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我的認識,還停留在中學水平。大體知道:王安石變法、唐宋八大家和一些零星的詩詞,比如《梅花》等。此外,就再也沒有更多的了解。偶然間,我在上海圖書館,翻看林語堂先生《蘇東坡傳》時,書中多次提及到王安石,引起我的極大興趣。直覺告訴我,他是個相當有趣的人,於是帶著這一好奇心,又翻開了另一位大師,梁啓超的《王荊公》(也稱王安石傳),看完我就徹底懵了。這兩位大師,對王安石的點評,幾乎不挨著,說完全對立也不為過。
王安石雕塑
我們先看看,林語堂筆下的王安石。《蘇東坡傳》可以說林老先生,寫過的最精彩的文章,也是他晚年,最得意的作品。林老先生在寫作之前,共收集了1000多首蘇軾的詩詞,800多份書信的情況下,才動筆寫作《蘇東坡傳》,並且是以英文的方式,向全世界介紹,中國文學史的傳奇人物蘇東坡。但這份傳記中,還有大量筆墨,記述了王安石和他的變法。
林語堂
林語堂認為,在宋仁宗時期,是有一大批才能卓著的人,在皇帝身邊任職。包括:包括蘇東坡的科舉考試的主考官歐陽修,還包括《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等等。但「王安石變法」,卻徹底打破了這一切,到北宋末年,才能卓著的人,在朝堂上幾乎一個都不剩。
免役法
他認為王安石是典型「國家資本主義者」。以社會改革、避免私人資本剝削和維護可愛中國人民之利益,而悍然發動的變法。在書中,多次借宋徽宗、司馬光、歐陽修、蘇洵、蘇轍和張方平等人之口,說王安石:行為怪異、沽名釣譽、清除異己和欺上瞞下等。
梅花
對王安石,貶損最厲害的,要數蘇洵,也就是蘇東坡的父親。蘇洵是打心底裡,看不上王安石。話說王安石的母親去世,曾邀請蘇洵前去做客,但老蘇拒絕出席。他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叫《辯奸論》,來批判王安石。
三蘇祠
我從中,節選一段文字,供大家賞析:「今有人,口誦孔老之言,身履夷齊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與造作言語,私立名字,以為顏淵復出、孟軻復出。而陰賊險狠,與人異趣。」並說這種人,一旦得勢,必是國家一大禍害。
北宋瓷器
蘇洵還說:」正常人,臉髒了,衣服髒了,都要去洗,這也是人之常情。但王安石不同,穿的破破爛爛,吃人不能吃的東西(王安石曾經,在皇帝的宴請上,吃過一整盤魚食,連宋仁宗都對太監說,這人太假,不可信),邋裡邋遢的談詩書,難道不是裝的嗎?並說凡事不近人情的人,沒有不是奸詐小人的。對於《辯奸論》中的王安石,就連蘇軾兩兄弟,都認為父親蘇洵,言過其實了。但曾經和王安石共事過的張方平,卻十分贊同。
北宋鈞瓷
林語堂老先生在對這篇文章的看法,也認為看後來的發展,被蘇洵不幸言中,還進一步地寫到:不知道為什麼,世界各國的怪人、狂想家、精神分裂者、都相信邋遢是天才的標誌,拒絕紳士的衣著便是不朽的最佳保證,還有人有一種怪想法,認為汙穢表示不重視物質環境,因此就代表更高的靈性,如此推論下去,天堂豈不充滿又髒又臭的天使。可見老先生,很反感王安石的沽名釣譽。
邋遢
再看梁啓超,在《王荊公》敘論中如何描述王安石的,梁啓超寫道:「以餘所見宋太傅荊國王文公安石,其德量汪然若干頃之陂,其氣節嶽然若萬仞之壁,其學術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設施之事功,適應於時代之要求而救其弊。悠悠千祀,間生偉人,此國史之光,而國民所當買絲以繡鑄金以祀也。距公之後,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國民之視公何如?吾每讀《宋史》,未嘗不廢書而慟也。」
梁啓超手稿
梁啓超,還對「王安石變法」中,推行的四個主要的政策,進行了進一步的解讀。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成是近代社會銀行的先驅。把「免役法」看成是,西方國家推行的所得稅,認為「保甲法」,就與今天警察體制是一回事。
梁啓超墓
可以說,梁啓超對王安石的歌頌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超出此前所有人的評價。在他的筆下,王安石被比作中國的克倫威爾,稱其為「三代以下唯一完人。」(註: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新貴族的代表人物之一,獨立派領袖,曾逼迫英王退位,並解散國會,建立英吉利共和國,出任護國公,成為英國事實上的國家元首)
倫敦國家美術館
梁啓超的寫王安石,更多是從時代進步,和改革先驅的視角入手,難免言過其實。林語堂先生,又因為偏愛蘇東坡,對王安石筆墨,難免有太多貶損。而且大多引用的文字,都是當時王安石的政敵的言論,並不能客觀地反映王安石的真實為人。只有綜合兩位大師的記述,才能立體呈現,王安石其人。
司馬光砸缸
最後,王安石,從來不縱慾,也不貪汙,他的作風多是迫不得已。王安石是帶著悲天憫人的神聖目標,推行他的變法,但神聖目標向來是最危險的,一旦目標神聖化,實行手段,必然日漸卑鄙,這也是最大悲劇所在。司馬光(宰相)後來快去世時,對人說:「王安石不是壞人,唯一的缺點就是固執,儘量諡給他一切高貴的榮銜吧。」可以說,司馬光對王安石的評價,應該更接近事實的真相,畢竟作為其一生的政敵,能夠說出這一番話,起碼司馬光是認可王安石的人品,只是不認可他的變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