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篆刻流派「浙派」的創始人丁敬以及「西泠印派」解讀

2021-01-09 文藏說瓷
丁敬白文 「兩湖三竺萬壑千巖」

由丁敬開創的浙派興起於清代乾隆時期,其不僅影響深遠,且在中國印壇風靡了一個多世紀,和徽派並稱為清代兩大篆刻流派。浙派創始人丁敬(1695—1765),字敬身,號龍泓山人、研林,晚年號鈍丁,又署無不敬齋,浙江杭州人。雅好金石碑版,精鑑別,富收藏,常往來於揚州、杭州等地,曾偕眾搜訪石刻,成《武林金石錄》。

丁敬朱文 「上下釣魚山人」

丁敬識見甚高,其有《論印絕句》云:「古人篆刻思離群,舒捲渾同嶺上雲。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漢家文。」漢印雖好,但不能墨守,而六朝唐宋印章也並非一無可取,可見丁敬在取法觀念上不主故常。正因為此,丁敬的作品面目比較豐富,古璽、漢印、六朝唐宋印以及元明印人的風格均能化而入印。汪啟淑稱「兩浙久沿林鶴田派,鈍丁力挽頹風……於主臣、嘯民外,另樹一幟」。

黃易朱文 「畫秋亭長」

丁敬近承程邃,遠紹何震,有人評價說:「入清以來,文何舊體,皮骨都盡,皖派諸子,力復古法,而古法僅復,丁敬兼擷眾長,不主一體,故所就彌大。」丁敬篆刻頗得何震精髓,後涉獵宋元,直追秦漢,將各時期印章特點融會貫通,中年時就有了很深的功力。丁敬在漢印基礎上常參以隸意,行刀波磔而進,質樸剛整,鋒稜畢現,線條古拗峭折,富有很強的金石味,一洗嬌柔嫵媚之態。而此時印壇已漸趨衰落,丁敬在自己的創作上力求有所突破,運用切刀表現筆意,融入隸楷趣味,布局變化出新,漸漸形成了印風蒼勁,以質樸見長的個人風格。

蔣仁白文 「蔣仁印」

浙派晚出徽派二百年,但浙派印人陣容強大,風格特徵也十分鮮明。自丁敬創始到錢松,浙派藝術支配清代印壇近兩個世紀。關於浙派的名目,沙孟海在《印學史》中說:「西泠印派的名目,大約在清代乾隆後期丁敬已故,而黃易、奚岡等正享盛名時提出來的,以自別於何震的新安舊體。」

奚岡白文 「鳳巢後人」

嘉慶中期(約1808年前後),杭州何元錫父子輯成的《西泠四家印譜》是目前能查證到的,最早將丁、蔣、黃、奚稱為「西泠四家」的史料。此時距丁敬故世已四十餘年,距最後去世的奚岡亡故也有四到五年。時人通過印譜的形式,第一次正式將他們歸納為「西泠印派」這一群體。後人把丁敬、蔣仁、黃易、奚岡歸為「西泠前四家」。

黃易白文 「小松所得金石」

鹹豐十一年(1861),杭州毛西堂輯成《西泠六家》印譜,即前四家加黃易的弟子陳豫鍾和陳鴻壽,「西泠六家」稱謂始於此。此時距陳豫鍾故世已五十五年,距陳鴻壽故世三十九年。同治二年(1863),胡澍在《趙撝叔印譜》序,趙之謙在《書揚州吳讓之印稿》中,第一次作出了「浙宗」「浙派」的命名,浙派、浙宗名稱就此為大家沿用。

同治六年(1867),杭人丁丙輯成《西泠八家印譜》,丁敬、蔣仁、黃易、奚岡為前四家,陳豫鍾、陳鴻壽、趙之琛、錢松為後四家,浙派「西泠八家」的定名才正式確立下來。除此之外,浙派傳人還有金農、鄭板橋、胡震、張燕昌、楊澥、翁大年、楊大受、陳祖望、以敬、江尊、楊與、吳钁、華復、陸泰等。

相關焦點

  • 深研浙派的江成之先生,看這位早期西泠印社社員的篆刻和收藏
    1943年起師從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的王福庵先生,1947年加入西泠印社,1998年被授予「西泠印社榮譽社員」稱號,2011年獲「西泠印社社員功勳章」。曾任上海市書法家協會顧問、海上印社顧問、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等。江成之深研浙派篆刻,尤鍾情於陳鴻壽、趙之琛,又上追秦漢,旁及宋元及明清諸家,形成工致穩健,清剛整飭的藝術風格。
  • 西泠古印助陣,歷代名品與印譜匯集「中國印文化大展」
    12月18日,「心心相印——中國印文化大展」在地處上海嘉定的韓天衡美術館開幕,展覽以中國印章發展歷史為主線,匯集中國歷代璽印與名家篆刻作品、明清以來集古印譜和篆刻家印譜,以及珍稀印材等560多件展品,其中近七成為首次公開展出。
  • 零基礎學篆刻:比丁敬還早的切刀宗師——朱簡
    在篆刻圈裡,只要一提到切刀,幾乎稍有常識的人就會想到「浙派」,想到「西泠八家」,並由此想到浙派的開派宗師丁敬,但實際上,切刀用於篆刻,最早的並不是丁敬,而是明代的一位宗師級人物,這位宗師是切刀刀法真正的祖師爺,他叫朱簡。
  • 君匋藝術院西泠印社藏吳昌碩篆刻41品賞,氣勢駘蕩神出無窮
    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後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與厲良玉、趙之謙並稱「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 他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在繪畫、書法、篆刻上都是旗幟性人物,在詩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
  • 文刀驚世俗、夢筆掠江雲——西泠印社執行社長劉江印象
    去年11月13日「百年西泠·與時為新」西泠印社115年慶祝大會拉開帷幕,400餘位西泠印社海內外社員、來自各地的重要印學社團代表,以及來自來香港、臺灣等地區和日本、韓國等海外嘉賓和藝術社團代表參加大會。西泠印社第十四次社員大會隨即召開,選舉產生了新一屆理事和社團領導班子。
  • 明代流印派代表人物朱簡,其將印分為六品,對中國印壇影響深遠
    其《印經》自謂:「嘗從雲間陳眉公先生遊,得顧、項二氏家藏銅玉印,越楮上真譜四千餘方。」朱簡 海闊能容物 蓮心不受汙與名流交遊,又能以古璽印、名人篆刻作品做範本,故其篆刻起點較高。朱簡治印,遠追秦漢法式,近取趙宧光草篆,注重筆意,從古人切玉法中化出碎切之法,賦予篆刻以新的審美內涵。
  • 西泠印社社長杯,一套茶具引起的收藏熱!
    近日,由浙江廣播電視集團、杭州市委宣傳部、浙江大學和西泠印社聯合出品的大型紀錄片《西泠印社》系列六集均已播出。不少網友感嘆,就像重溫了一個風流文雅,群英薈萃的年代。圖片來源 | 西泠印社官網西泠印社,位於杭州西子湖畔,是中國研究金石篆刻頗負盛名的學術社團。清光緒十三年(1904)夏,浙派篆刻家丁仁、王禔、吳隱、葉銘等人在杭州西湖孤山西南麓立志:「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傳承印學一脈。
  • 紀錄片《西泠印社》完美收官,西泠印社的故事未完待續……
    方寸印章見大千世界,全景記錄以求「西泠不冷」《西泠印社》擷取「西泠印社」這一具有浙江獨特印記的傳統文化經典符號,通過細緻入微的影像手段,傳神再現西泠印社歷代印石巨匠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鐫刻情緣,全景記錄西泠印社「人以印集、社以地名」的百年輝煌,深刻闡釋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歷久彌新的不絕偉力,激發人們對中華文明更深刻的理解、更深度的熱愛、更深層的自信
  • 免費觀看:央視紀錄片《西泠印社》全集
    西泠印社創建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是海內外研究金石篆刻歷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響最廣的民間藝術團體,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譽。
  • 李應忠:論中國書畫的獨特符號——篆刻藝術
    ,也正是這樣的審美境界,秦漢印就是古人心目中「韶樂」,秦漢印之所以成為後世篆刻藝術的典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秦漢印貫徹了儒家的最高審美理想,而儒家的審美觀念也是中國兩千年來的主流審美理想,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 印人傳:中國篆刻界第一位集大成的篆刻家
    何震是真正的集大成的篆刻家,是真正的地地道道的第一人,甚至有很多人認為,文彭只是一個掛名的鼻祖,真正把篆刻這門藝術推廣到文人群體,使篆刻為廣大普通民眾所周知的藝術的人,是何震,何震拜在文彭名下,其實只是讓何震集累了相對廣泛的人脈,增長了對於金石文物的見識,當然,這些也是何震最終成為篆刻家的必要條件之一。後世篆刻的兩大流派徽宗和浙宗,如果向上溯源,徽宗最早的源頭就是何震。
  • 印印得心 心心相印——中國印文化大展在上海韓天衡美術館亮相
    中國印章藝術涉及印章、印譜、印材等多個方面。 古印章部分,從先秦的官私璽,到秦漢的官私印與封泥,再到魏晉南北朝、宋元印章,以至明清以來流派篆刻共240餘方,時間跨度二千餘年。其中秦官印「江胡榦官」、三國曹魏金印「關中侯印」,明代文彭「琴罷倚松玩鶴」、何震「聽鸝深處」,清代鄧石如「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吳熙載方竹四面印、吳昌碩9方田黃印等,都是難得一見的珍品、孤品。
  • 普陀的這場藝術展,讓你感受中醫與篆刻的精彩碰撞!
    漢代還有厭勝印,刻有「黃神越章」、「黃神之印」等,相傳隨身攜帶可闢邪消災。明清以後,隨著葉臘石被用於印材,大量文人雅士參與篆刻創作,刻印內容大大拓展,詩詞佳句、勵志名言都被刻於印面,而健康養生名句也常常入印,如浙派創始人丁敬所刻「天賜長年」「煙雲供養」,皖派篆刻大師鄧石如所刻「以介眉壽」「心閒神旺」,近代印壇巨擘吳昌碩所刻「節嗜欲定心氣」「一讀書二學醫」等等,足見健康養生格言也是歷代篆刻家喜愛的題材。
  • 西泠印社社長PK中書協主席,前者完勝後者,是文化積澱的勝出
    在美麗的杭州西湖景區的南麓,坐落著一個久負盛名的、具有「孤高氣質」的民間金石篆刻研究學術社團,它就是具有上百年歷史的「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由浙派篆刻名家丁輔之(1879年——1949年)、王福庵(1880年——1960年)、吳隱(1867年——1922年)、葉為銘(1866年——1948年)四人,於1904年牽頭創建。四人都是清朝末期活躍在杭州一帶的文人,酷愛金石、字畫,相同的興趣愛好,促使他們產生了成立印社、弘揚國粹的強烈願望。
  • 吳昌碩:「後海派」代表,西泠印社首任社長,齊白石是他得意門生
    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後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與厲良玉、趙之謙並稱「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與同時代藝術大家比,吳昌碩是承前啟後、比較全面的一位巨匠。」
  • 「神巧而形拙,神熟而形生」篆刻講堂一百六十三
    浙宗巧入,「先起而後亡」,恰是因為只注意了形式的外在美,而忽略了在內質、內容上的不斷補給和出新,故其初還如丁敬「忘巧忘拙」,丁敬「九拙而蘊一巧」,到了西泠後四家把巧拙關係倒置,內質與內容失去了活力,毫無新鮮之感,因此衰落是必然的結果。與此相對,徽宗拙入,在內容上重「印從書出」的印外補充,不受固定的形式美的約束,所以充滿活力。
  • 東瀛的「西泠印社中人」
    經典關注《西泠藝叢》總第31期 「小林鬥盦研究專輯」目錄 專題·小林鬥盦研究 西嶋慎一、和中簡堂等日本學者論小林鬥盦 小林鬥盦的古典理想及其當代意義 文/孫慰祖 我和小林鬥盦先生 文/梁章凱 小林鬥盦年表 小林鬥盦影存 小林鬥盦捐獻西泠印社藏品擷珍
  • 2020年西冷印社社員名錄公布
    西冷印社成立於1904年(清光緒30年),始稱「西冷四家」、「西冷八家」。融詩、書、畫、印於一體,以研究金石見長的西泠印社,是海內外金石篆刻研究歷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專業學術團體。西泠印社由浙派篆刻家丁仁、王禔、吳隱、葉銘等召集同人發起創建。1913年,近代藝壇巨擘吳昌碩出任首任社長,盛名之下,天下印人翕然向風,東瀛名家河井荃廬、長尾雨山渡海來歸,一時精英雲集,入社者均為精擅篆刻、書畫、鑑藏、考古、文史等之卓然大家。歷任社長為:吳昌碩、馬衡、張宗祥、沙孟海、趙樸初、啟功、饒宗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