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炮戰
金門炮戰,是在1958年8月23日到10月5日之間,發生在金門的一場戰役,是國共雙方的一場較量。
當時國共雙方就是將隔海炮戰作為主要攻擊戰術,所以這場戰役被稱為「金門炮戰」。
當時的炮戰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首先展開的,在1958年的時候,中國人民解放軍對駐紮在福建省金門島的國民黨展開了猛烈的懲罰式炮擊,而後國民党進行了反擊。
在炮擊初期的時候,中國人民解放軍著重打擊金門島上國民黨的軍事力量,並且在戰爭後期封鎖了海運線,對於國民黨力量進行限制。
剛開始,面對中國人民解放軍如此強烈的炮彈攻擊,國民黨一時間難以反應,十分被動,受到了嚴重損失。但是隨著戰爭後期推進,國民黨方面很快適應了戰爭的節奏,加之美國海軍方面的援助、資金方面的支持,很快雙方進入膠著狀態。
戰爭一直在持續,在10月份的時候,中國人民解放軍方面宣布解除對於國民黨方面封鎖,並且還提出了「單日炮擊、雙日不炮擊」的攻打方案,以此減少雙刀攻勢。
採用這樣「單打雙不打」的策略,直到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才停止。
當時金門炮戰的展開是為了「解放臺灣,統一中國」,是國共第二次內戰的一部分。金門炮戰是國共海陸空三軍最後一次大規模較量,此後的國共雙方衝突還是主要集中於海上,並且直到現在。
暫停炮擊
提到炮擊金門,不得不提到當時的一個戰略部署。當時的金門,正在經歷數十日的封鎖與炮擊,面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閉鎖,國民黨方面的補給已經十分困難。
在9月2日,敵軍海軍總司令梁序昭副總司令命令下屬派四艘軍艦到達金門附近海域,企圖給金門當時的駐紮軍提供補給。但是被解放軍海軍很快偵測到行蹤,當時時任東海艦隊前指揮部將軍彭德清迅速擬定好了相應的作戰計劃,準備對這四艘海艦下手。
當時擬定的作戰計劃十分完善,得到了當時各個將軍的贊同,而當時的戰士們也躍躍欲試,準備給國民黨軍隊一個出其不意。
但是,這個時候,軍委方面回電,表示不同意此計劃的實施,緊接著還下達了「暫停炮擊」的命令。
當時無論是戰士還是將領都十分的疑惑,但對於這些疑惑,當時軍委作戰部給前線指揮部只是回應這是中央方面的決定,要求他們繼續等待新的指令。
隨後,中央人民廣播電視臺在9月4日突然發表通知,向全世界宣告:中國的領海寬度為12海裡!這重磅消息一公布,立即在全世界範圍內引發軒然大波,各國對於這個宣告議論紛紛。
艾森豪發表聲明
而面對中方「海域寬度為12海裡」的宣告,美國當時的總統艾森豪命令國務卿杜勒斯發表了聲明,以儘可能強硬的口氣,命令美國第七艦隊為國民黨方面運輸船實施護航保衛,保衛金門駐紮軍的資源供給。
這一宣告公布,艾森豪擺明了自己的意圖,維護國民黨方面的力量,用自己當時的國際地位與力量,對中國人民解放軍實施了軍事威脅。
此後,按照艾森豪的命令,第七艦隊頻繁入侵我國領海,對於國民黨方面實施援助。而當時前線的戰士,因為上頭最新指令未下達,一直不敢輕舉妄動。這使得敵方更加囂張。
最新指令下達
當時前線的戰士,面對囂張的敵方想打卻不能打,每個人可謂都憋了一口惡氣。
終於,最新的指令下達,在8日對於蔣軍實施懲罰式的炮擊攻擊,並且對於美軍提出警告,在勸說無果的情況下對於蔣軍在料羅灣的軍隊實施攻擊,但是不攻擊美軍力量。
這樣的指令,相當於在美軍的眼皮之下攻打國民黨軍隊,讓美軍想護卻護不了,更是變相的在打美軍的臉。要想做到這一點,更要把握好尺度,不能將衝突擴大,將這個難題,再次踢給了艾森豪。
不出所料,國民黨的軍艦被擊落,立即轉身向美軍尋求幫助。但是對於國民黨一方的求助,美國原本前來護航的6艘軍艦卻轉身離去,遠離了戰場,朝著安全地帶駛去。
就這樣,艾森豪步步為營設計的圈套,本來想著讓中國人民解放軍難堪,怎料一下子就被看穿「紙老虎」的真實身份,被一個小小的計謀,輕鬆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