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樂園》作者渡邊淳一,出生在日本北海道,隨母姓。渡邊淳一的求學生涯對自己的創作有著很大的影響。畢業於醫學院,剛開始在一家醫院上班。渡邊淳一在醫院工作中,動過刀,見過血,看見死。內心不斷產生恐懼感甚至絕望感,索性辭職寫文。
渡邊淳一說他筆下的人物:"不願意接受壓抑,並且燃燒自己。」
作品簡介
這本書一半多篇幅都在講述男女之間情愛場景,如果拍成一部電影可能是一部唯美的電影,那幽黃的燈光和男女溫柔地風情萬種,再配上窗外作為環境背景,畫面十分具有美感,看這本書需要很大的定力。
本書採用24節氣作為標題,以時間作為線索和背景。描寫了有家室的久木和結了婚的凌子因為和自己的伴侶家庭生活不幸福。兩人從相識,慢慢相愛,越陷越深,無法自拔,兩人都選擇了離婚生活在一起,但是後來男主沒有足夠的金錢生活,女主也在不停衰老,兩個人背負著沉重的社會輿論壓力,不得不共同赴死。
「時間會衝淡愛情嗎?」,「道德和愛情你會選哪個?」「性與愛衝突嗎?」。世間的愛情總是面臨那麼多的問題。與其說是一種選擇和矛盾,不如說是一種人性。在書中人物的糾結和惶恐中,我們體會到主人公在婚姻、愛情、道德、性之間的矛盾。
古往今來,關於愛情的作品數不勝數,愛情伴隨著激情,那如煙花般絢爛的愛情看起來似乎很美麗,可是煙花轉瞬即逝,就像綻放的花蕾,終將有失去的那一天。而愛情的持久就是反人類的物品。比起婚禮上「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誓言,我更喜歡網易雲一個評論:
「新人結婚的時候 不應該手搭著聖經說不論貧窮富貴 健康疾病都至死相伴 而是應該把手放在《進化心理學》和《自私基因》這兩本書上宣誓:「我將違背我的天性,忤逆我的本能,永遠愛你」
看完這本書或許心裡會忐忑不安,會想難道兩個人一起呆久了就會互相厭倦嗎?
性愛
文中細緻的性愛文字描寫,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很有美感,吸引了很多人去閱讀這本書。渡邊淳一不是為了讓讀者感受其中情愛情節的歡愉,赤裸裸地呈現是為了說明人體交合的美感。而是通過兩人肉體的接觸,體會到凌子和久木兩人之間情感的聯繫。
這部分描寫最吸引人的是兩人細節描寫和姿勢的變化,在這些細節和姿勢 這代表著兩個人對於性的認知在發生變化,隨著關係的深入,情愛的環節也在不停地發生變化。也隱含著兩個人感情的變化,與其說是沉迷於肉慾之中,只是給自己的情感找到一個宣洩方式。
「這即是一種豁達,又是一種無奈,一種委身於主動放蕩和墮落的本能。」
道德
這本書很受歡迎還可能是因為新鮮感,在中國傳統的的主題中,愛情是強調道德感的,是強調忠貞的。但是《失樂園》衝出道德限制,把愛情和道德分離開來。這種題材看起來就比較刺激。但是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婚姻很難擺脫這種道德的評判和種種規矩限制。
「有婦之夫」,「有夫之婦」在世俗的評判中是不能在一起的,是違背倫理的,久木年紀已將很大了,但是卻宛如少年,知世故而不世故,在工作中遭受重創,已經無力改變,和妻子平淡地生活著,又一個已經出嫁的女兒,柴米油鹽侵蝕了他們兩的感情。久木覺得這樣的生活沒有激情,這一眼望得到頭的生活,加上工作的壓力,久木開始厭倦。
凌子是一個賢惠的家庭婦女,她的丈夫很優秀,但是卻生活毫無趣味,是工作狂,三十歲的凌子對這樣的生活不滿意。
對各自婚姻不滿意的兩個人,就這樣擦出了火花,雙雙出軌,只為了在一起。也就是「婚外戀」。當他們愛得熾烈的時候,離婚卻惶恐不安。也會有所顧忌,這說明現實的道德是有約束的。
死亡
「生死」話題說起來就很沉重,很早以前我覺得自己是一個不能接受死亡的人,曾經傻乎乎想:自己最愛的人去世,接受不了怎麼辦?「生命是最重要的·」,但是書中的主人公認為:
「死雖然可怕,但這也就像是一次出門旅行。既然這個世上的芸芸眾生早晚都要走上死的旅途,那麼自己想要和最心愛的人,以最美的形式去旅行。「
「一直都覺得不在一起的愛是殘缺的」,既然這麼相愛,為什麼要通過死亡去逃避,而不是勇敢面對,去克服種種困難。有時有時候會覺得他們的行為有點懦弱和幼稚,沒有解決問題。特別害怕未來面對的所有事情,他們內心覺得自己做了違背倫理的事情,心裡折磨,又無力改變。外界的評價給他們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所以選擇死亡。
「現在,家庭自不必說,和社裡的同伴也格格不入,承受著唯獨自己一人處於真空狀態的孤獨感的折磨。而凜子也似乎同樣,在自忖有生以來再無二次的深愛的裹挾之下,越是勇往直前越是為世人、為親人所拋棄,只剩自己形影相弔。」
兩人的相遇很平靜,這種平靜和兩人一起赴死的情節組合起來,會顯得震撼,讓人緊緊不能釋懷。冰冷的屍檢報告是他們愛證明,和他們升溫的情感形成對比。
不太推薦太過年幼的孩子看這本書,裡面的價值觀和性描寫會產生一定影響,沒有覺得她們的愛情有多麼偉大和美好,感情很真切,但是缺乏力量。
愛情不是只享受其中的歡愉和快感,還有片刻的寧靜和陪伴。美好是在細水長流的日子中慢慢浮現的,不是一次性釋放,需要你花費足夠時間耐心,更需要你不斷地成長,心中有詩意,柴米油鹽也可以變得生動有趣,只是這些不是坐享其成,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和重塑自己,是一段艱辛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