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17日,民政部批准雲南中甸縣改名為香格裡拉縣。「香格裡拉」這個地方也有一個傳說中的概念變成 真正的地名。除了香格裡拉縣(現在叫香格裡拉市)了,全國各地以香格裡拉為名的飯店、賓館、遊樂場….更是數不勝數。
其實,當年搶香格裡拉這個地名的地方還不只一個,雲南麗江中甸、四川稻城亞丁以及西藏察隅、波密及林芝等地方都爭過這個地方,都宣稱自己為「香格裡拉」的真正所在,原因不用說,都是為了打響地方知名度,這對地方經濟有好處。
那「香格裡拉」這個詞,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這其實本來不是真實的地方,而是一個虛構的地方,1933年,英國小說家詹姆斯·希爾頓發布了長篇奇幻小說《消失的地平線》,這本小說很有名,並曾被法蘭克·卡普拉翻拍成同名電影。
這裡虛構了一個叫「香格裡拉」的地方,它是位於喜馬拉雅山脈西端一個神秘祥和的山谷,當地的居民信奉藏傳佛教,安詳而和平,於是,後來在西方文化中,香格裡拉通常意指帶有東方神秘色彩,一片祥和的理想國度。
大家知道,藝術是來源於生活的,「香格裡拉」的原型到底是哪裡呢?其實最可能的原型不在中國,而在巴基斯坦,準備地說是在克什米爾,巴基斯坦北部巴控克什米爾靠近我國邊境的罕薩河谷被認為有可能是香格裡拉的原型。因為希爾頓在發表《消失的地平線》前幾年曾經到訪那裡。當地的環境與書中的描寫相當吻合,也是希爾頓唯一到過、而自稱是「香格裡拉」的地方。
但是,這個地方雖然離藏區比較近,但並不屬於西藏,當地居民也不信藏傳佛教,所以說,希爾頓實際應該是融合了很多地方的風土人情,才構造了這麼一個地方。因為,1922到1949年,美國植物學家約瑟夫·洛克(Joseph Rock)以雲南省麗江市為基地,對中國西南地區考察,透過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發表了許多探險日記,對這一地區風土人情進行了詳細的介紹。這些文章引起了西方世界對這一地區的很大興趣;有人認為希爾頓也從洛克的文章中獲得了很多素材。
從此開始,印控克什米爾拉達克、巴控克什米爾巴爾蒂斯坦(別稱小西藏)、尼泊爾及不丹部分地區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雲南西北及川西等地方均自稱為香格裡拉。
那「香格裡拉」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呢?它肯定不是漢語,也不是完全從英語虛構的詞,有人說它可能源於藏語的「Zhang-ri-la」, 這是衛藏的一個地方,位於扎什倫布寺之北。當然,也有人說這其實是源於倫敦唐人街的廣東話:山旮旯,即山上與世隔絕之地,說實話這個解釋有些牽強。
而最可能的是詞源來自一個西藏傳說,在藏文化中,就有香巴拉的傳說,據說也是人間樂土(佛教的極樂世界),這也可能也是希爾頓創造「香格裡拉」的來源。
其實,漢族地區有一個概念和「香格裡拉」非常相近,這就是「世外桃源」,陶淵明寫了《桃花源記》,結果一大片地區後來都爭相宣稱自己是真正的「桃花源」所在地,雲南省廣南縣壩美村、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江蘇省連雲港市宿城景區的船山、在河南南陽內鄉縣、安徽黃山黟縣桃花源、江西山南景區、湖北十堰桃花源等30多處地方,甚至不長桃樹的北方某地也宣布找到了「桃花源」。而多地網友甚至還因此爆發了罵戰。
這是真的有些尷尬,比如雲南,陶淵明怎麼可能會去那裡,那個時候雲南還不是晉朝版圖呢。
其實陶淵明的「桃花源」裡的村莊原型,很可能是位於陶淵明家鄉江西九江地區由北方移民建立的塢堡。
那,為什麼湖南還有個縣真以「桃源」命名的呢?因為《桃花源記》不是提了「武陵」這個地方嗎?這就是現在的湖南常德一帶,963年(宋太祖乾德元年),轉運使張詠根據朝廷析武陵縣之政令,在實地考察之後,建議置桃源縣。
他給出起名「桃源」的理由是:其地有一風景秀麗、道觀雄偉的勝地,此勝地因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所作《桃花源記》傳頌於世而得名桃花源。注意了:不是陶淵明以這裡為原型創作了《桃花源記》,而是《桃花源記》出名後,這裡有一個景區被稱為「桃花源」,於是根據這個,將這裡命名為「桃源縣」。這樣看來還真是佔了個大便宜。
不過,無論是香格裡拉還是世外桃源,對於安逸、恬淡這種田園生活的嚮往,是全人類共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