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西泠印社》完美收官,西泠印社的故事未完待續……

2020-12-12 中國藍TV

12月3日晚,浙江衛視紀錄片《西泠印社》播出第六集《刀法》,意味著這部籌備、拍攝和製作耗時四年的紀錄片正式收官。

方寸印章見大千世界,全景記錄以求「西泠不冷」

《西泠印社》擷取「西泠印社」這一具有浙江獨特印記的傳統文化經典符號,通過細緻入微的影像手段,傳神再現西泠印社歷代印石巨匠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鐫刻情緣,全景記錄西泠印社「人以印集、社以地名」的百年輝煌,深刻闡釋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歷久彌新的不絕偉力,激發人們對中華文明更深刻的理解、更深度的熱愛、更深層的自信。

篆刻、印學是西泠印社的核心品牌符號,看似冷寂偏門,卻是獨一無二的西泠印記:一枚印章,一件拓片,一次篆刻創作,再到一個展覽,一本畫冊,一次拍賣會,一場孤山雅集……這些都轉化為紀錄片中的故事,折射出「天下第一名社」的立身之本,也讓觀眾充分感受到了西泠印社之統觀古今、學貫中西、統籌藝術與學術的重要特性;而通過這部文化紀錄片的創製傳播,也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重拾文化自信,用影像的力量剖析浙江的歷史傳統、人文優勢和文化基因,並從中提煉出當代價值。

強化紀錄片當代表達,積極開拓融合傳播

由於金石篆刻的厚重及小眾,這一題材的紀錄片創作很容易落入枯燥乏味的窠臼,難以讓觀眾,尤其是年輕群體產生親近感。而紀錄片《西泠印社》精心設計了獨特的影像手法,揭開其厚重歷史的一角,同時也用極富意味的分集,打破了慣常的時間線敘述,用人物的共生關係構建出《西泠印社》的邏輯架構,通過「創社四君子的護社神通」、「天下第一名社的宗師級人物」、「金石江湖中的兄弟情緣」、「西泠印社的守正與創新」等主題,展現和解讀這一具有獨特精神價值以及文化使命的藝術社團。

紀錄片《西泠印社》的藝術創作不止步於傳統沿襲的手段和形態,從拍攝、製作到播出,著意以新迎新,凸顯傳統文化的新媒體表達和新時代內涵,力求將傳統紀錄片的小眾傳播拓展為讓更多年輕觀眾喜聞樂見的當代傳播。

「粉絲」聚集、未播先熱,成為該片跨界傳播的突出特點和成果。而節目的播出更是突破主創平臺「自製自播、單屏傳播」的傳統路數,改由浙江衛視和幾大網絡頭部平臺同步推出,極大拓展了全媒體傳播影響。

開播兩周後,根據「騰訊紀錄片排行榜」的最新數據,紀錄片《西泠印社》獲得了8.8的評分,位居「歷史類」和「歷史科普類」熱度第一;紀錄片的宣發團隊更在B站、抖音等網端推出以「西泠印社」為主題的短視頻,提煉年輕人感興趣的話題與內容,得到了眾多年輕網友的點讚與評論;同時結合西泠文創在網絡端推出拍屏互動,也吸引了眾多觀眾積極參與;還有眾多公眾號「自來水」轉發,根據片中的人物及故事,開發出了西泠印社相關的「遊學打卡線路」。

「金石傳聲,與時為新」,接下來,《西泠印社》還將翻譯製作國際版,推向海外主流全媒體平臺,以更好向全世界詮釋中華藝術的至臻雋永的文化魅力和歷久彌新的強大生命力。

拓展紀錄片全新創作 增強文化自信

優秀傳統文化是培養文化認知、形成文化自覺、涵養文化自信的重要資源。歷史人文類紀錄片,能夠多方面地生動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彰顯其當代價值與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獨特地位,以便利的影像傳播手段讓人們有更多機會走近和了解傳統文化,增進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在潤物無聲間涵養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

紀錄片《西泠印社》恰恰以主流站位、國際視野、時代坐標還原出百年名社的厚重歷史,描摹了印壇巨匠的家國情懷,勾連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頭價值,映射出中國人文化自信的文化來源和時代內涵,彰顯出紀錄片藝術的深沉魅力。

相關焦點

  • 紀錄片《西泠印社》今晚亮相 從孤山出發講述百年傳奇
    有著116年歷史的西泠印社,在2020年5月入選首批「浙江文化印記」,西泠印社所在的孤山也成為一座令海內外仰止的金石聖山;而西泠印社中人更是承擔著一種精神價值以及文化使命。紀錄片《西泠印社》的攝製團隊試圖以這樣一個藝術社團作為中國文化的優質樣本,對其百年命運進行深入解讀,將其與國學傳承、文化自信連接起來進行思考。
  • 免費觀看:央視紀錄片《西泠印社》全集
    2009年,由西泠印社領銜申報的「中國篆刻藝術」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前 言 本片分別從人物掌故、歷史遺蹟、藝術珍品、精神脈絡等視角深度挖掘西泠印社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以翔實的史料和發展軌跡詮釋西泠百年之謎,向世人展示西泠印社百年文化內涵和百年創業之路。
  • 藝鑑|湖山一片等你回:紀錄片《西泠印社》走近君子和大師的故事
    就是在這西湖邊最小的一座山上,坐落著被譽為「天下第一名社」的西泠印社。穿越一個多世紀的歷史雲煙,從「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出發的西泠印社不僅於海內外金石書畫界享有無可替代的地位,更以其傳承的文化、堅守的信仰、不絕的風骨聞名於世,增加著孤山的精神海拔,印刻下「天堂之城」的人文厚度。
  • 浙江衛視引領「文化之美」 大型紀錄片《西泠印社》今日21:40播出
    ,社以地名……六集大型紀錄片《西泠印社》作為浙江廣電集團「紅大東西南北中」人文精品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於今天登陸浙江衛視,於每周三、周四21:40各播出一集。 但這樣帶著高冷範兒的歷史人文題材,對於紀錄片創作者無疑是一次挑戰。在《西泠印社》的拍攝過程中,無數人問總導演許繼鋒:《西泠印社》講的是怎樣的故事?
  • 東瀛的「西泠印社中人」
    經典關注《西泠藝叢》總第31期 「小林鬥盦研究專輯」目錄 專題·小林鬥盦研究 西嶋慎一、和中簡堂等日本學者論小林鬥盦 小林鬥盦的古典理想及其當代意義 文/孫慰祖 我和小林鬥盦先生 文/梁章凱 小林鬥盦年表 小林鬥盦影存 小林鬥盦捐獻西泠印社藏品擷珍
  • 西泠印社社長杯,一套茶具引起的收藏熱!
    近日,由浙江廣播電視集團、杭州市委宣傳部、浙江大學和西泠印社聯合出品的大型紀錄片《西泠印社》系列六集均已播出。不少網友感嘆,就像重溫了一個風流文雅,群英薈萃的年代。「詩書畫印」是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傑出代表,長久以來,「詩、書、畫」都因名家輩出而各領風騷,相較之下,「印」卻不被大眾所熟悉。紀錄片在對西泠印社百年傳承脈絡的展現中,普及了關於印石藝術的點滴細節。讓作為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傑出代表的「詩書畫印」之中的「偏門」——印,進入大眾視野。
  • 預告丨六集大型紀錄片《西泠印社》第四集《衣冠》將播
    六集大型紀錄片《西泠印社》作為浙江廣電集團「紅大東西南北中」人文精品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11月18日起登陸浙江衛視,於每周三、周四21:40各播出一集。11月26日將播出第四集《衣冠》。衣冠,是西泠印社的形相與氣場。本集以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長馬衡的故事為主線,講述了一種「不學禮,無以立」的生活方式乃至人生態度。1933年,日寇來犯,國寶周秦石鼓被迫裝運西遷,將石鼓裝運西遷的負責人,是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
  • 誰是下一任西泠印社掌門人?空缺曾經是舊常態
    當我們送別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饒宗頤先生之時,不禁念想:誰是西泠印社新掌門人?建社十年未立社長西泠掌門人,幽蘭滿庭香……西泠印社有一部讓中國所有社團為之羨慕的社史。秉著嚴謹治社的原則,創社後10年左右未立社長。1913年,在紀念建社10周年的盛會上,眾人公推一代大師吳昌碩為第一任社長。一時間,金石篆刻、書畫、鑑賞、考古、文學大家聯袂入社,就連遠隔重洋的日本名家也渡海前來參加。
  • 《西泠印社》今日播出《師父》,展開一代宗師吳昌碩的360度人生畫卷
    以「詩書畫印」四絕,被譽為「中國文人畫最後的高峰」。1913年,在西泠印社首屆社員雅集大會上,吳昌碩以其曠達自在和博學多才,而被推舉為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長。1920年代,吳昌碩揚名天下,他的「生意經」(吳昌碩自訂潤格)也被日本人記錄書中——一幅四尺作品要價三十兩,相當於大洋42塊;對比當時的物價水平,價值約756斤上等大米。
  • 文刀驚世俗、夢筆掠江雲——西泠印社執行社長劉江印象
    去年11月13日「百年西泠·與時為新」西泠印社115年慶祝大會拉開帷幕,400餘位西泠印社海內外社員、來自各地的重要印學社團代表,以及來自來香港、臺灣等地區和日本、韓國等海外嘉賓和藝術社團代表參加大會。西泠印社第十四次社員大會隨即召開,選舉產生了新一屆理事和社團領導班子。
  • 穿越時空和西泠諸賢相遇 每一幀鏡頭都美得讓人心醉 紀錄片《西泠...
    觀樂樓是西泠印社創始人吳隱為紀念吳氏祖先季札而築。……《西泠印社》最後兩集《兄弟》與《刀法》,將於本周三、周四晚9:40在浙江衛視播出。近日,《西泠印社》總導演許繼鋒接受了快報記者的專訪,講述了這部紀錄片的拍攝以及背後的故事。
  • 西泠印社社長PK中書協主席,前者完勝後者,是文化積澱的勝出
    於是,在1913年舉行的建社10周年紀念大會上,鄭重宣布吳昌碩先生上任西泠印社首任社長,一代印社終於有了一面亮麗的旗幟。 為了答謝西泠印社的厚愛,吳昌碩不辭勞苦,給每一位會員刻制了印章,所有印章上都是六個字:西泠印社中人。這六字後來成為每一名西泠印社會員的身份標籤,如今,新加入西泠印社的會員,會員證上都印有這六個字。
  • 西泠印社社長再次空缺兩年,中國有誰能擔此重任?
    西泠印社不同於中國書協,書協一開始就是官辦的,官辦的協會就按官方的規矩來辦,主席給誰,由上級領導說了算,當然,選舉的程序還是有的,但這種選舉是怎麼一回事,大家都心知肚明。而西泠印社像「怪胎」——這裡不含貶義,只指它的組織形式。
  • 君匋藝術院西泠印社藏吳昌碩篆刻41品賞,氣勢駘蕩神出無窮
    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後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與厲良玉、趙之謙並稱「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 他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在繪畫、書法、篆刻上都是旗幟性人物,在詩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
  • 除了西泠印社在鄭首秀,鄭州美術館新館還有這些精彩展覽
    《西泠印社藏品展》《西泠印社藏品展》是已有116年歷史的「天下第一社」西泠印社在鄭州的「首秀」,233件(組)珍藏走出杭州,也是近年來西泠印社藏品最大規模的面向社會公眾的展出。作為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西泠印社之金石印學,將近距離的走進鄭州市民群眾的視線。
  • 西泠古印助陣,歷代名品與印譜匯集「中國印文化大展」
    澎湃新聞在現場看到,其中既有西泠印社藏我國存世最早的一部古璽印匯錄《顧氏集古印譜》,明代文彭「琴罷倚松玩鶴」青田石章等,也有「關中侯印」龜鈕金印,勾勒出簡明中國印史。展覽中,西泠印社的古印章、古印譜多達50件(套),這也是西泠印社的文物名品首次大批量來滬展出。
  • 吳昌碩:「後海派」代表,西泠印社首任社長,齊白石是他得意門生
    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後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與厲良玉、趙之謙並稱「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與同時代藝術大家比,吳昌碩是承前啟後、比較全面的一位巨匠。」
  • 深研浙派的江成之先生,看這位早期西泠印社社員的篆刻和收藏
    2018年7月14日,由海上印社、上海書畫善會主辦,海上印社藝術中心承辦的「光前裕後——江成之篆刻藝術暨藏品展」在上海市海上印社藝術中心揭幕。被譽為「當今浙派第一高手」的江成之先生逝世已經三年多了,此次展覽共展出江成之篆刻、書法作品及篆刻、書法、印譜等藏品近二百件,再一次全面地展示這位西泠印社早期社員的藝術和收藏。
  • 清代篆刻流派「浙派」的創始人丁敬以及「西泠印派」解讀
    正因為此,丁敬的作品面目比較豐富,古璽、漢印、六朝唐宋印以及元明印人的風格均能化而入印。汪啟淑稱「兩浙久沿林鶴田派,鈍丁力挽頹風……於主臣、嘯民外,另樹一幟」。丁敬在漢印基礎上常參以隸意,行刀波磔而進,質樸剛整,鋒稜畢現,線條古拗峭折,富有很強的金石味,一洗嬌柔嫵媚之態。而此時印壇已漸趨衰落,丁敬在自己的創作上力求有所突破,運用切刀表現筆意,融入隸楷趣味,布局變化出新,漸漸形成了印風蒼勁,以質樸見長的個人風格。
  • 最值得期待的江南超級大拍即將登場|西泠印社2020秋拍
    超級震撼的大拍——西泠印社2020秋拍將於1月12日拉開序幕,1月14日至17日在同地拍賣,為藏家呈獻27大專場,超5000件拍品,重磅尖貨雲集。本屆西泠秋拍書畫部分內容豐富,明清書畫尤其精彩,從山水人物到花鳥走獸,從水墨寫意到工筆重彩,明清書畫史上的流派典範,宗匠大家,齊聚西泠拍場,蔚為大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