡往往直接面向客戶, 減少了中間商環節,直接向客戶提供個性化定製服務,而客戶的需求也能直接反饋給協作網絡, 由成員企業迅速調整設計、改進方案,有力增強了企業經營的彈性和柔性,使得企業能夠快節奏地適應市場需求變化,迅速對外部環境變化做出調整,防止僵化、固化,不斷提升網絡整體核心競爭力。
二、交易費用為企業商業模式創新提供思路和路徑
資產專用性是交易費用理論中重要概念。威廉姆森教授指出資產專用性指的是一種專門性投資,這類資產一旦改變用途或者使用者都會招致難以忽略的價值損失,也就是說合同雙方必須「唇齒相依」,且唇亡必齒寒。專用性資產一方面為交易雙方量身定製,降低雙方反覆使用成本,另一方面也提高雙方交易風險。為了緩釋此類交易風險,交易雙方要麼設計可信承諾或監督機制,要麼兼併或者收購,由此產生「治理結構」。威廉姆森將各種交易屬性、資產專用性水平與市場、企業和中間組織治理結構進行比較, 確立不同交易相適應的有效治理結構,建立了治理結構匹配分析框架。
在傳統工業時代,企業競爭優勢主要來自企業內部,企業通過內部價值鏈的整合、重構創造差異化優勢,企業為了增加差異化來源,同時為增強客戶粘性,鎖定客戶,往往相關配套產品資產專用性較高,不同企業之間產品難以兼容,例如傳統索尼、松下電子產品主機和耳機、音響等零部件間均不能與其他電子產品兼容。而進入網際網路時代,一方面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發生了變化,企業之間競爭不再是單體企業的競爭,而是不同協作網絡、標準、體系之間的競爭,競爭優勢不再僅來源於企業之內,更多來自於企業之外,要增強企業競爭優勢首先要先開放這個體系,讓體系內的成員不斷增長,用戶不斷擴大,創新的來源也就不斷增加。另一方面技術發展,信息平臺的搭建,模塊化技術的成熟,也為降低企業資產專用性提供了技術支撐。不同企業的軟體、硬體、作業系統的兼容、互通程度不斷提升。
網際網路帶來的企業資產專用性的改變,為企業組織商業模式的創新帶來很多契機和路徑。原先封閉的,資產專用性強的生態體系,通過技術上模塊化、標準化的接口,平臺模式的創新,打造成開放兼容,「資產專用性」較低的開放生態體系。例如,華為通過授權使用谷歌的安卓作業系統,後續又開放鴻蒙作業系統、方舟編譯器原始碼,打造的開放性手機生態體系,超越蘋果自成體系的封閉系統,成為世界第二大手機製造銷售企業。通過低資產專用性,打造開放兼容平臺,擴充平臺生態系統影響、控制的範圍,通過體系、標準的創新獲得競爭優勢成為未來網際網路時代產業發展重要趨勢。需要指出的是開放網絡平臺價值不在於網絡本身,也不在於網絡大小本身,而在於網絡內的協同創新程度和來源,如果試圖通過擴大網絡來套取流量和現金,最後只能涸澤而漁,只有不斷在開放系統內吸收系統成員知識、智慧,持續進行技術創新,才可能實現開放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三、信任(Trust)在組織治理中的作用更加凸顯
威廉姆森教授認為組織治理的方式包括市場治理、企業治理和混合治理模式,三種治理模式各有優劣,各自對應不同交易費用下的交易情景和契約類型。同時,威廉姆森教授提出交易費用受到有限理性、機會主義、不確定性、資產專用性、信息不對稱以及交易氛圍(Atmosphere)的影響。也就是不同交易費用水平決定不同治理形式和治理文化,同時不同治理文化反過來作用於企業的交易費用水平。傳統工業時代由於市場信息不對稱程度較高,無論是市場交易還是企業內部控制協調,都傾向於通過「競爭」手段來擺脫依賴性防止被鎖定從而降低成本,企業間、企業內部信任程度往往較低,機會主義行為時有發生,監督、執行成本較高,這種不信任氛圍反過來進一步增加了交易費用。網際網路時代一方面組織知識、技術含量不斷提升,以信任為基礎的知識共享、信息交互成為組織發展的客觀要求,另一方面技術進步帶來信息不對稱程度較低,也為信任文化建立提供客觀土壤。
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對交易費用影響進而改變企業邊界,產業聯盟、技術聯盟、平臺加盟、產業集群、特許權經營等介於企業組織和市場之間的「中間型組織」混合治理模式的形式和數目急劇增加。混合治理模式既不像企業組織內部的「命令控制」,也不像市場交易的「競價競爭」,而是通過友好溝通和反覆協商模式。「中間型組織」往往是通過核心技術、資源為紐帶締結而成,知識屬性較高,組織間的信任水平直接決定聯盟企業的感知能力、個體行為以及組織學習等。信任成為「中間型組織」有效運行的關鍵所在,是組織間信息交換和知識共享決定性因素。
這就要求企業的經營哲學,從傳統的以相互競價、權威命令為主的「零和博弈」思維轉變為以非權力性影響力、關係嵌入性為主的「合作共贏」思維,從西方的競爭文化轉向東方傳統的合和文化。「中間型組織」中供應商、客戶和主體企業之間不再是簡單價格競爭者關係,而是創新的協同者,通過知識分享、交互、外溢,共同碰撞創新亮點。例如海爾集團的智能家居產品,吸收來自多個國家外部供應商和專家團隊意見,匯集上百萬客戶的交互體驗,運用大數據分析最終形成產品初步創新方案;再如武漢光谷高技術產業集群,以光電信息產業為主,基於共同地域文化、創新文化,建立相對穩固信任合作機制,通過不同創新主體間的充分合作以及創新要素的共享,構建起完整的創新體系和創新網絡,從而實現協同創新。「中間型組織」內的企業通過逐步建立信任基礎和默契,自覺的、經常性進行知識共享、信息交換以實現聯盟企業間協同創新,共同創造更大資源優勢。
四、通過大數據、區塊鏈等相關技術降低企業及產業組織信息不對稱程度及交易費用
交易費用不像企業物流、倉儲、原材料、人工等費用可直接感知和度量,但它卻對企業經營成果、產業績效產生重要影響。威廉姆森教授提出交易費用包含信息搜尋成本、信息交換成本、討價還價成本、決策成本、監督成本和違約成本(對方違約給企業帶來成本)。這些都與企業日常經營、交易活動密切相關。如果市場、產業的交易費用過高,行業內企業間交易的頻率、活躍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市場資源配置難以得到有效匹配,而過高的監督和違約成本也使企業無法集中精力進行技術創新,限制其創新能力提升,企業業績也將受到影響。因此,無論是產業層面還是企業層面都亟需通過各項信息技術手段來降低交易費用,提升市場整體的透明度和成熟度。
政府層面上,通過大數據共享和建立多層次數據要素交易市場,打通不同行業間、區域間「信息孤島」,建立黨、政、學、企信息共享平臺,緩解市場信息不對稱程度,有效降低產業內、企業間信息搜尋成本、信息交換成本、決策成本,並通過信用體系建立減少企業的監督成本、違約成本,從而全面提升市場的交易頻次、活躍度,使得企業專注於自身核心技術能力提升而不用擔心技術被竊取或被「敲竹槓(hold-up)」,為市場、產業的健康、持續、良性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企業層面上,通過區塊鏈、二維碼等相關信息技術,增強公司產品、流程、服務的可追溯性,可驗證性,例如國內很多有機農產品企業也都通過二維碼技術實現其產品可溯源,可識別,國際零售巨頭沃爾瑪和Bext360開始使用區塊鏈追著其供應鏈上產品和公司,確保其產品品質和食品安全。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降低市場對企業、企業對市場雙向的交易費用,提高企業對產品品質的管控能力,提升產品、服務品質,增強企業的品牌聲譽和美譽度,防止優質企業被「逆向選擇」和「劣幣驅逐良幣」,最大限度實現供求雙方的最優需求匹配,實現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作者:陳銘,系中央網信辦規劃財務局幹部)
參考文獻
1.[美]奧利弗·E.威廉姆森.反託拉斯經濟學——兼併、協約和策略行為[M].張群群、黃濤譯,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2.[美]奧利弗·E.威廉姆森.治理機制[M].王健、方世建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
3.[美]奧利弗·E.威廉姆森.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論企業籤約與市場籤約[M].段毅才、王偉譯,商務印書館,2002 .
4.羅逾蘭等.關係治理、組織間信任與產學聯盟知識共享[J].江海學刊,2016.3.
5.劉東,張捷.威廉姆森學術成就的方法論成因及其意義[J].經濟評論,2012.2.
6.方竹蘭等.中國網際網路產業的發展對交易費用的影響[J].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