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社長杯,一套茶具引起的收藏熱!

2020-12-22 松蘭書社

近日,由浙江廣播電視集團、杭州市委宣傳部、浙江大學和西泠印社聯合出品的大型紀錄片《西泠印社》系列六集均已播出。

不少網友感嘆,就像重溫了一個風流文雅,群英薈萃的年代。

「詩書畫印」是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傑出代表,長久以來,「詩、書、畫」都因名家輩出而各領風騷,相較之下,「印」卻不被大眾所熟悉。

紀錄片在對西泠印社百年傳承脈絡的展現中,普及了關於印石藝術的點滴細節。讓作為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傑出代表的「詩書畫印」之中的「偏門」——印,進入大眾視野。

圖片來源 | 西泠印社官網

西泠印社,位於杭州西子湖畔,是中國研究金石篆刻頗負盛名的學術社團。

清光緒十三年(1904)夏,浙派篆刻家丁仁、王禔、吳隱、葉銘等人在杭州西湖孤山西南麓立志:「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傳承印學一脈。

1913年,近代藝壇巨擘吳昌碩出任首任社長,盛名之下,天下印人翕然向風,東瀛名家河井荃廬、長尾雨山渡海來歸,一時精英雲集,入社者均為精擅篆刻、書畫、鑑藏、考古、文史等之卓然大家。

西泠印社歷任社長分別為:吳昌碩、馬衡、張宗祥、沙孟海、趙樸初、啟功、饒宗頤

而今,西泠印社已逾百年,我們特意將七位社長的一生濃縮在一套茶器之中,希望每一個愛茶之人,懂印之人都能在這裡找到一種契合與歸屬。

【吳昌碩款】

西泠印社初位社長,晚清重要書畫、篆刻家,『海派四傑』之一。世人皆知吳老愛梅入骨,五瓣梅花口,秀雅別致。杯身外側取用吳老重要印鑑『倉碩』,內有折枝梅花一枝,清麗古樸。

西泠印社且茶且印社長杯 | 手機淘寶:松蘭鋪子

【馬衡款】

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長,原故宮博物院院長,金石書畫家、篆刻家、印學家。鬥笠杯型,猶如姜太公垂釣於渭水,山水間心懷天下,於平凡中窺得大道。杯身處印有『馬衡叔平』白文印章,內附馬老墨寶『談笑』二字,盡顯大家風採。

西泠印社且茶且印社長杯 | 手機淘寶:松蘭鋪子

【張宗祥款】

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長,書法家、版本學家。折腰杯型,有不為五鬥米折腰之意,杯型高度、大小適中,利於聚香。杯外用張宗祥私印『張宗祥印章』,內書『泓』字,喻人生廣博,心清為上。

西泠印社且茶且印社長杯 | 手機淘寶:松蘭鋪子

【沙孟海款】

西泠印社第四任社長,書法家、篆刻家。六方杯型,六稜流直而上翹,方中帶曲。杯外『孟海』一印樸拙有力,內書『凌雲』二字,顯超然氣概。

西泠印社且茶且印社長杯 | 手機淘寶:松蘭鋪子

【趙樸初款】

西泠印社第五任社長,書法家,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羅漢杯型,圓潤厚實。禪茶一味,明心見性。外壁『趙樸初』古雅蒼勁,內側『佛心』幾許禪意。

西泠印社且茶且印社長杯 | 手機淘寶:松蘭鋪子

【啟功款】

西泠印社第六任社長,有「詩書畫三絕」之稱。圓融杯型,厚重沉穩,有『大肚能容天下事』的寓意。杯外『啟功私印』線條流暢古樸,『慎思』可見名家淵思。

西泠印社且茶且印社長杯 | 手機淘寶:松蘭鋪子

【饒宗頤款】

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有國學、書畫大家之稱。海棠杯形,素雅靈動,杯外壁『饒宗頤印』取秦漢遺韻,內印饒老書法『如意』寄意美好。

西泠印社且茶且印社長杯 | 手機淘寶:松蘭鋪子

時至今日,西泠印社秉承「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之宗旨,融詩書畫印於一體,已成為海內外研究金石篆刻歷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響最廣的藝術團體,在國際印學界享有崇高地位,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盛譽。

這套茶器,凝結了千年茶文化、百年西泠風骨,傳承著中國傳統藝術文脈,兼具藝術、收藏價值。

西泠印社且茶且印社長杯 | 手機淘寶:松蘭鋪子

年關將近,如此寓意美好而深刻的茶器當屬送禮佳選,自用或收藏皆相宜。

【小提示】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僅為配圖表達。如有問題,請聯繫【松蘭小學士】說明,萬分感謝。轉載文章需經【松蘭書社】授權。

相關焦點

  • 西泠印社社長PK中書協主席,前者完勝後者,是文化積澱的勝出
    於是,在1913年舉行的建社10周年紀念大會上,鄭重宣布吳昌碩先生上任西泠印社首任社長,一代印社終於有了一面亮麗的旗幟。 為了答謝西泠印社的厚愛,吳昌碩不辭勞苦,給每一位會員刻制了印章,所有印章上都是六個字:西泠印社中人。這六字後來成為每一名西泠印社會員的身份標籤,如今,新加入西泠印社的會員,會員證上都印有這六個字。
  • 免費觀看:央視紀錄片《西泠印社》全集
    2009年,由西泠印社領銜申報的「中國篆刻藝術」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前 言 本片分別從人物掌故、歷史遺蹟、藝術珍品、精神脈絡等視角深度挖掘西泠印社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以翔實的史料和發展軌跡詮釋西泠百年之謎,向世人展示西泠印社百年文化內涵和百年創業之路。
  • 文刀驚世俗、夢筆掠江雲——西泠印社執行社長劉江印象
    文刀驚世俗 夢筆掠江雲——西泠印社執行社長劉江印象文/江海濱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饒宗頤先生去世後,社長寶座已經空了兩年多。故人西安終南印社社長傅嘉儀、青桐印社社長袁道厚、滄海印社社長韓煥峰、寧夏書協名譽主席柴建方、朱穎人老前輩等也是忘年之交西泠人。最難忘的是,與西泠印社執行社長劉江老已經有二十多年的鴻雁情結,先後三次給我寄贈題字和專輯,分別是十六開篆書「藝術」兩字小品、「江海濱書畫集」,還有一件兩尺見方楹聯——人去寺猶在,筆停畫尚存。
  • 西泠印社社長再次空缺兩年,中國有誰能擔此重任?
    西泠印社社長是終身制,坐上這個寶座,肉身不死,位子不退。所以選社長沒有糾錯的機會,更應該慎之又慎。西泠印社自1904年已過百年,社長卻只有七位,他們是:吳昌碩、馬衡、張宗祥、沙孟海、趙樸初、啟功、饒宗頤。七個社長都享高壽,但好幾位都在耄耋之年才當上社長,所以任期都不算太長,像張宗祥和啟功,當了兩三年社長就離世了。
  • 誰是下一任西泠印社掌門人?空缺曾經是舊常態
    當我們送別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饒宗頤先生之時,不禁念想:誰是西泠印社新掌門人?1963年秋,來自全國各地的篆刻家、書畫家齊聚孤山,濟濟一堂,共慶西泠印社成立60周年。此舉標誌著社長張宗祥帶領著西泠印社從此走上新生,重新回到「保存金石,研究印學」的原有定義上來。重塑西泠,沙孟海先生功不可沒。
  • 東瀛的「西泠印社中人」
    經典關注《西泠藝叢》總第31期 「小林鬥盦研究專輯」目錄 專題·小林鬥盦研究 西嶋慎一、和中簡堂等日本學者論小林鬥盦 小林鬥盦的古典理想及其當代意義 文/孫慰祖 我和小林鬥盦先生 文/梁章凱 小林鬥盦年表 小林鬥盦影存 小林鬥盦捐獻西泠印社藏品擷珍
  • 紀錄片《西泠印社》完美收官,西泠印社的故事未完待續……
    方寸印章見大千世界,全景記錄以求「西泠不冷」《西泠印社》擷取「西泠印社」這一具有浙江獨特印記的傳統文化經典符號,通過細緻入微的影像手段,傳神再現西泠印社歷代印石巨匠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鐫刻情緣,全景記錄西泠印社「人以印集、社以地名」的百年輝煌,深刻闡釋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歷久彌新的不絕偉力,激發人們對中華文明更深刻的理解、更深度的熱愛、更深層的自信
  • 預告丨六集大型紀錄片《西泠印社》第四集《衣冠》將播
    六集大型紀錄片《西泠印社》作為浙江廣電集團「紅大東西南北中」人文精品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11月18日起登陸浙江衛視,於每周三、周四21:40各播出一集。11月26日將播出第四集《衣冠》。衣冠,是西泠印社的形相與氣場。本集以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長馬衡的故事為主線,講述了一種「不學禮,無以立」的生活方式乃至人生態度。1933年,日寇來犯,國寶周秦石鼓被迫裝運西遷,將石鼓裝運西遷的負責人,是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
  • 君匋藝術院西泠印社藏吳昌碩篆刻41品賞,氣勢駘蕩神出無窮
    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後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與厲良玉、趙之謙並稱「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 他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在繪畫、書法、篆刻上都是旗幟性人物,在詩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
  • 除了西泠印社在鄭首秀,鄭州美術館新館還有這些精彩展覽
    《西泠印社藏品展》《西泠印社藏品展》是已有116年歷史的「天下第一社」西泠印社在鄭州的「首秀」,233件(組)珍藏走出杭州,也是近年來西泠印社藏品最大規模的面向社會公眾的展出。作為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西泠印社之金石印學,將近距離的走進鄭州市民群眾的視線。
  • 浙江衛視引領「文化之美」 大型紀錄片《西泠印社》今日21:40播出
    ,社以地名……六集大型紀錄片《西泠印社》作為浙江廣電集團「紅大東西南北中」人文精品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於今天登陸浙江衛視,於每周三、周四21:40各播出一集。 創立於1904年的西泠印社作為我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團,更是海內外研究金石篆刻歷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響最廣的學術團體,之所以傳承百年而屹立不倒,且成為傳統文化和藝術在近現代轉型過程中生命延續、薪火相傳的保證,西泠印社中究竟藏著怎樣的絕世秘籍?而在高手雲集的金石江湖,西泠印社中人又有著怎樣獨特的表情與風骨?
  • 《西泠印社》今日播出《師父》,展開一代宗師吳昌碩的360度人生畫卷
    以「詩書畫印」四絕,被譽為「中國文人畫最後的高峰」。1913年,在西泠印社首屆社員雅集大會上,吳昌碩以其曠達自在和博學多才,而被推舉為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長。1920年代,吳昌碩揚名天下,他的「生意經」(吳昌碩自訂潤格)也被日本人記錄書中——一幅四尺作品要價三十兩,相當於大洋42塊;對比當時的物價水平,價值約756斤上等大米。
  • 吳昌碩:「後海派」代表,西泠印社首任社長,齊白石是他得意門生
    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後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與厲良玉、趙之謙並稱「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與同時代藝術大家比,吳昌碩是承前啟後、比較全面的一位巨匠。」
  • 紀錄片《西泠印社》今晚亮相 從孤山出發講述百年傳奇
    作為浙江廣電集團「紅大東西南北中」人文精品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六集系列紀錄片《西泠印社》於11月18日起,每周三周四浙江衛視兩集連播,在晚間黃金時間精彩亮相。有著116年歷史的西泠印社,在2020年5月入選首批「浙江文化印記」,西泠印社所在的孤山也成為一座令海內外仰止的金石聖山;而西泠印社中人更是承擔著一種精神價值以及文化使命。紀錄片《西泠印社》的攝製團隊試圖以這樣一個藝術社團作為中國文化的優質樣本,對其百年命運進行深入解讀,將其與國學傳承、文化自信連接起來進行思考。
  • 穿越時空和西泠諸賢相遇 每一幀鏡頭都美得讓人心醉 紀錄片《西泠...
    而西泠印社的創始人王褆(號福庵)少年時便隨父親在此開蒙,諳熟金石書畫之道。樓外樓的面,尤其是蝦爆鱔面,是丁仁的最愛。孤山草木間這些看似普通的石凳石桌,是來自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長馬衡捐贈。馬衡離世前將所有的收藏都捐給了國家,後人手裡一件金石書畫珍品也沒有留下。
  • 藝鑑|湖山一片等你回:紀錄片《西泠印社》走近君子和大師的故事
    就是在這西湖邊最小的一座山上,坐落著被譽為「天下第一名社」的西泠印社。穿越一個多世紀的歷史雲煙,從「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出發的西泠印社不僅於海內外金石書畫界享有無可替代的地位,更以其傳承的文化、堅守的信仰、不絕的風骨聞名於世,增加著孤山的精神海拔,印刻下「天堂之城」的人文厚度。
  • 西泠古印助陣,歷代名品與印譜匯集「中國印文化大展」
    澎湃新聞在現場看到,其中既有西泠印社藏我國存世最早的一部古璽印匯錄《顧氏集古印譜》,明代文彭「琴罷倚松玩鶴」青田石章等,也有「關中侯印」龜鈕金印,勾勒出簡明中國印史。展覽中,西泠印社的古印章、古印譜多達50件(套),這也是西泠印社的文物名品首次大批量來滬展出。
  • 深研浙派的江成之先生,看這位早期西泠印社社員的篆刻和收藏
    2018年7月14日,由海上印社、上海書畫善會主辦,海上印社藝術中心承辦的「光前裕後——江成之篆刻藝術暨藏品展」在上海市海上印社藝術中心揭幕。被譽為「當今浙派第一高手」的江成之先生逝世已經三年多了,此次展覽共展出江成之篆刻、書法作品及篆刻、書法、印譜等藏品近二百件,再一次全面地展示這位西泠印社早期社員的藝術和收藏。
  • 全國矚目的「天下第一社」,享譽海內外,是杭州人的驕傲
    西冷又稱為「西林」「西陵」,它是靠一座西冷橋與北山陸地接壤,人以印集,社以地名,最後命名為「西冷印社」,西冷印社的整體建築雖然沒有傳統的縱橫格局,但亭臺樓閣是錯落有致的。 西泠印社的建築群被譽為西湖園林建築的最佳之作。是晚清江南獨特建築、樸素優雅,布局精巧,深得造園藝術之妙趣。
  • 印印得心 心心相印——中國印文化大展在上海韓天衡美術館亮相
    在今天上午舉行的新聞媒體通風會上,策展人、西泠印社副社長、中國篆刻藝術院首任社長韓天衡先生介紹了本次大展的相關情況。中國印章出現於殷商時期,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它是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憑信法物。除了印章之外,古印譜和美印材也成為收藏家珍視的寶物。本次展覽以中國印章發展歷史為主線,匯集中國歷代璽印與明清以來名家篆刻作品、明清以來集古印譜和篆刻家印譜,以及以「四大國石」為主的珍稀印材,展品總數560件(套),其中70%以上的展品為首次公開展出。展品之多樣、品質之高端、學術之豐厚、規模之龐大,可謂空前,是一個具有重要的藝術鑑賞與學術研究雙重價值的展覽,可以講是中國印藝的奧斯卡與嘉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