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試水「社區食堂」:家門口的食堂如何帶來便利、安全和美味?

2020-12-25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12月17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老年群體的衣食住行越發引人關注,如何讓城鄉空巢、獨居、留守、高齡等一些生活有困難的老人吃飽、吃好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

近年來,各地政府紛紛探索開辦社區、農村小食堂。

福建省漳州市第一家社區食堂「幸福大食堂」在薌城區通北街道和平裡社區開業一個多月了。這個社區攜手物業公司,採取「社區免費提供場所、物業投資經營自負贏虧、低償服務居民」方式共同經營,食堂採取套餐制、訂餐制、會員制三種經營模式,面向小區居民,尤其是老人精準配餐。居民可以通過微信群、電話、智慧程序實現線上訂餐。食堂每天開放中午、晚上兩餐,60歲以上老人價目分6元、8元、10元、12元四檔,60歲以下小區居民每餐多2元。社區居委會主任韓少榮說:「套餐是60歲以上的老人,我們有三菜一湯。套餐價格是明碼規定,就是給老人一個最實惠的。」

福州市創辦社區「長者食堂」一年來,解決很多老人的吃飯問題。記者在倉山區臨江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長者食堂看到,老年人憑著就餐卡,只花10元錢就可以吃到一葷兩素再加上一飯一湯的營養午餐。社區居民陳景華說:「對老人是非常方便的,飯菜花樣很多,味道真的不錯,才10元錢,很便宜。」

臨江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主任曾麗英說:「食堂每天從中午11點到夜裡12點半都營業,向60周歲以上老年人提供用餐服務,目前我們推出一葷兩素10元、兩葷一素15元兩種套餐。」

在吉林省延邊州安圖縣九龍社區的「康養老年餐廳」,72歲的孫玉英正在吃午餐。她說:「你看這菜搭配得好,又合老太太的口味,這多好。」

社區黨工委書記宋世玲表示:「為解決居家養老的老年人一日三餐問題,針對老人的飲食習慣,制定了專門食譜。主要的服務對象就是轄區70歲以上的孤寡、空巢、留守和失獨老人,為他們提供就餐和送餐服務。現在我們收3元錢,爭取了民政局的居家養老的項目資金,他們交一部分,我們補助一部分。這樣我們一頓飯4個菜,有麵食、有大米飯。」

對很多體弱多病、獨居、行動不便的老年人來說,「買菜、做飯難」是影響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的大問題。為此,江西省吉安市在吉州區的5個社區試點提供「尊老餐桌」服務,這個項目分為「社區尊老餐桌」和「巡訪+送餐上門」兩個子項目。吉州區民政局養老服務股工作人員徐洋超:「我們以送餐上門的形式,解決部分失能半失能以及行動不便的老人在家用餐的問題。」

「社區食堂」價格實惠、還非常方便,既解決了老年人的吃飯問題,也減輕上班族的家務負擔,還是很受歡迎的。

跟社會化的餐飲相比,社區食堂公益屬性更強。但要實現價廉物美,而且能夠細水長流,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讓社區食堂能夠「微利可持續」,形成自我「造血」機制,這個過程中又會遭遇哪些困難?

安徽省銅陵市三年前在銅官區陽光社區開辦了首個社區老年人日間配餐中心,由暉仁養老院負責運營,並將這個項目納入省級社會服務養老體系建設民生工程,規定全市60周歲以上老年人來就餐都可以享受八折優惠,今年因為疫情,民政部門又制定了一項優惠老人就餐的政策:年滿80歲的老人就餐,每天補助一餐,補助3元錢;60歲上的低保戶吃一餐補助4元錢。但這家配餐中心的運營卻遭遇了尷尬,配餐中心食堂經理邢鳳蓮表示,運營了3年多時間,每年的接待量超過一萬人次,但針對老人的優惠補貼都是由企業負擔,政府相關補貼並沒有到位:「政策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享受到,這種運營補貼沒有拿到。我想政府如果能給一點補貼,我們會做得越來越好,因為我們這個動機並不是想掙錢,只是想做一些服務,只要不是貼得太多。」

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7年前開始推廣「愛心食堂」居家養老新模式,目前已建立78個「愛心食堂」。但一些社區受制於場地、營運經費、補貼資金等方面的原因,影響了愛心食堂的建設發展。大街道高田王社區愛心食堂目前還設在新大路上的一家私營餐館裡,社區公共服務中心劉亞萍解釋說:「苦於沒有足夠資金,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地方,後來遇到這位在新大路開餐館的愛心老闆。老闆是做善事,他說社區裡面有沒有需要幫助的老人,他們也盡點企業的責任。」

經過雙方協商,愛心餐館提供免費飯菜,社區派人把飯菜送到老人家裡,並監督菜品的衛生和口味。目前,高田王社區有近20名80歲以上老人接受愛心食堂的送餐服務,每年各項開支約8萬元,政府補貼4萬元,還有4萬元的缺口靠愛心商家和社區各界的捐助勉強維持。北侖區其他地區也都不同程度存在沒有場地、資金不足等問題,各級政府部門正在設法解決。北侖區民政局副局長汪鷹說:「在已經建成的房屋裡,每個村、社區必須有每百戶15平方米的居家養老服務的房屋提供,新建的有20平方米的房屋提供;對於資金方面,一是加大政府對愛心食堂的資金保障。二是通過市場化,隨著老年人就餐成本的提高,老年人所要提供的就餐費用也要進一步提高。三是通過愛心人士的捐助,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收入來補充愛心食堂的發展。」

相關焦點

  • 把社區食堂這件民生實事辦好
    ……近年來,不少居民小區漸漸興起了一種服務居民的社區食堂。資料圖。來源:人民日報梳理發現,價格實惠、用餐便利、對外開放、兼具社區社交功能等種種特徵,不僅讓社區居民在家門口就能夠享受「舌尖上的美食」,還讓許多「老社區」重新煥發了活力,撐起了居民滿滿的幸福感。
  • 把社區食堂這件民生實事辦好|長城評論
    ……近年來,不少居民小區漸漸興起了一種服務居民的社區食堂。資料圖。來源:人民日報梳理發現,價格實惠、用餐便利、對外開放、兼具社區社交功能等種種特徵,不僅讓社區居民在家門口就能夠享受「舌尖上的美食」,還讓許多「老社區」重新煥發了活力,撐起了居民滿滿的幸福感。
  • 【地評線】渤海潮評論:把社區食堂這件民生實事辦好
    來源:人民日報梳理發現,價格實惠、用餐便利、對外開放、兼具社區社交功能等種種特徵,不僅讓社區居民在家門口就能夠享受「舌尖上的美食」,還讓許多「老社區」重新煥發了活力,撐起了居民滿滿的幸福感。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數據,今年各地計劃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9萬個,其中建設社區食堂成為很多小區改造清單中的「必選項」。
  • 社區小食堂:面積不大但用餐便利 有效解決周邊居民就餐問題
    陳波介紹,勁松北社區四成居民是60歲以上老人,有的要幫子女照看孩子,沒有多餘時間和精力做飯,有的獨居老人年事已高,自己做飯不僅麻煩,也不安全;還有37%的社區居民是年輕人,平時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往往沒空進廚房……「滿足實惠便利的日常用餐需求,社區食堂的確是不錯的選擇。」陳波說。
  • 使用敬老卡享7.5折優惠,看這家即將開業的社區食堂在你家門口嗎?
    使用敬老卡享7.5折優惠,看這家即將開業的社區食堂在你家門口嗎?據悉,華陽敬老院社區食堂由上海緣源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負責經營,緣源餐飲自2008年成立,一直專注於為老助餐,曾先後被評為上海市民政局為老助餐食品安全追溯試點單位和上海市優秀志願者團隊。
  • 家門口這家食堂,老年人首選!
    作為幸福城市榜單的「常勝將軍」,成都的城市幸福感畫像和人的幸福行為自然無處不在。比如,家門口能有個「老年食堂」,每天都能在這裡吃到好吃不貴的菜飯,這,就是一種幸福。近年來,成華區在推進社區發展治理中,創新探索助老服務新模式,取得較好成效。在府青路街道文德社區,就有個建在居民家門口的老年助餐服務點,該助餐服務點試運行1個月以來,以其優質的服務和乾淨衛生、實惠的價格,受到老年朋友們的點讚。
  • 我市試點規模化經營社區食堂 毓西市民社區食堂中心店正式開業
    自2020年11月19日試營業以來,社區食堂因其物美價廉、乾淨衛生、色香味俱全、方便就餐而深受轄區居民的喜歡,越來越多的居民享受到了在「家門口」就餐的衛生、安全和實惠。經過一周試營業,大約每天有近700人前來就餐。「紅燒肉燉土豆、清炒山藥、有機花菜各一份,一個花卷,一碗粥。」 28日中午,75歲的劉炳章大爺打了一份套餐吃得津津有味。
  • 市民社區食堂毓西社區中心店正式開業
    試營業以來,社區食堂因其物美價廉、乾淨衛生、色香味俱全、方便就餐而深受轄區居民的喜歡,越來越多的居民享受到了在「家門口」就餐的衛生、安全和實惠。經過一周試營業,大約每天450人前來就餐。11月28日,全市首家規模化經營的食堂——市民社區食堂毓西社區中心店正式開業。「魚香肉絲、紅燒茄子、有機花菜各一份,一個花卷,一碗粥。」
  • 社區小食堂 民生大文章(深度觀察)
    過仕寧攝 核心閱讀價格實惠、用餐便利的社區食堂既能解決老年人的吃飯問題,也能減輕上班族的家務負擔,受到社區居民的歡迎。與社會化餐飲相比,社區食堂公益屬性較強。要實現價廉物美,在成長初期往往難以做到盈虧平衡,需要政府部門、社區和社會力量的多方支持。
  • 百姓「舌尖上的幸福」 煙臺市區已建46家社區食堂
    2019年,市政府辦公室印發《煙臺市中心城區市民社區食堂建設指導意見》,在芝罘、福山、萊山、牟平、開發區、高新區等中心區重點推開。截至目前,社區食堂在煙臺市區已建設46家,日均服務社區居民8114餘人,其中老年人1865餘人。作為煙臺市政府今年100件民生事項中的一項,煙臺市民社區食堂,百姓「舌尖上的幸福」,暖身更暖心,為老年人打造了一個「家門口」的食堂。
  • 社區食堂,火了!創新性的市場化探索有哪些?
    人口老齡化將為社會發展帶來諸多挑戰,傳統的家庭觀念,也使得提供全方位、多層次、個性化的養老服務保障,成為解決我國老年群體養老問題的理想模式。要破解居家養老需求和服務供給間日益突出的矛盾,社區的居家養老服務的側供給改革勢在必行。
  • 金家嶺街道「金質社區」展示:金家嶺社區開辦社區食堂 打造「百姓...
    金家嶺街道按照區委要求,對標先進地區經驗做法,高起點打造了石嶺路社區、東城國際社區、康城社區等城市基層黨建示範點。「金質社區」成效如何?黨建引領聚合力,探索奮進展新顏。經過一年的運作,目前,「金質社區」工作全面開花。各個社區敢於破題、勇於探索、大膽創新,為基層黨建工作蹚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新路子,形成了以黨建促基層治理之變的新格局。
  • 該地首開社區食堂,每日30種菜品可堂吃可外賣,最低……
    翁老伯介紹,光中梅苑一個小區60歲以上老人就有700多名,現在社區食堂開到了家門口,方便了許多老年人就餐。吃飯吧__7月8日,上中西路720號新開了一家社區食堂——熊覓·梅隴社區食堂正式開門營業,這也是梅隴鎮首家由政府引導、社會化運營的社區食堂。
  • 川劇變臉變進社區食堂?這個「中秋民俗集市」好特別!
    近日,在虹口SOHO工作的林女士來到北外灘街道社區食堂吃午飯,發現這裡特別鬧猛。原來為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民俗文化,體驗民俗特色活動,北外灘街道將「中秋民俗集市」搬進了社區食堂內。點擊播放 GIF 0.0M中午十一點半,白領和社區居民排隊測溫後依次進入,只見社區食堂內被分隔出一部分區域,有6-7個攤位,宛若一個小型集市。
  • ...關於進一步推廣社區食堂模式,解決社區老人就餐難的建議
    本專欄選擇一些優秀的提案和提案辦理復文摘要公開,展示政協委員和政協參加單位是如何為黃浦經濟社會發展、為黃浦民生保障積極履職的,政府職能部門又是如何依法行政、回應提案者意見建議的,以此擴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參與,接受民眾的監督。
  • 社區食堂上海走紅 讓老人享受「舌尖上」的幸福晚年
    全新打造的食堂不僅讓老人享受美食的樂趣,也成為另一種交流平臺。她告訴記者,自從食堂開了後,一位年近九旬的老太太經常在這裡「蹲點」,還沒開門就等在門口;到了打烊時候才離開,這裡不但可以就餐,還可以和其他「老夥伴」們聊聊家常。食堂志願者重點關注高齡老人的狀態,發現異常及時和其所在的社區溝通,發揮長者食堂的特殊關愛作用。
  • 社區大食堂:把「幸福」端到餐桌上
    12月28日中午,在薌城區和平裡社區的「社區大食堂」,服務人員馬上笑臉迎來幾位走進食堂的老人,告訴他們今天的菜譜,「等會張大爺他們幾個來了,正好坐一起,你們邊吃邊聊。」和平裡社區人口3715人,其中老年人1509人,佔總人口的40.6%,社區所在的小區60歲以上老人就有330多人,社區人口老齡化問題比較突出。
  • 豐富菜品 送餐上門 下城區這家老年食堂升級了!
    近日,剛剛升級改造完的下城區文暉街道三裡家園社區老年食堂迎來了第一批顧客,他們是社區邀請的老年試吃員。對於69歲的夏方斌老說,家門口這家老年食堂再熟悉不過了。「不僅整體環境提升了,食堂運營模式也全面升級了,現在的老年食堂,包含精選套餐和現場炒菜兩種就餐模式。精選套餐的菜品菜式更豐富,價格更實惠;而現場炒菜主打新鮮、美味,菜品30多個。」
  • 「愛在冬至 幸福家園」雙合成西峪社區食堂迎來首批「顧客」
    一大早,時針剛剛指向7點,西峪社區10多名志願者與雙合成娘家廚坊西峪社區食堂的員工們,在辮子姐姐趙光晉的帶動下便開始忙碌起來,有的和面、有的摘菜、有的絞肉,不大一會兒功夫,面已和好,滿滿兩大盆肉餡已備待用。此時,受邀的老人們陸續來到社區食堂,年近七旬的辮子姐姐趙光晉忙裡忙外招呼老人們一一落座後,便擼起袖子和大家一起包餃子。
  • 寒潮來襲,漕河涇社區食堂人氣不減反增,居民盡享暖心幸福「食」光
    老年人買菜、做飯更加不便,家門口的漕河涇社區食堂很好地解決了老人吃飯的難題。 1月7日中午11點,位於漕東支路上的老年助餐點——漕河涇社區食堂內熙熙攘攘,十幾位老人已經在排隊買飯,寒潮天氣下,這裡的人氣不減反增。 社區食堂「冬日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