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發展火箭情況透視

2021-01-08 華夏經緯網
華夏經緯網   2016-04-22 13:32:57   

    2016年1月31日,臺灣交通大學研究團隊成功發射一枚AP-PL-9C雙節小火箭,讓參試人員大為振奮。在此之前,蔡英文表態執政後持續研發無人飛行載具,吸引不少眼球。臺灣的火箭技術到底怎麼樣,有什麼目的用途和下一步計劃等等,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全面透視臺灣火箭的發展情況。

    一、 臺灣發展火箭的歷程

    臺當局對火箭技術早有野心,在1972年就開始研製成功射程100公裡的運載工具。隨後,「中山科學院」也帶著軍事目的加入火箭技術開發,希望藉此發展彈道飛彈、衛星發射等技術能力。80年代初,臺灣啟動「天馬計劃」,著力發展投射1000公裡以上的載體,80年代末轉而研發運送人造衛星的運載火箭,經過10年努力,研製出初級探空火箭。1988年,「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研究人員張憲義逃離臺灣,將諸多臺灣核武研發機密資料轉交美國政府,並指正臺灣核武已接近完成階段,臺灣的運載火箭、彈道飛彈研發遭到國際組織和美國強行終止。上世紀末,臺灣通過島內外學術機構合作、「中山科學院」幕後參與的方式,重啟探空火箭計劃。因該計劃從最初的民用逐漸轉向軍事目的,初期頻繁參與的國際學術機構越來越不願插足其中。這意味著,臺灣發展火箭技術,要從「外援路線」轉變為「自力更生」。

    1997年,臺灣「國家太空中心」主導正式開啟探空火箭計劃(HTTP系列火箭)。1998年,臺灣首次發射「探空一號」,該火箭長4至5米,直徑30至40釐米,有四片尾翼,使用固態燃料,此次試飛沒有搭載科學酬載,測試到的溫度與振動資料達到測試目標。2001年,「探空二號」發射,因第二節未能依照預設指令點火而失去上升推力,火箭未達預定高度而提早落海,試驗失敗。2003年,「探空三號」發射升空,當局以相同的酬載驗證「探空二號」失敗原因,火箭順利發射到269千米高空,8分鐘後降落在離發射點142千米遠、東北方向的太平洋,飛行時間515秒,順利實施試驗內容,這也是臺灣有史以來首次完成太空觀測任務的探空火箭。2004年,或許是收到大陸成功發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的刺激,在連續成功發射3次後,臺灣當局啟動了第二期探空火箭計劃,並列入重點發展項目。計劃從2004年到2009年發射10-15枚探空火箭,以獲得各項技術參數。從1998年啟動探空火箭計劃至今,臺灣共發射10枚探空火箭,其中9次成功,1次失敗。

    此外,臺灣「學術機構」也在積極參與火箭研究,前瞻火箭研究中心從2008年開始APPL系列火箭試驗,目前共進行23次,5次成功,18次失敗。成功大學近期成功發射的「成大Ⅲ型混合火箭」,據稱獲得多項成果。由於臺軍方時常將一些重要研製人員掛名到「行政院」的「太空計劃室」和「經濟部」下屬的科研中心,並且利用島內大學所屬的航天工程研究所等民用科研機構做掩護,所以臺灣當局很可能是這些「學術機構」的「幕後老闆」。

    二、 臺灣火箭技術現狀及下一步計劃

    從「探空一號」到七號,臺灣探空火箭的箭體均是由「天弓二型」飛彈改造而成。這種臺灣自製的防空飛彈,去除戰鬥部、導引頭後,就變成了可攜帶150公斤有效載荷、達到300公裡高度的探空火箭。雖然天弓飛彈的發動機已經是臺灣最好的固體火箭發動機,但推力離彈道飛彈的要求還差很遠。從「探空八號」開始,當局採用新研製的火箭發射,但仍未解決大推力等技術難題。「探空十號」已於2014年10月成功發射,目前正進行「探空十一號」先期研究工作。當局希望通過不斷發射探空火箭,探索多級火箭技術、彈道飛行數據以及火箭姿態控制和返回等技術。在這些關鍵技術完成積累後,把探空火箭升級到發射衛星的運載火箭,最終完成彈道飛彈的研發。

    HTTP系列火箭的亮點在於燃料設計,它採用混合式燃料作為動力來源,具有成本低、安全性高、系統簡單、可多次點火調整火箭速度等優點。最近試射成功的APPL-9C雙節小火箭,確定雙節小火箭的脫節系統、第二節點火系統等已邁入成熟階段。成功大學在「成大Ⅲ型混合火箭」成功發布會上稱突破了重要關鍵技術,達到了9.11公裡的高度和16.39公裡的射程,「進入可實用階段」。

    臺當局研發運載火箭,階段目標是發射微型衛星,最終目標是發展彈道飛彈。按照其第二期太空計劃安排,「中研院」應於2013年前後相繼完成用小型衛星運載火箭發射第一枚30公斤小型衛星至500公裡任務軌道,再以小型衛星運載火箭發射50公斤自製小衛星至500公裡任務軌道。這項計劃先期進展緩慢,目前沒有完成的相關報導。蔡英文曾表示執政後將推動「國防加值策略」,航天、航艦、資安三大產業是「國防」產業的核心,如何具體實施目前還是未知數。

    三、 臺研發探空火箭的軍事用途

    臺灣當局的探空火箭計劃除提高航天科技水平外,還有布局未來軍事航天的態勢,具體地說可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探空火箭可用於發射軍用衛星。眾所周知,衛星是靠火箭送上太空軌道的,沒有成熟的運載火箭技術,再先進的衛星也無法發揮作用。在火箭技術平臺的基礎上發展衛星技術也是國際一貫做法。以色列在1988年曾用「沙維特」火箭成功發射「地平線-1」偵察衛星。臺灣的情況和以色列類似,採用「軍民通用」方式發展火箭技術,既能整合軍民資源,還能減少當局負擔。因此,倘若臺灣順利開發小型衛星運載火箭,並成功將自製小型衛星送入軌道,就會提升軍事偵察、通訊和電子戰的能力。

    二是為發展彈道飛彈奠定基礎。由於中遠程彈道飛彈屬於高敏感性武器,國際上有「反彈道飛彈條約」對此嚴格管制,對於臺灣來說,發展探空火箭就是研發彈道飛彈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在內行看來,小型衛星運載火箭和彈道飛彈可謂「一體兩面」,就像某些車輛的民用版和軍用版一樣。比如小型衛星運載火箭有方面儲存及運送、操作簡單、發射成本低、能快速進入太空等優點,而這些優點也可在彈道飛彈上體現出來,甚至是構成彈道飛彈強大突防能力的要素。

    四、 難以跨過的三道門檻

    具體來說,臺灣發展火箭技術收到國際環境、經濟實力與技術不足等多個因素制約。

    (一) 國際環境制約

    國際《反彈道飛彈擴散國際行為準則》對發展空間運載火箭有提高透明度、增強信任、促進彈道飛彈技術不擴散等規定,超出這些內容,國際飛彈管制條約組織就會出面幹預。正如臺灣當局曾秘密發展衛星發射載具,後因「張憲義事件」遭到國際組織和美國的反對而被迫終止。現在,臺灣又試圖發展衛星發射載具,儘管國際環境有些變化,當局也將某些敏感技術賦予「民間學術團體」實施,學界與媒體一直任務,國際彈道管制條約組織肯定會予以過問,甚至阻攔。此外,美國對臺灣發展太空技術格外「關心」,時刻跟蹤技術進展情況,「指導」發展走向,並根據美方利益決定對策。更重要的是,臺灣有意借研發探空火箭來發展軍事用途的衛星和彈道飛彈,對中國的統一與安全乃至地區穩定都構成了威脅,大陸和國際社會不可能對此坐視不理。

    (二) 研發經費和科研人員不足

    儘管臺灣地區的人均收入位於世界前列,但因總體規模不大,其經濟實力比起大國來說相對弱小。而發展太空科技,包括探空火箭、衛星、彈道飛彈等,都屬於尖端技術,財力、人力與物力投入都十分龐大,臺灣有限的財政開支難以滿足航天工業的巨大需求。近年來,收到全球經濟下行的影響,「淺碟形」的臺灣經濟一蹶不振,財政收入減少,軍火採購與社會福利開支卻大幅增加,臺灣當局在太空科技上很難有更多的投入。針對蔡英文「從2016年2020年提升臺灣在航天以及造艦等方面的軍事能力」等表態,有臺灣學者表示,以臺灣當局近年來捉襟見肘的財政狀況,要實現蔡英文這份囊括海陸空天的瘋狂計劃,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美國智庫「戰略評估中心」曾表示,以現在臺灣的基本技術,進行大規模自主項目研發,資金及技術風險都太大。島內相關學術機構也坦承經費是最大的問題,前瞻火箭研究中心相關人員稱現有「政府」計劃經費已花盡,為了解決經費困難,團隊轉向民間募集甚至在網絡上募集資金等等。

    此外,科研人員數量不足和能力落後也是突出問題。科研人員主要集中在其「中科院」下設的航空工程、火箭飛彈、電子通訊和化學4個研究所,約1.1萬人,這些人員對航天系統工程來說遠遠不足。由於國際制約、經費欠缺、依賴外援等原因,當局在航天方面相關配套設施落後,自主研發能力薄弱,研究質量與成果也難讓當局滿意。

    (三) 技術存在缺陷

    從技術條件來說,火箭是集大成的專題研究,一枚探空火箭需要航電系統、感測系統、通訊系統、火箭結構、火箭構型、回收系統相互搭配,加上關鍵的燃燒推進系統。火箭的重心、材質、起飛後的飛行姿態、儀器通訊、何時開傘、降落,每個要求都得納進火箭設計的考慮,也需要精準掌握環境條件。火箭組裝前,各環節系統須經測試、預演等一連串複雜的準備步驟,稍微疏忽都有可能是致命傷。臺灣的火箭技術雖然起步較早,目前仍處於初級水平,至今還沒有送衛星入軌的火箭載具技術。無論是探空系列火箭,還是APPL、成大混合系列火箭,均屬於測試某項技術的小火箭。技術既不成熟,也沒有較大載重能力,離運載火箭的要求還有不小的差距。況且,從小火箭到大火箭,並不是只要將火箭各結構等比例放大即可,還要增加結構的強度、耐熱度等,而火箭的零組件是牽一髮動全身的系統工程,修改一處,模擬、試算工作就得再來一遍。所有這些技術要求,都決定著臺灣的火箭技術研究還有一段較長的路要走。

    綜上所述,受限於種種因素,臺灣當局發展探空火箭的意圖不會心想事成。

 

責任編輯:左秋子

共1頁

 

相關文章

   

臺灣大事記

  更多

臺灣資料庫

 

政治事件

  更多

「臺獨」組織

  更多

軍情檔案

  更多

歷史資料

  更多

相關焦點

  • 臺灣探空火箭計劃轉向軍用 暗度陳倉搞彈道飛彈
    隨後,「中山科學院」也帶著軍事目的加入火箭技術開發,希望藉此發展彈道飛彈、衛星發射等技術能力。在製造出「青蜂」短程彈道飛彈和「天馬」中程彈道飛彈後,因張憲義事件爆發,臺灣的運載火箭、彈道飛彈研發遭美國強行終止。直到上世紀末,臺灣才通過學術機構合作、「中山科學院」幕後參與的方式,重啟探空火箭計劃。從1998年發射探空一號開始,臺灣開啟了正式的探空火箭計劃。
  • 臺灣「漢光」兵推之際,大陸火箭飛越臺灣上空
    不過,在臺媒看來,火箭從臺灣上空飛越,這是否意味著大陸想對臺灣釋出某種訊號?對臺灣全境遙感照拍,大陸早就做到了中國「CHINA航天」於9月14日在微博中預告了9月15日這次發射衛星的消息,並稱此次發射火箭將飛越臺灣島上空,這令臺媒指出是對臺嚴重挑釁。
  • 大陸火箭「從臺灣上空飛過」,臺軍:已充分掌握!
    編輯:翰林 長徵11號海射運載火箭,在準備發射的時候就一直被外界媒體炒作,民進黨當局還企圖在這件事上做文章,他們揚言「這個大陸火箭會在臺灣上空飛過,對臺灣地區安全造成一定威脅」。在媒體報導時更是用到了「嚴重挑釁」的字眼來渲染氣氛。
  • 試射火箭誰來管?臺灣科技部門和交通部門互踢皮球
    臺灣首家民營火箭公司晉升擬在臺東試射火箭,先後引發當地民眾反彈、基地地目不符等問題。面對此一燙手山芋,轄下設有「太空中心」、主導臺灣「太空計劃」的科技部門,以「火箭可能會成運輸工具」等理由,打算推給交通部門,在航空器運輸管理層次討論,引發爭議。
  • 臺灣火箭發射卡5個月 臺科技部門著急甩出「燙手山芋」
    來源:海外網臺灣晉升太空科技公司研發的探空火箭「飛鼠一號」(資料圖)【海外網5月6日綜合報導】臺灣晉升太空科技公司自2019年底計劃在臺東試射火箭,因當地居民不滿、質疑其合法性等問題,按照合約推遲到2020年6月發射。
  • 本來臺灣也要發射一枚火箭 結果被臨時喊停
    原標題:本來今天台灣也要打一發火箭,結果……據臺灣媒體22日報導,臺東縣政府發現自己轄區內竟然在興建火箭發射場,一家叫做臺灣晉升太空科技公司的企業打算在這裡發射一枚叫做「飛鼠5」的小型運載火箭。此事引起當地養蝦農戶一片譁然。
  • Mr.Big選臺灣凱莉 滙豐銀副總裁透視裝勝出
    仿凱莉砸重金    昨業者舉行豪華松露晚宴,儘管一餐要價18000元(新臺幣,下同),依然有48人報名,吸金86萬,他也從賓客中選出臺灣凱莉,最後由滙豐銀行副總裁楊琇惠勝出,她竟表示寧可要他的擁抱,也不要廠商贈送的42萬鑽戒。
  • 臺灣「飛鼠一號」火箭首次發射失敗
    來源:環球網 臺灣「飛鼠一號」火箭首次發射失敗 據臺媒報導,2月13日,臺灣晉升太空科技公司研製的「飛鼠一號」火箭於上午6點56分首次發射,但火箭點火後未升空,發射失敗。
  • 推遲數次,臺灣「飛鼠一號」火箭首次發射未能升空
    據臺媒報導,臺灣晉升太空科技公司研製的「飛鼠一號」火箭今天首次發射,但火箭點火後未升空,發射失敗。報導稱,「飛鼠一號」火箭於今天上午6點56分首次點火發射,但點火後火箭卻未能升空。據臺灣「中央社」報導,「飛鼠一號」火箭今天早晨在臺東縣達仁鄉南田部落申請的發射時間是清晨6點至7點,但清晨數次測風向皆不利飛行,最後火箭雖然一度點火,但還是沒能成功發射。過了7點,中控中心宣布今天的發射終止,原因稍後將由晉升太空科技公司董事長陳彥升做說明。
  • 臺灣自造火箭「飛鼠一號」終止發射,因風大、天氣差
    臺灣自造火箭「飛鼠一號」終止發射,因風大、天氣差 澎湃新聞記者 張靜 2020-02-14 17:48 來源:澎湃新聞
  • 臺灣基本情況
    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積極推行自強新政,清理田賦,建造鐵路,購買輪船、軍艦,創立西學堂、電報學堂,設立郵電局、機器局等,把臺灣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大大向前推進。1894年,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並於第二年4月迫使戰敗的清政府籤訂不平等的《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及澎湖列島。消息傳出,全國迅速掀起大規模的「反割臺」愛國救亡運動。
  • 臺灣陸軍兵力情況,是如何編制的,為什麼這樣
    目前臺灣陸軍加上憲兵約33.2萬餘人,其中步兵約26萬人,擁有各型坦克1500輛,各型裝甲車1500輛,大型火炮1800門,各型防空飛彈1000多枚,反坦克飛彈約1000枚。總司令陳廷寵,陸軍二級上將,1931年生,江蘇鹽城人,曾任陸軍副總司令,1991年7月1日任現職;副總司令李禎林,陸軍二級上將,1933年生,山東棲霞人,曾任金門防衛司令,1992年任現職;副司令丁之發,陸軍中將,1936年生,湖南人,曾任臺灣「國防部」常務次長,1992年9月1日任現職。
  • 臺灣自製探空火箭「飛鼠一號」發射失敗,民眾失望不已
    晉陞太空科技公司研發、臺灣第一支民間公司自製探空火箭「飛鼠一號」,原本預計今天清晨六點在臺東縣達仁鄉南田試射,在發射程序到最後一刻準備發射時,發現系統訊號異常,最後終止發射程序,隨後將燃料施放到空氣中,讓上百名專程前來觀看火箭試射的民眾失望不已,而該公司也表示將找出原因後擇期再度進行試射
  • 臺灣的「飛鼠一號」火箭13日沒飛起來,18日就能飛得起來?
    文/深藍被臺媒稱為臺灣自造、要挑戰世界紀錄的「飛鼠一號」火箭在2月13日進行了首次發射,但以發射失敗告終。由於這個「飛鼠一號」是臺灣自造,還要挑戰世界紀錄,自然吸引了不少臺民眾前去觀光。然而,13日這天,臺灣自造的這枚「飛鼠一號」火箭並沒有挑戰世界紀錄,不但沒有挑戰世界紀錄,還挑戰了世界倒數紀錄。據環球時報熱點2月13日援引臺媒的報導消息,臺灣晉升太空科技公司研製的「飛鼠一號」火箭13日首次發射,但火箭點火後未升空,發射失敗。
  • 臺灣「飛鼠一號」火箭幸好沒飛起來,若起飛,飛錯方向後果很嚴重
    本月13日,被蔡當局和臺灣各界人士給予厚望的「飛鼠一號」火箭試飛時,因沒能成功點著發動機宣告升空失敗。在事後,該火箭研發公司聲稱火箭升空失敗主要還是臺灣當地趕上了陰雨天氣,這才導致火箭發動機「受潮」點不著。對此,不少臺網友開懟道,「難道火箭還是用鞭炮廠的黑火藥點火發射嗎?」
  • 人類火箭發展簡史
    而到了明代,中國的火箭在直接繼承宋金元火箭的基礎上,又發展到了一個新高度,不僅有了專業的火箭部隊「神機營」,而且還研製成功了多級火箭,但是隨著15世紀後期中國閉關鎖國的政策,讓中國的火箭發展逐步落後於世界的腳步。
  • 臺媒:臺灣自造火箭「飛鼠一號」今晨因天氣原因終止發射
    參考消息網2月13日報導臺媒稱,臺灣自造的火箭「飛鼠一號」,2月13日清晨發射終止未升空。據臺灣「中央社」2月13日報導,臺灣晉升太空科技公司原計劃13日清晨試射自造火箭,飛行高度預計250公裡。報導稱,但是,13日早6時過後雨勢不斷,工程人員每隔15分鐘放一次氣球測風向和風速,但都無法達到最佳狀況,最後在6時56分點火,但未見火箭升空,控制中心宣布終止試射。不過,報導指出,已完成該有程序,預計1個半月至2個月間再度發射。
  • 火箭少女101解散一個月後,成員後續發展呈現兩極化,情況非常現實
    火箭少女101已經解散快一個月了,各個成員的後續發展備受大家關注。從整體上來看,正如大家所料成員各自發展呈現兩極化,人氣高的單飛後勢頭強勁,人氣低的比較慘澹。孟美岐單飛後參加跑男孟美岐在單飛之後資源整體上有很大的提升。
  • 巨型「火箭扭蛋機」風靡臺灣,扭蛋球比臉還大!
    就在夾娃娃機在中國開始逐漸佔領三四線城市的現在,夾娃娃機文化發達的臺灣卻開始玩起了看起來更高級的「扭蛋機」,還是各種超大型扭蛋機!像是雙層扭蛋巴士、高2米7的甜點扭蛋機、高雄4.49米高的扭蛋機器人都成了年輕人最新潮的景點,而臺中草悟道廣場最近也多了一臺超大型的「火箭扭蛋機」,巨大外觀讓路過人想不注意到都難。這座超巨大火箭扭蛋機「驚探號」在2017年12月30日才正式營運,就吸引到了大批的人群。
  • 臺軍陸航部隊直升機發展運用情況
    一、發展歷程    臺灣陸軍航空部隊成立於1956年8月,當時僅編有一個輕航空排,裝備2架L-19固定翼炮兵觀察機,主要擔負炮兵偵察觀測和通信聯絡任務。到60年代,臺灣陸軍認為,現代作戰以機動作戰為主,機動作戰按運動方式可分為地面機動與空中機動兩大類。為快速發展空中機動作戰力量,臺軍決定引進直升機生產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