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人傳:中國篆刻界第一位集大成的篆刻家

2021-01-09 談藝錄

什麼是真正的篆刻家?1、他既有成套的印學理論某著作,2、他有大量的篆刻實踐,3、他流傳下來的篆刻作品要足夠多,能夠充足地反映他的多重印風面貌。何震是真正的集大成的篆刻家,是真正的地地道道的第一人,甚至有很多人認為,文彭只是一個掛名的鼻祖,真正把篆刻這門藝術推廣到文人群體,使篆刻為廣大普通民眾所周知的藝術的人,是何震,何震拜在文彭名下,其實只是讓何震集累了相對廣泛的人脈,增長了對於金石文物的見識,當然,這些也是何震最終成為篆刻家的必要條件之一。

後世篆刻的兩大流派徽宗和浙宗,如果向上溯源,徽宗最早的源頭就是何震。

(附註:徽宗的流派名稱到底是稱徽宗還是皖宗,名家們也有爭論,稍稍說兩句這個話題:黃賓虹在《新安篆刻之學派》稱這一路印人為「新安派」,沙孟海先生在《新安印派簡史》裡稱:「新安派,亦稱黃山派,徽派,皖派,皖宗,是歷史上印學兩大派系之一(其一是西泠印派,亦稱浙派,浙宗)。」清末王世在《治印雜說》裡說:「迨至有明文壽承(彭)、何雪漁(震)相繼輩出,力能返古,允為一代宗匠,是為皖派之祖。」不管他叫徽派還是新安派,還是皖派,還是鄧派(鄧石如以後才有此稱呼,顯然如果只稱「鄧派」,鄧以前的100多年就沒有歸屬,顯然不全面),總之,起點在文彭與何震,文彭的作品又基本沒留下來,所以,我們說,這一派的起點基本上就是從何震開始的。)

(何震畫像)

一、人物簡介:

何震(約1530-1606,李剛田《篆刻學》裡記1535-1604)字主臣,一字長卿,亦稱雪漁,徽州婺源人,婺源東田源何氏家族一十四世孫,後長住南京。徽州土地貧瘠,造成了徽人外出謀生的習慣,「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約十分之七的大部分人是流亡天下的。)何震也是出外謀生的一員,不過,他出外謀生賴以生存的正是刻印技能,只不過,在遇到文彭之前,何震刻印是民間匠人級別的,大約20歲(只能說是大約,因為他的生年不詳)時,他遇到了文彭,拜文彭為師,從此以後「國博究心六書,主臣從之討論盡日夜不休」。師徒兩人研究文字學問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何震還遇到了一個契機,就是何震正值盛年時,顧從德的《集古印譜》(這是中國第一本印譜)正當發行,甚至何震得以觀摩顧氏搜集的秦漢印實物,從此匠人工藝與文人學問結合,何震終成一代大師。

二、印學貢獻:

1、紮根於文字學的篆刻由他提倡:何震的經典言論:「六書不精義入神,而能驅刀如筆,吾不信也」。學習篆刻應當從文字學紮根學起,了解文字的演變,了解文字的組成,了解篆書的寫法,只有這樣,篆刻才能真正的驅刀如筆。這很重要,這基本上是後世篆刻學的正宗。

2、大量的篆刻實踐和大量作品留下:何震是以刻印為生的,他當然要有大量的創作,不然他無法謀生,因此,他也有大量的作品留下來。也是這個原因,他的篆刻自始至終有商業氣息。他的作品「擬漢玉印,法急就章,仿漢滿白,師先秦古璽,以至取元朱文印者,無所不有,無所不能。」(李剛田《篆刻學》)。何震初期篆刻受師傅文彭影響,但他並不滿足於此,他不僅掌握了文彭的中鋒入印之法的和平中正,也開始採用側筆取勢(這也是因為他往往需要速刻印的原因導致的),正鋒深入,偏鋒淺行,深淺得宜,刻得淺,出成品就快,當然也由此探索出新的刀法能力。由此,何震印風也更加靈動,表現力也更為豐富。

何震由於文彭的原因,認識很多名流,又由這些人傳播,認識更多的能刻得起印章的官員、商人,士紳,他又遊歷邊關,一方面印風更加雄健,一方面篆刻也由此普及到了邊關的將軍以及士兵人群裡。何震為中國篆刻的傳播做出了重大貢獻,當然,他也因此賺了很多銀子,書載他「遍歷諸邊塞,大將軍以下皆以得一印為榮,橐金且滿」。

清代周亮工的《印人傳》裡稱:「自何主臣繼文國博起,而印章一道遂歸黃山,久而黃山無印,非無印也,夫人而能為印也;又久之而黃山無主臣,非無主臣也,夫人而能為主臣也。」一個人影響了一門藝術的發生與發揚,何震的歷史功績實在巨大。

3、留下了理論著作《續學古編》:既然是續,就有前因,何震完全依照吾丘衍《學古編(上編就是<三十五舉>)》的體例編寫了這卷著作,上卷二十五舉整理篆刻發展史及相應的篆刻創作經驗,較吾丘衍的《學古編》更詳細,更細緻,更系統。下卷則列了學習篆刻可供參考的工具書、碑帖、器用品等,非常全面。

三、篆刻作品:

(笑譚間氣吐霓虹及邊款)

這是他的代表作,氣勢雄壯,「笑」、「虹」斜角呼應,「氣」「吐」兩字合文,「譚」字言旁的留紅都極具匠心。

(援筆持杯到夕陽)

這是方取法漢鑄印的漢印印式多字白文印,篆法蒼古,刀法勁健。再看兩方鑿印風格的:

(雲中白鶴)

(丘壑獨存)

不管篆法、刀法,面目都是陽剛之氣濃重的勁健風格,爽利勁頭以「猛利「二字形容毫不為過。這正是何震印章風格的主要氣息:古樸,猛利。

當然,他也有細朱文印例,比如: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很顯然,這方印貌似發源於趙孟的元朱文,只是到了何震手裡,線條渾樸蒼古,筋骨老健,細細的線條,秀潤、雅正之外,帶雄闊之氣(這跟何震到邊關遊歷的生活經歷緣故,生活經歷影響了人的氣質,印如其人)。

何震後來從邊塞回到南京,從此名震東南,他死之後,他的印可與金同價,影響之大可見一斑。當時書畫篆刻家李流芳評價何震的篆刻作品「各體無所不備,而各有所本,復能標韻於刀筆之外,稱卓然矣」。上面說了,學何震的人眾多,何震一派以何震的字命名,稱「雪漁派」,是明代五派裡重要的一個派別,當然,這與徽浙兩宗並不衝突。何震的篆刻成就在於創新,能「法古而不泥古」,這一條大概是所以開宗立派的大篆刻家走的都是這一條路,同樣的「與古為徒」,同樣的別出機杼,也只有這樣才會異軍突起,稱雄印壇,影響深遠。

(【印人傳】之6,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黎向群:嶺南篆刻研究略顯弱勢
    他們的古文字研究成果,無疑成為近現代篆刻家必備的工具書。然而,在著名書法篆刻理論家黎向群看來,「嶺南派」的老一輩印人先後去世,廣東的篆刻創作與研究,較之於江浙、中原、上海、終南、中南等地區理論與創作,顯得更為弱勢,印人群體不夠壯大。
  • 甘做一方印人,留的古今萬千--走進李進剛的篆刻藝術
    得以了解李進剛先生乃是德州市傳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從事篆刻已達三十六年之久,是業界很有名氣的篆刻家。崇敬之餘,更是對他的篆刻生涯格外關注。文武兼濟,步入篆刻藝術殿堂李進剛,1950年出生於山東省樂陵市。1968年入伍,同年10月份加入中國共產黨。1984年,入伍16年的李進剛已是某部隊的通信股長。
  • 捐贈篆刻心經入藏萬印樓|楊濰安、張樹青、王悅偉、譚偉峰、王毅
    全國及海內外的篆刻名家、精英齊聚『金石之都』濰坊,連續舉辦篆刻大展和學術研討,盛況空前,為濰坊篆刻界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和學習交流機會。楊濰安、張樹青、王悅偉、譚偉峰、王毅五位才俊,萬印樓下長成,十鐘山房受教,是濰坊土生土長的篆刻家。他們師承名家,印從書出,研習刻苦,三十餘年無一日鬆懈,篆刻作品多次在全國、全省入展和獲獎。
  • 《麋研齋印稿》及麋研齋印存為清末民初的篆刻家王福庵集藏並篆刻
    :40:05 來源: 小四故事 舉報   此套《麋研齋印稿》及《麋研齋印存》為清末民初的篆刻家王福庵集藏並篆刻
  • 中國印章史:篆刻如何從一門工匠技藝,演化為文人士大夫的藝術?
    明末清初著名鑑藏家周亮工(1612─1672)撰成《刪定詩人傳》、《讀畫錄》,並撰成歷史上第一部記錄印人的重要文獻——《印人傳》,把印人和詩人、畫家一樣予以關注。周亮工所撰《印人傳》。在印章普遍使用時,出現的情況是:不能讀書者、不能作畫者則「託於印章以為業」,不識名帖古器者亦「託於印章之好」,這使認為篆刻應該屬於文人圈雅玩的文人感到痛恨,周亮工在《印人傳》中引用這段話,也是對「一丁不識之夫」的大眾都來以印獲得「博雅」之名表示不滿。
  • 深研浙派的江成之先生,看這位早期西泠印社社員的篆刻和收藏
    臺灣書法篆刻名家王北嶽見而好之,依原樣在祖國寶島臺灣影印出版,使之在海峽兩岸傳播發揚。就在這一年,江成之榮幸地被上海市市長聘任為市文史研究館館員。江成之生前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海上印社顧問、上海書法家協會顧問。出版有《江成之印譜》、《江成之印集》、《履庵藏印選》等。
  • 零基礎學篆刻:比丁敬還早的切刀宗師——朱簡
    由這個推斷可知,朱簡所處的時期,正是篆刻發展的黃金時代:前面有文彭開創了文人篆刻,何震推廣了文人篆刻,後面有比他大七歲的蘇宣普及了文人篆刻,當朱簡在世之時,《集古印譜》已經印行於世,世間文人,親手施刀篆刻已成風氣。更重要的一點是,朱簡本人也有物質條件投身篆刻,他出於殷實之家,據他的老師陳繼儒在《印品》序言中說他棄家中「美田園」而遠遊,以學詩文及篆刻為樂事。
  • 河南篆刻家張強用金石為抗疫英雄立傳 13枚印章被河南省檔案館收藏
    4月17日上午,「眾志成城、中國加油!」——張強抗疫篆刻作品向河南省檔案館捐贈儀式在鄭州市玉鳳路陳正雷太極拳館舉行。篆刻家張強向河南省檔案館捐贈最新創作的抗疫主題印章13方,作為歷史的見證,這些印章將被河南省檔案館永久收藏。
  • 華東師範大學:建設篆刻人才培養新高地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任朝霞)或朱或白,或工或寫……一方方印石在同學們的篆刻刀下盡顯風採。日前,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篆刻)傳承基地暨「大夏印社」成立揭牌儀式在華東師大博物館舉行,20名書法篆刻專業學生現場篆刻創作100方,為建黨100周年獻禮。
  • 文徵明長子文彭,書法不蹈父跡自成家法,還是公認的篆刻鼻祖
    但他的主要貢獻是在篆刻方面,開宗立派,影響深遠,創造了中國印學的一個新時代。文彭家學淵博,世代重視儒學文化,注重藝術修養,身為文徵明的長子,深受父親的影響和薰陶,很好地秉承了家學。在篆刻藝術上開宗立派,成為文人篆刻的開山祖師,影響深遠。
  • 秦爨公與《印指》中的印章審美篆刻講堂一百二十六
    對於篆刻作品我們該如何欣賞,也就是我們欣賞篆刻作品時,要注意哪些東西呢。一般學習過一些篆刻的朋友都會說字法(篆法)、刀法、章法,再深入學習一些的朋友會提到筆意,亦再深入者會提及其風格之淵源。但是對於一般的讀者,我們在欣賞篆刻或者書、畫等藝術作品時,往往第一印象是氣韻,這也許是你在不知不覺中的著眼點,氣韻一般包含作品的「氣」、「趣」、「色」等等。
  • 美術研究|篆刻|擬古璽創作用字漫議!
    [13]其實,唐宋時古文入印本是尚古的審美追求,只是當時的印人不知也不識戰國璽印,誤將傳抄古文當作古文字之正宗,作為一種積極探索而用以入印。在明代文人篆刻中,是更有風格創變意識的自覺行為,但清中期文人篆刻家對印章之古趣、古韻有了良好的審美體驗和篆刻實踐,並知曉傳抄古文或有誤後,自然對其熱情驟減,轉向他途。就篆刻家個人或流派論,也有專熱衷於古文入印的。
  • 永字牌篆刻刀:更行更遠,延續篆刻刀具傳奇
    篆刻這門傳統藝術將書法與鐫刻相結合,發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小小一方印中蘊含著豪壯飄逸的書法、對稱和諧的構圖、精準生動的刀法,「方寸之間,氣象萬千」。在漫長的篆刻發展史中,稱手的篆刻刀是名家名匠們篆刻一方「氣象」不可或缺的工具,陪伴篆刻匠人們觸摸金石,創造佳品。古人所用刀具今已不可追,但今人的首選刀具非永字牌篆刻刀莫屬。
  • 《燕京印派李羊民篆刻藝術展》在新華書畫院舉辦
    開幕式現場 2013年12月22日下午,由新華社新華書畫院主辦的「燕京印派李羊民篆刻藝術展」在新華書畫院開幕。本次展覽主要展出燕京書印領軍人物李羊民先生的20餘幅篆刻書法精品。既有緊扣時代脈搏的「中國夢、民族魂」,也有體現北京精神的「愛國,包容,創新,厚德」、《孫子兵法》之名言警句的篆刻,還有頗受社會關注的《萬國金石印譜》等。李羊民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他的篆刻作品從秦漢的窠臼中脫胎,加之他廣收博取,轉益多師,形成了獨特的有典則、有情趣、有意境的藝術風格。
  • 翰墨金石意縱橫——邢佔一的書法篆刻藝術
    作者:薩仁圖婭 葉立群今天出版的《遼瀋晚報》關注「六濤」之一、著名篆刻家、書法家邢佔一,以整版篇幅刊登了著名作家、詩人、文化學者薩仁圖婭,文化學者、評論家葉立群撰寫的文章《翰墨金石意縱橫——邢佔一的書法篆刻藝術
  • 「有福之州」篆刻展相約臺北
    本次展覽是繼福建博物院首展、中國壽山石館巡展之後,在臺北巡展,進一步推廣與弘揚篆刻藝術,促進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展覽現場展覽現場此次展覽以「有福之州」為主題,展出第五屆海峽兩岸中青年篆刻大賽獲獎作品、評委老師佳作以及名家雕刻作品,共計百件。刀與石,書與印,碰撞交融。白文雄渾樸茂,朱文工致雋美。風格多樣,流派紛呈。或工穩典雅,古樸遒健;或雄渾蒼厚,剛勁豪宕。
  • 「金石為誼——北大校友書畫協會·亭林印社篆刻交流展」在北京...
    2020年12月12日,「金石為誼——北大校友書畫協會·亭林印社篆刻交流展」在美麗的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開幕。這也是繼2019年「崑曲墨韻——北京大學·崑山巴城書法篆刻展」之後,北京蘇州南北兩地印人的又一次藝術交流。從廣義而言,篆刻藝術可謂一種特殊的石刻藝術。
  • 李應忠:論中國書畫的獨特符號——篆刻藝術
    1987年至1991年在空軍第六飛行學院服役,服役期間受到飛行學院參謀長陳百景(陳百景是軍隊知名藝術家)的薰陶和指導,深深的迷上了石刻、篆刻,從此與篆刻結下了不解之緣,復員到山西省展覽館後又遇到了山西省著名篆刻家鄧明閣老師,在鄧老師的指導下,如雨後春筍般的快速成長、成熟。
  • 守望經典-當代名家題鄭朝陽肖形印作品集(4)
    上海中國書法院篆刻藝術中心副秘書長 上海谷隆畫舍篆刻教師 中國書法家協會培訓中心教授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