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變法下的大宋之變

2020-12-14 中國青年報

《大宋之變,1063-1086》趙冬梅/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編者按

從來沒有哪個朝代像宋朝這樣飽受爭議,有人說它積貧積弱,有人說它文明輝煌。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趙冬梅認為,從1063年英宗即位,到1086年哲宗初年司馬光離世,24年間,宋朝政治由盛轉衰,堪稱「大宋之變」。

---------------

截至仁宗朝的北宋政治接近於理想狀態

北宋政治是皇帝制度下的王朝政治。在皇帝制度之下,王朝政治以一姓統治的長治久安為最高目標,追求一個「穩定」——整個社會生產、生活秩序的穩定,兩個「安全」——朝廷國家統一的安全和皇權的安全。

為達此目標,王朝政治的理想狀態應當包括下列內容:第一,國家制度的設計傾向於地方、部門、機構、個人的分權制衡,以確保皇帝和中央的集權;第二,政策制定要避免對社會的頻繁騷擾和過度壓榨,以「不擾」為善政,皇帝與朝廷必須承認並敬畏社會所具有的「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集體力量;第三,在政治運作中,一方面,皇帝應當保持其超越性,克制私慾,不受制於任何利益群體(比如後宮、外戚、宦官、權臣、勳貴、強藩),並具有良好的判斷力,兼聽獨斷,另一方面,士大夫要能夠有效地輔助皇帝治理國家,這種輔助不僅僅是作為行政官員承擔治理功能,更重要的是能及時糾正皇帝的錯誤缺失,提醒皇帝統治中可能存在的隱患,防患於未然,弭患於已發,消除小矛盾,避免大衝突。

以上述標準衡量,截至仁宗朝的北宋政治,已接近於理想狀態,取得了皇帝制度下王朝政治的「最好成績」:第一,國家制度設計精良,近乎完美地實現了分權制衡,基本消除了強藩、宦官、權臣、外戚等因素對國家統一和皇權穩定的幹擾,做到了「百年無內亂」;第二,政策制定顧及社會的承受能力,在國家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尋求平衡,避免過度擾民,所謂「出政發令之間,一以安利元元為事」;第三,批評糾錯機制實施有效,這套機制包括複雜精密的輿論、監察、信息溝通制度,以及包容批評的思想基礎和政治風氣——「最好成績」的政治不等於沒有問題,而是有問題能夠被及時指出,並加以糾正。

影響穩定性的主要因素是人

北宋政治有三項核心特徵:分權制衡的制度設計、追求國家-社會平衡的政策傾向、實施有效的批評糾錯機制。其中,制度設計具有較強的穩定性或者說惰性,政策傾向與批評機制的穩定性則是脆弱的,影響其穩定性的主要因素是人,可以分為皇帝因素、宰相大臣因素和士大夫因素。

其一,皇帝因素,包括皇帝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因素。皇帝制度之下,皇帝享有至高無上、超越一切制度法律的權力。來自臣下的任何限制,如果他想拒絕,都有權拒絕;他的任何荒謬決定,只要堅持,臣下都不得不執行。只要不打破君臣秩序,就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對皇權實施強制性約束。

作為皇權的行使者,「皇帝」具有雙重性。一方面,作為時間序列中「列祖列宗」的延續,和空間秩序中「代天理物」的人間統治者,皇帝代表著包括朝廷國家和社會在內的「江山社稷」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他應當作出符合上述利益的選擇和決定——這是「抽象的皇帝」。

另一方面,皇帝又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人,巨大的權力讓他可以任意妄為、打破一切制度和傳統的約束,當然,這樣一來,皇帝本人、朝廷國家以及整個社會,都將付出慘重代價——這是「具體的皇帝」。

「抽象的皇帝」通過「具體的皇帝」來表達、行使皇權。如何讓「具體的皇帝」更接近於「抽象的皇帝」,是皇帝制度的最大挑戰。在北宋政治中,「抽象的皇帝」應當尊重政策制定中的國家與社會利益平衡原則,避免個人私慾的過度膨脹;「抽象的皇帝」還應接納士大夫對皇權的約束,對批評採取開放態度,承認這是一種正向的力量。那麼,怎樣才能讓「具體的皇帝」做到這些呢?歸根結底還是要靠教育,包括本朝傳統的薰染、儒家經典的學習和士大夫集團特別是宰相大臣的引導。當然,教育不是萬能的,「具體的皇帝」的具體遭遇所造成的具體心理狀態,會影響甚至逆轉政治的方向。

其二,宰相大臣因素。宋朝以樞密院分掌軍政,宰相府只管民事,宰相府與樞密院合稱「二府」,二府長官構成了廣義的宰相群體。宰相「佐天子而理大政」,「入則參對而議政事,出則監察而董是非」,同時擁有參與最高決策的權力和監督百官執行的權力。因此,不管是對於國家政策的制定,還是對於批評機制的維護,宰相的想法、說法與做法都具有風向標的作用。作為士大夫集團的領袖,宰相代表群臣引導、規諫皇帝;作為政府首腦,宰相大臣本身也要有容納批評的雅量。

其三,士大夫因素。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意識形態,賦予了士大夫教育、引導、規諫皇帝的權力與責任,士大夫引用儒家經典、天意人心與祖宗法度,對皇權施行約束。這種約束,就其本質而言,屬於非強制性的道德約束。因此,作為一個整體,士大夫必須展現出較高的道德水準;或者更確切地說,集體的道德敗壞會使士大夫喪失約束皇帝的力量。

衡量士大夫集體道德敗壞的標準,不是個別人物的道德水平,而是這個群體是否陷入「惡性分裂」。所謂「惡性分裂」,指士大夫群體分裂成為利益集團,集團利益超越朝廷國家的整體利益,成為影響個人與群體政治選擇的決定性因素,集團之間黨同伐異,互相攻擊,甚而至於水火不容、你死我活,其表現形式包括政治清洗、政治黑名單等。

一旦陷入「惡性分裂」的局面,「忠義廉恥」必然變成虛偽的口號,士大夫必將跌下道德制高點,淪為權勢的奴僕;而皇帝也將失去超越性,不得不與更善於玩弄權勢的集團結合,一個王朝也就距離滅亡不遠了。

王安石變法導致北宋政治的逆轉

王安石變法導致北宋政治的逆轉,當然這一切不能只歸咎於王安石,逆轉的根源在英宗朝就已經埋下。漫長而艱險的即位過程造成英宗心理扭曲,行為失當。神宗少年即位,力圖為父雪恥,「大有為」之心呼之欲出。皇帝因素發生變化,王安石作為宰相,只不過是逢君之欲,順勢而為。

首先,王安石變法改變了北宋朝廷的政策傾向。「出政發令之間,一以安利元元為事」,在朝廷國家的目標與社會利益之間追求平衡的政策傾向消失了。不管變法派如何標榜「摧抑兼併」「凡此皆以為民,而公家無所利其入」,但是神宗的府庫裡積攢下來的錢物是事實俱在的。

哲宗即位之初,戶部尚書李常算過一筆帳,「今天下常平、免役、坊場積剩錢共五千六百餘萬貫,京師米鹽錢及元豐庫封樁錢及千萬貫,總金、銀、谷、帛之數,復又過半」,總計達一億貫以上。而這是在神宗對西北用兵、開疆拓土、長期消耗之後剩下來的錢物。變法的斂財本質不容否認。

至於新法推行人員的違規操作對當地社會造成的損害,王安石的態度基本上是置之不理,只問其「實利」多少,「功狀」如何。處理程昉淤田「廣害民稼」案,處理王廣淵在京東強制推行青苗貸款案,皆如此類。

其次,王安石破壞了寬容政治共識,撤掉了批評糾錯機製得以發揮作用的思想基礎。北宋士大夫群體的「惡性分裂」出現在哲宗親政以後,然論其根源,則必上溯至王安石變法。王安石本人反對「異論相攪」,主張「一道德,同風俗」。在王安石的縱容鼓勵下,神宗不再承認批評是一種正向的力量,斥之為「流俗」,理直氣壯地拒絕約束。

王安石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之說,那還有什麼是可以約束皇帝的呢?王安石還告訴神宗,「上身」即「祖宗」,「活著的皇帝本人」就是「祖宗」,可以自我作古,而不必聽命於太廟中的死人牌位——神宗被徹底「解放」了,皇權被從無形的籠子裡放出來,北宋政治從寬容走向了專制。

神宗朝的專制,按照時序,首先表現為「皇帝支持下的宰相的專制」,然後表現為「皇帝的專制」,宰相淪為高級秘書,南宋政治中特別突出的「權相」現象,即濫觴於此。這兩種專制在本質上都是皇權的專制。正如劉子健先生觀察到的,「從北宋末到南宋,原本分享的權力逐漸被皇帝和權相集中起來,官僚參議朝政的空間近乎於無,沮喪越來越普遍地成為士大夫的典型心態」。

最終,以逐利為目的的政策傾向,斤斤計較的賞格罰條,過度依靠法度、忽略道德、抹殺官員個人能動性的用人方針,培養出工具性極其突出的「新官僚」,他們服從、高效、無心肝,只關心上之所欲,不關心下之所苦。其極端典型是神宗御筆親題的「內外理財之臣未有出其右者」的吳居厚。如學者指出:「官僚像商人追逐利潤一樣將新法推廣到帝國的每一個角落。他們日常所面對的正是利益的算計和官位的升遷。在這種背景下,一種新的士風開始形成。」仁宗朝歐陽修那種「但民稱便,即是良吏」的為官理念,和「不見治跡,不求聲譽,寬簡而不擾」的行政作風,一時煙消雲散。

神宗與王安石相得「如一人」的千古君臣知遇,被當時的宰相曾公亮嘆為天意。這天意的背後,是君臣間共同的思想基礎——王安石與神宗都受到法家的深刻影響。南宋的李燾作北宋編年史《續資治通鑑長編》,記錄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即位之前,神宗曾親自抄寫《韓非子》。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王安石和神宗共同造成了北宋政治的法家轉向。

讓學術的回歸學術

我希望讓學術的回歸學術,以樸素的歷史學態度來觀察「王安石變法」——把它「回放」到當時的歷史情境中去,看做法,看結果。

王安石的新法中,有很多從「現在」看顯得非常「先進」「具有現代性」的做法,比如青苗法像小額信貸、免役法像現代稅制,然其本質卻是似是而非的。倘若混淆了歷史時代的界限,任意地把古今中外的事物拉扯在一起,所得的解釋就必然是「不倫不類」的。把新法中的某些做法從特定的歷史情境中抽提出來,用現代的邏輯去解釋、包裝,這種做法,是打著歷史的旗號反歷史,必須警惕。

新法是由朝廷制定的國家政策,政策要實現,必須作用於社會。因此,要評價新法,必須看它在當時的實施效果,包括對朝廷和對社會兩方面的效果。總體而言,新法具有強大的斂財功能,與民爭利,「富國強兵」。

綜合目前已知的材料和研究成果,似乎仍難斷言新法在多大程度上對宋朝經濟造成了毀滅性破壞。個人認為,王安石和神宗的做法對於宋朝最大的損害不在經濟方面,而在政治文化方面。北宋政治走向了皇帝和宰相的專制,士大夫參政空間被極度壓縮,批評糾錯機制失效,腐敗橫行,朝廷國家因而喪失了因應內外打擊的能力。國破家亡的慘劇雖然發生在徽宗-蔡京治下,根子卻在王安石與神宗。

(作者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宋史研究會理事)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變了味兒」的王安石變法已成害民之法
    王安石畫像其中的王安石變法,更是遭到了廣泛的反對,除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反對,就連變法中要給予保護的農民,同樣也是非常痛恨變法。王安石在選用變法班子時,並沒有詳細考察班子人員的品行和目的。比如蔡京,後來成了北宋奸臣之首;比如被稱為變法「二號人物」的呂惠卿,正史這樣評價他:「惠卿既叛安石,凡可以害王氏者無不為」;再比如李定,是為了報司馬光、蘇軾的彈劾之仇才投入王安石門下。這些人來執行變法,其結果可想而知。
  • 王安石變法為啥屢遭圍攻
    熙寧三年,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後被封為荊國公,故世人又稱其為「王荊公」。從參知政事到宰相,王安石先後實行變法革新,積極推行青苗、均輸、市易、免役、農田水利等新法。推行新法期間,曾與以司馬光為代表的所謂頑固派展開激烈的鬥爭。王安石讚揚商鞅在歷史上的功績,說「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同時,痛斥程顥、程頤的復古主義,說他們「俗儒不知變」。
  • 北宋官場弊病之下,為什麼只有王安石能發動大規模變法?
    迫於生存壓力,寒門清流開始貪腐營私、大搞裙帶。整個宋代官場人浮於事、推諉扯皮、機制失靈。說起宋代的變法,我們最先想到的就是「慶曆新政」和「熙寧變法」,前有範仲淹,後有王安石,給北宋的「積貧積弱」力挽了一把狂瀾。然而,無論深度還是廣度,範仲淹的慶曆新政都不能和王安石的熙寧變法相比。
  • 同樣是改革,為何韓琦支持慶曆新政,反對王安石變法
    北宋時期,有兩場影響深遠的改革運動,一是範仲淹發起的慶曆新政,二是王安石發起的熙寧變法(王安石變法)。 慶曆新政持續的時間較短,規模不大,影響較小;王安石變法持續的時間較長,規模很大,影響深遠。
  • 「王安石變法」僅為富國強兵?他的這一理念曾成為「仁政」的核心
    第二,論文集收有一篇《論北宋後期六十年的改革》,文章寫得不夠成熟,但是我近10多年來對王安石及其變法研究的一些新思考。2004年出版《王安石變法研究史》之後,我總覺得過去對王安石變法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兩個方面,一是對王安石變法的道德評價,不論是從南宋以後至晚清,還是20世紀,都貫穿了是非之爭這一主線,二是過多地把王安石變法局限在影響北宋中後期歷史功過成敗的評判上。
  • 19歲就登基的少年天子宋神宗,如何憑著變法實現大宋強國夢
    年僅19歲的皇太子趙頊在韓琦等重臣的支持下登基繼位,他就是宋朝歷史上胸懷大志的一代明君宋神宗。他和王安石共同倡導的熙寧變法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或許是歷史之緣,讓剛剛登基的神宗和他的「親密戰友」王安石「並肩作戰」。1068年,王安石來到開封,趙頊得知王安石的到來興奮異常。他親自和王安石會面,聽從王安石對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等重要方面的改革建議。經過會面,宋神宗知道王安石是一位真正的實幹家,而王安石也知道神宗是一位胸懷大志的偉大君主。
  • 變法的「五大金剛」——「生、老、病、死、苦」
    神宗以君權的力量,掀起了大宋改革的春風,實行改革開放。但是在不久之後,就有一批守舊派出來指著新法的脊梁骨說事,他們不僅從新法的內容和效益上提出非難,而且在思想、道德上指責王安石「變祖宗法度」。「以富國強兵之術,啟迪上心,欲求近功,忘其舊學」。「尚法令則稱商鞅,言財利則背孟軻,鄙老成為因循,棄公論為流俗」。當時,有個地方發生地震和山崩,保守派說這是王安石變法不當,老天發怒了。
  • 大宋的靖康之恥,歷經百年才得以雪洗,為何王安石被認作罪魁禍首
    金國前後有兩次攻打宋朝,第一次是在公元1125年間,以之前發生的「張覺事變」為理由起兵攻宋,反正師出有名就好了。金軍一路大勝,打得宋軍毫無還手之力,直到攻陷了中山府,京城中連同皇帝在內的很多人都慌了,因為從中山府到東京僅僅只有十天的時間,金兵隨時都有可能攻來,當時的宋徽宗已經向跑路到南方,另立國都了。即便之後金兵真的圍攻了開封城,但好在最後都沒有得逞。
  • 王安石辭官回鄉卻遭百姓謾罵,這是為什麼?是因為變法失敗了嗎?
    這幾天,王安石的心情異常的失落,他推行的變法,導致萬民失業,百姓們怨聲載道,神宗皇帝也對他不那麼信任了,可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兒子王雱得了重病去世了,在這兩件事的雙重打擊下,王安石準備第二天就像宋神宗皇帝辭行,望著書桌上剛剛寫好,墨跡未乾的辭呈,王安石不禁感慨萬千,想到了以前的點點滴滴......
  • 熙寧變法—北宋文壇風暴,一代文豪為何落得千夫所指之境
    描繪出了北宋都城下市民眼中的汴京,更是北宋全盛時期繁榮的見證。北宋的繁華不僅是經濟上的昌盛詩詞歌賦方面也可謂文人層出不窮,也就是在這個繁華的市井文化之下又如羅剎門般上演著各種明爭暗鬥,變法圖強的劇情。本就昌盛的北宋又為何變法不停?一代忠臣宰相力圖變法為民的王安石又為何落得個千夫所指之境?
  • 高三寒假複習之文言文閱讀:王安石變法
    古文,是很多高中生一聽就頭大的語文難點,而且往往也是眾多學生考試當中的「丟分大戶」。其實,如果平時學習中能積累一些古文方面的常識,那麼試題就會變得簡單許多。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築的名稱、年號、諡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
  • 司馬光終於趕在死之前,殺了那個攪動大宋司法之爭的無辜婦女
    900多年前的一個夏天,一起因刑事案件而引發的的司法之爭,其影響力之大,紛爭之廣,時耗之久,足以為後世的司法變革樹立標杆。 它就是錄入《宋史·刑法志》記載的案件「阿雲之獄」。 除了圍觀的群眾,博弈的雙方都是聲名顯赫的政壇領袖:時任翰林學士的司馬光以及宰相王安石。
  • 短命的鐵血皇帝宋哲宗,如何讓大宋揚眉吐氣了一回
    文:軍事帥哥公元1100年2月23日,大宋帝國首都開封,一位年僅24歲的皇帝突然去世,大臣們或許不會想到,他的去世竟是「鐵血大宋的終結」。這個皇帝就是北宋最後一位英明君主,有著富國強兵偉大理想的宋哲宗!他繼承著父親的治國理想,將宋朝的盛世推向了頂點。
  • 文人大家王安石、蘇軾,政見不一的他們,是否真就是敵對之人
    文章中指出國家積弱貧瘠的現實,提出應效法古聖先賢之道,建議朝廷改革取士、重視人才王安石此舉,是想要對法度進行全盤改革,廢除宋朝存在的積弊,扭轉現在積弱的局面,使國家能夠從根本上富強起來但是仁宗並未採納王安石的變法主張,直到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宋神宗即位,早就知道王安石之名,
  • 好處全歸皇帝,過錯全歸臣下,王安石是如何成為靖康恥的背鍋俠?
    北宋滅亡後,持續了幾十年的有關變法的黨爭也隨之煙消雲散。而現在很多人都認為,北宋的滅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王安石的變法。怎麼去評價熙豐變法?變法是為了去聚斂收刮還是為了富國強兵?這個問題從宋代開始,就是成為了歷史上的一個超級「引戰貼」,對於這個問題的爭議與分歧連綿千年不絕。
  • 不同視角下,截然不同的王安石
    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我的認識,還停留在中學水平。大體知道:王安石變法、唐宋八大家和一些零星的詩詞,比如《梅花》等。此外,就再也沒有更多的了解。但這份傳記中,還有大量筆墨,記述了王安石和他的變法。林語堂林語堂認為,在宋仁宗時期,是有一大批才能卓著的人,在皇帝身邊任職。包括:包括蘇東坡的科舉考試的主考官歐陽修,還包括《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等等。但「王安石變法」,卻徹底打破了這一切,到北宋末年,才能卓著的人,在朝堂上幾乎一個都不剩。
  • 當過三個國家宰相,王安石卻說他是雞鳴狗盜之徒,孟嘗君差在哪?
    雞鳴狗盜漫畫但就是這麼一位拔尖的人物,卻被北宋王安石斥為雞鳴狗盜之徒,對他的鄙視都不帶掩飾一下的,可謂是看不上之極。一個是風流倜儻,當過三個國家宰相的戰國四公子之一,一個是不愛洗澡,邋裡邋遢的大宋拗相公,怎麼看王安石都沒資格這麼評價人家,但後世之中,很多人都認同王安石的評價,那麼孟嘗君田文與王安石相比,到底差在哪兒?
  • 王安石的名句「風吹瓦墮屋,正打破我頭」,有什麼深刻的含義嗎?
    公元1070年(熙寧三年),王安石正式第一次拜相,開始改革變法,當時的宋神宗也是極為信任他,還把他當成自己的偶像,這一次啟用王安石變法,也是希望可以重振北宋,讓整個帝國更加強大。後來我們也知道王安石的變法之路走得很艱辛,只不過四年的時間,他就被罷了相,還遭受了許多的指責,認為他的變法不可取,宋神宗也頂不住壓力,王安石只好退居幕後。但是僅僅又過了一年,再次啟用王安石,很快又被罷相,這場轟轟烈烈的改革也宣告結束。王安石兩次拜相,又兩次被罷相,可謂是大起大落,這也使得他對於人生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儘管人們反對,不理解他的行為。
  • 仁宗形象何以成大宋皇帝的光輝頂峰?一半源於本人,一半源自對比
    仁宗是大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42年,親政30餘年。他也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有人說,他是大宋積貧積弱的根源;有人贊他,不愧為「聖時盛世、高出前世」的明君。01.仁宗的宅心仁厚,有目共睹仁宗統治期間,北宋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科技發達。唐宋八大家,宋人佔六位,而這六位都出於仁宗當政時期。
  • 大奸似忠,大偽似真如何看待王安石
    王安石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大忠之師還是大奸之徒呢?生活中的王安石不拘謹頗為人詬病。用蘇洵的話說: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更令人不解的是,1042年,王安石考中進士後,一直偏安一隅擔任小吏。在擔任地方官的任期內,他位居太守,治績斐然,建堤築築堰,修建學校、變法,堪稱能吏。但卻屢屢謝絕朝廷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