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篆刻家張強用金石為抗疫英雄立傳 13枚印章被河南省檔案館收藏

2020-12-22 中國日報網

4月17日上午,「眾志成城、中國加油!」——張強抗疫篆刻作品向河南省檔案館捐贈儀式在鄭州市玉鳳路陳正雷太極拳館舉行。篆刻家張強向河南省檔案館捐贈最新創作的抗疫主題印章13方,作為歷史的見證,這些印章將被河南省檔案館永久收藏。

中國日報河南記者站站長史寶銀,河南省檔案局接收徵集處一級調研員李建敏,河南省檔案館主任科員邢亞楠,國家中醫醫療隊河南隊隊員、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急診科主任、副主任醫師閆東升,中國書協隸書委員會委員、中國水利書協副主席、國展評委耿自禮,中國收藏家協會書報刊委員會副主任楊翔飛,河南省直文聯主席殷江林,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非物質文化宣傳形象大使傅偉華,人生與伴侶雜誌社項目部主任陳勇等出席了捐贈儀式。

張強此次捐贈的13方印章,包含「鍾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河南中醫三附院赴武漢代表隊專家組閆東升」「護士」代表等肖像印,以及「平安中國」「庚子大吉」「武漢加油」「逆行者」「眾志成城」「萬眾一心」等文字印,表達了對中國加油和健康祈福的良好祝願。

談起創作印章的過程,張強說:「己亥末、庚子春,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全國上下感受到病毒的無情,我平時很少看微信朋友圈新聞,我的好友中國日報河南記者站站長史寶銀經常向我推送疫情新聞,從中我看到了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在黨中央的統一部署下共同抗『疫』的感人場面,也看到了在面對國家民族危難之際衝鋒在前的共產黨員。」

「我們所坐擁的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就這樣,張強被一次次的新聞事件感動著,也點燃著他的創作激情,他決定用印章的方式,向最美的逆行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為英雄立傳頌功。

說幹就幹,人物怎麼選?資料從哪裡來?張強花費了太多的精力,在居家的兩個月時間裡,通過好友史寶銀,張強看到了許多有關鍾南山的報導,他感到萬分感動。

「尤其是看到鍾老乘高鐵逆行而上,前往武漢的照片,我一瞬間淚目了,我徹夜難眠,決定為國士塑像。正好有一張照片感動無數國人,這個與病毒戰鬥了一輩子的國士,眼中泛起了英雄的淚光,我就決定刻這張照片肖像印。」張強回憶起來,仍然難掩激動之情。說幹就幹,從設計到完成,張強整整用了一天多的時間。

「李蘭娟院士的肖像我查了好多資料,沒有看到合適的形象,不過我瀏覽抗疫題材時看到了一張油畫,畫得逼真形象,於是就拿它當為藍本採用了。」 張強說。

史寶銀對張強的行動大為褒揚,並建議張強關注河南社會各界特別是醫護人員中的抗議英雄,同時也幫好友留意著相關素材。疫情期間,史寶銀採訪了河南省中醫三附院的閆東升,於是把閆東升的聯繫方式給了張強。肖像刻成後,張強第一時間發給了他閆東升,特別高興的閆東升立即把肖像印作為他自己微信的頭像了。張強還刻了一個護士形象代表,代表著千萬個奮戰一線的護理人員。

捐贈儀式上,篆刻作品原型之一、國家中醫醫療隊河南隊隊員、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急診科主任、副主任醫師閆東升看到一枚枚精緻的篆刻印章,回憶起在疫情期間在武漢的日日夜夜,幾度哽咽……閆東升現場分享了他進入方艙醫院的經歷和感受,並感謝大家在疫情期間對他們的關注和關心,他說,「這次作品捐贈很有意義,是社會各界的吶喊助威,才使我們獲得了抗擊疫情的動力。」今年2月10日,閆東升請命馳援湖北,在武漢江夏方艙醫院戰鬥了30多天,在全體醫護人員共同努力下,實現了該方艙醫院病人零病亡、零轉重、零事故、零回頭、零投訴、醫護人員零感染六個「零」的可喜成績,向黨和人民交出了一張滿意的答卷。

「方方石印頌國魂,寸寸含情赤子心。」捐贈現場,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著名篆刻家傅偉華作詩贈送張強。他說,細觀張強的篆刻作品章法和諧,技法嫻熟,特別是他的肖像印形式新穎別致,人物造形生動傳神,人物氣質極具形式魅力,章法和刀法和諧統一,技法細膩嚴謹。融素描,版畫,剪紙,書法、金石等各種藝術於一體,金石味十足,妙在即雕即琢而復歸於璞。

河南省直文聯主席殷江林表示,張強通過自己手中的刻刀,謳歌祖國和人民,傳遞著滿滿的正能量,為激勵民心,提振精神,堅定信念,團結奮戰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文字印所選內容:武漢加油,逆行者,萬眾一心,白衣天使,眾志成城等,緊貼庚子春節以來我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實際,表達了作者對國家抗擊疫情的美好祝福和對白衣天使的崇高敬意。方寸之間,紅白相映,文字印精心布局,疏密有致,漢印風格裡蘊含著時代精神。篆法對稱平衡,章法虛實相生。可謂方圓兼備,和諧統一。肖像印取材於這次抗擊疫情中人民群眾崇敬的英雄人物,集繪畫藝術和篆刻藝術於一體,融木刻技法和篆刻技法於一手,多顯金石味。線條凝練,繁簡得體,生動傳神,形神兼備。

中國收藏家協會書報刊委員會副主任、著名收藏家楊翔飛表示,張強捐贈的這組13枚抗疫印章,一是用傳統的手法,吸取了漢印中精微平整一路的風格,印面平正工穩;二是部分是肖象印,在方寸之間表現出人物精神風貌,線條簡潔明快,形象精準到位。這組抗疫印刻用篆刻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謳歌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抗疫鬥爭的偉大壯舉。無論從政治還是藝術的角度,都是值得欣賞和珍藏的。

張強告訴記者,為了保證刻印效果,他每刻一枚印章,都要請他的老師耿自禮親自把關。「老師要求我刻肖像印必須刻出人物的特點和神韻,刻文字印要直追秦漢,老師對我要求非常嚴格,甚至會要求我修改多達四五遍。」但張強樂在其中,刻練習印多達千枚,磨印的石屑整整裝了5個一次性飯盒。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辛和快樂工作,為英雄立傳的一套13枚印章終於在幾天前完工。

是日上午,河南省檔案局接收徵集處相關負責人接受了捐贈,並為張強頒發收藏證書。河南省檔案館接收徵集處一級調研員李建敏表示,河南省檔案館從3月初開始面向社會各界徵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檔案資料,公眾積極參與,金石作品的捐贈尚屬首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後,以文藝創作為主題的作品也出現過不少,但張強這套金石篆刻作品清新雅目,格調高雅,既記錄了發生在抗疫的人和事,也記錄了普通市民盡己所能為抗擊疫情做出的努力,表達作者家國情懷,以古老的篆刻方式留下抗疫的時代記憶」。

張強,字逸夫,號三侯堂,河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省直文聯委員、河南省直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河南省金豫書畫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其繼承了古典肖形印「篆化」的塑形手法,又吸取了當代印人在用刀上的成果,比起古典的鑄造印線形有了溢出的中國韻味和現代混合的別樣氣息,用意化的刀法、篆化的造型、靈化的空間共同構成了現在的肖形印。他既善小印,幅面雖小,但蘊含豐富,以小見大,並不讓觀者感到吃力和侷促;亦善治巨印,取法漢印式,參以秦漢刀意,氣息淳厚古雅,富有金石氣。(中國日報河南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宅家兩個月,刻練習印上千枚……他用13方印章為英雄立傳,即將捐贈...
    河南商報記者 鄭超/文 受訪者供圖己亥末,一場新冠肺炎疫情「鎖」住了人們的腳步。河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省直文聯委員、河南省直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河南省金豫書畫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強,選擇在家精心創作印章。4月17日,張強將向河南省檔案局捐贈創作的13方印章。
  • 抗疫英雄手印正式移交廣州國家檔案館
    從3月22日起,在廣州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廣州日報社聯合廣州市新聞辦公室、廣州市衛健委、廣州市國家檔案館、各大醫院、廣藥集團等共同發起「手印·銘記」系列活動,活動共採集2400多位廣東援鄂醫護人員手印,1號手印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的手印。 為英雄立傳、為城市立心、為未來立志!
  • 「收藏」從藏印到讀印:方寸之間 氣象萬千
    壹|賞印 從印章歷史到印家 流派 三 法論 為賞析重要標準在篆刻藝術的歷史長河中,殷商、秦朝、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歷史印記形成深厚的文化沉澱 ,所流傳下來的理論和印章被歷代篆刻家奉為圭臬,也為篆刻藝術這門學科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印章知識大全,建議收藏,總有一天用得上!
    因此,歷來書家都非常重視用印,甚至自己刻印,使、書印有機地結合起來,產生更美更強的藝術感染力。 二、書法作品上常用的幾種印章(印章的種類及用途) (一)姓名章。姓名章是題款署名用章。姓名有連在一起的,也有分開的。題款用章,以一名一字為正,一姓一名亦可。
  • 西泠印社社長杯,一套茶具引起的收藏熱!
    圖片來源 | 西泠印社官網西泠印社,位於杭州西子湖畔,是中國研究金石篆刻頗負盛名的學術社團。清光緒十三年(1904)夏,浙派篆刻家丁仁、王禔、吳隱、葉銘等人在杭州西湖孤山西南麓立志:「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傳承印學一脈。
  • 河南:民盟河南省委「抗疫原創藝術作品」展演在鄭州舉辦
    央廣網鄭州7月24日消息(記者王勇生 焦宏昌)2020年7月24日晚,「戰疫給我們的啟示」——民盟河南省委「抗疫原創藝術作品」展演在河南省社會主義學院會議中心大禮堂舉辦。中共河南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孫守剛,河南省副省長、民盟河南省委主委霍金花,河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常務副院長、黨組書記兼省委統戰部副部長李文斌,中共河南省委統戰部副部長張紅林,民革河南省委專職副主委呂心陽、民盟河南省委專職副主委柳鋒波,民建河南省委專職副主委楊士海,九三學社河南省委專職副主委陳志民,民進河南省委會專職副主委朱彤暉、致公黨河南省委專職副主委司富春等出席活動。
  • 為什麼篆刻印章都喜歡劃破印邊?
    這一時期,大量印學理論開始出現,朱簡的《印經》、《印章要論》;甘暘的《集古印說》;沈野的《印談》;周應願的《印說》;徐上達的《印法參同》……更重要的是,這些印學經典著作,都把「印宗秦漢」奉為圭臬,到了清朝,流派印大舉興起,各大家無一不在漢印裡尋求理論和技法之道,而此時,大量古代印璽、金石原印的出土,讓大家可以更直接地從秦漢古印裡尋找源頭,至此,印宗秦漢,成為篆刻學最基本最重要的學習、創作理念
  • 一帖詳解印章的前世今生
    璽印即包括在「金石」裡。璽印的起源或說商代,或說殷代,至今尚無定論。根據遺物和歷史記載,至少在春秋戰國時已出現,戰國時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為商業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印章範圍擴大為證明當權者權益的法物,為當權者掌握,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 戰國時期,主張合縱的名相蘇秦佩戴過六國相印。近幾年來,出土的文物又把印章的歷史向前推進了數百年。
  • 12月19日,黃河故事—全國金石傳拓作品展鄭州展,在鄭州博物館開
    本次展覽是繼河南博物院首展後第二次展覽,由中國收藏家協會、政協鄭州市委員會聯合主辦,黃河水利委員會新聞宣傳出版中心、鄭州市委宣傳部、鄭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鄭州市文物局、鄭州市殘疾人聯合會、鄭州慈善總會、河南古石雕鑑定評估中心和鄭州博金藝術館等單位協辦,鄭州博物館、河南金石藝術館、鄭州市政協嵩山書畫院和鄭州市殘疾人康復教育中心具體承辦。
  • 展現學術泰鬥容庚一生收藏精華,「容庚捐贈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為全面展現容庚一生收藏之精品,「有容乃大——容庚捐贈展」11月3日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容庚捐贈為國家文化集藏做出巨大貢獻1922年,容庚進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讀研究生,畢業後歷任燕京大學教授、《燕京學報》主編兼北平古物陳列所鑑定委員會委員、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等。
  • 印人傳:中國篆刻界第一位集大成的篆刻家
    何震是真正的集大成的篆刻家,是真正的地地道道的第一人,甚至有很多人認為,文彭只是一個掛名的鼻祖,真正把篆刻這門藝術推廣到文人群體,使篆刻為廣大普通民眾所周知的藝術的人,是何震,何震拜在文彭名下,其實只是讓何震集累了相對廣泛的人脈,增長了對於金石文物的見識,當然,這些也是何震最終成為篆刻家的必要條件之一。後世篆刻的兩大流派徽宗和浙宗,如果向上溯源,徽宗最早的源頭就是何震。
  • 《河南歷代方志集成》贈予儀式在黃河科技學院舉行
    12月11日,由河南省地方史志辦公室贈予河南省中原學研究院的《河南歷代方志集成》儀式在黃河科技學院圖書館舉行。
  • 李凱:金石有奇緣——張廷濟及其《清儀閣所藏古器物文》
    該書作者為嘉道年間嘉興著名金石收藏家張廷濟,他在書內以拓本加題跋的形式,集拓古器物數百件,開列十冊。最具特色之處,在於詳細記錄了收藏過程,包括人物、地點、時間、價值等稀缺信息,這在嘉道年間金石著作之中極為少見。反映了張廷濟橫越數十年的購藏曆程和取向,對今人了解嘉道年間金石市場有莫大助益。
  • 用300餘幅漫畫記錄方艙生活 「手繪小姐姐」抗疫畫集入藏檔案館
    記者昨從武漢市檔案館獲悉,「方艙小姐姐」黎婧的漫畫手稿和《2020武漢日記:方艙「手繪小姐姐」的抗疫畫集》已入藏武漢市檔案館。手繪小姐姐用漫畫記錄方艙生活黎婧是80後兼職插畫師。她經核酸檢測陽性後,2月12日入住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剛開始時,她的情緒非常低落,後來在醫護人員的悉心照顧下,發熱症狀逐漸消失。
  • 檔案不再神秘,網友走進順德檔案館新館
    現場感受:「景點」多,內涵足——原來,檔案管理真的很嚴謹  「這些印章主要取材於20世紀中期順德一些機構的印鑑,共有39枚。」  「作為順德人,第一次知道我們檔案是這樣管理的,你們用先進的設施設備對檔案進行管理,非常好。」結束後,網友岑炳超對檔案館工作人員豎起了大拇指,他表示這次機會十分難得,之後可以繼續舉辦,讓更多人了解檔案館,知道檔案館。
  • 方介堪:錢莊學徒出身的金石大家
    其平生從事文字學研究和藝術創作,系當代著名篆刻家、書法家,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中日蘭亭書會名譽顧問等職。他一生治印3萬餘鈕,風格多樣,尤以鳥蟲印著稱於世,創「方氏鳥蟲」,被譽為當代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