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的食物遺存

2020-12-19 騰訊網

說起考古發現,人們更習慣和遺址、墓葬,乃至石器、青銅器、陶器、瓷器這些生硬的器物聯繫在一起。不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王仁湘研究員告訴記者,考古發現,其實也發現了為數眾多的食物遺存。他說:「有的發現非常重要,它們改寫了我們已知的食物史。」

瀋陽法庫的兩斤遼代古酒

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地處東北的遼寧自然躋身其中,多年來的考古發現證明了這一點。現在,人們都習慣了吃大米,小米雖然已經成為小眾食品,但是人們習慣上還是認為,小米是營養價值高的食品。

大家都知道,黍和粟,統稱為小米。事實上,至少在5000多年前,甚至更早,小米已經成為了遼寧人的主食。在瀋陽新樂遺址,出土了距今約5000年左右的碳化黍粒;赤峰蜘蛛山也發現了屬於新石器時代的粟粒。

1955年,遼陽北郊三道壕西漢農村遺址,出土了碳化的高粱,據說這種名為赤粱的高粱,放在酒中可以讓酒變紅。屬於漢晉時代的朝陽袁臺子柳城遺址出土了碳化穀子及儲存穀子的三座圓形糧倉,根據糧倉容積,可以儲存穀子約十五萬斤。從規模上看,應該是政府的糧庫。

但最神奇的,是在瀋陽法庫葉茂臺7號遼墓出土的兩壺酒。

葉茂臺遼墓文保碑

曾經親歷7號墓發掘工作的著名考古專家馮永謙告訴記者,在7號墓中的一張木桌底下,發現了兩件白瓷壺,其中一件中竟然有液體,當時為了確定液體是什麼,馮永謙還喝了一口。

「那個酒顏色是一種特別淡的黃色,很清澈,聞起來沒有什麼味。喝起來,也沒有什麼味。」馮永謙說。

「當時沒擔心這酒有什麼問題嗎?」記者問。

「當時也沒想那麼多啊!」馮永謙笑言。

瓷壺中的液體很快被送去化驗,結果出來了,清楚地標明液體中含有微量乙醇。這個無疑證明,壺中的液體就是酒!馮永謙說:「應該是糧食酒,而且考慮當時遼寧地區的農作物,高粱酒的可能性比較大。」

馮永謙告訴記者,當時壺裡的酒差不多有2斤,而今,這2斤遼代高粱酒就存放在遼寧省博物館內。他說:「現在還有多少不好說,但肯定有!」

在法庫的遼墓中出土千年古酒,此前未曾有過,在考古史上也是一次非常重要的發現。

4000年前的一碗葷面

遼寧雖然不乏食物出土,但是因為食物遺存並不容易被保存下來,所以我們能看到的色香味有限。近年來,西北地區在考古發掘中多有好玩的食物被發現,這與當地乾燥的氣候條件息息相關。

2002年,青海民和喇家遺址出土一碗距今4000年的古老麵條。此前的常識,中國古代的麵條本來只有2000歲上下的年齡,它怎麼一下子古老了這麼多呢?

青海民和喇家遺址出土距今4000年的古老麵條

王仁湘介紹說:「在喇家遺址20號房址內的地面清理時,在一個陶碗裡發現一堆遺物。它的下面是泥土,而碗底部位卻保存有很清晰的麵條狀結構。這些條狀的物件粗細均勻,捲曲纏繞在一起,而且少見斷頭。它的直徑大約為0.3釐米,保存的總長估計超過50釐米。它的顏色,還顯現著純正的米黃色,具有一定的韌性。」

經檢測,證實這是一碗由小米麵和黍米麵做成的麵條。

王仁湘說:「令人感興趣的是,在分析麵條樣品中,還檢測到少量的油脂、類似藜科植物的植矽體以及少量動物的骨頭碎片,應當都是這碗麵條的配料,說明這還是一碗葷面。」

王仁湘認為,雖然麵條的具體加工工藝還不清楚,但是這個過程中對植物籽實進行脫粒、粉碎、成型、烹調的程序一定都完成了,而且這成品小米麵條做得細長均勻。在中國乃至世界食物史上,這應當算是一個重要的創造,也是一個重要的貢獻。

從文獻記述看,麵條在東漢稱之為煮餅,魏晉則有湯餅之名,南北朝謂之水引或餺飥,唐宋有冷淘和不託,還有特色麵條萱草面。宋代時麵食花樣逐漸增多,因為食法的區別,有了一些特別的名稱。《東京夢華錄》提到北宋汴京食肆上的麵食館,就有包子、饅頭、肉餅、油餅、胡餅店,分茶店經營生軟羊面、桐皮面、冷淘、棋子面等二三十種。

元代時出現了幹儲的掛麵。明清出現了抻面和削麵。

王仁湘還特別提到了冷麵,但此冷麵並非我們現在經常吃的朝鮮冷麵,確切地說,應該是過水的涼麵。冷麵見於清代《帝京歲時紀勝》的記述,說夏至當日京師家家都食冷淘面,就是過水麵。過水涼麵的吃法,早在宋代就很流行。宋代林洪《山家清供》提到「槐葉淘」的涼麵,做法本出唐代,杜甫有《槐葉冷淘》詩,詩中道出了涼麵的製法,連皇上晚上納涼,也必定叫上一碗冷麵來吃。宋代招待大學士,有「春秋炊餅,夏冷淘,冬饅頭」之說,大學士能吃上冷麵,也算是一種特別的待遇。

江蘇句容出土西周雞蛋

5000年前的烙餅

王仁湘告訴記者,不少考古學證據都說明,餅食在中國史前已經出現多樣化發展趨勢,史前人享受到的美味,比我們想像的豐富得多。他們的盤中餐不僅有麵條,還有烙餅、烤餅之類。北方一些地區流行一種現做現賣現吃的小吃,其實就相當於現在的煎餅果子。

煎餅標準的煎鍋稱為鏊,面平無沿,三條腿。有鏊就有煎餅,由餅鏊的產生可以追溯烙餅的起源。考古在內蒙古準格爾旗的一座西夏時代的窖藏中發現過餅鏊,這件西夏鐵鏊為圓形,鏊面略略鼓起,上刻八出蓮花瓣紋飾,有三條扁足,直徑44釐米、高約20釐米,這是一具實用的鐵餅鏊。

年代最早的餅鏊是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的,仰韶時期的居民用陶土燒成了標準的餅鏊。1980年和1981年,在河南滎陽點軍臺和青臺兩處仰韶文化遺址,發掘到一種形狀特殊的陶器,陶色為紅色或灰色,陶土加砂,上為圓形平面,下附三足或四足,底面遺有煙炱。發掘者稱這種器物為「乾食器」,以為是「做烙餅用的」,它真的就是陶餅鏊,是仰韶文化居民烙餅的烙鍋。這種餅鏊在這兩處遺址出土較多,說明那裡的居民比較喜愛烙餅。當時烙餅的原料當是小米麵。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新石器時代夾砂褐陶鏊

從考古發現看,中國用鏊的歷史相當悠久,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以前,這也就說明了烙餅的起源,不會晚於距今5000年前,很可能還能上溯得更早,因為陶鏊已是很成熟的烙餅器具。在此之前可能有更簡單的鏊具。西南地區有的少數民族有用石板烙餅的傳統,中原地區最早的餅鏊也許就是用的石板。其實喇家遺址發現的烤爐,就是一架石板鏊,說不定喇家先民也烙過小米煎餅吃呢。

張飛應該吃過標準的餃子

餃子是古代中國人的美食,也是一種文化食品。明代劉若愚的《酌中志》提及,餃子在明宮中稱為「扁食」。說正月初一,「飲椒柏酒,吃水點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銀錢一二於內,得之者以卜一年之吉。」據明人張自烈《正字通》說,水餃在唐代有牢丸之名,或又稱為粉角。宋代稱為角子,《東京夢華錄》說汴京市肆有水晶角兒和煎角子。餃子古有牢丸、角子、扁食、水包子、水煮餑餑等名稱,也有稱為餛飩的時候。北齊顏之推有一語說:「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於是烹飪學界以為餃子起源於南北朝時期,因為這樣的餛飩,其實就是餃子。

明代出現專用的餃子名稱,《萬曆野獲編》提到北京名食有椿樹餃兒,也許是用椿芽做的餡料。清無名氏《調鼎集》中對餃子與餛飩已有了明確的區分。

重慶忠縣三國時期的墓葬中出土庖廚俑

考古發現的古代餃子的證據,在重慶忠縣的一座三國時期的墓葬中,出土一些庖廚俑,有兩件陶塑表現古代廚師正在廚案邊勞作,見到廚案上擺放了食料,有豬羊雞魚,也有一些果蔬等。仔細看去,廚案上還擺著捏好的花邊餃子!這說明在長江三峽地區的三國時期,餃子已成為人們喜愛的美食。這個發現自然就使過去認為餃子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的說法失去了意義,而且這是形象標準的偃月形餃子。

在山東滕州薛國古城距今2600年的一座春秋晚期墓中,在一件隨葬的銅器裡見到一種呈三角形的麵食,長5——6釐米,這應當是迄今所知最早的餃子,只是它的形狀還不算太標準。

王仁湘總結說,在考古發現的大量古代文化遺物中,食物所佔的數量相對要少得多。食物遺存不容易保存下來,也容易被發掘者忽略。同時也受發掘技術與檢測手段和限制,大量的信息沒有採集。其實發掘中可以散見不少歷代的庖廚垃圾。例如舊石器時代庖廚垃圾中的動物碎骨已經石化,研究者在這樣的庖廚垃圾中甚至發現了舊石器居民敲骨吸髓甚至是食人的證據。

(文章來源:中新網)

相關焦點

  • 食物考古:正確認識人類的飲食歷史
    然而,讀完之後,發現馬丁·瓊斯在書中融入了大量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結論也充滿了人文關懷。禁不住讓人產生一種錯覺,是不是我們的科技考古教錯了?我們真應該學習他的人文學術素養。馬丁·瓊斯的準確身份是英國劍橋大學的生物考古學家,他的頭銜是「喬治·皮特-裡弗斯科技考古學教授」,當令人刮目相看。
  • 文化|播州土司遺存究竟有多驚豔?與考古親歷者一起開啟「雲端」探索
    文化|播州土司遺存究竟有多驚豔?與考古親歷者一起開啟「雲端」探索 2020-12-04 17: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考古中的高科技「神器」
    作者:楊益民(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考古學與人類學系教授)考古學是通過分析古代物質遺存來研究人類歷史的科學,其源頭可以上溯至歐洲的古物學和中國的金石學。19世紀,自然科學的發展促進了考古學的成熟,地質學中的地層學和生物學中的分類學被引入到考古學中,形成了考古地層學和器物分析的類型學,現代考古學從此開端。
  • 陝西考古發現唐代顏真卿墓志銘、珍貴碑刻書法遺存!
    尚在壯年的顏真卿時任長安縣尉,揮筆而就下這一碑遺存。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員發掘了一處唐代貴族家族墓地,在一座夫妻合葬中發現一方由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書寫的墓志銘。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僅次於王羲之的《蘭亭序》。
  • 山西呂梁山中段新發現史前文化遺存點97處
    來源: 山西經濟日報3月22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公布呂梁山中段史前考古調查最新收穫:我省考古人員在汾河上遊古交市鎮城底鎮至河口鎮段兩岸調查時,新發現史前文化遺存點97處。其中舊石器地點95個、新石器遺址2處,該發現填補了獅子河流域史前遺存發現的空白。呂梁山中段是我國重要的第四紀黃土發育區之一,涵蓋範圍廣闊。從河流流域看,屬汾河上遊及其支流(天池河、獅子河、屯蘭河、原平河、大川河等)流經區域,地貌形態既有溝壑縱橫的黃土堆積區,也有汾河衝積形成的河谷地帶。從行政區劃上來講,囊括了太原市西部和北部區域及整個呂梁市。
  • 拉斯海馬的陶瓷遺存與中國考古
    如今,環印度洋的各個考古遺址中都不乏中國陶瓷的身影。其作用在海外國際考古中愈見重要。中國古代陶瓷的產地廣泛,時代、地域特色鮮明,出土量大,與亞洲其他地區和非洲陶瓷製品相比質量上乘,經濟與文化價值更高。這些特點使得中國陶瓷在海外成為遺蹟斷代的時代標準之一。但是外國考古工作者往往缺乏對中國陶瓷的認識和研究,許多歷史信息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 新疆吉仁臺溝口遺址大型石構遺存身份確認:系高等級貴族墓葬
    發現邊長120米石構建築據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部主任、該遺址的考古發掘負責人阮秋榮介紹,這處石構遺存位于吉仁臺溝口遺址南部,距離遺址的居住區約1公裡,屬于吉仁臺溝口遺址的主要組成部分考古工作者還無法確認,「我們當時猜測,它也許是一座古城,也許是一處祭祀場所,還有可能是一座大型墓葬。」阮秋榮說。2019年,他們對這處石構遺存的東北部和中部繼續發掘清理了1500平方米,終於明晰了它的身份。
  • 空間考古大有可為(文明之聲)
    在這些變化與創新中,空間考古大有可為。 遙感考古「上天入地」 地面的田野考古調查往往只見樹木、難見森林。僅憑藉肉眼或簡單的工具去獲取人類活動的物質遺存信息畢竟存在局限,對於大範圍、長距離、條線式遺存,需要換個角度去觀看。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 浙江考古奧斯卡|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入圍vol.2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 通訊員 郭楠 劉建安12月20日-22日,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匯報會將在紹興舉行。會議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考古學會主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紹興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協辦,錢江晚報支持。
  • 內蒙古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
    最近幾年在陰山北麓及草原地帶,發現了大量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存,是迄今中國北方及草原地帶發現的一種全新的考古學文化,在該地區也存在大量與內蒙古中南部仰韶時期和龍山時期等諸多文化相同的遺存,隨著這一區域的考古調查及發掘工作力度的逐年加大,該地區的文化面貌也逐漸清晰起來。
  • 「考古中國」聚焦井頭山、石峁等五大遺址,揭示早期中國文明
    澎湃新聞獲悉,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從聚落組織、信仰習俗、動植物遺存、出土遺物、宮城建築、古城遺址等方面的考古研究,填補了史前考古中國的多項空白,多維度揭示了早期中國的文明基因,對研究中華文明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會議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
  • 湖北屈家嶺遺址發現長江中遊最早旱作物粟遺存
    原標題:湖北屈家嶺遺址發現長江中遊最早旱作物粟遺存  記者7日從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湖北屈家嶺遺址考古發現取得階段性成果,這一遺址出土距今約5600年至5300年的33粒炭化粟粒。植物考古工作者認為,這是長江中遊經測定證實的最早的粟遺存,是北方旱作農業傳入長江中遊的最早證據。
  • 中國考古遺址沉積物中首次成功提取16萬年前古人類DNA
    據悉,此項成果利用了國際最先進的古DNA分析和光釋光測年技術,是在中國考古遺址沉積物中提取古人類DNA的第一個成功案例。相關研究成果於北京時間2020年10月30日凌晨兩點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正式發表。
  • 中國考古界的「奧斯卡」獎——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遺址中部隆起,四周低平,為大汶口文化遺存,並有龍山文化、嶽石文化和商代、漢代的遺存。3.陝西高陵楊官寨遺址位於高陵縣姬家鄉楊官寨村四組東側涇河左岸的一級階地上,面積約80餘萬平方米。2004年以來,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其進行了長達4年多的考古發掘,發掘面積逾17278平方米,發現各類房址49座、灰坑896個、壕溝9條、陶窯26個、甕棺葬32個、墓葬45座、水井5口,出土各類可復原的器物7000餘件。4.彭陽姚河塬商周遺址:在全國已發掘的西周遺址中,城牆、諸侯級別大墓、鑄銅作坊、甲骨文四要素俱全的諸侯國遺址,只有姚河塬遺址這一個地點。
  • 中哈聯合對絲路上重要遺址哈薩克斯坦拉哈特古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央廣網西安1月12日消息(記者雷愷)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今天(12日)透露,2019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伊塞克國家歷史文化博物館,在2017、2018年工作的基礎上,第三次對拉哈特(Rahat)古城等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
  • 浙江考古奧斯卡來了!18個項目入圍 先來了解這幾個
    以貝殼為主要包含物的文化堆積(北向南攝)發現露天燒火坑、食物儲藏坑、生活器具加工製作區等聚落遺蹟,出土遺物按性質分為兩大類:一、人工利用後廢棄的動植物、礦物遺存,動物遺存中最多的是海生貝殼,種類有蚶、牡蠣、海螺、蛤、蟶等5大類,其次是各類漁獵動物骨骸,屬鹿、豬、狗、水牛、海魚等;植物遺存中最多的是廢木材、橡子殼和儲藏坑中的麻櫟果、橡子,以及少量炭化米等。
  • 凌家灘大型紅燒土遺蹟陸續揭露:或為大規模公共建築遺存
    新華社合肥12月8日電(記者馬姝瑞、汪海月)隨著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的凌家灘遺址考古發掘現場陸續揭露出大型紅燒土堆積區,根據現有信息推測,此處大型紅燒土遺蹟或為大規模公共建築遺存。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一室副主任、此次發掘工作現場領隊張小雷介紹說。凌家灘遺址2020年度主要發掘地點位於崗地南端的紅燒土密集分布區。今年,國家文物局批准發掘面積500平方米,紅燒土遺蹟總發掘面積約為3200平方米。張小雷告訴記者,通過揭露,大型紅燒土遺蹟輪廓呈現,其中西側有明顯的邊界。
  • 2018年度夏商周考古發現與研究學習綜述(上)
    長時段的遺存研究,在夏商周考古的研究中,一直是研究的熱點。本年度,也有一部分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刊布。  賀俊對史前至夏商時期的奠基遺存進行了再分析(《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8年第10期)。  在長江上遊,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新津縣文物管理所等單位公布了寶墩遺址治龍橋地點(《考古》2018年第1期)和田角林地點(《考古》2018年第3期)的發掘材料。前者發現了大跨度長方形柱網系統建築,年代大體在寶墩文化第一期晚段。後者則在發掘過程中發現了早於原寶墩文化一期早段的遺存,為寶墩文化增加了一個階段的遺存。
  • 濟源柴莊遺址發現罕見人祭遺存 商晚期或有「冢人」「冷藏室」等現象
    遺址航拍圖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大河網訊(河南日報記者溫小娟)在商代,通常拿什麼來進行祭祀?祭祀的禮儀有哪些?作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聚落,濟源柴莊遺址最新考古發現中有高等級墓葬、夯土基址以及牲畜祭祀坑和甲骨文記載的罕見人祭遺存,為研究商周時期社會形態及禮制提供重要的實物資料和學術價值。
  • 探秘夏河丹尼索瓦人_收藏考古_中國甘肅網
    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  法伊莎  「經過多年努力,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在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發現該遺址保存有豐富的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存,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