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丁敬開創的浙派興起於清代乾隆時期,其不僅影響深遠,且在中國印壇風靡了一個多世紀,和徽派並稱為清代兩大篆刻流派。浙派創始人丁敬(1695—1765),字敬身,號龍泓山人、研林,晚年號鈍丁,又署無不敬齋,浙江杭州人。雅好金石碑版,精鑑別,富收藏,常往來於揚州、杭州等地,曾偕眾搜訪石刻,成《武林金石錄》。
丁敬識見甚高,其有《論印絕句》云:「古人篆刻思離群,舒捲渾同嶺上雲。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漢家文。」漢印雖好,但不能墨守,而六朝唐宋印章也並非一無可取,可見丁敬在取法觀念上不主故常。正因為此,丁敬的作品面目比較豐富,古璽、漢印、六朝唐宋印以及元明印人的風格均能化而入印。汪啟淑稱「兩浙久沿林鶴田派,鈍丁力挽頹風……於主臣、嘯民外,另樹一幟」。
丁敬近承程邃,遠紹何震,有人評價說:「入清以來,文何舊體,皮骨都盡,皖派諸子,力復古法,而古法僅復,丁敬兼擷眾長,不主一體,故所就彌大。」丁敬篆刻頗得何震精髓,後涉獵宋元,直追秦漢,將各時期印章特點融會貫通,中年時就有了很深的功力。丁敬在漢印基礎上常參以隸意,行刀波磔而進,質樸剛整,鋒稜畢現,線條古拗峭折,富有很強的金石味,一洗嬌柔嫵媚之態。而此時印壇已漸趨衰落,丁敬在自己的創作上力求有所突破,運用切刀表現筆意,融入隸楷趣味,布局變化出新,漸漸形成了印風蒼勁,以質樸見長的個人風格。
浙派晚出徽派二百年,但浙派印人陣容強大,風格特徵也十分鮮明。自丁敬創始到錢松,浙派藝術支配清代印壇近兩個世紀。關於浙派的名目,沙孟海在《印學史》中說:「西泠印派的名目,大約在清代乾隆後期丁敬已故,而黃易、奚岡等正享盛名時提出來的,以自別於何震的新安舊體。」
嘉慶中期(約1808年前後),杭州何元錫父子輯成的《西泠四家印譜》是目前能查證到的,最早將丁、蔣、黃、奚稱為「西泠四家」的史料。此時距丁敬故世已四十餘年,距最後去世的奚岡亡故也有四到五年。時人通過印譜的形式,第一次正式將他們歸納為「西泠印派」這一群體。後人把丁敬、蔣仁、黃易、奚岡歸為「西泠前四家」。
鹹豐十一年(1861),杭州毛西堂輯成《西泠六家》印譜,即前四家加黃易的弟子陳豫鍾和陳鴻壽,「西泠六家」稱謂始於此。此時距陳豫鍾故世已五十五年,距陳鴻壽故世三十九年。同治二年(1863),胡澍在《趙撝叔印譜》序,趙之謙在《書揚州吳讓之印稿》中,第一次作出了「浙宗」「浙派」的命名,浙派、浙宗名稱就此為大家沿用。
同治六年(1867),杭人丁丙輯成《西泠八家印譜》,丁敬、蔣仁、黃易、奚岡為前四家,陳豫鍾、陳鴻壽、趙之琛、錢松為後四家,浙派「西泠八家」的定名才正式確立下來。除此之外,浙派傳人還有金農、鄭板橋、胡震、張燕昌、楊澥、翁大年、楊大受、陳祖望、以敬、江尊、楊與、吳钁、華復、陸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