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31日,臺灣交通大學研究團隊成功發射一枚AP-PL-9C雙節小火箭,讓參試人員大為振奮。在此之前,蔡英文表態執政後持續研發無人飛行載具,吸引不少眼球。臺灣的火箭技術到底怎麼樣,有什麼目的用途和下一步計劃等等,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全面透視臺灣火箭的發展情況。
一、 臺灣發展火箭的歷程 臺當局對火箭技術早有野心,在1972年就開始研製成功射程100公裡的運載工具。隨後,「中山科學院」也帶著軍事目的加入火箭技術開發,希望藉此發展彈道飛彈、衛星發射等技術能力。80年代初,臺灣啟動「天馬計劃」,著力發展投射1000公裡以上的載體,80年代末轉而研發運送人造衛星的運載火箭,經過10年努力,研製出初級探空火箭。1988年,「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研究人員張憲義逃離臺灣,將諸多臺灣核武研發機密資料轉交美國政府,並指正臺灣核武已接近完成階段,臺灣的運載火箭、彈道飛彈研發遭到國際組織和美國強行終止。上世紀末,臺灣通過島內外學術機構合作、「中山科學院」幕後參與的方式,重啟探空火箭計劃。因該計劃從最初的民用逐漸轉向軍事目的,初期頻繁參與的國際學術機構越來越不願插足其中。這意味著,臺灣發展火箭技術,要從「外援路線」轉變為「自力更生」。 1997年,臺灣「國家太空中心」主導正式開啟探空火箭計劃(HTTP系列火箭)。1998年,臺灣首次發射「探空一號」,該火箭長4至5米,直徑30至40釐米,有四片尾翼,使用固態燃料,此次試飛沒有搭載科學酬載,測試到的溫度與振動資料達到測試目標。2001年,「探空二號」發射,因第二節未能依照預設指令點火而失去上升推力,火箭未達預定高度而提早落海,試驗失敗。2003年,「探空三號」發射升空,當局以相同的酬載驗證「探空二號」失敗原因,火箭順利發射到269千米高空,8分鐘後降落在離發射點142千米遠、東北方向的太平洋,飛行時間515秒,順利實施試驗內容,這也是臺灣有史以來首次完成太空觀測任務的探空火箭。2004年,或許是收到大陸成功發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的刺激,在連續成功發射3次後,臺灣當局啟動了第二期探空火箭計劃,並列入重點發展項目。計劃從2004年到2009年發射10-15枚探空火箭,以獲得各項技術參數。從1998年啟動探空火箭計劃至今,臺灣共發射10枚探空火箭,其中9次成功,1次失敗。 此外,臺灣「學術機構」也在積極參與火箭研究,前瞻火箭研究中心從2008年開始APPL系列火箭試驗,目前共進行23次,5次成功,18次失敗。成功大學近期成功發射的「成大Ⅲ型混合火箭」,據稱獲得多項成果。由於臺軍方時常將一些重要研製人員掛名到「行政院」的「太空計劃室」和「經濟部」下屬的科研中心,並且利用島內大學所屬的航天工程研究所等民用科研機構做掩護,所以臺灣當局很可能是這些「學術機構」的「幕後老闆」。 二、 臺灣火箭技術現狀及下一步計劃 從「探空一號」到七號,臺灣探空火箭的箭體均是由「天弓二型」飛彈改造而成。這種臺灣自製的防空飛彈,去除戰鬥部、導引頭後,就變成了可攜帶150公斤有效載荷、達到300公裡高度的探空火箭。雖然天弓飛彈的發動機已經是臺灣最好的固體火箭發動機,但推力離彈道飛彈的要求還差很遠。從「探空八號」開始,當局採用新研製的火箭發射,但仍未解決大推力等技術難題。「探空十號」已於2014年10月成功發射,目前正進行「探空十一號」先期研究工作。當局希望通過不斷發射探空火箭,探索多級火箭技術、彈道飛行數據以及火箭姿態控制和返回等技術。在這些關鍵技術完成積累後,把探空火箭升級到發射衛星的運載火箭,最終完成彈道飛彈的研發。 HTTP系列火箭的亮點在於燃料設計,它採用混合式燃料作為動力來源,具有成本低、安全性高、系統簡單、可多次點火調整火箭速度等優點。最近試射成功的APPL-9C雙節小火箭,確定雙節小火箭的脫節系統、第二節點火系統等已邁入成熟階段。成功大學在「成大Ⅲ型混合火箭」成功發布會上稱突破了重要關鍵技術,達到了9.11公裡的高度和16.39公裡的射程,「進入可實用階段」。 臺當局研發運載火箭,階段目標是發射微型衛星,最終目標是發展彈道飛彈。按照其第二期太空計劃安排,「中研院」應於2013年前後相繼完成用小型衛星運載火箭發射第一枚30公斤小型衛星至500公裡任務軌道,再以小型衛星運載火箭發射50公斤自製小衛星至500公裡任務軌道。這項計劃先期進展緩慢,目前沒有完成的相關報導。蔡英文曾表示執政後將推動「國防加值策略」,航天、航艦、資安三大產業是「國防」產業的核心,如何具體實施目前還是未知數。 三、 臺研發探空火箭的軍事用途 臺灣當局的探空火箭計劃除提高航天科技水平外,還有布局未來軍事航天的態勢,具體地說可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探空火箭可用於發射軍用衛星。眾所周知,衛星是靠火箭送上太空軌道的,沒有成熟的運載火箭技術,再先進的衛星也無法發揮作用。在火箭技術平臺的基礎上發展衛星技術也是國際一貫做法。以色列在1988年曾用「沙維特」火箭成功發射「地平線-1」偵察衛星。臺灣的情況和以色列類似,採用「軍民通用」方式發展火箭技術,既能整合軍民資源,還能減少當局負擔。因此,倘若臺灣順利開發小型衛星運載火箭,並成功將自製小型衛星送入軌道,就會提升軍事偵察、通訊和電子戰的能力。 二是為發展彈道飛彈奠定基礎。由於中遠程彈道飛彈屬於高敏感性武器,國際上有「反彈道飛彈條約」對此嚴格管制,對於臺灣來說,發展探空火箭就是研發彈道飛彈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在內行看來,小型衛星運載火箭和彈道飛彈可謂「一體兩面」,就像某些車輛的民用版和軍用版一樣。比如小型衛星運載火箭有方面儲存及運送、操作簡單、發射成本低、能快速進入太空等優點,而這些優點也可在彈道飛彈上體現出來,甚至是構成彈道飛彈強大突防能力的要素。 四、 難以跨過的三道門檻 具體來說,臺灣發展火箭技術收到國際環境、經濟實力與技術不足等多個因素制約。 (一) 國際環境制約 國際《反彈道飛彈擴散國際行為準則》對發展空間運載火箭有提高透明度、增強信任、促進彈道飛彈技術不擴散等規定,超出這些內容,國際飛彈管制條約組織就會出面幹預。正如臺灣當局曾秘密發展衛星發射載具,後因「張憲義事件」遭到國際組織和美國的反對而被迫終止。現在,臺灣又試圖發展衛星發射載具,儘管國際環境有些變化,當局也將某些敏感技術賦予「民間學術團體」實施,學界與媒體一直任務,國際彈道管制條約組織肯定會予以過問,甚至阻攔。此外,美國對臺灣發展太空技術格外「關心」,時刻跟蹤技術進展情況,「指導」發展走向,並根據美方利益決定對策。更重要的是,臺灣有意借研發探空火箭來發展軍事用途的衛星和彈道飛彈,對中國的統一與安全乃至地區穩定都構成了威脅,大陸和國際社會不可能對此坐視不理。 (二) 研發經費和科研人員不足 儘管臺灣地區的人均收入位於世界前列,但因總體規模不大,其經濟實力比起大國來說相對弱小。而發展太空科技,包括探空火箭、衛星、彈道飛彈等,都屬於尖端技術,財力、人力與物力投入都十分龐大,臺灣有限的財政開支難以滿足航天工業的巨大需求。近年來,收到全球經濟下行的影響,「淺碟形」的臺灣經濟一蹶不振,財政收入減少,軍火採購與社會福利開支卻大幅增加,臺灣當局在太空科技上很難有更多的投入。針對蔡英文「從2016年2020年提升臺灣在航天以及造艦等方面的軍事能力」等表態,有臺灣學者表示,以臺灣當局近年來捉襟見肘的財政狀況,要實現蔡英文這份囊括海陸空天的瘋狂計劃,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美國智庫「戰略評估中心」曾表示,以現在臺灣的基本技術,進行大規模自主項目研發,資金及技術風險都太大。島內相關學術機構也坦承經費是最大的問題,前瞻火箭研究中心相關人員稱現有「政府」計劃經費已花盡,為了解決經費困難,團隊轉向民間募集甚至在網絡上募集資金等等。 此外,科研人員數量不足和能力落後也是突出問題。科研人員主要集中在其「中科院」下設的航空工程、火箭飛彈、電子通訊和化學4個研究所,約1.1萬人,這些人員對航天系統工程來說遠遠不足。由於國際制約、經費欠缺、依賴外援等原因,當局在航天方面相關配套設施落後,自主研發能力薄弱,研究質量與成果也難讓當局滿意。 (三) 技術存在缺陷 從技術條件來說,火箭是集大成的專題研究,一枚探空火箭需要航電系統、感測系統、通訊系統、火箭結構、火箭構型、回收系統相互搭配,加上關鍵的燃燒推進系統。火箭的重心、材質、起飛後的飛行姿態、儀器通訊、何時開傘、降落,每個要求都得納進火箭設計的考慮,也需要精準掌握環境條件。火箭組裝前,各環節系統須經測試、預演等一連串複雜的準備步驟,稍微疏忽都有可能是致命傷。臺灣的火箭技術雖然起步較早,目前仍處於初級水平,至今還沒有送衛星入軌的火箭載具技術。無論是探空系列火箭,還是APPL、成大混合系列火箭,均屬於測試某項技術的小火箭。技術既不成熟,也沒有較大載重能力,離運載火箭的要求還有不小的差距。況且,從小火箭到大火箭,並不是只要將火箭各結構等比例放大即可,還要增加結構的強度、耐熱度等,而火箭的零組件是牽一髮動全身的系統工程,修改一處,模擬、試算工作就得再來一遍。所有這些技術要求,都決定著臺灣的火箭技術研究還有一段較長的路要走。 綜上所述,受限於種種因素,臺灣當局發展探空火箭的意圖不會心想事成。
責任編輯:左秋子
共1頁
相關文章
臺灣大事記
更多臺灣資料庫
政治事件
更多「臺獨」組織
更多軍情檔案
更多歷史資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