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簡(1570—1631前後),字修能,號畸臣,休寧(今屬安徽)人,主要活動於明萬曆、崇禎年間。其《印經》自謂:「嘗從雲間陳眉公先生遊,得顧、項二氏家藏銅玉印,越楮上真譜四千餘方。」
朱簡 海闊能容物 蓮心不受汙
與名流交遊,又能以古璽印、名人篆刻作品做範本,故其篆刻起點較高。朱簡治印,遠追秦漢法式,近取趙宧光草篆,注重筆意,從古人切玉法中化出碎切之法,賦予篆刻以新的審美內涵。
汪關 董其昌印
朱簡生活在晚明,自萬曆二十五年(1597)至三十九年(1611)長達十四年的時間裡,完成《印品》一書,對璽印考證、章法探討、真贗辨別、謬誤糾正等均有論述。此外朱簡還著有《印經》《菌閣藏印》《修能印譜》等。
朱簡 半日村
在理論上他提出了篆刻史上第一個流派說,並明確地劃分出了明代篆刻的三大流派,而於自己卻未作劃分與歸類。對朱簡的篆刻,清秦爨公《印指》評價曰:「修能以趙凡夫草篆為宗,別立門戶,自成一家……一種豪邁過人氣不可磨滅,奇而不離乎正,印章之一變也。」朱簡的印學理論和篆刻風格對當時印壇都有著較深的影響,浙派印風顯然受其影響。
汪關 季常
印學上,朱簡首倡「印外求印論」「品印等級」,刻印實踐方面首創「碎切刀法」「草篆入印」,其印學著作《印品》《印經》等奠定了我國篆刻批評的基礎。其在《印經》所言「刀法者,所以傳筆法也」一直被後世印人奉為圭臬,由此發展成「印從書出論」,並進一步闡述:「刀法者,如字之有起、有伏、有轉折、有輕重,各完筆意,不得孟浪。
朱簡 米萬鍾印
非雕鏤刻畫,以鈍為左,以碎為刀也。」在《印章要論》中,朱簡對刀筆的具體運用做了詳細論述:「正鋒緊持,直送緩結,轉須帶方,折須帶圓,無稜角、無臃腫、無鋸牙、無燕尾,刀法盡於此矣。」
汪關 子孫非我有 委蛻而已矣
朱簡把印分為六品:「刀筆渾融,無跡可尋,神品也;有筆無刀,妙品也;有刀無筆,能品也;刀筆之外而有別趣者,逸品也;有刀鋒而似鋸牙癰股者,外道也;無刀鋒而似鐵線墨豬者,庸工也。」談及古今取法,朱簡在《印章要論》中認為:「得古人印法,在博古印,失古人心法,在效古印,何者?古印迄今時代浸遠,筆意刀法剝磨滅,已失古人精神心畫矣,善臨摹者,自當求之驪黃之外。
汪泓 玉鞭平與出買書人(邊款)
餘故曰:出土剝銅印如樂府《鐃歌》,若字句模擬則醜矣,又如斷圭殘璧,自有可寶處。」一語道出了印宗秦漢的本質,並為後來的趙之謙、黃士陵等的印學理念提供了重要的啟發。
汪關 董玄宰
在《印經》中,亦有大量闡述,如:「摹印家不精石鼓、款識等字,是作詩人不曾見《詩經》《楚辭》,求其高古,可得乎哉」「印先字,字先章,章則具意,字則具筆……學無淵源、偏旁湊合,篆病也;不知執筆、字畫描寫,筆病也;轉折峭露、輕重失宜,印有白文、有朱文、有口、有邊、有格、有朱白相半、有三朱一白……各有體制,原非率意。」
汪關 逍遙遊(邊款)
時人何澍雲「鈍丁印學從修能出」,鈍丁即浙派開山鼻祖丁敬,浙派的用刀法是直接從朱簡碎切刀法發展而來的,可見朱簡對中國印壇的影響之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