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回小行星碎石樣本探索太陽系起源

2020-12-17 南寧晚報
    「隼鳥2號」探測器降落在小行星「龍宮」的模擬圖

  12月5日,日本的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向地面釋放可能裝有小行星「龍宮」碎石的密封艙。該密封艙或於日本時間6日凌晨2時50分被投放到澳大利亞南部的沙漠地帶。據報導,可能被帶回的碎石樣本,或有助探索太陽系起源。

  密封艙或在澳沙漠著陸

  據日本廣播協會報導,密封艙的投放地點是澳大利亞軍隊訓練的場所。該地平時對人員出入實施嚴格管制,但此次允許媒體4日對回收密封艙的相關設施進行採訪。

  該設施內有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控制中心,相關人員對推斷密封艙著陸地點的具體操作順序等進行了確認。

  報導稱,該投放地也是澳大利亞原住民生活的地方。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宇宙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藤本正樹表示:「這是一片廣闊平坦的大地,最適於密封艙安全著陸,是能夠馬上將樣本運回日本的絕佳環境。」

  另據日本共同社此前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4日召開了記者會。該計劃負責人津田雄一教授表示,「探測器非常順利」,並強調「認為取得了超出預想的成果」。

  津田介紹稱,密封艙將在縱100公裡、橫150公裡的橢圓範圍內落地。如果使用火藥的密封艙分離工作失敗,就會像2010年返回的第一代「隼鳥號」一樣,整個機體進入大氣層,以回收樣本為優先。第一代「隼鳥號」的機體當時燃燒殆盡。

  可能帶回小行星碎石樣本

  2014年12月3日,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搭載H-IIA火箭26號機在日本鹿兒島縣種子島宇宙中心發射升空,並於2019年2月和7月成功著陸小行星「龍宮」表面,採集到了「龍宮」地表下的巖石標本。2019年11月,它結束了約1年半的停留,向地球出發。

  當地時間2020年12月5日下午,在經過6年60億公裡的往返航行後,「隼鳥2號」在22萬公裡的高度向地面釋放密封艙。日本時間6日凌晨,裝有巖石樣本的密封艙將進入地球大氣層,並於凌晨2時47分至57分,降落在澳南部伍默拉附近的沙漠,鑑於其直徑只有40釐米,尋找它的任務「十分困難」。抵達伍默拉的日本專家已在多個地方設置衛星天線接收信號,當地航天局和國防部也將協助執行搜索和檢索任務,最快當地時間6日中午前後可將密封艙回收。科學家們期待這些樣本能幫助他們解答太陽系形成和生命起源等謎題。

  「隼鳥2號」或將繼續前行

  報導指出,如果密封艙成功分離,在太空中孤獨地航行6年之後,「隼鳥2號」仍將繼續前行。根據計劃,機體留在太空,釋放密封艙後,它將用剩餘燃料繼續前往另一顆遙遠的小行星,名為「1998KY26」,踏上長達11年總計100億公裡的新旅程。

  綜合中新網、新華社、觀察者網

相關焦點

  • 日本確認帶回了小行星樣本,原目標是取樣100毫克
    12月15日,當地時間周一日本宇航局(JAXA)確認其小行星探測任務「隼鳥二號」(Hayabusa2)已經將太空巖石樣本帶回地球。據悉,日本宇航局的工程師們在此次小行星探測任務的樣本容器中發現了黑色的沙子,他們認為這些沙子來自一顆名為「龍宮」的小行星。
  • 地球生命起源被找到了?小行星進入太陽系,在地球上留下了生命?
    地球生命的起源被找到了?小行星進入太陽系後,在地球上留下了生命?在地球生命進化的過程中,有一個問題一直難以解決,那就是地球生命的起源是從哪裡開始的?針對於這一問題,科學家的觀點各不相同,部分學者認為地球上生命的出現是40億年前,在海底熱泉口所誕生的,因為這裡的溫度適宜,還擁有充足的水資源,生命在這裡誕生是理所當然的,而地球上所有的生命起源,都是由海洋生物所進化而來的。除了這一觀點之外,也有一部分學者認為,太陽系中生命的產生很有可能會和40億年前,太陽系的一場意外有很大的關係。
  • 日本與NASA合作,分享隼鳥二號帶回樣本
    圖1:日本探測器隼鳥二號拍攝的小行星「龍宮」照片NASA下屬天體材料研究和探索科學部(ARES)的科學家、收集館長Keiko Nakamura-Messenger,將負責隼鳥二號的美國部分樣本的保管和安全處理
  • 人類首次取回地月系以外的碎石,日本隼鳥 2 號現已成功返回地球
    IT之家12月6日消息 發射六年之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今日宣布,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 2 號回收艙當天在澳大利亞南部著陸,預計在今日中午前後完成回收任務。「隼鳥 2 號」昨日向地面釋放可能裝有小行星 「龍宮」碎石的密封艙,該密封艙或於日本時間 6 日凌晨 2 時 50 分被投放到澳大利亞南部的沙漠地帶。據報導,可能被帶回的碎石樣本,或有助探索太陽系起源。而這也是人類首次將地月系以外的石塊帶回地球。
  • 12月6日凌晨,「隼鳥二號」採集的小行星樣本成功返回地球
    樣本艙將被送到日方設在當地的總部,經過氣體分析等程序後,再被空運至日本,在專用設施內開艙。研究人員將對艙內樣本進行研究,並對水分和有機物進行分析,以研究太陽系的誕生過程。
  • 隼鳥二號搶先回歸,6日凌晨帶回樣本,或助科學家揭秘生命起源
    隼鳥二號攜帶樣本從3.4億公裡之外的小行星返回,目前即將回歸地球,此後隼鳥二號將繼續前行去探索新的目標。這並非是日本第一次在小行星上採集樣本回歸,2005年隼鳥號在絲川小行星上已經完成了樣本採集,並且在2010年送回地球,雖然樣本很少,僅僅1500粒肉眼幾乎看不到的炭質球粒礦物質,但終歸是實現了突破。
  • 「冥王號」登陸貝努小行星取樣 將帶來「太陽系嬰兒照」
    冥王號已經達到了很多個裡程碑,這次我們安全、成功地接觸了貝努的表面,這進一步體現了人類探索太陽系奧秘的決心。」 按照計劃,它在2018年到達本努,並在2023年將樣本帶回地球。這是美國發射的首個從小行星採集樣本並帶回地球的任務,是NASA新疆界計劃的第三項任務。第一項為2006年1月19日發射的「新視野」號冥王星探測器,第二項為2011年8月5日發射的「朱諾」號木星探測器。     為什麼冥王號要去貝努採樣本?
  • 隼鳥二號送回了古老行星上的樣本,或與生命起源有關
    該太空艙從一顆遙遠的小行星上帶回了樣本,這可能會給太陽系起源和地球上生命來源的研究提供一定線索。日本航空航天探索機構(JAXA)表示,周六下午,太空艙成功地從22萬公裡(136700英裡)外分離,這是一次具有挑戰性的操作,需要精確地控制。這個太空艙將於周日降落在澳大利亞伍梅拉一個人煙稀少的偏遠地區。
  • 日本成功回收「隼鳥2號」樣本艙 內裝小行星碎石
    據稱,樣本艙在澳南部沙漠地帶著陸,奔赴當地的日方小組對其進行了回收。  據此前報導,「隼鳥2號」探測器於2014年12月發射升空,在「龍宮」小行星製造了隕石坑,兩度成功著陸。2019年11月,它結束了約1年半的停留,開始返回地球之旅。  當地時間2020年12月5日下午,「隼鳥2號」向地面釋放裝有小行星「龍宮」碎石的密封樣本艙。當地時間6日凌晨,樣本艙進入地球大氣層。
  • 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回收艙返回地球,已成功返回樣本
    JAXA將對回收艙可能攜帶的微量小行星樣本進行研究,隼鳥2號探測器在釋放出回收艙後繼續其小行星探測之旅。這是歷史上第二次小行星樣本被送回地球,可能將幫助科學家們更多地了解太陽系的起源。在返回地球之前,Hayabusa2在小行星周圍徘徊了一年半,繪製了其巖石表面地圖,並抓取了樣本。科學家們渴望看到Hayabusa2帶回來的巖石,因為來自小行星的原始樣本可以告訴我們更多關於太陽系在行星最初形成時的信息,因為小行星有點兒像我們宇宙鄰居的嬰兒照片。這些太空巖石自太陽系誕生以來就一直存在,科學家們認為,在過去46億年裡,小行星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 歐西裡斯號成功登陸小行星貝努收集樣本
    NASA太空船首次成功降落在小行星上執行收集樣品任務!歐西裡斯號(OSIRIS-Rex)號於10月21日6時12分降落到近地小行星貝努(Bennu)的表面,目標是從貝努表面收集至少60克的灰塵和碎石,預計2023年9月24日將樣品送回地球,以研究太陽系的起源與生命相關有機物和水的來源。
  • 快來了解一下「冥王號」登陸小行星取樣吧
    冥王號已經達到了很多個裡程碑,這次我們安全、成功地接觸了貝努的表面,這進一步體現了人類探索太陽系奧秘的決心。」 按照計劃,它在2018年到達本努,並在2023年將樣本帶回地球。這是美國發射的首個從小行星採集樣本並帶回地球的任務,是NASA新疆界計劃的第三項任務。第一項為2006年1月19日發射的「新視野」號冥王星探測器,第二項為2011年8月5日發射的「朱諾」號木星探測器。 為什麼冥王號要去貝努採樣本?
  • 「隼鳥2號」把小行星塵埃帶回地球
    圖片來源:AP/Shutterstock 本報訊 本周,日本航天探索局(JAXA)確認完成了將小行星塵埃帶回地球的任務。近日降落在澳大利亞沙漠中的「隼鳥2號」返回艙中,裝有小行星「龍宮」上的黑色顆粒。 JAXA太空系統專家Yuichi Tsuda表示,這一操作對項目組和JAXA而言都具有裡程碑意義。
  • 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送回小行星樣本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經過6年的長途太空旅行後,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釋放的返回艙於12月6日在澳大利亞南部著陸。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透露,這是人類首次獲得小行星地下物質樣本。「隼鳥2號」於2014年12月從日本種子島宇宙中心發射升空,2018年6月飛抵距離地球約3億公裡的目標小行星「龍宮」附近,並首次通過在小行星上製造人造撞擊坑的方式,採集小行星地表和地下巖石樣本。據稱,小行星「龍宮」直徑約1公裡,它被認為含有水和有機物,與約46億年前地球誕生時的狀態相近。
  • 日本等待小行星樣本回收艙著陸
    【新華社微特稿】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5日下午在距離地球約22萬公裡的太空釋放回收密封艙,裝有小行星「龍宮」巖石等樣本,預定6日凌晨降落在澳大利亞南部沙漠。據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介紹,當地時間6日4時47分至57分(北京時間6日1時47分至57分),回收艙將降落在南澳大利亞州伍梅拉沙漠,最快當天中午回收,先送到澳大利亞國防軍在這一帶的設施,檢查樣本是否完好。項目主管津田雄一稱隼鳥2號探測成果「超出預想」,返程狀態「非常良好」,對成功回收頗有信心。
  • 小行星,彗星和流星——小天體蘊藏的大奧秘
    我們太陽系最小的天體——小行星,彗星和流星——蘊藏著大驚喜。小行星,彗星以及一些從它們發出的彗星是我們的太陽系在46億年前形成的遺留產物。當行星和衛星在數千萬年間經歷了變化,但許多這些「小個子」的冰、巖石和金屬並沒有。它們很像記錄著行星演化的化石記錄。目前有 791,384顆已知小行星和3,559顆已知彗星。
  • 小行星上居然挖到了人造物?!「隼鳥2號」樣本回收行動概要
    「絲川」更為古老的C型小行星「龍宮」,旨在通過解讀原始太陽系內礦物、水和有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而探究地球、海洋、生命的起源與進化的奧秘,同時使用「隼鳥號」在宇宙進行往返探查技術,以溫故知新,而引領世界先進水平。
  • 為什麼要去小行星挖土? 專家:這是意義重大的「太陽系考古」
    小行星上藏有太陽系古老遺蹟  對於地球來說,近地小行星是一種危險的存在。它們在太空中風馳電掣,不時與地球擦肩而過,讓人心驚肉跳。不過這些魯莽的傢伙並非一無是處,它們身上也藏有科學家們夢寐以求的東西,比如太陽系最古老的遺蹟。
  • 「隼鳥2號」回收艙返回地球:所攜樣本有助探究生命起源
    「隼鳥2號」回收艙返回地球02:15來自新華社客戶端據共同社澳大利亞庫伯佩迪12月6日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稱,已於6日在澳大利亞沙漠回收了脫離「隼鳥2號」小行星探測器返回地球的一個微型太空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