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金石意縱橫——邢佔一的書法篆刻藝術

2020-12-24 醉牛堂

作者:薩仁圖婭 葉立群

今天出版的《遼瀋晚報》關注「六濤」之一、著名篆刻家、書法家邢佔一,以整版篇幅刊登了著名作家、詩人、文化學者薩仁圖婭,文化學者、評論家葉立群撰寫的文章《翰墨金石意縱橫——邢佔一的書法篆刻藝術》。全文如下:

書印雙修,入古出新,邢佔一是近年在遼瀋地區迅速成長並引人矚目的中青年藝術家,印書俱進,近年屢獲殊榮。他早年入道金石,主攻篆隸,兼擅山水和舞美設計。數年刻苦摹臨六朝碑版與漢代簡牘,並對摩崖刻石情有獨鍾。其印文圓潤娩麗,行氣收縱自如,著刀漸趨老道,縱筆宛若天成,融多家之所長,成一家之神韻與格調。一部《邢佔一書法篆刻美術作品集》,具有較高的藝術性、思想性與時代性,是其書、畫、印兼備的綜合才氣展示。

書畫世家,文脈相承,邢佔一的祖父邢洞川是瀋陽老一輩名畫家,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活躍於書畫界,並與周鐵衡等一同組建了瀋陽市書畫研究會。其父邢造也是一位成就不菲的畫家。邢佔一所具有的藝術修養和稟賦,與他的家學淵源有極大關係。他的勤奮與對藝術的執著,也與家庭環境特別是祖父、父親的影響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方寸之內,天地寬宏。印者信也,源自上古,記載著千年的文化歷史和雅致生活。邢佔一的篆刻取法高古,淵源於漢印和吳昌碩。他講究篆刻的章法、屈伸,特別是穿插、虛實、呼應等方面的設計與安排,以此結構具有高度完整性的藝術作品。邢佔一刻印,有時一筆一刀,斬釘截鐵,爽快暢達,乾淨利落,有時則單刀直衝刻成,剛勁有力,線條顯得拙澀樸實,自然老到。邢佔一追求古代印章所蘊含的精神,其最可貴之處是能夠做到遺貌取神,得意忘形。他通過精心體察古印和前人,吸納以厚重、樸實、蒼莽、雄健等為核心追求的美學精神和篆刻技法,建構屬於自身的篆刻語言體系,即通過「意取」來「取意」並完成自己的篆刻。邢佔一追崇黃士陵的印風,他曾深入研究《黃牧甫流派印風》,並頗有所得。黃士陵是清末的一位文人、藝術家,他的篆刻作品表現出清雅的文人意味,強調印面的形式美和兼容並蓄。學黃士陵,使邢佔一的作品在渾樸剛健中始終滲透著文人氣,並有一種唯美的追求而卓然成家。

古拙淳樸,碑帖兼容,邢佔一的書法,取歷代大家之長,吸收現代書法精華,兼具中和陽剛之美,形成了自身的風格。他研習《曹全碑》《乙瑛碑》《石門頌》和《張遷碑》等,並主功《石門頌》。邢佔一學習《石門頌》的開張跌宕、勁挺含蓄,結字的疏密,以及斜正、開合的藝術風格,與邢佔一的性格是大致相通的。所以,從邢佔一的書法中,能夠看出他的主觀生命情調的投射和移情的效果。他講究中鋒偏鋒同時兼用,把疏密、斜正、開合之趣表現得淋漓盡致。

師古不泥,造化自然。邢佔一始終堅持以古為師,以自然為師。如果要尋繹古人對邢佔一的陶染而形成的精神品質,這種品質或可稱之為「清」。「清」是由虛靜無為而達致的遠離塵濁的品質。邢佔一遍遊名山大川,尤喜家鄉的山野風光,這也是他持守「清」的品質的精神之源。邢佔一通過「遊」,不斷抵達心靈的秘境,聆聽大自然的若有若無的呼喚,回歸生命的本真。漢揚雄云:「書,心畫也」,印、書、畫均為創作主體的本心、本性的形象呈現。邢佔一堅持以真性情為書為印為藝,使他得以明心見性,並能夠窺見和悟出藝術與人生大道。畫家、學者程義偉曾評論說,邢佔一書法的精妙之處和傳神之處,往往來源於作品所展現的屬於他的心靈之境,同時體現了他的藝術個性和對自我價值的追尋。我們可以說,在學古和師法自然的基礎上,在諦視和發掘當代人生存狀態與心靈圖景的過程中,邢佔一把自己的藝術思考、情感起伏和意識流動呈現給世人,從而使他的篆刻和書法作品具有一種真誠的藝術品質。

半窗明月,一榻清風,邢佔一本真平和且淳善質樸,持守「清」「靜」,以出世的藝術精神和「澄懷味道」的美學追求而卓然成家。同時他也熱衷於入世之事,尤其專注於推廣傳統藝術、參與公益活動。在救助眼盲患者的慈善晚會上,在支持救災等社會活動的藝術眾籌中,在瀋陽一些篆刻藝術社團活動中,都能看到他身影。心懷大愛德藝雙馨的藝術家,有家國情懷而翰墨金石意縱橫!

邢佔一簡介

邢佔一,別署湛一,號淇齋。1969年生。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遼寧省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會副秘書長,遼寧省僑聯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瀋陽市青年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瀋陽市華僑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瀋陽書畫院籤約書法家,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民進瀋陽開明書畫研究會副會長,民進文廣總支京劇院主任,皇姑區政協委員,皇姑區書法家協會主席,皇姑區政協書畫協會副會長,內蒙巴林書畫院名譽院長,遼寧省第二屆篆刻獎評委。瀋陽「六濤」之一。

文章作者簡介

薩仁圖婭,國家一級作家、省優秀專家,民族文化學者,中國最高四大文學獎之一的駿馬獎兩次獲得者、「百年新詩最具實力詩人」,遼寧省第八、九、十屆人大常委,是中國蒙古文學會副會長、國際詩人筆會副主席、東西方詩人聯合會副主席、遼寧省作協顧問、遼寧社科聯主席團委員、遼寧省文化交流協會民族和宗教文化委員會副主任、遼寧社科院特邀研究員、瀋陽師範大學兼職教授等。

出版作品集40餘部,有塞爾維亞語本、英文本等,曾獲多種獎項。遼寧省委、省政府授予「優秀專家」,臺灣新詩學會頒「弘揚詩藝」,國際炎黃文化研究會授「龍文化·突出貢獻獎」,蒙古國中央省授「議會90年獎章」、 最高榮譽獎章以及蘇木榮譽市民,國際詩人筆會頒授「中國當代詩人突出貢獻金獎」。

葉立群,遼寧綏中人,文化學者,評論家。多年來致力於地域文化、文學和藝術理論研究。已出版著作《當代遼西的文學世界》《地域文化視域下的遼寧現代作家創作》《張成思美術創作研究》《晚清寓華傳教士的跨文化傳播》等多部。在《小說評論》《名作欣賞》《中國藝術報》等國內重點報刊發表文化隨筆、文學評論、藝術評論等近百篇。編著《又見大唐——唐代文化藝術史》(微信版)。

相關焦點

  • 「金石為誼——北大校友書畫協會·亭林印社篆刻交流展」在北京...
    2020年12月12日,「金石為誼——北大校友書畫協會·亭林印社篆刻交流展」在美麗的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開幕。這也是繼2019年「崑曲墨韻——北京大學·崑山巴城書法篆刻展」之後,北京蘇州南北兩地印人的又一次藝術交流。從廣義而言,篆刻藝術可謂一種特殊的石刻藝術。
  • 方介堪:錢莊學徒出身的金石大家
    「工」乃「意」之一種,「意」至極致便是「工」,「不工之工,工之極也」。故歷來有成就的篆刻家,無不是「工」「意」有度,恰到好處。也許,金融工作本身所要求的「外圓內方」之作風,更容易培養人對「工」「意」之「度」的拿捏與把握,故多出篆刻大家,如方介堪就是這樣一位在「工」與「意」之間遊刃有餘的印壇巨擘。
  • 中國美術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博士生——金恩楠作品鑑賞
    現為: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浙江省書法家協會篆刻創作委員會委員,浙江省青年書法家協會理事、篆刻創作委員會副主任,杭州金石全形拓非遺保護發展中心理事兼副秘書長,中國美術學院第六屆研究生會副主席,文化部國家藝術基金青年藝術創作人才項目主持人。
  • 李應忠:論中國書畫的獨特符號——篆刻藝術
    中國篆刻歷史上的第一個藝術高峰,中國的篆刻歷史悠久,內涵豐富,起源於殷商,在中國的篆刻史上,有兩個藝術高峰,其中一個就是秦漢時期,這一時期的印章是一種實用工具,「私憑文書官憑印」,說明了印章的重要性和地位。
  • 千秋縱橫,翰墨流芳——中國近代書法之美
    中國書法之美,源於中國漢字之美。漢字和書法,互為表裡,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漢字因書法而有無限生動的形式之美,書法因漢字而有無比豐富的內涵之美。而書法和漢字之美,又都根源於自然之美。從距今3000多年的甲骨文到如今為我們列印方便而普遍使用的宋體字,漢字經過了數千年的演變逐漸變化,這期間中國書法藝術也隨之進步升華著。根植於這片「特別的東方」的哲學的文學美學沃土的書法藝術乃是中國特有的藝術品種。
  • 美術研究|藝術的手段、道路與目的——以書法篆刻為例!
    篆刻藝術亦是如此。無對刀、石等物性之深入了解、深刻把握、深度駕馭,離開物與人之相得益彰,篆刻藝術的表達和呈現或陷入匠氣俗氣,困頓迷茫,一病難醫;或淪為「空中樓閣」,坐而論道,空言藝術,不知就裡。李白詩《渡荊門送別》就書法、篆刻而言,二者表達的對象都是漢字(篆字),其審美核心在於線條和空間。
  • 寫字嗷嗷叫的曾翔篆刻賞,之「大罵曾翔者,基本不真懂藝術」?
    ▲曾翔篆刻作品欣賞古有田叟稚子開風規、抒胸意,「隨意道出,亦有奇語,石勒不識字,能作詩歌」(沈野《印談》),所以揚雄道出:「言,心聲也,書,心畫也」(《法言·問神》)。「畫與書一源」(張庚《浦山論畫》),即愛賓「立意」,「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篆刻亦然。
  • 承阮公遺澤 傳翰墨神韻——阮衍雲的書法藝術
    長於書法、兼善淺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揚州市書法家協會原副主席、揚州八刻藝術研究會副會長、揚州市淺刻學會會長。阮衍雲是清代著名「三朝閣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阮元的八世孫。幼承家學,鍾情書法的他,後來又蒙揚州著名書法篆刻家孫龍父、桑寶松等先生親授,遍臨諸帖,不宗一家,自成風格。
  • 翰墨書盛世,長安頌芳華,南陽臥龍區第五屆書法篆刻作品展開幕
    12月10日,由南陽臥龍區文聯主辦,臥龍區書協承辦的臥龍區第五屆書法篆刻作品展與廣大市民見面。在七天的展期中,共展出書法、篆刻作品100副,包括特邀作品以及獲得一二三等獎、優秀獎的作品。南陽原書協副主席兼秘書長馬紹堂,原書協副主席劉奇以及南陽書協主席張青山,書協副主席王學峰,書協副主席孫文興應邀參加了開幕式。
  • 第二十屆北京書法篆刻精品展暨書法篆刻臨帖展開幕式成功舉辦
    11月13日,由北京市文聯、北京書法家協會主辦的「百年序章」第二十屆北京書法篆刻精品展暨書法篆刻臨帖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宮開幕。北京書協副主席田伯平 北京書法篆刻精品展創辦於1996年,迄今為止,已成功舉辦了19屆,成為北京書協的品牌性展覽賽事。此次展覽是臨帖專項展,旨在考量參賽選手從臨摹到創作的轉化過程,也是對北京書壇學習和研究書法經典碑帖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和檢閱。
  • 捐贈篆刻心經入藏萬印樓|楊濰安、張樹青、王悅偉、譚偉峰、王毅
    適逢其時,濰坊近幾年大力弘揚陳介祺金石文化,重塑萬印樓印學地位,開展了一系列享譽海內外的金石文化活動。全國及海內外的篆刻名家、精英齊聚『金石之都』濰坊,連續舉辦篆刻大展和學術研討,盛況空前,為濰坊篆刻界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和學習交流機會。楊濰安、張樹青、王悅偉、譚偉峰、王毅五位才俊,萬印樓下長成,十鐘山房受教,是濰坊土生土長的篆刻家。
  • 銅陵市首屆「女性書法篆刻作品展 」徵稿啦!
    銅陵市首屆「女性書法篆刻作品展 」徵稿啦!那就趕緊來報名參加吧!3.藝術指導:銅陵市書法家協會4.協辦單位: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銅陵分公司、銅陵市書畫院四、徵稿要求(一)年齡要求凡年滿18周歲及以上愛好書法的女書家均可自由投稿。
  • 《燕京印派李羊民篆刻藝術展》在新華書畫院舉辦
    社會各界人士近百人出席了本次開幕式,新華書畫院院長何東君先生致辭祝賀,眾多畫家、書法家和藝術評論家出席了展覽開幕式並參觀了展覽。本次展覽主要展出燕京書印領軍人物李羊民先生的20餘幅篆刻書法精品。既有緊扣時代脈搏的「中國夢、民族魂」,也有體現北京精神的「愛國,包容,創新,厚德」、《孫子兵法》之名言警句的篆刻,還有頗受社會關注的《萬國金石印譜》等。
  • 書法篆刻藝術家薛平南翰墨舞霞天
    華夏經緯網6月1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薛平南晚號「霞翁」,近期在臺北中山畫廊舉辦《翰墨舞霞天》大展,滿壁連屏書法頗見恢弘氣象,滿櫃印石篆刻極盡博雅精美,古詩「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恰可形容其書印展品之豐美、藝事成就之輝煌。
  • 「閱日本」日本人都瘋狂追隨的東瀛書法篆刻名家——晉鷗
    現在的晉鷗是日本華人文聯主席、全日本華人書法家協會主席、日本華人印社常務副社長、產經國際書展評委、北京語言大學書法篆刻研究所客座教授、中國篆刻藝術院研究員、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在日本有「晉鷗藝術學院」和「晉鷗藝術館」。中央電視臺華人世界頻道曾對他作專題介紹。
  • 永字牌篆刻刀:更行更遠,延續篆刻刀具傳奇
    篆刻這門傳統藝術將書法與鐫刻相結合,發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小小一方印中蘊含著豪壯飄逸的書法、對稱和諧的構圖、精準生動的刀法,「方寸之間,氣象萬千」。在漫長的篆刻發展史中,稱手的篆刻刀是名家名匠們篆刻一方「氣象」不可或缺的工具,陪伴篆刻匠人們觸摸金石,創造佳品。古人所用刀具今已不可追,但今人的首選刀具非永字牌篆刻刀莫屬。
  • 任政27幅行書翰墨欣賞:工整秀麗、雄健挺拔!初學書法的好字帖
    當代許多的書法愛好者或者從業者常常喜歡把任政、二田的字視作書壇的洪水猛獸,認為他們的字是印刷體、是屬於初級階段的字。比如有的書友說,如果僅僅只是想把自身的字練得規範端正,那麼練他們的字沒錯,而且非常容易上手、見效快,但如果是想在書法一途走得更高更遠,則最好是師古臨古。
  • 査元康:翰墨生香韻 入印也入心
    査元康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陶瓷藝術名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無錫市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無錫市書協篆刻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宜興市書法家協會藝術顧問1955年生於宜興市張渚鎮上世紀80年代拜我國著名書畫篆刻家韓天衡先生為師。陶刻師從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毛國強先生。中國畫師從著名畫家李白玲教授、陸越子教授。查氏一脈源遠流長,著名小說家金庸(真名「查良鏞」)、清代著名畫家「二瞻居士」查士標俱與查元康同宗。查元康篆書學毛公鼎、秦詔版、鄧石如諸家,淫浸吳昌碩最久。曾臨摹漢古璽數百鈕,參以黃牧甫心法,所制之印自出機杼、別具一格。
  • 甘做一方印人,留的古今萬千--走進李進剛的篆刻藝術
    每周日休息時,李進剛的愛好就是去中國美術館看書畫展,逐漸對書畫上的印章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萌生了學習篆刻藝術的想法。「篆刻中的篆字,是中國古代的文字。學好篆刻需要對古漢字的發展、淵源等有一定的研究,而這絕非一天兩天能夠完成的。」 踏入篆刻門檻的李進剛反而把自己逼到了一個只有自己最清楚的尷尬地步。「我的文化水平太低,知識面遠遠不夠。我必須面對,必須不斷地學習。」
  •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弘一法師書法藝術初探
    他在中國的藝術史上和宗教史上都享有崇高的地位。弘一法師(1880年—1942年),俗姓李,名文壽,字叔同。法名演音,字弘一。原籍浙江平湖,1880年出生於天津一富裕的家庭。他自幼受到嚴格的漢學教育,對書法、金石尤為愛好,十三歲時就寫得一手好篆書,青年時代加入幻園先生的「城南文社」,有「李廬印譜」等著作傳世。後曾受業於蔡元培先生的「南洋公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