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04日 21:44 來源:津雲 編輯:洪妦源
11月17日,這天下午薄霧蒙蒙,家住塘沽灣新城鎮瀾和灣的張女士來到新房,她在這裡買的一套105平方米的新居,位於一層。13日剛剛交付,她拿到了鑰匙之後,一邊聯繫裝修公司,一邊測量和屋子尺寸,她決定儘快開始裝修,春節前裝完正好「放放味兒」,看著小區裡獨樹一幟的新中式風格和大面積綠化,她露出了滿意的笑容。2020年,她家住上了新房。
入住新房 她展望幸福新生活
交房以後,漫步在修建完成的小區內部,張女士說:「這個價格,還能買到這麼好的環境,太滿意了。」她本來是東沽人,和父母在那裡的同一個小區各住一套60平米的房。搬來這裡是想給父母改善生活,選擇在新城鎮落戶就是看中了這裡的發展前景和周邊環境。她覺得瀾和灣不僅在房價上有優勢,新城鎮廣闊的空間也有誘惑力。即將開放的海河景觀公園,形似紅飄帶的空中廊橋,以及即將落地的優質教育資源,都讓她感到躍躍欲試。
「以前住的都是老城區了,太擠了不舒服,這個小區沿著河,空間也大。以前住的小區車子亂停亂放的,這個小區院裡沒有車,老人小孩安全一點。」張女士這樣說。
像張女士一樣,已經有1000多戶的瀾和灣業主順利辦理了交房手續,在小區裡感受著新氣象。他們跨過大氣的中式大門,三五成群沿著中軸線走向各自樓棟,可以看到兩棟洋房合圍成一片合院,這種巧思不僅可以使小區的中式氣氛更分明,更可以讓合院範圍內沒有機動車通過,更安全安靜。有山有水有石有松,小區中央的中軸景觀亭頗具中國傳統的意境之美。中式院牆搭配竹林,讓「不可居無竹」的高雅氛圍彰顯。不少即將入住的居民都像張女士一樣,充滿對新生活的憧憬和期盼。
海河拐個彎圈起「幾字型」錦囊
瀾和灣只是新城鎮這片熱土的一個縮影,說道新城鎮,就不得不提海河上的這個「幾字型」。
海河是天津孩子的母親河,承載著天津六百年餘年的歲月風華。在海河兩岸大大小小的河灣裡發展出了眾多村鎮,其中在海河下遊有這樣一處獨特的鎮域,它因戰時支援大沽口炮臺和阻斷登陸敵軍西進津京職責而建,憑藉獨特的海河位置優勢得以發展。一時間漁業發達,漕運興旺,人群熙攘,成為海河沿岸唯一超千戶的村鎮,擁有著繁華的盛景,這便是塘沽的新城鎮。
用新城鎮副鎮長葉宗君的話來說,新城鎮所在的這段海河河段,看起來就像一個「錢袋子」也像一個「妙計錦囊」。「我是去年1月3日來到新城鎮的,一來就發現這是塊寶地,前景非常好,開發的這座新城正好是海河在地圖上形成一個幾字形河道,就像一個錢袋子。區域優勢十分明顯。」
新城鎮佔地29.8平方公裡,整個海河沿線13.3公裡,天津大道和西中環貫徹區域內。6個村戶籍人口1萬5千人,而在2010年城鎮化發展前,與現在的高樓林立、大道通天不同的是,從前這裡是老的棚戶區。從還遷小區紫楓苑開始,老百姓的新生活開啟了。
「鄉村振興,號角吹得響,邁進特色新時代,鬥志更昂揚……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提升鄉風文明建設,大家一起抓。」11月17日,在紫楓苑社區居民服務中心,社區文藝隊的阿姨們正在排練快板書,明快的節奏,配上他們嘹亮的嗓音和洋溢的笑容,一派冬日新景象。他們不少都是社區的文藝骨幹,自發排練自己組隊,在區裡比賽拿過大獎,是在社區裡家喻戶曉的大明星。
政企合作為塘沽灣注入新活力
「中建致誠是第一家進來的地產公司,具有帶頭作用,他們連續拿地,也體現了對區域的信心,商品房陸續交房,也為區域吸引了人氣。」葉宗君這樣說。
2011年,中國建築與濱海新區政府籤訂合作協議,共同出資打造塘沽灣這一區域。在政府充分授權的基礎上,塘沽灣是從前期策劃定位、控規編制、土地拆遷到基建配套、產業導入、土地出讓、房地產開發、城市運營等「N位一體」的政企合作模式,這樣做的優勢是能夠嚴格保證區域發展的前瞻性、統籌性和連貫性。而著手在塘沽灣打造這個幸福樂土的就有中國建築下屬的中建致誠。
天津中建致誠地產有限公司項目總經理,也是瀾和灣的項目負責人秦祥強介紹,目前在塘沽灣有包括瀾和灣在內的4個項目,今後還有更多項目即將在塘沽灣起航。
秦祥強介紹:「這些年來深刻感覺到新城鎮政府對於企業的支持,鎮裡營造了良好的營商環境,企業家老大,不是白說的。」今年在瀾和灣建設期間,遭遇了新冠疫情,很多工作都是由政府居中協調,解決企業困難。復工復產的組織工作,防疫政策的指導都是由鎮裡給予了大力支持。鎮裡還協調了某集團的一棟樓來解決復工期間的員工住宿問題。
秦祥強說,四個樓盤的4000多戶業主入住後,能為新城鎮帶來約1萬人的住戶,這裡很多都是像張女士一樣被吸引來新城鎮紮根的,為新城鎮注入新血液,引來新生機。
在這樣的大力合作下,企業用心盡力做好本職工作,努力引入更多更好的商業資源,配合開發區域,繼續拿地,持續深耕。致力打造更高品質宜居住宅,將小區的項目品質做成區域最佳,也為後來的開發商「打個樣」,為塘沽灣的開發開個好頭。
2020年即將過去,對於明年,瀾和灣業主張女士還有新的盼望:「我有倆孩子,一個三歲,一個五歲。以後我們還是跟父母住上下樓,一起生活習慣了,方便照顧。」她決定明年等父母入住之後,她也把原來的住房賣了,在小區買一套二手房。2021年的新生活正在招手,她已經做好準備迎接。
(津雲新聞記者 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