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和西泠諸賢相遇 每一幀鏡頭都美得讓人心醉 紀錄片《西泠...

2020-12-05 杭州網

都市快報訊 最近,一部關於杭州的六集紀錄片《西泠印社》在浙江衛視開播。

這部紀錄片裡,杭州美得令人心醉,很多關於孤山的視角,甚至連老杭州人可能都沒見過。不少網友為《西泠印社》點讚:「每一幀都可以用來做封面,還有霍尊演唱的主題曲《湖山記》也太美了」「天地悠悠、白駒過隙、令人生嘆」「2020年值得期待的文藝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的總導演,是浙江衛視的國家一級導演許繼鋒。他曾創辦了浙江衛視的品牌人文地理欄目《風雅錢塘》,兩年前享譽中國紀錄片界的《孤山路31號》同樣是他的作品。

太棒了!激動、感動都不足形容(我的心情)。(這部紀錄片裡)講的都是鮮為人知的內容,連我們家族都不了解的事!」。

的確,在這部紀錄片裡,有太多差點被歷史淹沒的過去,還有藏在金石文化背後的義、士、俠、禪、隱——

比如頭髮巷5號曾是西泠印社創始人丁仁(字輔之)的祖居,當年之繁盛比《紅樓夢》裡的大觀園都有過之無不及。

坐落於太廟廣場南側的紫陽小學,它的前身曾是「紫陽書院」,直到現在,紫陽山上仍留有清秀俊逸的「紫陽書院」 摩崖石刻。而西泠印社的創始人王褆(號福庵)少年時便隨父親在此開蒙,諳熟金石書畫之道。

樓外樓的面,尤其是蝦爆鱔面,是丁仁的最愛。

孤山草木間這些看似普通的石凳石桌,是來自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長馬衡捐贈。馬衡離世前將所有的收藏都捐給了國家,後人手裡一件金石書畫珍品也沒有留下。

觀樂樓是西泠印社創始人吳隱為紀念吳氏祖先季札而築。

……

《西泠印社》最後兩集《兄弟》與《刀法》,將於本周三、周四晚9:40在浙江衛視播出。近日,《西泠印社》總導演許繼鋒接受了快報記者的專訪,講述了這部紀錄片的拍攝以及背後的故事。

初衷 為西泠君子拍「列傳」

「西泠不冷,孤山不孤」。位於西子湖畔、孤山南麓的西泠印社被譽為「天下第一名社」,曾被無數次搬上電視。許繼鋒說,接到重拍《西泠印社》紀錄片任務時,第一反應就是要拍一個與以往完全不一樣的西泠印社。

接到這個項目後,許繼鋒足足花了4年時間去研究金石文化,「按照一般人的讀書經驗來說,4年都能念完大學本科了」。

在無數次爬上孤山後,他最終決定以人物為線索,去重新解讀西泠印社,「我們現在都說西泠印社的創社四君子丁輔之、王福庵、葉為銘、吳石潛(即丁仁、王褆、葉銘、吳隱)是君子,但為什麼說他們是君子?到底什麼樣的人才能稱為君子?從來沒人追問過。所以我想,我這次重點要講一個君子的價值觀,君子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一種行為的規則,是我們中國人的一種做人的尺度。所謂君子,其實是一種活法。」

紀錄片是要表達價值觀的,許繼鋒表示,《西泠印社》的價值觀就是「西泠精神」,就是「一介布衣,士者擔當」,就是「士不可以不弘毅」的擔當。

許繼鋒一直很崇拜司馬遷,認為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紀錄片撰稿人,因為他願意為普通人「列傳」,而那些普通人的故事同樣足夠穿透時空。最終,《西泠印社》拍出了「以人為本」的六集故事:《君子》《大師》《師父》《衣冠》《兄弟》《刀法》。貫穿其中的,就是司馬遷推崇的中國人的活法:「言必信 、行必果、諾必誠。」

第一集《君子》裡,講的就是三個關於「一諾千金」的故事。

吳隱臨終前,曾將幼女和兒子託付給丁仁。古有託孤者,必是知心過命的囑託,丁仁先認吳之次子吳瓏為義子,時時帶在身邊。十年之後,他又讓自己的兒子娶了吳隱之女吳華英。

「我看過丁仁跟社員或者跟其他一些好朋友的合影,親兒子可能遠遠地坐在別的地方,但吳隱的兒子永遠都坐在他身邊。」許繼鋒說這樣的託孤故事,人們以前可能只在古代傳奇裡讀到過,但事實上,一諾千金的故事就發生在孤山。

再後來,杭州遭遇戰亂,藏身餘杭的葉為銘,罕見地為自己的作品開出潤例。從來不重名利的君子,在戰時卻把掙錢當成第一要務,因為他曾許諾過,要竭盡全力維持印社的日常開銷。

還有一位叫葉六九的人,因受託守社,即便身處日軍的包圍之中也從沒離開半步,最終帶全家人成功保住了印社。抗戰勝利後,丁仁特請人在《丁敬身先生像》上裱邊題識,銘記葉家守社之功。

創新 重疊時空,今人憶故人

這次拍《西泠印社》,許繼鋒把能用的紀錄片拍攝技術都用上了:4k高清攝影、超微距攝影、航拍攝影、紅外線攝影、延時攝影……

在許繼鋒看來,這些都是紀錄片的常規操作。《西泠印社》真正的創新之處在於大膽嘗試了一種「今人憶故人」的影像敘事體系,讓歷史突破時空。

很多紀錄片喜歡採用情景重現的電視劇拍攝手法,許繼鋒覺得歷史影像本身才是最真實、最動人的,所以他就直接把西泠印社「創社四君子」的後人請到了攝影棚內,讓他們在一個特殊的空間裡與先人「相遇」,並通過講述、回憶、凝視,完成一場古今對話。

其中有一個鏡頭,是年近90歲高齡的丁仁之孫丁裕年,他眼前浮現的老照片是1947年重陽日,丁仁、王褆、葉銘與西泠印社八十餘名社員重聚孤山,補行建社四十周年慶典的合照。當時16歲的丁裕年,就在這張老照片裡。

許繼鋒說,這種拍攝手法的靈感來自篆刻,「每個篆刻家除了刻刀以外,還會準備一面鏡子豎在要刻的章前面,這樣他就可以通過鏡子,觀察到章蓋到紙上後的真實圖形。篆刻家們總是能觀察到常人無法看見的另一面,人生的另一面,真相的另一面,這就是陰陽的兩面。」

為了說服這些後人出鏡,許繼鋒也常常三顧茅廬。比如為了說服吳昌碩的嫡裔曾孫吳民先,許繼鋒專門跑去吳民先的老家安吉,和對方深談了兩次吳昌碩的作品,最後兩人談成了忘年交。

拍攝過程中,許繼鋒也有不少遺憾:「三年前,我們本來已經跟書畫大師饒宗頤先生約好了,等年後春暖花開的時候,就到他的老家去拍一次,想不到春節的時候,他的女婿給我打電話說先生走了。還有高式熊先生(著名書法家、金石篆刻家,生前曾任西泠印社名譽副社長),他曾在醫院裡答應我說,等回家以後就給我們寫個『西泠不冷』,可惜後來他再沒能離開醫院……」

幕後 一張老照片裡的故事

人生有遺憾,也會有驚喜。

西泠印社的庫房裡面,如今藏著1萬多件文物,其中國家一級文物就有100多件。但讓許繼鋒更為看重的,是西泠印社從創社以來保留的幾百張、幾千張甚至上萬張的舊照片:「這些舊照片成為我這次講故事的一個最重要的影像支持。」

這部紀錄片裡出現的歷史影像資料,都是攝製組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收集的。一張看似普通的舊照片背後,都可能隱藏著一段豐富的歷史信息。

這次拍攝,最讓許繼鋒驚喜的就是,他在採訪丁如霞時發現的一張老照片。照片出現在第一集《君子》中,是西泠印社三位創始人和第一任社長吳昌碩攝於1912年的合照,「這個瞬間真的是很寶貴的,當時四君子互相謙讓,誰都不願意當社長,於是吳隱設下了家宴,請來了吳昌碩先生,希望和朋友一起勸服對方能夠作為海派領袖來擔任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長」。

吳昌碩登高一呼,天下精英雲集響應:李叔同、黃賓虹、馬一浮、豐子愷、吳湖帆、商承祚等均成為西泠印社社員。此後,西泠印社迅速發展,進入黃金十年。

許繼鋒說,從這張照片中,其實還可以看出吳隱的家境,原來100多年前,穿西裝、吃西餐、抽雪茄、打彈子、喝咖啡已經在中國盛行,甚至成為當時重要的時尚標籤之一。

採訪的最後,許繼鋒說自己打算等退休了,就去孤山當志願者,給大家講講金石文化,「真的,我對西泠印社的那種感情,已不是一兩部紀錄片能容納得了的。很多朋友已經約我了,讓我帶他們去孤山,給他們講金石的故事」。

相關焦點

  • 每一幀都美到炸裂!這部關於杭州的六集片年度必看
    最近,浙江衛視悄悄上線了一部關於杭州的六集紀錄片——《西泠印社》。在這部紀錄片裡,杭州美得令人心醉。很多關於孤山的視角,甚至連老杭州人可能都沒見過。航拍鏡頭下的孤山大雪中的孤山光影斑駁的孤山霧氣朦朧的孤山豆瓣上不少網友在看過後紀錄片後盛讚道,「每一幀都可以用來做封面,還有霍尊演唱的主題曲《湖山記》
  • 紀錄片《西泠印社》完美收官,西泠印社的故事未完待續……
    12月3日晚,浙江衛視紀錄片《西泠印社》播出第六集《刀法》,意味著這部籌備、拍攝和製作耗時四年的紀錄片正式收官。方寸印章見大千世界,全景記錄以求「西泠不冷」《西泠印社》擷取「西泠印社」這一具有浙江獨特印記的傳統文化經典符號,通過細緻入微的影像手段,傳神再現西泠印社歷代印石巨匠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鐫刻情緣,全景記錄西泠印社「人以印集、社以地名」的百年輝煌,深刻闡釋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歷久彌新的不絕偉力,激發人們對中華文明更深刻的理解、更深度的熱愛、更深層的自信
  • 浙江衛視引領「文化之美」 大型紀錄片《西泠印社》今日21:40播出
    ,我們到今天還在觀看…… 山水入畫,草木無邊;人以印集,社以地名……六集大型紀錄片《西泠印社》作為浙江廣電集團「紅大東西南北中」人文精品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於今天登陸浙江衛視,於每周三、周四21:40各播出一集。
  • 藝鑑|湖山一片等你回:紀錄片《西泠印社》走近君子和大師的故事
    就是在這西湖邊最小的一座山上,坐落著被譽為「天下第一名社」的西泠印社。穿越一個多世紀的歷史雲煙,從「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出發的西泠印社不僅於海內外金石書畫界享有無可替代的地位,更以其傳承的文化、堅守的信仰、不絕的風骨聞名於世,增加著孤山的精神海拔,印刻下「天堂之城」的人文厚度。
  • 紀錄片《西泠印社》今晚亮相 從孤山出發講述百年傳奇
    有著116年歷史的西泠印社,在2020年5月入選首批「浙江文化印記」,西泠印社所在的孤山也成為一座令海內外仰止的金石聖山;而西泠印社中人更是承擔著一種精神價值以及文化使命。紀錄片《西泠印社》的攝製團隊試圖以這樣一個藝術社團作為中國文化的優質樣本,對其百年命運進行深入解讀,將其與國學傳承、文化自信連接起來進行思考。
  • 免費觀看:央視紀錄片《西泠印社》全集
    2009年,由西泠印社領銜申報的「中國篆刻藝術」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前 言 本片分別從人物掌故、歷史遺蹟、藝術珍品、精神脈絡等視角深度挖掘西泠印社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以翔實的史料和發展軌跡詮釋西泠百年之謎,向世人展示西泠印社百年文化內涵和百年創業之路。
  • 預告丨六集大型紀錄片《西泠印社》第四集《衣冠》將播
    六集大型紀錄片《西泠印社》作為浙江廣電集團「紅大東西南北中」人文精品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11月18日起登陸浙江衛視,於每周三、周四21:40各播出一集。11月26日將播出第四集《衣冠》。衣冠,是西泠印社的形相與氣場。本集以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長馬衡的故事為主線,講述了一種「不學禮,無以立」的生活方式乃至人生態度。1933年,日寇來犯,國寶周秦石鼓被迫裝運西遷,將石鼓裝運西遷的負責人,是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
  • 西泠印社社長杯,一套茶具引起的收藏熱!
    近日,由浙江廣播電視集團、杭州市委宣傳部、浙江大學和西泠印社聯合出品的大型紀錄片《西泠印社》系列六集均已播出。不少網友感嘆,就像重溫了一個風流文雅,群英薈萃的年代。「詩書畫印」是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傑出代表,長久以來,「詩、書、畫」都因名家輩出而各領風騷,相較之下,「印」卻不被大眾所熟悉。紀錄片在對西泠印社百年傳承脈絡的展現中,普及了關於印石藝術的點滴細節。讓作為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傑出代表的「詩書畫印」之中的「偏門」——印,進入大眾視野。
  • 東瀛的「西泠印社中人」
    經典關注《西泠藝叢》總第31期 「小林鬥盦研究專輯」目錄 專題·小林鬥盦研究 西嶋慎一、和中簡堂等日本學者論小林鬥盦 小林鬥盦的古典理想及其當代意義 文/孫慰祖 我和小林鬥盦先生 文/梁章凱 小林鬥盦年表 小林鬥盦影存 小林鬥盦捐獻西泠印社藏品擷珍
  • 文刀驚世俗、夢筆掠江雲——西泠印社執行社長劉江印象
    西泠印社雖然不像如今書協美協擁有三四萬眾成員(相較中國人口比例還是不多的),構成也是多元化,甚至也有20歲左右的精英才俊,也算西泠的包容性和不拘格,除了西泠中人外,其實依然還有很多出色的篆刻藝術家散落在兩協與民間,這就是大中華的獨特魅力和藏龍臥虎所在,諸如北京石開、天津顧志新、安徽王少石、青海王雲、湖南李潺等等都是獨具特色的非西泠中人。
  • 這部最美紀錄片,每一幀都是壁紙
    喜歡它的觀眾認為它是一部曠世奇作,每一幀都美得讓人心驚。太美了,隨手一截就是一個電腦壁紙!這是我心目中最美的紀錄片,也可能是我這輩子看過最美的紀錄片。富有哲學美感的一部片子。生命,自然,輪迴。我不敢相信這樣一部片子所能獲得的評價居然超過《石榴的顏色》,詩意,極美。不喜歡它的人諷刺它是一部動態畫作,更適合做攝影圖集。用「當紀錄片睡起來是香的」的標準來評判,這部片子很好睡。野狗和舞者的畫面,真是不怕演員們受傷或被殺,在獵食動物面前露出脖子睡得安詳。
  • 《西泠印社》今日播出《師父》,展開一代宗師吳昌碩的360度人生畫卷
    1913年,在西泠印社首屆社員雅集大會上,吳昌碩以其曠達自在和博學多才,而被推舉為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長。1920年代,吳昌碩揚名天下,他的「生意經」(吳昌碩自訂潤格)也被日本人記錄書中——一幅四尺作品要價三十兩,相當於大洋42塊;對比當時的物價水平,價值約756斤上等大米。吳昌碩交友廣泛,筆觸不僅影響海內,也蜚聲海外。
  • 西泠印社社長PK中書協主席,前者完勝後者,是文化積澱的勝出
    於是,在1913年舉行的建社10周年紀念大會上,鄭重宣布吳昌碩先生上任西泠印社首任社長,一代印社終於有了一面亮麗的旗幟。 為了答謝西泠印社的厚愛,吳昌碩不辭勞苦,給每一位會員刻制了印章,所有印章上都是六個字:西泠印社中人。這六字後來成為每一名西泠印社會員的身份標籤,如今,新加入西泠印社的會員,會員證上都印有這六個字。
  • 誰是下一任西泠印社掌門人?空缺曾經是舊常態
    西泠印社為我國現存歷史最悠久之文人藝術社團,自清光緒三十年創立迄今,已逾115年,印燈傳焰,延及域外,深為海內外印人所寶重。百年名社,這執掌者尤其為眾矚目,歷任的七位社長吳昌碩、馬衡、張宗祥、沙孟海、趙樸初、啟功、饒宗頤,他們的影響顯然遠遠超出了書法篆刻界。這樣的人來當社長,才反映出西泠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僅以印章為業的社團組織。
  • 清代篆刻流派「浙派」的創始人丁敬以及「西泠印派」解讀
    丁敬白文 「兩湖三竺萬壑千巖」由丁敬開創的浙派興起於清代乾隆時期,其不僅影響深遠,且在中國印壇風靡了一個多世紀,和徽派並稱為清代兩大篆刻流派。黃易朱文 「畫秋亭長」丁敬近承程邃,遠紹何震,有人評價說:「入清以來,文何舊體,皮骨都盡,皖派諸子,力復古法,而古法僅復,丁敬兼擷眾長,不主一體,故所就彌大。」
  • 西泠印社社長再次空缺兩年,中國有誰能擔此重任?
    西泠印社社長是終身制,坐上這個寶座,肉身不死,位子不退。所以選社長沒有糾錯的機會,更應該慎之又慎。西泠印社自1904年已過百年,社長卻只有七位,他們是:吳昌碩、馬衡、張宗祥、沙孟海、趙樸初、啟功、饒宗頤。七個社長都享高壽,但好幾位都在耄耋之年才當上社長,所以任期都不算太長,像張宗祥和啟功,當了兩三年社長就離世了。
  • 穿越藍海 讀懂中國 讀懂未來——浙江衛視大型紀錄片《東向大海》
    浙江廣電集團繼推出大型紀錄片《西泠印社》《南宋》《藝術北緯30度》《中國村落》後,又一部大型紀錄片《東向大海》即將播出,浙江廣電集團歷時多年精心打造的「東西南北中」紀錄片工程,將完美合攏收官。如果說《西泠印社》呈現了傳統文化的優秀經典,《南宋》追溯了中華文明的歷史血緣,《藝術北緯30°》展現了藝術文化的開放包容姿態,《中國村落》對民族脈絡進行了梳理呈現,那麼,《東向大海》是以海洋這一紀錄片領域的墾荒地為紙,以高科技技術手段為筆墨,繪就的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實題材紀錄片力作。
  • 除了西泠印社在鄭首秀,鄭州美術館新館還有這些精彩展覽
    李剛田是現任的西泠印社6位副社長之一。2015年,榮獲得中囯書法蘭亭獎。他是河南洛陽人,也是從我們鄭州走向全國的當代著名書法家、篆刻家。他熱心公益、桑梓情深,已決定將參展的68件130幅作品全部無償捐贈給鄭州美術館收藏,鄭州美術館將設立「李剛田書法藝術陳列廳」,長期展陳這批精品力作。
  • 西泠古印助陣,歷代名品與印譜匯集「中國印文化大展」
    原印印譜的誕生,也成為文人治印的藝術水準豐富和提高的一種方式,量多而質高的印學論著,對流派印章的勃興,具有啟迪和指南的作用。上海韓天衡美術館所在的嘉定,與文人制印也有淵源。據韓天衡考證,1633年,嘉定竹刻創始人朱鶴(松齡)的曾孫,拿了一本「松齡印譜」讓僑居嘉定的明末畫家、篆刻家李流芳題跋。「朱松齡的生卒年不清楚,只知道是弘治正德時人。
  • 深研浙派的江成之先生,看這位早期西泠印社社員的篆刻和收藏
    其實有許多人誤解了創新——把創新總認為一定和前面不同,其實不同也可以,但是你一定要有來龍才有去脈。」江成之(1924—2015),原名文信,號履庵,齋號亦靜居。1943年起師從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的王福庵先生,1947年加入西泠印社,1998年被授予「西泠印社榮譽社員」稱號,2011年獲「西泠印社社員功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