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大自然的產物,也是人類和地球上動植物所不可缺少的物質。我們都知道,水可以變成江河,也可以形成美麗壯觀的瀑布,水是維持地球上所有生命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質。
雖然水很重要,但在日常生活中,由於它的普通可見,人們往往忽略了它還有更強大,更神秘的一面。眾所周知,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對於水的最早起源,目前科學界有幾種說法。
一種是外源說。有科學家認為地球上本來是沒有水的,因為太空上的某些含水的未知小行星在很久以前撞擊了地球,從此地球上就有了天外遺留下的水資源。
這一觀點得到更多支持的是天文學家,他們比較傾向於是彗星等含水的小行星曾撞擊過地球。據目前的研究成果,已發現火星表面曾有過大量的水,這個從散布在火星地表上的乾涸河床、湖泊可以表明。
有科學家甚至相信:火星的地底下或其它地方可能還藏著很多的水資源,只是人類目前還沒有探測到。此外,不只火星,太空上的其它小行星上也發現了含有水質現象。
另一種是內源說。這部分的科學家認為:地球本來就含有水,約在46億年前,太陽系中的某個含有大量水資源的彗星相撞擊,散開的星際塵埃逐漸變大,最後形成了如今的地球。
為了解開水的身世之謎,科學家對水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從微觀上分析,發現水的密度與水溫有關。通常情況下,水溫越低,水的密度就越高,溫度約在4℃時密度就能達到最大。4℃以下的水可以變成固態,形成了我們看到的冰。
除了改變水溫,還有其它方式改變水的形態嗎?科學家做了個大膽的實驗,用一種金剛石壓砧技術,對水進行了壓縮,發現在1萬~10萬個標準大氣壓下,水會從液態變成固態。
那如果超過1000萬個標準大氣壓後,還繼續增加壓強對水進行壓縮,會出現什麼情況呢?科學家大膽推測:如果繼續增壓,水分子中的原子內部,就會產生一種具有排斥力的電子,形成一種 「電子簡併壓」。
這個時候的電子就會被壓進到水分子的原子核中,發生了質子反應。如果被壓縮的水越多,形成的壓強就越大。水分子變成中微子,中微子再聚變成中子,最後變成一顆中子星。
以此類推,如果還不斷增加壓強,越來越多的中子星聚合在一起,就會出現可怕的一幕,可能會形成了一個的巨大的黑洞。這個黑洞就像宇宙中的黑洞一樣,可以將周圍的一切物質吸走,併吞噬。
雖然這只是推測,但一切猜想在還沒被證實之前都有可能存在。或許世界上的每一樣東西真的存在不可低估的力量,地球上的萬物如此,我們人類也一樣。當它自身的潛力被發揮到極致的時候,就會展現它最強大的一面。